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喬木或灌木狀,高達15米,胸徑30厘米;樹皮淺灰色或灰色,縱裂成不規則條狀,幼枝被或密或疏的柔毛,當年生枝無毛或多少被毛,小枝有時(通常萌發枝及幼樹的小枝)具向四周膨大而不規則縱裂的木栓層;冬芽卵圓形,芽鱗背面被覆部分有毛。葉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稀卵形或橢圓形,長4-9 (-12) 厘米,寬1.5-4 (-5.5) 厘米,先端尾狀漸尖或漸尖,基部歪斜,一邊楔形或圓形,一邊近圓形至耳狀,葉面幼時有散生硬毛,后脫落無毛,常留有圓形毛跡,不粗糙,葉背幼時有密毛,后變無毛,脈腋常有簇生毛,邊緣具重鋸齒,側脈每邊12-22條,葉柄長5-10 (-17) 毫米,全被毛或僅上面有毛。花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狀聚傘花序。翅果倒卵形或近倒卵形,長10-19毫米,寬7-14毫米,果翅通常無毛,稀具疏毛,果核部分常被密毛,或被疏毛,位于翅果中上部或上部,上端接近缺口,宿存花被無毛,裂片4,果梗被毛,長約2毫米。花果期4-5月。
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及陜西等省。生于石灰巖山地及谷地。適應性強,耐干旱抗堿性較強。
邊材暗黃色,心材暗紫灰褐色,木材紋理直或斜行,結構粗,重量和硬度適中,有香味,力學強度較高,彎撓性較好,有美麗的花紋。可作家具、器具、室內裝修、車輛、造船、地板等用材;枝皮可代麻制繩,枝條可編筐。可選作造林樹種。
2100433B
落葉喬木,高達25米,胸徑1米,在干瘠之地長成灌木狀;幼樹樹皮平滑,灰褐色或淺灰色,大樹之皮暗灰色,不規則深縱裂,粗糙;小枝無毛或有毛,淡黃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黃色或黃色,有散生皮孔,無膨大的...
榆葉梅(學名:Amygdalus triloba),又叫小桃紅,因其葉片像榆樹葉,花朵酷似梅花而得名。為灌木稀小喬木,高2-3米;枝條開展,具多數短小枝;小枝灰色,一年生枝灰褐...
主要價值 經濟 邊材暗黃色,心材暗紫灰褐色,木材紋理直或斜行,結構粗,重量和硬度適中,有香味,力學強度較高,彎撓性較好,有美麗的花紋。可作家具、器具、室內裝修、車輛、造船、地板等用材;枝皮可代麻制繩,...
格式:pdf
大小:12KB
頁數: 1頁
評分: 4.3
國槐形態特征 落葉喬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綠色,皮孔明顯。羽狀復葉長 15-25 厘米;葉軸有毛,基部膨大;小葉 9-15 片,卵狀長圓形,長 2.5-7.5 厘 米,寬 1.5-5 厘米,頂端漸尖而有細突尖,基部闊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萼鐘狀,有 5小齒;花冠乳白色,旗瓣闊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脈,翼瓣龍骨瓣邊緣稍帶紫色;雄蕊 10條,不等長。莢果肉質,串珠狀, 長 2.5-5 厘米,無毛,不裂;種子 1-6 顆,腎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長習性 性耐寒,喜陽光,稍耐陰,不耐陰濕而抗旱,在低洼積水處生長不良, 深根,對土壤要求不嚴, 較耐瘠薄, 石灰及輕度鹽堿地 (含鹽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長。但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上生長最 佳。耐煙塵,能適應城市街道環境。病蟲害不多。壽命長,耐煙毒能力強。 用途 中國
格式:pdf
大小:12KB
頁數: 3頁
評分: 4.6
以豫南地區的區域特征和建筑文化為背景,結合古鎮、古村落鄉土建筑的具體實例,對豫南鄉土建筑的類型與形態特征進行研究,以便全面地把握該地區鄉土建筑的特點,為進一步保護與發展新農村鄉土建筑提供借鑒.
邊材暗黃色,心材暗紫灰褐色,木材紋理直或斜行,結構粗,重量和硬度適中,有香味,力學強度較高,彎撓性較好,有美麗的花紋。可作家具、器具、室內裝修、車輛、造船、地板等用材;枝皮可代麻制繩,枝條可編筐。可選作造林樹種。
黑榆(山毛榆)的嫩果榆錢可食用。枝頭的新鮮榆錢,輕如蝶翅,小于錢樣。香味甜綿厚實,自古就有食用它的習慣。清吳其睿《救荒本草》中載:"榆錢樹,采肥嫩榆葉,熱水浸潤,油鹽調食,其榆錢煮靡羹食,甚佳。"
春榆(變種),別名日本榆,白皮榆,光葉春榆、栓皮春榆,蠟條榆,紅榆,山榆。
春榆與黑榆的區別在于翅果無毛,樹皮色較深。分布于東北三省、河北、山東、浙江、山西、安徽、河南、湖北、陜西、甘肅及青海等省區。
春榆分布廣,適應性強,從體態(喬木至灌木)、幼枝被毛與否、小枝有無膨大的木栓層、葉形、葉面平滑或粗糙、側脈的多少、葉柄的長短、翅果的大小等均有變異,很難找到彼此相關而穩定的區別特征,故將以往分出的變種(或變型) 均予歸并。
葉冬季脫落,稀個別種在局部地區因氣溫關系而有少部分葉可宿存至第二年春季;花出自花芽或混合芽,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狀聚傘花序,或散生于新枝基部或近基部,花被鐘狀,淺裂,花(果)梗極短,較花被為短或近等長;翅果對稱或近對稱,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上部、中上部或中部,上端接近缺口。
本系我國有9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