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體是位于眼球中后段的內容物。正常情況下呈透明的凝膠狀態。其中99%是水,還有少量膠原、透明質酸等組成。玻璃體具有重要的屈光功能,并對眼球起支持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玻璃體凝膠狀態破壞,變為液體。這種情況醫學上稱玻璃體液化,是玻璃體的一種變性過程。
你好,液化氣是液化石油氣的簡稱,是一些碳原子數比較少的氣態烴(碳氫化合物)在高壓下液化得到的混合物. 液化氣瓶中不會裝滿,液化石油氣揮發到這個空間中直到產生足夠的壓強(液面以上達到飽和蒸汽壓)使單位時...
玻璃體變性中醫應如何治療: 玻璃體變性屬于“云霧移睛”范疇,中醫認為玻璃體變性病因病機復雜,認為長期身心過勞,用眼過度,虧損,氣血不足,導致玻璃體神膏失養;脾虛濕困,痰濁凝聚而致。治療應養心安神,...
玻璃體溫計屬于國家強制檢定計量器具,而且生產和使用歷史較長,無論是在產品質量還是在監督管理方面基本上比較規范。體溫要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運動后,進餐,下午體溫相對增高.一般正常腋溫在36-37℃,37...
格式:pdf
大小:806KB
頁數: 4頁
評分: 4.4
目的:尋找一種準確推斷死亡時間(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方法。方法將20例交通事故尸體按PMI分為13組:死后1h 組(2例)、死后2h組(2例)、死后3h組(2例)、死后4h組(2例)、死后5h組(2例)、死后8h組(1例)、死后9h組(1例)、死后10h組(2例)、死后12h組(1例)、死后13h組(1例)、死后14h組(1例)、死后15 h組(1例)和死后16 h組(2例)。分別檢測各組尸體眼玻璃體液中鉀離子(K+)、鋇離子(Ba2+)的濃度,并分析其與PMI的相關性。結果死后16 h內尸體玻璃體液 K+、Ba2+濃度與 PMI相關,其中鉀的回歸方程為y∧=4.611+0.141x(R2=0.362,F=10.234),鋇的回歸方程為y∧=-0.001+0.003x-0.00044x2+0.0000192x3(R2=0.498,F=5.301),其中y∧為K+、Ba2+濃度,x為PMI。結論尸體玻璃體液中K+、Ba2+濃度變化有望作為早期PMI推斷的參考指標。
?閃光性玻璃體液化(synchysisscintillas)又名"眼膽固醇結晶沉著癥(cholesterolosisbuh)比星狀玻璃體病變少見。多為雙側。顯微鏡和比學檢查玻璃體內混濁物為膽固醇結病因不清,多發生在40歲以前,與玻璃體外傷性損害或炎癥損害有關。
【臨床表現】
根據臨床即可診斷。眼底檢查時,玻璃體內閃光的結晶隨眼球飄動。
1.癥狀無明顯癥狀,視力無明顯改變。
2.眼部檢查裂隙燈或眼底鏡檢查,混濁物為金黃色的結晶小體。眼球轉動時,混濁物自由飄動在液化的玻璃體腔內,眼球靜止時,混濁物沉于玻璃體下方。
【鑒別診斷】
星狀玻璃體病變,多為單眼發病;無玻璃體液化,當眼球突然停止轉動時,白色小點輕微移動回到原位,而不沉于玻璃體下方。
【治療】無需治療。
【安全提示】
1、正常情況下呈透明的凝膠狀態。其中99%是水,還有少量膠原、透明質酸等組成。
2、玻璃體具有重要的屈光功能,并對眼球起支持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玻璃體凝膠狀態破壞,變為液體。透明質酸因代謝、光化學作用發生解聚,膠原纖維支架塌陷濃縮,水分析出。同時,由于固體成分凝聚,或者有血液及其他有形成份侵入,使玻璃體的透明性改變,出現不透明體,稱玻璃體混濁。這時就會看到眼前有點狀或絲狀黑影飄動。
臨床中應注意玻璃體豬囊蟲病與玻璃體變性和玻璃體輕度混濁的鑒別。
玻璃體變性和玻璃體輕度混濁是以玻璃體液化、后脫離、萎縮導致混濁為主要表現。正常玻璃體為一透明的凝膠體,隨年齡的增加有發生變性的傾向,主要表現為凝縮和液化,是黏多糖解聚的結果。單純的玻璃體液化除偶爾眼前出現飛蚊外,無明顯癥狀。
