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名稱 | 甘肅城鄉發展集團鄉村振興有限公司 | 成立時間 | 2018年08月09日 |
---|---|---|---|
總部地點 |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南昌路1808號 |
所獲榮譽
2021年6月,甘肅城鄉發展集團鄉村振興有限公司第一黨支部被授予“甘肅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簡介: 2012年5月30日,公司名稱由阿克蘇市城市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阿克蘇城鄉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梁成立時間:2010-10-27注冊資本:225000萬工商注冊號:652...
公司成立至今,在鄭州市上街區先后開發了“亞星新村”、“亞星花園”、“康樂小區”、“世紀嘉園”、“亞星盛世廣場”等小區,深受上街人民的青睞,特別是2002年公司進軍鄭州以來,先后開發了“亞星盛世家園”1...
蘭州雁灘路2618號
格式:pdf
大小:30KB
頁數: 3頁
評分: 4.3
中天發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天集團)是一家以土木 建筑、房產開發、化工新材料、投資為主要經營業務的全國 500 強大型企業集團。下轄中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浙江中 天房產集團有限公司和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等 10 多 家成員企業。 2011 年,中天全集團營業總收入超 400 億元,列中國企 業 500 強,中國建筑業 100 強企業排行榜“總產值”第 1 名, 中國民營企業 50 強等。中天集團一直來堅持誠信為本、質 量興業,以“誠信、務實、創新、領先”為核心理念,以“真心 締造美好家園”為企業使命,倡導“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榮 獲全國質量獎單位、 全國文明單位、 全國守合同重信用單位、 中國優秀企業公民、中華慈善獎企業等榮譽。 “中天建設”在國內已經形成了以杭州、 上海、北京、西安、 武漢、廣州、天津、成都、沈陽、呼和浩特、南寧、鄭州等 中心城市為主的 13 大區域市場,企業經
格式:pdf
大小:30KB
頁數: 3頁
評分: 4.3
中天發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天集團)是一家以土木 建筑、房產開發、化工新材料、投資為主要經營業務的全國 500 強大型企業集團。下轄中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浙江中 天房產集團有限公司和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等 10 多 家成員企業。 2011 年,中天全集團營業總收入超 400 億元,列中國企 業 500 強,中國建筑業 100 強企業排行榜“總產值”第 1 名, 中國民營企業 50 強等。中天集團一直來堅持誠信為本、質 量興業,以“誠信、務實、創新、領先”為核心理念,以“真心 締造美好家園”為企業使命,倡導“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榮 獲全國質量獎單位、 全國文明單位、 全國守合同重信用單位、 中國優秀企業公民、中華慈善獎企業等榮譽。 “中天建設”在國內已經形成了以杭州、 上海、北京、西安、 武漢、廣州、天津、成都、沈陽、呼和浩特、南寧、鄭州等 中心城市為主的 13 大區域市場,企業經
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今后五年,深入推動鄉村振興,精心繪就城鄉融合發展新畫卷。
近年來,重慶在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將如何落實“五個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6月9日,重慶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市級部門、部分區縣和基層干部。
建防返貧監測體系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至關重要。”市鄉村振興局信息管理處處長顏彥說,我市動態識別的190.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但仍有一些脫貧戶的發展基礎比較薄弱,一些邊緣戶面臨致貧風險,比如因生病、災害等意外事故,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
為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重慶探索建立了“點上重點監測、線上專題監測、片上四級監測、面上大數據監測”立體防返貧監測體系,對出現返貧風險的群眾實施精準、及時預警監測。
比如,“點上重點監測”方面,按照“不落一村、一戶、一人、一項”的要求,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嚴重困難戶開展全面排查,實施常態化監測、動態化管理,重點關注其收支情況、“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狀況等。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對脫貧區縣、脫貧人口“扶上馬,送一程”。顏彥表示,我市還將進一步完善立體防貧返貧監測體系,保證數據、信息聯動,實時更新,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堅實基礎。
秀山縣稅務局派駐鐘靈鎮云隘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陳夕才說,除建立防返貧監測機制外,要鞏固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讓群眾的錢包鼓起來。
結合云隘村實際,工作隊因地制宜發展山銀花產業,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銷售平臺”模式,讓群眾獲得固定分紅。目前,云隘村山銀花種植面積達3400余畝,成品花和種苗年銷售額達700余萬元,戶均增收近1.8萬元。接下來,云隘村還將打造山銀花品牌,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讓鄉親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確保糧食安全
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市農業農村委糧油處二級調研員安傳林說,目前我市“三夏”(即夏收、夏種、夏管)生產正常,春播進度總體順利。小春糧油作物已收獲完畢,今年作物種植面積達562.52萬畝,較上年增加4.77萬畝,總產量122.92萬噸,較上年增產1.86萬噸,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實現雙增長,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奠定了基礎。
針對今年旱澇交替和病蟲害偏重發生的不利形勢,我市始終把確保糧食安全作為“國之大者”,在深化落實糧食安全生產黨政同責基礎上,重點抓好穩定糧食生產、全面加強農業防災減災、突出病蟲害監測防控、推進“三夏”農機化生產、落實夏季糧油收購等五方面工作,確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穩定在3012萬畝、1087萬噸。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為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南川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南川區農業農村委主任尹付國表示,為扛穩糧食安全重要政治責任,南川認真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嚴禁亂占耕地種植林果、苗木、草皮和挖塘養魚等行為,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為提升耕地綜合產能,大力實施“千年良田”工程、“七化”示范區建設,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為重點,今年將建成7萬畝高標準農田,宜機化改造2000畝,確保良田糧用。
