《建筑中國六十年1949-2009·圖書卷》介紹:作為一貫矚目中外建筑設計發展歷程及思辨的《建筑創作》雜志社,早在2003年起便與《中國建設報》合作,先后推出時論文集系列“點擊中國建設”,由于它們的前瞻性、文獻性、批評性,使三個年度“點擊中國建設”的《溫故2003·啟示2004》、《回眸2004·影響2005》、《銘記2005傾聽2006》深受業內外歡迎;爾后又在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再推出“品牌年刊”《中國建筑設計年度報告》(2005—2006年版及2006—2007年版),它們不僅在理性上更趨成熟,更通過對業內大事的追蹤、評述及記錄,有效地宣傳了中國建筑師及其作品的年度總結。
2008年12月正值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建筑創作》雜志社在忙碌完歷經四年之久的第29I苗奧運會的圖片、書刊專業化出版任務后,全力投入《1978~2008中國建筑設計三十年》一書的策劃、編撰之中。感謝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老院長、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葉如棠部長的題寫書名;感謝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的序言;感謝近百計的單位及學者的積極參與,從而使該書問世后獲得強烈的社會反響。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認為,該書的出版在建筑界是第一的作為,它大膽地填補了行業的“空白”,同時《建筑創作》雜志2008年第12期也刊發專輯紀念中國建筑設計30年的征程,應該說也從理論與實踐兩大層面書寫了中國建筑設計的新篇。事實上,也恰恰在此階段,時代要求建筑傳媒人思考中國建筑設計發展的“大事”及“要點”。如何言說建筑中國,如何評價1949年一2009年60載時光中的建筑中國,是我思考良久的命題,如何將中國建筑60年這一甲子的思想與作品串起來更是個極為復雜的事。為此我先后作了一系列研究筆記計有《建筑中國六十年的歷史如何書寫》(《中國建設報》2008年1明7日)、《中國建筑設計改革30年的事件與作品述評》(《中國建設報》2008年11月25日)、《新中國建筑文化遺產誰來保護》(《中國建設報》2008年12月18日)、《建筑中國六十年建筑媒體該如何作為》(《中國建設報》2009年2月5日)、《北京當代新十大建筑評選理念及方法建言》(《中國建設報》2009年明1日)等。它們均成為以《建筑創作》雜志社為主策劃“建筑中國六十年系列叢書”的標志及要義。下面試從幾方面闡述對該系列叢書的策劃及組織編撰的戛點。
序:建筑設計歷甲子
建筑圖書發展綜述
編輯學者眼中的60年圖書編撰
《中國古代建筑史》編寫始末
學史明理溫故知新——回顧《中國現代建筑史綱》的編寫
《室內設計資料集》與我個人的成長
《建筑設計資料集》(第二版)編輯工作有感
《結構構思論》一書出版情況簡介
建筑創作與接受理論
書里書外:《北非花園摩洛哥》
編輯《近代哲匠錄》的感想
《城記》的緣起
建筑學人眼中的60年期刊回溯
篳路藍縷兼收并蓄一記《建筑學報》50年
見證中國建筑50年
《建筑學報》片斷追憶
回眸——在《建筑師》雜志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
初學記——紀念《世界建筑》的創業
《世界建筑》情結
以學術的名義傳播建筑思想——出任《建筑創作》雜志社主編十載感言
國際思維中的中國命題vs中國命題中的國際品質——《時代建筑》雜志的思考
關于《世界建筑》
他們也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主編《新建筑》有感于出版工作者的創造精神
關于做好建筑傳媒的思考
建筑編輯名人名家
紀念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首任總編輯夏行時先生
紀念《世界建筑》第一任社長汪坦先生
敬悼《新建筑》原社長黃康宇先生
建筑文化漫談
建筑編輯名家楊永生
我的《新建筑》主編生涯
回顧——選題與實施
書評集萃
梁思成《拙匠隨筆》的隨筆
讀《劉敦楨全集》體會
為中國建筑師立傳——讀楊永生著《中國四代建筑師》
從《張镈回憶錄》到《百家回憶錄》
讀童巂《江南園林志》
一部激勵進取的“創作經”——評布正偉《創作視界論——現代建筑創作平臺建構的理論與實踐》
入門的啟示——評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
評單霽翔《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關于《中山紀念建筑》致建筑文化考察組謝函
推薦保障校園安全的一本書——《保證學校在地震中的安全》讀后的啟示
《中國古代建筑文獻精選》序言
靠特色取勝——評張欽楠著《特色取勝》
建筑國學的建構——評張良皋的《匠學七說》
請向興亡事里尋——《中國現代建筑史》讀后
《中國古典園林史》評述
對工業時代與近期多元論建筑的探索——《20世紀世界建筑精品集錦》歐洲北部、中部、東部卷讀后
陽光普照下的地中海建筑文化——讀《20世紀世界建筑精品集錦》地中海卷
《20世紀世界建筑精品集錦》編后感
獨特的建筑文化——介紹《20世紀世界建筑精品集錦》第七卷:俄羅斯-蘇聯-獨聯體
……
中國建筑圖書獎
中國建筑出版機構輯要
優秀圖書舉要
編前編后:希望是“建筑中國60年”的全記錄 2100433B
本書共分20講,敘述了中外建筑的起源與發展概況,對中國古建筑發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類型、近現代建筑和國外各歷史階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風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與代表作品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分析。《中外建筑...
