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二氧化碳驅油地震監測評價方法 | 作????者 | 譚明友、張云銀、曲志鵬、崔世凌、于海鋮 |
---|---|---|---|
ISBN | 9787030537676 | 頁????數 | 332頁 |
出版社 | 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17年8月1日 |
裝????幀 | 精裝 | 開????本 | 16開 |
正文語種 | 簡體中文 | 版????次 | 1-1 |
字????數 | 487千字 |
目錄
第1章 二氧化碳驅油地震監測國內外技術現狀 1
1.1 二氧化碳驅油技術國內外應用情況 1
1.1.1 二氧化碳驅油機理 1
1.1.2 國內應用情況 3
1.1.3 國外應用情況 4
1.2 二氧化碳驅油地震監測國內外研究現狀 6
1.2.1 二氧化碳驅油地震監測技術的基本原理 6
1.2.2 二氧化碳驅油地震監測技術的巖石物理基礎 7
1.2.3 二氧化碳驅油地震監測應用實例 11
1.3 超聲波測試巖心技術 24
1.3.1 超聲波在巖心實驗中的應用 24
1.3.2 超聲波巖石實驗研究進展 25
1.4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地球物理監測綜述 26
1.4.1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中的地球物理監測技術 28
1.4.2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地球物理監測技術難題 34
1.5 研究區基本情況 46
1.5.1 研究區地質特征 46
1.5.2 儲層及油藏特征 47
1.5.3 二氧化碳驅油概況 48
第2章 二氧化碳驅油巖石物理測試 50
2.1 巖石物理參數測試方法及裝置 50
2.1.1 超聲波測試系統基本原理 50
2.1.2 巖石超聲波測試計算 51
2.1.3 巖石物理參數測試裝置設計 53
2.1.4 驗證試驗 55
2.2 二氧化碳驅油巖石物理超聲波測試 61
2.2.1 干巖心力學測試 61
2.2.2 飽和單相流體巖心超聲波測試 69
2.2.3 雙相流體巖心超聲波測試 91
2.2.4 溶解不同比例二氧化碳測試 97
2.2.5 二氧化碳驅油巖石物理特征 103
第3章 二氧化碳驅油地震響應特征 115
3.1 二氧化碳流體特征 115
3.1.1 二氧化碳臨界乳光可視化實驗 115
3.1.2 地層溫壓條件下二氧化碳體積密度變化規律 120
3.1.3 流體性質計算 122
3.1.4 隨壓力變化的橫波速度預測 125
3.2 二氧化碳驅油正演模擬 132
3.2.1 G94井兩層介質模型與井模型地震響應 132
3.2.2 G89區塊實際注入井兩層模型和井模型地震響應 148
3.3 二氧化碳驅油地質模型正演 158
3.3.1 注氣后時間剖面下拉現象與速度的關系研究 158
3.3.2 注氣后時間剖面下拉現象與層厚的關系研究 161
3.3.3 不同偏移方法比較研究 163
3.3.4 實際連井剖面正演模擬 164
3.4 二氧化碳驅油地震響應特征 168
3.4.1 二氧化碳驅油產生的時差變化 168
3.4.2 二氧化碳驅油屬性分析 173
3.4.3 二氧化碳驅油波形特征 175
3.4.4 二氧化碳驅油產生的地震響應特征 176
第4章 地震資料一致性匹配處理 178
4.1 非一致性采集地震資料品質分析 178
4.1.1 兩期資料采集參數對比 178
4.1.2 兩期資料品質定量分析 182
4.1.3 非一致性重復采集地震資料品質分析結論 187
4.2 二氧化碳驅油地震資料本底信息匹配處理技術 188
4.2.1 非一致性重復采集時移地震疊前互約束處理技術 189
4.2.2 非一致性重復采集資料的疊后互均化處理技術 215
4.2.3 非一致性重復采集資料的一致性處理結論及認識 223
第5章 二氧化碳驅油波及范圍地震描述 225
5.1 驅油區儲層本底地震信息與差異性分析 226
5.1.1 樊家三維與高94三維地震差異分析 226
5.1.2 地震差異屬性的提取及分析 228
5.2 二氧化碳驅油波及范圍地震描述 231
5.2.1 驅油生產動態 231
5.2.2 二氧化碳驅油波及范圍單屬性地震描述方法 233
5.2.3 二氧化碳驅油波及范圍地震多元逐步描述方法 240
5.2.4 基于AVO屬性的二氧化碳驅油波及范圍地震檢測 243
5.2.5 基于速度頻散因子表征的二氧化碳驅地震監測方法 251
第6章 二氧化碳驅油氣竄與逸散性地震預測 260
6.1 驅油區二氧化碳地質封存能力評價 260
6.1.1 斷裂識別 260
6.1.2 儲層預測 266
6.1.3 斷層封堵性分析 271
6.1.4 蓋層封蓋能力評價 288
6.2 二氧化碳驅油氣竄與逸散性地震預測 290
6.2.1 二氧化碳驅氣竄影響因素分析 291
6.2.2 二氧化碳驅油氣竄與逸散性地震預測 292
6.2.3 氣竄實地考察及綜合認識 294
6.3 二氧化碳驅油地震差異性檢測軟件的研發 297
6.3.1 軟件功能 297
6.3.2 軟件操作說明 297
主要參考文獻 312
編后語 321
2100433B
《二氧化碳驅油地震監測評價方法》介紹二氧化碳驅油地震監測技術在勝利油田的研究、推廣及應用情況,并重點闡述二氧化碳驅油地震監測、評價方法的研究與發展現狀。結合二氧化碳驅油地震監測技術在勝利油區的應用現狀,《二氧化碳驅油地震監測評價方法》從基礎理論、巖石物理參數實驗室測試方法、二氧化碳驅油地震響應特征、地震資料一致性處理方法、二氧化碳驅油波及范圍地震描述的二氧化碳氣竄、逸散性地震預測的技術實現等方面進行細致的闡述。
簡單的說,二氧化碳起隔離空氣保護焊接熔池,和一定程度參與焊接熔池冶金反應的作用!另外電壓主要調節的是電弧的長度!電流主要調節的是送絲速度!至于你說的熔絲溫度,討論一下,焊絲從導電嘴深處的長度越長,因電...