作為我市產糧大區,梁平區把提高糧食產量、提升重要農產品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梁平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羅紹岳說,通過實施提高糧食單產攻堅計劃,提升主要作物生產水平,實現“穩高產”“提中產”“帶低產”,結合糧油作物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提升耕種收機械化水平;提升效益方面,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培育高產高效、綠色優質等優良新品種;落實利農惠農強農政策,形成稻子、柚子、鴨子、竹子、豆子“五子”資源加工集群,延長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面子里子”一起抓
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這為我們打造美麗鄉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市農業農村委人居環境和社會事業處處長劉明說。
2018年以來,我市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村莊環境基本實現了干凈整潔有序,農民群眾環境衛生觀念逐漸發生變化,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去年,我市又接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印發《重慶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實施方案》,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從干凈整潔到美麗宜居、從全面推開到整體提升轉變。
劉明表示,為高質量推進鄉村建設行動,當前我市正加緊制訂《重慶市鄉村建設五年行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明確細化全市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時間表和路線圖,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努力繪就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近年來,北碚區柳蔭鎮以農為源、以旅為向、以藝為魂、以學為品、以治為本,深耕在地“柳”文化、“渠”文化,走出了一條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新路。柳蔭鎮黨委書記何波介紹,以東升村為例,為把美麗田園變成“美麗經濟”,該村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形成了“又見柳蔭·奇彩東升”全域旅游品牌,讓畫里鄉村、夢里鄉愁變成了現實。
而沙坪壩區豐文街道三河村則以文化為魂,通過藝術賦能鄉村,成為全市文創助力鄉村振興的樣板村。豐文街道農服中心主任李強表示,三河村引入書畫、陶瓷等藝術家和非遺文化傳承人,打造了“三河村藝術家村落”,目前已簽約“縉泉燒”“鏡藍染”等20多項藝術、休閑配套產業。通過“集體經濟組織+藝術家+農戶+產業”模式,三河村閑置的農房和土地被盤活,通過文創賦能村民戶均增收3600元,三河村也成為了城里人安放“鄉愁”的地方。
深化農村“三變”改革
讓更多農民共享發展紅利
“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近年來,涪陵通過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三變’改革等,不斷盤活農村閑置資產。”涪陵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余智勇表示,通過入股、聯合出資、盤活閑置宅基地和承包地4種方式,去年底,涪陵新發展農村“三變”股份合作社255個,組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2779個,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萬余元。
為讓農村“沉睡”的資源活起來、分散的資金聚起來、增收的渠道多起來,渝北區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探索“三變+”新模式,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
渝北區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渝北將以合股聯營為手段,實行現代股份制運營,引入社會資本,通過“三變”改革參與集體經濟發展,多元化培育改革實施主體,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股份合作,打造一批農村“三變”改革合股聯營經營主體。同時,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把“三變”改革經營利潤通過規范分配,及時足額回流到集體經濟組織,讓全體成員共享改革發展紅利。
“‘三變’改革激活了人、地、錢等資源要素,實現‘產業連體’‘股權連心’,對促進農民增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義重大。”市農業農村委政策改革處副處長劉勇俊說。截至目前,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全市盤活集體經營性資產13.4億元,撬動社會資本27億元,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占比達99.8%,43%的村年經營收入超5萬元,基本消除村集體經濟“空殼村”。接下來,我市將在總結推廣農村“三變”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面向更多行政村推廣農村“三變”改革,讓更多農民享受改革發展帶來的紅利。
各地農村千差萬別,鄉村振興也不能千篇一律。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科學把握各地差異和特點。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不搞層層加碼,杜絕“形象工程”……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指引。(5月8日,人民日報)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實施鄉村振興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注重地域特色,體現鄉土風情,特別要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不搞層層加碼,杜絕“形象工程”。要統籌兼顧農村田園風貌保護和環境整治,注重鄉土味道;要尊重鄉村個性、發展條件與潛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動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人居環境改善,不能盲目搞建設;要防止大拆大建、過度商業開發,保留鄉土文化。
實現鄉村振興要突出農民主體地位。鄉村振興不能由政府定模式,不能按一個“模子”去刻畫,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抽調專人,組建“專班”到農村進行實地調查訪問,收集農民意愿,反映農民的真實需求,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避免一刀切現象。
新時代鄉村振興,不能好高騖遠,必須腳踏實地。必須統籌規劃,做好設計;要集聚各方智慧,因地制宜,努力找尋發展突破口,抓好主攻方向;要做到胸中有藍圖,腳下有路徑,讓美麗鄉村成為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標志、美麗中國的生動底色。
(作者:騰揚陽)
碧桂園集團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辦公室,2021年6月,榮獲“廣東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