本書是根據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工程造價等專業的教學基本要求編寫而成。本書共13章,包括建筑概述,建筑制圖與識圖的基本知識,基礎,墻體,樓板層與地面,樓梯,屋頂,門與窗,變形縫,工業建筑構造,建筑施工圖的識...
《大設計》無所不在。在會議室和戰場上;在工廠車間中也在超市貨架上;在自家的汽車和廚房中;在廣告牌和食品包裝上;甚至還出現在電影道具和電腦圖標中。然而,設計卻并非只是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它...
作為一貫矚目中外建筑設計發展歷程及思辨的《建筑創作》雜志社,早在2003年起便與《中國建設報》合作,先后推出時論文集系列“點擊中國建設”,由于它們的前瞻性、文獻性、批評性,使三個年度“點擊中國建設”的《溫故2003·啟示2004》、《回眸2004·影響2005》、《銘記2005傾聽2006》深受業內外歡迎;爾后又在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再推出“品牌年刊”《中國建筑設計年度報告》(2005—2006年版及2006—2007年版),它們不僅在理性上更趨成熟,更通過對業內大事的追蹤、評述及記錄,有效地宣傳了中國建筑師及其作品的年度總結。
2008年12月正值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建筑創作》雜志社在忙碌完歷經四年之久的第29I苗奧運會的圖片、書刊專業化出版任務后,全力投入《1978~2008中國建筑設計三十年》一書的策劃、編撰之中。感謝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老院長、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葉如棠部長的題寫書名;感謝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的序言;感謝近百計的單位及學者的積極參與,從而使該書問世后獲得強烈的社會反響。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認為,該書的出版在建筑界是第一的作為,它大膽地填補了行業的“空白”,同時《建筑創作》雜志2008年第12期也刊發專輯紀念中國建筑設計30年的征程,應該說也從理論與實踐兩大層面書寫了中國建筑設計的新篇。事實上,也恰恰在此階段,時代要求建筑傳媒人思考中國建筑設計發展的“大事”及“要點”。如何言說建筑中國,如何評價1949年一2009年60載時光中的建筑中國,是我思考良久的命題,如何將中國建筑60年這一甲子的思想與作品串起來更是個極為復雜的事。為此我先后作了一系列研究筆記計有《建筑中國六十年的歷史如何書寫》(《中國建設報》2008年1明7日)、《中國建筑設計改革30年的事件與作品述評》(《中國建設報》2008年11月25日)、《新中國建筑文化遺產誰來保護》(《中國建設報》2008年12月18日)、《建筑中國六十年建筑媒體該如何作為》(《中國建設報》2009年2月5日)、《北京當代新十大建筑評選理念及方法建言》(《中國建設報》2009年明1日)等。它們均成為以《建筑創作》雜志社為主策劃“建筑中國六十年系列叢書”的標志及要義。下面試從幾方面闡述對該系列叢書的策劃及組織編撰的戛點。
序:建筑設計歷甲子
建筑需要評論
評論文萃
把基本建設放在首要地位
反對設計中的保守落后思想
兩幢豪華的宿舍大樓
反對建筑中的浪費現象
從節約觀點看“四部一會”的辦公大樓
華而不實的西郊招待所
加快設計進度,提早供給圖紙
反對“建筑八股”擁護“百家爭鳴”
新中國成立后在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建筑師還是描圖機器?
