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溲疏白花朵朵而密集,枝葉繁茂,可廣泛用做行道、公園、庭院、花徑花籬等地的綠化,為優良的城市觀賞綠化樹種。同時,樹皮,辛,苦,寒,可用于治療感冒、支氣管炎。
在扦插前對扦插基質用0.5%的高錳酸鉀液噴灑消毒滅菌,在扦插后的管理中,每周噴1次800倍多菌靈,以便防止腐爛病的發生。
扦插繁殖的成敗,不僅取決于扦插前插穗和基質的處理是否科學,扦插時期和扦插方法是否合理,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扦插以后的科學管理,因此扦插后的管理是影響扦插育苗成敗的重要環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扦插后開啟自動間隙噴霧裝置,噴霧時間和時間間隔根據天氣情況進行相應調整,保證水分能及時供應,以便能保持適宜濕度。在一天中日照強度和溫度非常高時,應適當增加噴霧次數,縮短間隔時間,以便滿足植物插穗在高溫下對水分的需求,這樣一方面可保證插穗不會失水,另一方面也不會因噴水次數增加而產生積水現象。在日照強度和氣溫下降時,葉片的蒸騰作用也隨著降低,要減少噴霧次數。當大部分生根后,應逐漸減少噴霧次數,及時進行移栽。平時要保持插床的清潔衛生,及時將落葉或死去的插穗清除掉,及時拔除雜草。
隨著植物年齡的增長抑制生根物質逐漸增加,因此插穗的再生能力是隨著植物年齡的增長而降低,所以在扦插繁殖時,要強調插條母樹的“幼齡化”。為了提高扦插成活率,選擇木質化良好、無病蟲害、生長健壯的1-2年生東北溲疏野生苗木為采穗母樹。利用其個體發育年幼,生理代謝旺盛,細胞分裂強,幼齡母樹體內不含或很少含有生根抑制物質的優點,進行嫩技扦插。采用幼齡實生苗的嫩枝扦插,生根率達90%,而采用高齡穗條進行扦插,生根率為21.5%。
夏季生長旺盛期過了之后,多以7月采條扦插效果較好。應選擇壯年干條或根莖處萌發枝條為優,這是因為樹齡小,生長旺盛,營養及代謝活動能力強有利于扦插生根。優先選擇那些生長良好的半木質化的枝條,太柔嫩的新梢或萌條不宜采用,因為在生根前容易腐爛,已木質化的老枝不易生根,也不宜采用。
插穗最好采用隨采隨插,插穗的剪切一般都去梢進行,選取枝條的中、下部比較充實的部位,但不要已經木質化的枝段。剪成10厘米左右長的短穗,每根插穗要保留2-3個芽,插穗要使剪口平滑,上切口平剪,下切口斜剪成馬蹄型,上切口應距頂芽1厘米,每根插穗要留有1-2片葉子。當年生的東北溲疏插穗葉片較寬大,為了保持插穗的平衡,可將葉片先端部分切除。通過試驗對比看出,沒有保留葉片的插穗,生根率不到20%,大大低于保留葉片的插穗。
藥劑處理所用的容器,可用玻璃、塑料的清潔容器。插穗應保持潔凈和含水飽滿的狀態,即隨采隨剪隨處理。基部切口朝下,每20-50根一捆,不可顛倒,插入處理液中2-4厘米深浸泡。處理后直接進行扦插。扦插深度為插穗的1/3,扦插株行距為2厘米×2厘米,全光霧插育苗設備的插床是以粗沙作為扦插基質,而插穗又多是半木質化的嫩枝,在沙床上用插穗直接扦插,很容易受到損傷,應先打好孔再進行扦插,這樣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扦插后壓實插穗四周基質,防止透風失水。
在東北溲疏全光霧插育苗技術工作中,速蘸法不宜采用,因為嫩枝插穗的表皮一般都比較光滑,采用速蘸法使其基部附有表面上的藥物,在扦插時容易被擦掉;而采用浸泡法,能使藥液充分吸收在插穗體內,所以多采用低濃度的浸泡法處理插穗,其效果也比較穩定。
分布于中國、俄羅斯和朝鮮;在中國分布于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生長于海拔300-800米雜木林下或灌叢中。 陽性,喜生于排水良好之地。
灌木,高約2米;老枝灰褐色或灰色,表皮片狀脫落;花枝長3-8厘米,具4-6葉,褐色,被星狀毛。葉紙質,卵形、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6(-10)厘米,寬2-4.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疏被5(-6)輻線星狀毛,下面被大小不等6-12輻線星狀毛,葉脈上的星狀毛無中央長輻線;葉柄長3-8毫米,疏被星狀毛。
傘房花序直徑2-5厘米,多花;花序梗被長柔毛和星狀毛;花蕾球形或倒卵形;與碎花溲疏不同點在于花較大,花冠直徑10-15毫米;花梗長2-12毫米;萼筒杯狀,高約3.5毫米,直徑約3毫米,密被星狀毛,裂片三角形,較萼筒短,先端鈍;花瓣白色,闊倒卵形或近圓形,長3-7毫米,寬3-5毫米,先端圓,基部急收狹,兩面均被毛,花蕾時覆瓦狀排列;外輪雄蕊長4-4.5毫米,花絲鉆形或具齒,內輪雄蕊長3-4毫米,花絲鉆形或具齒,齒長不達花藥,花藥球形,具柄;花柱3,較雄蕊稍短。蒴果球形,直徑2-3毫米?;ㄆ?月,果期9月。
格式:pdf
大小:38KB
頁數: 1頁
評分: 4.8
改革方案的設計需要價值工程●中南工學院顏長躍今天我們的社會正處在變革的時代。各種改革方案一個接一個,令人應接不暇。各個領域改革的設計者們忙于設計各種改革方案。如何更好地分析這些方案的功能作用和設計成本、實施成本,以及壽命周期內預期的社會收益等狀況,以...
格式:pdf
大小:38KB
頁數: 9頁
評分: 4.6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明確區域種植結構時空變化過程,可為東北地區種植結構的調整及優化提供科學依據.采用2005-2015年東北地區40個市/盟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數據,運用數理統計方法,根據主要作物種植面積比重以及作物組合狀況,劃分主要作物種植結構類型,進而分析東北地區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結構時空變化.結果表明:(1)2005-2015年東北地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持續擴大,其中,大豆播種面積及其占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均呈現\"上升-下降\"趨勢,玉米和水稻播種面積穩定上升,水稻占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比重在2011年超過大豆;(2)種植結構類型共出現8種,以作物主導型為主.其中,玉米主導型和水稻主導型地區數量增加,大豆主導型地區數量減少;(3)玉米主導型地區分布最廣,由遼寧省、 吉林省向黑龍江省中部和東部地區擴散,大豆主導型萎縮至大、 小興安嶺地區.種植結構類型單一化趨勢明顯,黑龍江省中部和東部地區、 吉林省東部地區及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種植結構類型向玉米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