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荒漠植被 | 性????質 | 稀疏植被類型 |
---|---|---|---|
氣????候 | 干旱,溫差大,風沙多 | 年降水量 | 少于250毫米 |
學????科 | 生物 | 領????域 | 生命科學 |
荒漠植被在溫帶以藜科、檉柳科、菊科、豆科為主,在熱帶和亞熱帶以仙人掌科、龍舌蘭科、大戟科為主。為適應嚴酷的生態條件,植物有的葉面縮小或退化,呈鱗片狀、刺狀或呈無葉類型,以減少蒸發;有的具肉質莖或葉,以貯存水分;有的莖葉被茸毛,以抵抗灼熱;大多數植物具發達根系,以利從深層土中吸收水分;也有在春或夏秋完成生長,旱季或冬季來臨,以種子或根莖、塊莖和鱗莖生存。荒漠植被生產量很低,生物物質積累緩慢。主要分為溫帶荒漠植被和熱帶荒漠植被兩大類型。
溫帶荒漠分布在南北緯35°-50°之間的大陸內部;熱帶荒漠分布在南北緯15°-35°之間的大陸中部。主要分布在北非、澳大利亞、美洲和中亞等。我國新疆、青海柴達木盆地、內蒙古西部也有大面積荒漠。這些地區氣候條件極為嚴酷,植被十分稀硫,成斑塊狀分布在大片裸露地上。植物種類貧乏,主要是旱生和鹽生灌木、半灌木、肉質植物、短命植物等 。
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干旱地區。在北半球,從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經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印度半島西北部,蘇聯中亞,直至中國西北和蒙古,形成世界上最廣闊的荒漠區,即亞非荒漠區。此外,還有北美荒漠,南美西海岸荒漠,澳洲荒漠和南非卡拉哈迪荒漠。在這些荒漠地區生長著荒漠植被。2100433B
荒漠植被是在極端大陸性干旱地區,由旱生或鹽生灌木、半灌木或肉質植物所組成的植物群落。根據荒漠植物的不同生活型,可概要地分為小半灌木、灌木、半喬木三個主要荒漠植被類型。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和溫帶的干燥地區。我國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區。荒漠植被的植物具有的生理機制和形態結構,適應于干旱環境。在溫帶荒漠,植物的葉面積縮小和退化,綠色枝莖代行光合作用。在高寒荒漠,植物矮化,適應低溫及干旱的環境。在熱帶、亞熱帶荒漠,植物具有適應高溫、干旱的特征,如由常綠多汁的肉質植物或有刺灌木組成的荒漠植被。在土壤嚴重鹽漬化地區,由鹽生植物組成了鹽荒漠植被 。
南京市現轄10個區、五個縣,面積6516平方公里,其中10區是玄武、白下、秦淮、建鄴、鼓樓、下關、雨花臺、棲霞、浦口...中山2010年目標:人均公共綠地17m2,綠地率為46.50%,綠化覆蓋率&n...
3、4項可以借用08市政 3-504~ 506 碎石濾層 厚度10cm內 ~ 30cm內 子目,材料按實找差 2項 可以借用08園林1-29 熱熔土工膜 種植土借用08市政 1-372 人工松填土 子...
什么是植被?植被就是覆蓋地表的植物群落的總稱。所謂植物群落,是指據一定地段的植物的總體,如森林、灌叢、草叢、果園、玉米地等。一棵樹木、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的概念,而不是植被。毛主席說過有些人“只...
