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地下水水文學 | 外文名 | Groundwater hydrology |
---|---|---|---|
學????科 | 地理 | 研究內容 | 地下水起源、類型、分布、運動 |
地下水水文學的研究內容可歸納為:
地下水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滲,在灌區還有灌溉水的入滲。入滲的水在地下經過重新分配(儲存、蒸發和水平排泄)組成自然界水文循環的一部分。地下水水文學研究地下水在自然界水循環中的作用,研究它與降水、蒸發、地表水之間的聯系和轉化,它的補給、排泄、與此有關的水文和水文地質參數(如降水入滲補給系數、給水度等)和地下水資源評價等。
地下水在重力和壓力作用下產生滲流運動。地下水運動的基本定律是達西定律,可根據質量守恒原理和達西定律推導出不同條件下地下水運動的數學物理方程。計算地下水運動的基本方法是求出這些方程在各種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下的解。利用地下水運動方程的解,可以預測未來某時某地的地下水水位等水文要素,也可以計算導水系數等水文地質參數,為地下水資源評價提供可靠的依據。
也稱地下水動態,指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質、水溫等要素在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下發生的變化。研究這些變化規律,建立各要素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定量關系。通常利用觀測站和試驗場,進行地下水觀測和野外試驗,利用取得的資料,計算水文和水文地質參數,評價地下水的補給量、儲存量和允許開采量、監測地下水的水質以防止地下水的污染等。
地下水開發應在查明地下水資源的基礎上統籌安排、合理規劃。地下水的管理除了制訂規劃之外,還要建立地下水管理機構;進行水資源的合理調配;規定開采地下水的技術要求;保護水源,防止污染;防治因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或坍陷、海水入侵,以保證長期安全供水等。 地下水水文學內容還包括:包氣帶、土壤水、潛水、承壓水、含水層、泉、地下水運動(達西定律、滲水系數、導水系數、給水度、釋水系數、降水入滲補給系數、灌溉水入滲補給系數)、地下水預報、地下水計算(地下水模擬)、地下水開發利用、地下水管理等。
地下水的形成與分布,同地質、地理環境有密切聯系。因此,地下水水文學與地質學和地理學有關。地下水運動的研究要以水力學和流體力學的基本理論為基礎。在地下水動態資料的分析和地下水預測中廣泛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學。由于地下水水文學是從水文循環的觀點來研究地下水的,因而它與氣候學、地表水水文學、土壤學有密切聯系。地下水質評價,要運用水化學和水文地球化學知識。此外,系統分析理論在地下水的開發利用中已逐漸得到采用。
地下水水文學中有些問題如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者的轉化關系,地下水資源及其最優開發及管理等研究較少,不少方面尚處于探索階段。在大區域內的復雜的水文地質條件下,確定含水層參數尚無完善的辦法。開展水均衡要素室內和室外的觀測和試驗研究,建立新的數學物理模型,應用電子計算機和電模擬技術,可能使上述問題逐步取得進展。另外,污染物質的彌散、含水層溫度場、地下水動態規律與預測等領域,也可望有更多的研究。
地下水水文學的發展史可分為三個時期:
從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16世紀,這兩千多年期間,人們只限于對現象的直接觀察和推測。柏拉圖推測,地下有個巨大的洞穴,其中的水便是河流的水源。中國唐代柳宗元(773~819)在《天對》中說:“脈穴土區,而濁濁清清。壚疏,滲渴而升。充融有余,泄漏復行。”記述了地下水在巖土空隙中的存在,它的滲入、蒸發和流動等現象。
從公元17世紀到20世紀初,科學家們通過觀察、試驗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地下水形成和運動的重要概念、定律和方法。法國科學家P.佩羅研究了地下水毛細管上升現象,得出砂中毛細管水上升高度小于 1米。法國學者E.馬略特測量了由雨水入滲補給的地下水量,得出了泉水是由降雨入滲補給的重要結論。1856年,法國工程師H.-P.-G.達西通過試驗建立了地下水滲流的基本定律,奠定了地下水運動的理論基礎。1863年,法國學者J.-J.裘布衣根據實際的潛水面坡度很小的事實,作了一些簡化和假定,運用達西定律導出了地下水井流公式。1870年德國人A.蒂姆改進了裘布衣公式,從而可用穩定流抽水試驗來計算滲透系數等參數。這些工作,為地下水水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80年代前期,由于生產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地下水水文學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并得到迅速的發展。1928年,美國學者O.E.邁因策爾論述了承壓含水層的可壓縮性和彈性,為地下水非穩定理論的建立準備了比較豐富的實踐基礎。1935年,美國學者C.V.泰斯利用地下水非穩定流動和熱傳導之間的相似性,導出了著名的泰斯公式。1937年美國學者M.馬斯克特在《均勻流體通過多孔介質的流動》一書中,用數學方法較系統地論述了地下水的運動。1954年英國學者N.S.博爾頓導出了潛水完整井非穩定流的方程。1930年荷蘭水文工程師G.J.德赫萊用數學方法分析地下水滲過弱透水層的越流現象。地下水污染的研究,從60年代以后得到發展。 中國在1949年以后,在大面積范圍內對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水位及開采量的預報、水文及水文地質參數的確定和地下水調節計算等方面作了許多工作,取得了成果。
沒一人氣呀!頂一下!