優:二氧化碳可用于滅火,也可用于人工降雨,也可用于保鮮蔬菜,水果等。 劣:它是溫室氣體,會導致溫室效應,會危害人類。 燃料燃燒后一般都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
下次提問時請說明你是哪個地方的?不同區域價格差是很大的。工業二氧化碳一般是論公斤賣的,一般在15-20Kg(也有少的,多的)。價格在2---5元/Kg。另外還要考慮你的用量、運費等等。
格式:pdf
大小:131KB
頁數: 2頁
評分: 4.5
大慶油田于2008年在宋芳屯油田建立了芳48二氧化碳驅試驗區,地面集油系統采用單管環狀摻水集油工藝。由于目前該試驗區油井采出流體中二氧化碳含量遠遠超出最初的開發預測數據,導致部分油井見氣后井口產液溫度過低,甚至造成集油環凍堵,致使生產、試驗受到影響。因此,針對大慶外圍低產、低滲透油田二氧化碳驅油井采出流體溫度低和氣油比高等特點,開展了單管摻水集油工藝參數摸索試驗。試驗結果表明,1#集油環在環境溫度18℃、井口溫度14℃、摻水溫度70℃左右、產液量2.3 t/d條件下,單井摻水量為2.0、1.5、1.0和0.8 m3/h時,回油溫度分別為46、44、43和43℃,均高于設計要求的40℃,說明上述條件下單井摻水量定為0.8 m3/h以上時能滿足該集油環的集輸熱量要求。
格式:pdf
大小:131KB
頁數: 2頁
評分: 4.3
本文對二氧化碳驅油地面工程技術的發展及現狀進行了闡述,同時針對目前國內現狀及本次試驗相關要求,采用易于運輸的橇裝結構和密閉流程,循環冷卻,應用工業計算機及變頻技術,使控制系統安全運行,并且成功地實施了1座注入站,累計注入液態二氧化碳約6000t。總結了試驗過程中的經驗和體會,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頁巖油地質評價方法》(GB/T 38718-2020)規定了頁巖油的定義和地質評價內容、方法與參數。《頁巖油地質評價方法》(GB/T 38718-2020)適用于頁巖油地質評價。
《頁巖油地質評價方法》(GB/T 38718-2020)有利于規范和指導中國頁巖油勘探開發,為政策制定、科研工作、成果評價提供依據,對于穩定國民經濟增長、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100433B
頁巖油(Shale Oil)是指已生成的、仍滯留于富有機質泥頁巖地層微納米級儲集空間中的石油,頁巖既是生油巖,又是儲集巖。頁巖油資源豐富,潛力大,據中國國土資源部(2012)評價結果,全中國頁巖油地質資源量達到397.46×108t,可采資源量達到34.98×108t;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松遼、準噶爾等盆地。
中石油大慶油田、吉林油田、長慶油田、大港油田、中石化勝利油田、江漢油田等相關油氣田企業均在該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和勘探開發,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頁巖油的突破將是石油工業的希望。中國甚至世界上沒有一個的頁巖油定義,評價方法、甜點選取統一的標準,導致勘探、地質研究混亂,因此急需制定《頁巖油地質評價方法》國家標準。
標準計劃
2019年7月12日,國家標準計劃《頁巖油地質評價方法》(20192112-T-469)下達,項目周期12個月,由TC355(全國石油天然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并歸口上報,TC355SC3(全國石油天然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石油地質勘探分會)執行,主管部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發布實施
2020年3月31日,國家標準《頁巖油地質評價方法》(GB/T 38718-2020)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
2020年10月1日,國家標準《頁巖油地質評價方法》(GB/T 38718-2020)實施。
國家標準《頁巖油地質評價方法》(GB/T 38718-2020)依據中國國家標準《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GB/T 1.1-2009)規則起草。
主要起草單位: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中國石油大慶油田責任公司、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中國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中國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
主要起草人:鄒才能、趙賢正、付金華、支東明、吳松濤、高波、馮子輝、蒲秀剛、杜金虎、朱如凱、李國欣、唐勇、劉雅利、唐振興、許長福、蔣啟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