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地下室抗震墻 | 含????義 | 用于抗震的地下室描述 |
---|---|---|---|
目????的 | 增大結構抗傾覆的能力 | 屬????性 | 抗震墻 |
高層建筑一般應設置地下室,增大結構抗傾覆的能力。地下室的四周設置抗震墻,可以使地下室的剛度大于地面層結構的剛度。2100433B
次梁和樓板沒有抗震構造措施;地下室內基礎鋼筋除了甲類、乙類設防類別(圖紙會明白清楚的)外,一般都是丙類(即標準設防)工程,沒有抗震構造措施;剪力墻的鋼筋不屬于GB50204-2002(2011版)《混...
6度抗震設防區,100m高層剪力墻結構,地下室兩層, 地上結構抗震等級為三級 地下結構抗震等級分別是:地下一層為三級,地下二層為四級; 詳見《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第4章 4.8.1?各抗震設防...
6度抗震設防區,100m高層剪力墻結構,地下室兩層,地上結構抗震等級為三級地下結構抗震等級分別是:地下一層為三級,地下二層為四級;詳見《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第4章4.8.1各抗震設防類別的高層...
格式:pdf
大小:315KB
頁數: 2頁
評分: 4.7
對底層框架—抗震墻結構設計中的抗震墻布置進行了探討,從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在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主要問題,以使其抗震墻的設置完全滿足規范的要求。
格式:pdf
大小:315KB
頁數: 4頁
評分: 4.6
最新【精品】范文 參考文獻 專業論文 談談板柱―抗震墻結構 談談板柱―抗震墻結構 提要:近年來,板柱結構體系在我國建筑業得到迅速發展。板 柱結構體系較之其它結構體系,優點明顯,值得推廣,故本文從該體 系的結構布置、建模及結構分析、無梁樓板的計算和構造等方面,對 其優點進行論述。 關鍵詞:板柱 抗震墻結構 設計 近年來,板柱結構體系在我國建筑業得到迅速發展。 其結構構件 自身高度較小,便于設備管道布置安裝,可有效地減少層高,降低建 筑造價等。并且, 因其層高較低,采用板柱結構體系的建筑物的地震 效應也要明顯小于層高較大的梁板結構體系的建筑物。在施工方面, 采用板柱結構結構體系的建筑物具有施工支模簡單、 樓面鋼筋綁扎方 便,設備安裝方便等優點,從而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因此,采用板 柱結構結構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但是,和傳統的梁板柱結構體系比較, 板柱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 較差,主要是
1、抗震墻的兩端(不包括洞口兩側)宜設置端柱或與另一方向的抗震墻相連;框支部分落地墻的兩端(不包括洞口兩側)應設置端柱或與另一方向的抗震墻相連。
2、較長的抗震墻宜設置跨高比大于6的連梁形成洞口,將一道抗震墻分成長度較均勻的若干墻段,各墻段的高寬比不宜小于3。
3、墻肢的長度沿結構全高不宜有突變;抗震墻有較大洞口時,以及一、二級抗震墻的底部加強部位,洞口宜上下對齊。
4、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其框支層的樓層側向剛度不應小于相鄰非框支層樓層側向剛度的50%;框支層落地抗震墻間距不宜大于24m,框支層的平面布置宜對稱,且宜設抗震筒體;底層框架部分承擔的地震傾覆力矩,不應大于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
1、抗震墻宜貫通房屋全高。
2、樓梯間宜設置抗震墻,但不宜造成較大的扭轉效應。
3、抗震墻的兩端(不包括洞口兩側)宜設置端柱或與另一方向的抗震墻相連。
4、房屋較長時,剛度較大的縱向抗震墻不宜設置在房屋的端開間。
5、抗震墻洞口宜上下對齊;洞邊距端柱不宜小于300mm。
抗震墻是建筑抗震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個結構和部位的抗震墻都有嚴格的抗震設計要求,那么框架結構和板柱的抗震墻結構設計是如何要求的?
一、框架抗震墻結構的抗震要求
框架-抗震墻結構的抗震墻厚度和邊框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墻的厚度不應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層高或無支長度的1/20,底部加強部位的抗震墻厚度不應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層高或無支長度的1/16。
2.有端柱時,墻體在樓蓋處宜設置暗梁,暗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墻厚和400mm的較大值;端柱截面宜與同層框架柱相同,并應滿足規范對框架柱的要求;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的端柱和緊靠抗震墻洞口的端柱宜按柱箍筋加密區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
抗震墻的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配筋率均不應小于0.25%,間距不宜大于300mm,并應雙排布置,雙排分布鋼筋間應設置拉筋。
樓面梁與抗震墻平面外連接時,不宜支承在洞口連梁上;沿梁軸線方向宜設置與梁連接的抗震墻,梁的縱筋應錨固在墻內;也可在支承梁的位置設置扶壁柱或暗柱,并應按計算確定其截面尺寸和配筋。
二、板柱抗震墻結構抗震設計要求
板柱-抗震墻的結構布置,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墻厚度不應小于180mm,且不宜小于層高或無支長度的1/20;房屋高度大于12m時,墻厚不應小于200mm。
2.房屋的周邊應采用有梁框架,樓、電梯洞口周邊宜設置邊框梁。
3.8度時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節點,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宜小于柱縱筋直徑的16倍,托板或柱帽的邊長不宜小于4倍板厚和柱截面對應邊長之和。
4.房屋的地下一層頂板,宜采用梁板結構。
板柱-抗震墻結構的抗震計算,應符合下列要求:
1.房屋高度大于12m時,抗震墻應承擔結構的全部地震作用;房屋高度不大于12m時,抗震墻宜承擔結構的全部地震作用。各層板柱和框架部分應能承擔不少于本層地震剪力的 20%。
2.板柱結構在地震作用下按等代平面框架分析時,其等代梁的寬度宜采用垂直于等代平面框架方向兩側柱距各 1/4。
3.板柱節點應進行沖切承載力的抗震驗算,應計入不平衡地震組合彎矩引起的沖切,節點處地震組合彎矩設計值的增大系數,一、二、三級可分別取 1.7、1.5、1.3。
板柱-抗震墻結構的板柱節點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
1.無柱帽平板應在柱上板帶中設構造暗梁,暗梁寬度可取柱寬及柱兩側各不大于1.5倍板厚。暗梁支座上部鋼筋面積應不小于柱上板帶鋼筋面積的50%,暗梁下部鋼筋不宜少于上部鋼筋的1/2;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間距不宜大于3/4倍板厚,肢距不宜大于2倍板厚, 在暗梁兩端應加密。
2.無柱帽柱上板帶的板底鋼筋,宜在距柱面為2倍板厚以外連接,采用搭接時鋼筋端部宜有垂直于板面的彎鉤。
3.板柱節點應根據抗沖切承載力要求,配置抗剪栓釘或抗沖切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