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定界址點時,首先在野外利用測量儀器來采集界址點的觀測數據,然后用對應的數學公式計算出界址點的坐標。常用的方法有極坐標法、交會法、內外分點法、直角坐標法等。在野外作業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方法。
如圖1所示,將儀器安置在已知點A上,用經緯儀測量出已知方向AB和未知方向AP之間的水平角β,用測距儀或鋼尺測量點A到點P的距離,從而確定出點P的坐標,或者利用全站儀測量點P的位置。
角度交會法是分別在兩個測站上對同一界址點測量兩個水平角進行交會,以確定界址點的坐標的方法。如圖2所示,點A,B為已知點,分別在點A,B上安置經緯儀,瞄準界址點P,觀測水平角α,β,從而確定點P的位置。
距離交會法就是從兩個已知點分別測量出其至一個未知界址點的水平距離,從而確定界址點位置的方法。如圖3所示,用測距儀或鋼尺測量已知點A到界址點P的水平距離S1和已知點B到點P的水平距離S2,就可以計算出點P的平面坐標。
當未知界址點P位于兩個已知點A,B的連線上時,分別測量兩已知點到點P的水平距離S1,S2,從而確定點P的位置。
截距法又稱為直角坐標法,一般以某控制線(如導線邊)為基線,測出界址點在基線上的投影位置,并測量投影位置至基線一端點的距離和至界址點的垂直距離,即可確定出界址點的位置,如圖5所示。
如果界址點很多,地面通視條件不好,而且從空中能夠看到界址點,在界址點上便于布設輔助標志,可以利用攝影測量方法加密界址點坐標。
在施測地區實測全部界址點和地形特征點,根據實測數據解算出對應點的點位坐標。解析法一般采用交會法、極坐標法等方法施測。
采用解析法實測街坊外圍界址點和街坊內部比較明顯界址點的坐標,再用圖解法確定街坊內部宗地的界址點及其它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
有些界址點和特征點處于隱蔽的地方,用現有的各種解析法或部分解析法測量這些點位比較困難,可以利用圖解法直接確定界址點和其它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也可利用反映現狀的大比例尺地形圖,經過糾正圖紙變形誤差之后,實地補充測量界址點和其它地籍要素。圖解法常用的工具有高精度的格網尺、三角板、分規和復式比例尺等。
地籍要素測量的對象主要包括:界址點、線以及其它重要的界標設施;行政區劃和街道(地籍區)、街坊(地籍子區)的界線;建筑物和永久性的構筑物;地類界和保護區的界線;有時還需測定某些高程要素。
手持測距儀啊 免棱鏡全站儀啊!!!
地籍測繪成果主要是用來做宗地,辦理土地證的。房產測繪則是給房產證得辦理提供依據的。
地籍圖是不動產地籍的圖形部分,地籍圖應當能夠與地籍冊、地籍數據集--起,為不動產管理、稅收、規劃等提供基礎資料。
地籍圖比例尺的選擇應能滿足地籍管理的不同需要。根據我國現狀,考慮到城鄉土地的價值、用途等的差別,農村地籍圖的比例尺比城市地籍圖的比例可小一些。即使在同產地區,也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比例尺。《城鎮地籍調查規程》規定:基本地籍圖比例尺一般為1:500或1:1000 ,城鎮宜采用1: 500,獨立工礦和村莊也可采用1: 2000。《地籍測繪規范》規定:城鎮地區城區地籍圖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 1000 郊區地籍圖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 2000,復雜地區或特殊需要地區地籍圖的比例尺采用1: 500。
地籍圖包括基本地籍圖和宗地圖。基本地籍圖采用分幅形式,分幅方式為矩形或正方形分幅,幅面規格一般為50cm x 50cm。基本地籍圖的分幅與編號與相應比例尺地形圖的分幅和編號方法相同。
宗地圖是以宗地為單位繪制的,是處理土地權屬的原始資料,是土地證書附圖的基本圖件。宗地圖的比例尺有關規程或規范不作統一規定,根據宗地大小及其繁簡程度一般選用32開、16開或8開的圖紙。
基本地籍圖和宗地圖采用單色成圖。
地籍圖表示的內容包括地籍要素和必要的地形要素,以地籍要素為主,輔之以與地籍要素有關的地形要素,這樣圖面負載適量,主次分明,清晰易讀。