http://wenku.baidu.com/view/4367da31ee06eff9aef807a2.html這個挺好的,可以參考。
徑流系數,是指1:某一時段的徑流深度與降雨深度之比徑流系數定義。徑流系數定義2:徑流量與相應降水量之比。降水深度1.05乘以徑流系數0.45=0.4525即為徑流深度。
①數學物理途徑。根據地下水水情和影響因素之間的物理聯系,建立它們之間的定量關系,例如,用水量平衡法求各平衡要素之間的定量關系,按一定的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求解地下水運動的數學物理方程。
②統計途徑。根據大量實測資料,用概率統計原理研究地下水各種水文要素的統計規律,進行地下水預報和地下水計算。
①鉆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遙感技術。主要用于查明含水層埋藏條件、空間分布和含水層的性質。
②試驗和觀測。包括抽水試驗、井泉的地下水動態觀測和土壤水觀測等。
③地下水模擬技術。例如,電模擬中把電阻電容組成網絡,用于模擬區域地下水流系統等。
④同位素技術。用來研究土壤水含量、地下水的起源、年齡和運動(見水文核技術)。
格式:pdf
大小:7KB
頁數: 1頁
評分: 4.7
1. 3. 2 徑流 徑流是水文循環的重要環節和水均衡的基本要素,系 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 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動的水流 。 因此, 徑流可分為 地表徑流 和地下徑流 ,兩者具有密切聯系,并經常相互轉化。 據統計,全球大陸地區年平均有 47 000km 3 的水量通過徑流返回海洋,約占陸地降水量 的40%。這部分水量大體上是可資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 一條河流常常可以根據其地理—地質特征分為 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 五段。 根據一年內河流水情的變化, 可以分為 若干個 水情特征時期 ,如汛期、平水期、 枯水期 或冰凍期 。 平均水位 是單位時間內水位的平均值。 平均高水位 與平均低水位 則是 各年最高水位與最低水位各自的平均值。 中水位 是一年中觀測水位值的中值。 常水位 指一年中水位最常出現值。 河流各站的 水位過程線 上,上下游站在同一次漲落水期間 位相相同 的水位,叫相應水位
格式:pdf
大小:7KB
頁數: 2頁
評分: 4.7
工程水文學課程涉及的范圍廣、內容多且抽象,易使學生感到枯燥難學。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在課程教學方法、授課手段及授課內容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以期能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及授課質量,提升學生的聽課興趣。
《地下水水文學原理》主要包括地下水流運動規律和污染物運移特征兩部分內容,詳細地介紹了含水層介質的特性、地下水在飽和帶和非飽和帶中的運移規律、水文地質試驗及應用、地下水運動數值模擬方法和水文地質參數反分析。對于區域地下水流系統,著重探討了地下水與地表水、咸淡水的相互作用規律以及水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污染物運移方面主要闡述了地下水中的化學反應規律、多相流中的污染物問題和污染物運移的解析和數值方法等。
《地下水水文學原理》可供水文水資源與環境學科、地質工程、水利、土木、交通和石油等學科的科研人員、大學教師和相關專業的本科和研究生,以及從事水資源管理專業的技術人員參考。
前言
第1章
水資源與水循環
1.1
水資源
1.2
水文學和水文地質學
1.3
水循環
1.4
與水循環有關的要素
1.5
水文過程
第2章
含水層介質的特性
2.1
巖土體的孔隙性
2.2
滲透率和滲透系數
2.3
含水層類型及其非均質性
2.4
壓縮性和有效應力
第3章
地下水流運動的基本規律
3.1
飽和帶中的地下水流運動方程
3.2
流線和流網
3.3
裂隙巖體中的地下水流
3.4
非飽和帶水流運動規律
第4章
水文地質試驗模型方法及應用
4.1
水文地質試驗的原型地質模型
4.2
常規的水文地質試驗步驟和方法
4.3
單孔試驗
4.4
群孔抽水試驗和疊加原理
4.5
水文地質試驗的現場應用