植物以各種不同的生理生態方式適應嚴酷的生態條件,有的葉面縮小或退化,成無葉類型,以減少蒸騰;有的具肉質莖或葉,用于貯藏水分;有的莖具有發達的保護組織,莖葉被白色茸毛,或莖具光亮白色皮部,以抵抗灼熱;它們大多數具發達的根系,以便從土層深處吸收水分;還有一些植物在春季或夏秋降水期間,迅速生長,到旱季或冬季來臨之前,完成生活周期,以種子或根莖,塊莖和鱗莖渡過不良的季節?;哪脖坏纳a量很低,平均每年每平方米只有90克左右,但在為荒漠動物群提供食物和庇護,參加荒漠生態系統的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以及防止風蝕和固定流沙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
格式:pdf
大?。?span id="sznspmv" class="single-tag-height">207KB
頁數: 5頁
評分: 4.7
在考慮荒漠化評價的空間尺度和基準以及潛在評價指標的尺度特征的基礎上,以國內外對土地荒漠化過程中植被降水利用效率(RUE)變化的研究為依據,提出一種以植被的降水利用效率為主要評價指標、適合于荒漠化遙感監測應用的荒漠化評價方法。該方法可很大程度上克服以植被指標為主的評價方法受降水波動影響大的缺點。這種方法重視不同荒漠化類型的共性特征,適合在多種類型荒漠化遙感評價中應用。
荒漠中的生產者首先是高等綠色植物?;哪叩染G色植物區系組成超過91科,起優勢作用的主要是藜科、蒺藜科、菊科、仙人掌科、龍舌蘭科、蓼科、檉柳科、麻黃科、禾本科、十字花科、大戟科、百合科、桃金娘科、百歲蘭科、石竹科等。荒漠植物種類雖貧乏,但是僅中國荒漠植被中的植物種也可達到420種以上。
以超旱生矮喬木占優勢,矮喬木高3~5米,有矮到1米的,均具主干。主要適應于地中海生物氣候類型和鹽化紅色沙質土壤、卵石土壤、碎石質土壤。它分布于西南亞、撒哈拉南部、北美西南、南美東部、澳大利亞南部和非洲南部卡拉哈里。常綠矮喬木荒漠植被分布廣泛,以含羞草科金合歡屬和桃金娘科桉屬的一些種占優勢。肉質矮喬木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索諾拉。肉質矮喬木以多汁液的莖干和葉營光合作用,以仙人掌科和龍杏蘭科的一些種為主。也有落葉矮喬木荒漠植被,由牧豆樹、腺莢豆等屬的一些種組成。矮喬木荒漠植被中總會混生著各種超旱生灌木,而且在雨后經常出現繁茂的短生植物層群(層片)。這類植被生物量高,有可能開發成為生物能源基地。
以超旱生灌木占優勢,這些灌木無主干,從植株莖部起就叢生。適應于地中海生物氣候型和亞洲中部生物氣候型,要求溫暖或高溫的氣候。土壤包括壤質、沙質、礫質、石質的,也有沙丘沙。它分布于亞洲中部、中亞、西南亞、撒哈拉北部、北美西南、南非中部、澳大利亞中南部、南美巴塔哥尼亞和秘魯。落葉灌木荒漠分布普遍,主要由紅砂、沙拐棗、霸王等屬的一些種所組成。常綠灌木荒漠植被適應于氣溫高的荒漠氣候。主要由多種麻黃以及蒙古沙冬青、Retama raetama等組成。肉質灌木荒漠比較特別,適應于霧帶荒漠生物氣候類型。它由百歲蘭、龍須海棠、大戟等屬的一些種所組成。灌木荒漠植被往往是駱駝放牧場和薪炭基地。
以超旱生矮半喬木占優勢,矮半喬木具主干,高2~4米,可以低到1米,有落枝特性。主要適應于準噶爾、哈薩克斯坦、地中海生物氣候類型。土壤為壤質、沙質、礫質、沙丘沙,多鹽化,也有不鹽化的。它主要由梭梭、黃芪等屬的一些種所組成。在冬季或春季有較繁茂的短生植物層群出現。這類植被生產量較高,鮮重270~3870千克/公頃·年。可做放牧場和薪炭基地。但是沙丘植被一旦遭破壞,會引起流沙。
以超旱生小半灌木占優勢,小半灌木叢生,高10~100厘米,有落枝特性。適應于地中海及準噶爾、哈薩克斯坦生物氣候類型,也見于亞洲中部生物氣候類型。土壤為壤質、沙質、礫質或沙丘沙,多鹽化而含石膏,也有不鹽化的。主要由菊科、藜科植物組成。在冬季或春季土壤水分較好的地區會出現較繁茂的短生植物層群。這類植被的生產量鮮重為 300~4800千克/公頃·年。所以是重要的放牧場。
以超旱生耐寒墊形小半灌木占優勢。它適應于高寒的亞洲中部生物氣候類型,土壤鹽化,為壤質、沙質、礫質或碎石質。分布于亞洲中部高山、高原上。它主要由亞菊、駝絨藜、棘豆等屬的一些種所組成。
荒漠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量并不太低。生產者為綠色植物。如中國的小半灌木荒漠植被,生長量鮮重平均為0.7~1.2噸/公頃·年,矮半喬木荒漠植被為0.8噸/公頃·年,灌木荒漠植被和墊形小半灌木荒漠植被也達到0.4噸/公頃·年。又如,蘇聯卡拉庫姆梭梭柴群落活體生長量比枯死物量高,達鮮重每公頃60千克。所以荒漠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的生物量是在不斷積累的。
《新疆干旱半干旱區植被的生理生態響應和適應策略》共分三篇,從極端環境的自然地理概況、極端環境下荒漠植被生理生態研究、極端環境下荒漠植被形態解剖結構的環境適應性、極端環境下荒漠植被生態特征研究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描述。另外,《新疆干旱半干旱區植被的生理生態響應和適應策略》的編者均是我國年輕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對該領域有著獨特的認識和見解,相信《新疆干旱半干旱區植被的生理生態響應和適應策略》可以成為從事極端環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人員的一本優秀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