地籍圖應表示的內容包括界址點、界址線、宗地及其編號、街道及其編號、街坊及其編號、土地利用類別永久性的建筑物和構筑物、街道和街坊的界線行政區劃界、平面控制點、地類界保護區界,道路和水域有關地理名稱及單位名稱和門牌號等。 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187KB
頁數: 1頁
評分: 4.6
在進行海籍測量中,需要用到多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核對檢測結果,但是,不同的測量方法,均有不同的優缺點,這一事實無法避免。那么什么樣的測量方法能夠更好的滿足檢測需求,且具有更好的可行性與實用性,本文針對于此進行簡要的論述分析。
格式:pdf
大小:187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5
測繪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先進的測量方法更是層出不窮。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從事地籍測繪工作的相關經驗,就幾種常用的測量方法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做簡要的對比分析,希望能夠為廣大測繪同仁提供參考。
地籍控制測量除具有一般地形控制測量的特點之外,無論在精度要求還是密度要求上都有別于地形控制測量。其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精度要求高。地籍圖比例尺通常較大,地籍要素間的相對精度要求較高。所以地籍平面控制測量精度要求較高,以達到界址點和地籍要素的精度要求。
(2)地籍控制點的密度與比例尺無直接關系。在一個區域內,界址點的數量、精度和地籍圖比例尺都是固定的。必須優先考慮有足夠多的控制點來滿足界址點測量的要求,再考慮地籍圖比例尺所要求的控制點密度。
(3)地籍控制點的精度與比例尺無直接關系。地形測量控制點精度一般用地形圖的比例尺精度來要求(測量地物的控制點的最弱點相對于起算點的點位中誤差為0.1mm×比例尺分母)界址點坐標精度通常以實地具體的數值來標定,而與地籍圖的比例尺精度無關。一般情況下,界址點坐標精度要高于其地籍圖的比例尺精度,如果地籍控制點的精度能夠滿足界址點坐標精度的要求,則也能夠滿足測繪地籍圖的精度要求。 2100433B
地籍控制測量是根據地籍圖和界址點測量的精度要求,再考慮測區范圍大小、測區內現有控制點數量和等級情況,按控制測量的基本原則和精度要求進行技術設計、選點、埋石、野外觀測、數據處理等的測量工作。
地籍控制測量的目的是在測區內建立一個具有一定精度和密度的地籍控制網,為該測區的地籍測量提供一個準確可靠的定位基準。地籍控制測量的精度直接影響界址點測量、地籍圖測繪和面積量算的精度,也影響地籍數據庫資料更新的質量和效率。地籍控制網是為開展地籍細部測量、變更地籍測量以及日常地籍測量而布設的測量控制網,具有控制全局、傳遞點位坐標、限制測量誤差傳播和積累的作用。
地籍控制網的布設,在精度上要滿足測定界址點坐標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滿足轄區內地籍細部測量的要求,在點位埋設上要顧及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
地籍控制測量按性質分為平面控制測量和高程控制測量,按作用分為地籍基本控制測量和地籍圖根控制測量,按精度分為二、三、四等和一、二級。地籍基本控制測量可采用三角網、測邊網、導線網和GPS相對定位測量網進行施測,施測精度可以為二、三、四等和一、二級。在地籍基本控制測網的基礎上布設地籍圖根控制測網,滿足地籍圖與界址點測量的需要。地籍圖根控制測量主要采用導線網和GPS相對定位測量網施測.施測精度可以為一、二級。
地籍控制點是進行地籍測量的依據,為地籍測量工作提供測量位置基準,保證地籍圖與界址點測量精度.使分片施測的碎部能準確連接成一個整體并保證測區測量精度均勻。
《地籍與房產測量》為全國高職高專測繪類專業通用教材系列之一。全書共分11章,主要包括地籍與地籍管理基本知識、地籍調查與地籍測量概述、初始權屬調查、地籍控制測量、地籍細部測量、農村土地調查、變更地籍調查、土地調查數據庫及管理系統建設、調查成果整理及檢查驗收、土地勘測定界、房產測量。地籍與房產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