視力減退,不能滿意矯正。視力減退的原因,系視網膜神經上皮層的廣泛萎縮。黃斑出血可使視力突然進一步損害。Fuchs斑及黃斑萎縮斑形成后,引起視力不可逆性惡化。玻璃體液化混濁產生飛蚊癥。玻璃體有不完全后脫離時,可因視網膜受到不全脫離處的牽引而發生閃光感。
豹紋狀眼底(tigroid fundus) 整個眼底略呈暗灰色,加上脈絡膜因彌漫性萎縮,毛細血管層及中血管層血管減少或消失,橘紅色大血管層血管暴露,使眼底呈豹皮樣。
由于高度近視眼球壁后部向后凸出,視神經斜向進入球內。視盤一側(大多數為顳側)向后移位,使視盤在檢眼鏡下失去正常的略呈豎橢圓形而成顯著的豎(或橫向、斜向)橢圓形,甚至如簸箕狀。與其向后移位側相連接處有新月形斑,稱為近視弧(conus,或伸展性近視弧,extensive conus)。近視弧對側視盤緣略呈棕色、境界模糊、嵴狀隆起的向上牽引弧(supertraction conus)。伸展性近視弧內側白色,為鞏膜暴露,外側為淺棕色,為色素上皮層消失、脈絡膜暴露所致。近視弧外側境界清楚,但往往與后極部萎縮區連成一片。近視弧在大多數病例位于視盤顳側,亦有位于顳上或顳下方。更為少見的是位于鼻側或下側,前者稱之為逆向性近視弧(inversive conus);后者稱為Fuchs弧(Fuchsconus)。當顳側近視弧向外、向上、向下不斷延伸時,可以環繞于整個視盤周圍,是為視盤周圍脈絡膜視網膜萎縮(circum papillary chorioretinal atrophy)。
黃斑出血為脈絡膜(新生血管或無新生血管)的出血。暗紅色,一般為圓形,大小及數量不定。多見于黃斑或其附近視網膜血管下方。同一位置反復出血,可使色素增生而導致Fuchs斑形成。典型的Fuchs斑呈圓形或橢圓形,境界清晰,微微隆起。大小為0。3~1PD,黑色,有時在黑斑的邊緣可見出血。病變過程中,黑斑可以擴大或縮小,形態與顏色亦可有所改變,甚至分解成散在的色素點,但不會完全消失。Fuchs斑見于單眼或雙眼,也偶有在一眼的眼底中見到2個黑斑。
脈絡膜視網膜萎縮斑呈白色或黃白色。圓形或地圖狀。大小、數量不等,孤立或融合成大片。大片萎縮斑可與視盤周圍萎縮連接,成為包括視盤和黃斑在內的巨大萎縮區。萎縮斑內或其邊緣常有色素堆積,有時還可見到殘留的脈絡膜大血管。黃斑萎縮及其附近,常可見到分支狀或網狀的白色或黃白色線條,線條與眼底血管樣線條(angioid streaks in the fundus)相似,寬窄不一,邊緣不整齊或呈鋸齒狀,類似舊漆器裂紋,故稱漆裂紋樣損害(lacquer crack lesion)。漆裂紋樣損害好發于黃斑及視盤至黃斑之間,是該處Bruch膜皸裂處色素上皮萎縮所致,FFA為透見熒光。
檢眼鏡下,黃斑可見一個境界清楚的圓形紅斑,直徑為1/3~1/2PD。紅斑周圍鄰接處視網膜稍帶灰色,如果伴有局限性脫離其周圍有反光圈。裂隙燈顯微鏡下,若為囊樣變性,則光切面有一菲薄的前囊壁切線;若為裂孔,則此線中斷。裂孔外壁切線與周圍視網膜面切線有錯位。
眼球后段鞏膜過度延伸,后極部可發生局限性擴張,形成后葡萄腫(posterior staphyloma)。檢眼鏡下后葡萄腫如皿狀或火山口狀凹陷,邊緣可為斜坡形,亦可急劇陡峭,視網膜血管在邊緣處呈彎曲爬行。后葡萄腫底部與其邊緣部的屈光度相差頗大,這種屈光度的差異,是診斷后葡萄腫的一個重要依據。
常見于鋸齒緣附近,充分擴瞳后用雙目間接檢眼鏡或三面鏡檢查較易發現。囊樣變性呈圓形或類圓形紅色。在視網膜灰白色萎縮病灶的背景襯托下,境界清楚。萎縮性病灶周圍,還有交叉成網狀由視網膜末梢小血管白線化形成的白色線條,稱為格子樣變性(lattice degeneration)。囊樣變性破裂,形成視網膜裂孔。
玻璃體凝膠體解聚液化,有些部分濃縮成灰白色膜樣或條索狀混濁。在裂隙燈顯微鏡光切面檢查下,混濁物飄浮于玻璃體腔內。玻璃體液化可引起玻璃體前、后脫離,以后脫離為多見。
根據病人近視的發展過程及近視程度,同時根據眼底的典型改變,確診并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