第5章
區域地下水流系統及水資源
5.1
地下水流盆地
5.2
補給和排泄
5.3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作用
5.4
淡水和咸水的相互作用
5.5
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和管理
第6章
地下水運動數值模擬方法
6.1
概述
6.2
有限差分法
6.3
有限單元法
6.4
特征有限元法
第7章
水文地質模型參數反分析
7.1
概述
7.2
模型誤差來源
7.3
模型參數反演的適定性和方法
7.4
目標函數
7.5
參數敏感性分析、模型驗證及預測
7.6
遺傳算法在反演水文地質參數中的應用
第8章
地下水化學和水質特征
8.1
地下水中的化學組分
8.2
水中的化學反應類型
8.3
碳酸鹽平衡
8.4
同位素水文學
8.5
水化學分析結果
第9章
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9.1
污染物運移的過程
9.2
地下水污染和示蹤試驗
9.3
多相流中污染物問題
9.4
地下水中污染物監測方法和修復
第10章
地下水中污染物運移模擬
10.1
溶質運移方程
10.2
溶質運移方程的解析解
10.3
溶質運移方程的數值解
參考文獻2100433B
圖書目錄
1 地下水文學基礎知識
1.1 地下水含義簡釋
1.1.1 潛水
1.1.2 承壓水
1.1.3 土壤水
1.2 地下水文學研究對象
1.3 地下水運動基本規律
1.4 非飽和帶土壤水的運動
1.4.1 非飽和帶的進一步說明
1.4.2 土壤水分特性曲線
1.4.3 土壤水運動的基本方程
1.4.4 垂直水流的非穩定流方程
2 地下水計算參數
2.1 給水度
2.1.1 給水度的幾個主要概念
2.1.2 測定方法
2.1.3 實例分析
2.1.4 五道溝地區μ值綜合比較
2.1.5 各種巖土給水度的參考值
2.2 降雨入滲補給系數
2.2.1 計算Pr的常用方法
2.2.2 降雨人滲補給系數的計算
2.2.3 實例分析
2.2.4 各種巖性的降雨入滲補給系數
2.3 潛水蒸發系數
2.3.1 常用方法
2.3.2 實例分析
2.3.3 不同區域的潛水蒸發系數
2.4 灌溉入滲補給系數
2.4.1 黏性土的灌溉入滲補給系數
2.4.2 砂性土的灌溉入滲補給系數
2.4.3 各種巖性的灌溉入滲補給系數
2.5 河渠滲漏補給系數及渠系有效利用系數
2.5.1 自由滲漏時的計算方法
2.5.2 頂托滲漏時的計算方法
2.5.3 渠系有效利用系數
2.6 滲透系數與導水系數
2.6.1 滲透系數
2.6.2 導水系數
2.7 作物對降雨的有效利用系數和對地下水的利用系數
2.7.1 作物對降雨的有效利用系數
2.7.2 作物對地下水的利用系數
2.8 抽水試驗法測定系數
2.8.1 穩定流抽水試驗法
2.8.2 非穩定流抽水試驗——泰斯法
2.8.3 非穩定流抽水試驗——雅各布法
2.8.4 非穩定流抽水試驗——布爾頓法
2.8.5 抽水試驗法的應用條件與參數測定和改進
2.9 參數測定應注意的問題
2.10 注記
3 平原淺層地下水資源數量評價
3.1 地下水補給量計算
3.1.1 降水入滲補給量
3.1.2 河渠湖庫滲漏補給量
3.1.3 山前與區外側向補給量
3.1.4 渠灌田間入滲補給量
3.1.5 灌溉入滲補給量
3.1.6 越流補給量
3.2 地下水排泄量計算
3.2.1 潛水蒸發量
3.2.2 其他排泄量
3.3 地下水資源量和水資源總量
3.3.1 地下水資源量
3.3.2 水資源總量
3.4 地下水可開采量計算
3.4.1 地下水可開采量概述
3.4.2 地下水可開采量的幾種計算方法
3.4.3 多年調節計算法
3.4.4 可開采系數的綜合分析
4 平原區深層地下水和山丘區地下水資源評價簡介
4.1 平原區深層地下水資源評價
4.2 山丘區地下水資源評價
5 地下水資源質量評價
5.1 地下水的主要性質
5.2 地下水質量分類
5.2.1 地下水質量分類概述
5.2.2 地下水質量分類指標
5.3 地下水質量評價方法
5.3.1 地下水質量單項組分評價
5.3.2 地下水質量綜合評價
5.4 幾類水質標準綜述
5.5 地下水質量趨勢變化分析
5.5.1 簡單計算法
5.5.2 回歸分析法——手算法
5.5.3 回歸分析法——采用Excel計算
附錄A 深層地下水資源的分類屬性與分析評價
附錄B 水文頻率計算
附錄C r分布離均系數φ值表
附錄D r分布模比系數K值表
參考文獻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