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下切侵蝕,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灘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階地由階地面、階地陡坎、階地的前緣、后緣組成。階地按上下層次分級,級數自下而上按順序確定,愈向高處年代愈老 。階地物質下部為砂礫石,上部為粉砂、粘土,具二元結構 。河流階地是在相對穩定堆積和迅速下切過程中形成的。由于下切侵蝕的條件不同,階地的成因也不相同。主要成因有 :氣候的變化,形成氣候階地;構造運動,形成構造階地;侵蝕基準面的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如水利工程建設,改變了基準面。
河流階地按組成物質及其結構分為以下4類:①侵蝕階地。由基巖構成,階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沖積物。②堆積階地。由沖積物組成。根據河流下切程度不同,形成階地的切割疊置關系不同又可分為:上疊階地,是新階地疊于老階地之上;內疊階地,新階地疊于老階地之內。③基座階地。階地形成時,河流下切超過了老河谷谷底而達到并出露基巖。④埋藏階地。即早期的階地被新階地所埋藏。運用物理、化學、生物、年代學的方法研究階地的級數、結構、年代、成因、分布的規律在科學上與經濟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格式:pdf
大小:582KB
頁數: 5頁
評分: 4.5
Ⅰ河流階地地貌的形成 一、河流階地 :地殼運動是間歇性的 ,在地殼上升運動期間 ,河流以下切為主;在地殼相對穩定期間,河 流以側蝕和堆積為主,這樣就在河谷兩側形成多級階地。 二、典型例題:河流階地是指在地質作用下,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灘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階梯狀 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讀“三峽 地區河流階地結構與舊石器時代 遺址綜合剖面” 圖,回答下列問題。 7.圖中多級河流階地形成的主要 地質作用是 A.地殼間歇性下沉 流水侵蝕 B.地殼間歇性抬升 流水侵蝕 C.地殼間歇性下沉 流水沉積 D.地殼間歇性抬升 流水沉積 8.任一級階地形成過程中地殼 A.相對穩定 B.持續下降 C.持續上升 D.反復升降 9.早期人類遺址多出現在河流階地,最主要原因是 A.水運便利 B.氣候濕潤 C.軍事防御 D.便于農耕 【解析】 7.當河流流經地區的地殼上升時,河床縱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
河流階地結構指階地橫向上沖積物與其他沉積物的關系,由于階地形成過中谷坡上的片流和重力作用同時進行,因此來自谷坡上的坡積物、重力堆積物(乃至老沖物)在階地后緣部分與沖積物犬牙交錯(有時也覆于階地面上)。這些沉積物不僅使得階地緣高度變高,也引起沖積砂礦品位降低和工程水文地質條件變化。
河流階地形態類型河流階地形態類型是據階面與階坡組成物質、階地基座高度和地沖積層時代與接觸關系劃分的。分為侵蝕階地、堆積階地和兩者過渡的基座階地三類六種。在河谷橫前面上,不同時期階地組成的河流階地系列,很少是單一類型的階地,常為不同類型階地組合。沿河床兩側,洞流階地可以對稱或不對稱分布,階地的不對稱分布與下列因素有關:曲流往一方國動、不均勻的地亮隙鼻畫動,原始墻跟銀料和接向河流的科星奧尼效應等使同流階地沿岸比另一岸發育。2100433B
本項目擬選擇河西走廊張掖盆地東南部的洪水河、童子壩河、西大河、東大河等四條河流的階地為對象,研究河流階地的發育與變形特征,主要包括:(1)研究河流階地序列,測定河流階地的年齡,分析河流地貌發育的階段性,并探討其形成原因。(2)研究河流階地位相圖,分析河流階地變形特征,構造垂直變形速率和水平縮短速率。(3)對比河流階地面、基座面的下切速率,分析流域內河流下切與構造抬升的動態平衡狀態,在特定條件下分離構造抬升與氣候變化引起的河流下切量。(4)對比同一河流不同構造部位的變形幅度與速率,研究構造變形在南西-北東方向上的分配;對比不同河流河流階地的變形,探討橫向隆起區與盆地內部構造變形的差異。本研究對彌補河西走廊河流地貌研究區域上的不足,深化河流地貌研究薄弱環節,探討青藏高原隆起與東北方向擴展對河流地貌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對區域與逆斷層和褶皺有關地震的危險性評價也有一定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