火燒技術設計上的浪費和保守
正確的設計從實踐中來
車站與火炬一漫談建筑藝術的思想性
欲放未放,欲鳴不鳴一從對前三門建筑的評論談起
北京香山飯店建筑設計座談會
香山飯店設計的得失
設計是工程建設的靈魂
不容忽視的五個“星座”
社會主義中國應該建山水城市
建筑呼喚評論——建筑評論研討會綜述
“奪”式建筑可以休矣
試將巴黎比北京
城市現代化≠建筑高層化 玻璃幕墻——物質文明 精神文明建設
點評北京站與北京西客站
浦東建筑—二評
建筑環境與人民的文化及美育的關系
——評南京、上海及北京新建機場的設計
試析安氏國家大劇院方案的不同評價
我們為什么這樣強烈反對法國建筑師設計的國家大劇院方案(摘)
不諧和中的大諧和——簡評安德魯中國大劇院之造型設計
在爭論中生存——國家大劇院工程
建筑設計:被忽略的巨大生產力
我們的城市怎么了
上海建筑為何偏好“境外設計”
中國建筑師該醒醒了
掛“洋頭”與賣狗肉
東方廣場:新的“活化石”
評上海國際會議中心
曖昧的人民廣場
南京:越來越不像自己
建筑物語
真誠:建筑師共同面對——首屆建筑創作論壇發言摘要
如何理解地方特色
建筑表現什么
“合作設計”的自省
說說“空兒”和“綠色”
新疆國際大巴扎設計的原創性生命力
萬般艱難集一頂
中國當代建筑幾種設計傾向
“城”的誘惑
適用經濟美觀:一個都不能少
角色的錯位與破壞性的顛覆
建筑師患上失語癥?
“適用、經濟、美觀”——全社會應當共守的建筑原則
建筑師要端正心態
是什么在讓建筑論壇走形
長官意志:建筑師的厄運和幸運
該建的沒建,不該建的就別建了_一有感“議會大樓”和新ccTv建筑
中國建筑的矛盾性——建筑的苦惱
中國的錢多得沒處花了嗎
溫故知新話“798”
建筑師應該恪守職業道德
建筑師,妥協與無奈下的焦慮
建筑失憶與城市危局
誰為建筑的未來買單
“短命建筑”與“破窗理論”
從“春繭”到“海之貝”之變
編前編后:希望是“建筑中國60年”的全記錄2100433B
《建筑中國六十年1949-2009·圖書卷》介紹:作為一貫矚目中外建筑設計發展歷程及思辨的《建筑創作》雜志社,早在2003年起便與《中國建設報》合作,先后推出時論文集系列“點擊中國建設”,由于它們的前瞻性、文獻性、批評性,使三個年度“點擊中國建設”的《溫故2003·啟示2004》、《回眸2004·影響2005》、《銘記2005傾聽2006》深受業內外歡迎;爾后又在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再推出“品牌年刊”《中國建筑設計年度報告》(2005—2006年版及2006—2007年版),它們不僅在理性上更趨成熟,更通過對業內大事的追蹤、評述及記錄,有效地宣傳了中國建筑師及其作品的年度總結。
2008年12月正值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建筑創作》雜志社在忙碌完歷經四年之久的第29I苗奧運會的圖片、書刊專業化出版任務后,全力投入《1978~2008中國建筑設計三十年》一書的策劃、編撰之中。感謝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老院長、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葉如棠部長的題寫書名;感謝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的序言;感謝近百計的單位及學者的積極參與,從而使該書問世后獲得強烈的社會反響。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認為,該書的出版在建筑界是第一的作為,它大膽地填補了行業的“空白”,同時《建筑創作》雜志2008年第12期也刊發專輯紀念中國建筑設計30年的征程,應該說也從理論與實踐兩大層面書寫了中國建筑設計的新篇。事實上,也恰恰在此階段,時代要求建筑傳媒人思考中國建筑設計發展的“大事”及“要點”。如何言說建筑中國,如何評價1949年一2009年60載時光中的建筑中國,是我思考良久的命題,如何將中國建筑60年這一甲子的思想與作品串起來更是個極為復雜的事。為此我先后作了一系列研究筆記計有《建筑中國六十年的歷史如何書寫》(《中國建設報》2008年1明7日)、《中國建筑設計改革30年的事件與作品述評》(《中國建設報》2008年11月25日)、《新中國建筑文化遺產誰來保護》(《中國建設報》2008年12月18日)、《建筑中國六十年建筑媒體該如何作為》(《中國建設報》2009年2月5日)、《北京當代新十大建筑評選理念及方法建言》(《中國建設報》2009年明1日)等。它們均成為以《建筑創作》雜志社為主策劃“建筑中國六十年系列叢書”的標志及要義。下面試從幾方面闡述對該系列叢書的策劃及組織編撰的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