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網技術》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年03月出版的圖書。
書名 | 接入網技術 | 作者 | 張中荃 |
---|---|---|---|
出版社 | 人民郵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09年03月 |
《接入網技術(第2版)》內容:接入網是電信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接入網技術的發展、應用和普及令人矚目,深受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接入網技術(第2版)》全面介紹了各種接入網技術。全書共分8章,分別介紹了接入網基本知識、銅線接入技術、電纜調制解調器接入技術、以太網接入技術、光纖接入技術、無線接入技術、接入網接口技術、接入網網管技術等內容?!督尤刖W技術(第2版)》力求做到內容新穎、知識全面、由淺入深、通俗易懂,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接入網技術同名圖書
作者: 雷維禮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6-09-01
頁數: 278
定價: 28
裝幀: 平裝
ISBN: 9787302135555
本書主要討論接入網特別是IP接入網領域的技術,包括接入網的基本概念、系統結構、多種有線和無線寬帶接入技術、用戶接入管理等方面,內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并盡可能反映最新技術。本書可作為通信工程、網絡工程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的專業課教材,也可供網絡通信領域的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參考。
接入網技術圖書信息
書 名: 接入網技術
作 者:張中荃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3月
ISBN: 9787115195951
開本: 16開
定價: 32.00 元
三網合一系統中,綜合接入網絡不需要套定額 一個OLT主機,套用程控交換機定額 。
目前光纖的可用工作波長區有3個,即780nm窗口、1310nm窗口和1550nm窗口。鑒于OAN對成本最敏感的部分是光電器件,因而設法降低這一部分的費用是改進整個系統技術經濟性能的關鍵。一般地說,設法...
首先點擊Win7開始菜單——選擇設備和打印機, 2.然后選擇添加打印機, 3.選擇添加網絡,無線或Bluetooth,會自動搜索網絡打印機,或者在打開的窗口里選擇添加本地打印機, 4.在打開的選...
第1章 網絡演進與法規制約
1.1什么是接入網
1.2競爭激烈的接入網
1.3接入網發展簡史
1.4迎接接入網的大發展
思考題
第2章 接入網體系結構
2.1引言
2.2電信接入網總體標準--G.902
2.2.1G.902概述
2.2.2接入網的基本定義
2.2.3接入網的結構與定界
2.2.4接入網的接口
2.2.5管理、控制和操作
2.2.6G.902小結
2.3IP接入網總體標準--Y.1231
2.3.1ITU?Y系列建議與GII
2.3.2IP接入網概述
2.3.3IP接入網定義
2.3.4IP接入網的地位
2.3.5IP接入網參考模型
2.3.6IP接入網的接入類型
2.3.7IP接入網中的典型模型
2.3.8駐地網
2.3.9Y.1231與G.902的比較
2.4接入網的功能模型
2.5寬帶接入技術
2.5.1什么是寬帶接入技術
2.5.2寬帶接入技術概覽
2.5.3運營商對寬帶技術的偏愛
2.6用戶接入管理
2.7小結和參考資料
2.7.1小結
2.7.2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3章 以太網接入技術
3.1概述
3.2以太網的技術發展
3.2.1以太網的誕生
3.2.2以太網標準的演變
3.2.3物理層的發展
3.2.4幀結構的改進
3.2.5交換式以太網
3.3以太網的標準
3.3.1已經合并的物理層標準
3.3.2已經合并的其他標準
3.3.3現行標準
3.4以太網的物理層
3.4.1物理層模型
3.4.2銅纜接口
3.4.3以太接入網
3.5以太網的MAC層
3.5.1共享信道上的MAC協議
3.5.2CSMA/CD協議概要
3.5.3全雙工以太網與MAC協議
3.5.4以太幀格式
3.5.5應用中的協議棧
3.5.6幾點結論
3.6以太網接入的相關技術
3.6.1以太網遠端饋電
3.6.2接入控制
3.6.3用戶間的隔離
3.7典型應用
3.8小結和推薦資料
3.8.1小結
3.8.2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4章 光纖接入技術
4.1引言
4.2光纖在接入網中的延伸--FTTx
4.3光接入網基礎知識
4.3.1光纖的傳輸性能
4.3.2光接入網的基本結構
4.3.3光接入網的分類
4.3.4光接入網的傳輸技術
4.4無源光網絡--PON
4.4.1無源光網絡的背景及發展
4.4.2無源光網絡的基本概念
4.4.3無源光網絡的系統結構
4.4.4無源光網絡的拓撲結構
4.5基于ATM的無源光網絡--APON
4.5.1APON簡介
4.5.2APON的系統結構
4.5.3APON的協議模型
4.5.4APON的技術要點
4.5.5APON的應用
4.5.6APON的延續--GPON
4.6基于Ethernet的無源光網絡--EPON
4.6.1EPON的發展背景
4.6.2EPON的系統結構
4.6.3EPON的協議模型
4.6.4EPON的技術難點
4.6.5EPON的特點
4.7小結和推薦資料
4.7.1小結
4.7.2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5章 電話銅線接入技術
5.1引言
5.2電話銅線的傳輸性能
5.2.1什么是電話銅線
5.2.2用戶接入段上技術的演進
5.2.3電話銅線的傳輸性能
5.3撥號接入技術
5.3.1話帶modem撥號接入
5.3.2ISDN撥號接入
5.4xDSL的體系結構
5.4.1xDSL的類型
5.4.2接入結構
5.4.3調制技術
5.4.4轉移模式
5.5ADSL
5.5.1ADSL的技術標準與發展
5.5.2ADSL的系統參考模型
5.5.3ADSL的技術要點
5.5.4ADSL.Lite
5.5.5ADSL的應用
5.6新一代的DSL
5.6.1ADSL2和ADSL2+
5.6.2VDSL
5.7xDSL的轉移模式
5.7.1STM模式
5.7.2ATM模式
5.7.3PTM模式
5.8小結和推薦資料
5.8.1小結
5.8.2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6章 HFC接入技術
6.1引言
6.2CATV網絡
6.3HFC網絡
6.3.1HFC網絡系統結構
6.3.2HFC頻譜劃分
6.3.3HFC面臨的技術難點和問題
6.4CM系統原理
6.4.1CM系統組成
6.4.2CM操作要點
6.4.3CM協議模型
6.5CM技術要點
6.5.1物理層技術要點
6.5.2MAC層技術要點
6.6CM標準的演進
6.6.1CM的標準化
6.6.2IEEE 802.14標準
6.6.3DOCSIS標準
6.7小結和推薦資料
6.7.1小結
6.7.2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7章 寬帶無線接入概論
7.1概述
7.2無線數據網絡的發展史
7.3WLAN接入技術
7.4WMAN接入技術
7.5WWAN接入技術
7.6衛星接入技術
7.7WPAN接入技術
7.8無線接入技術的競爭與共存
思考題
第8章 無線局域接入技術
8.1無線局域網的發展
8.2WLAN概述
8.2.1無線數據傳輸的環境
8.2.2IEEE 802.11標準概要
8.2.3WLAN組網方式
8.2.4802.11的層次模型
8.2.5MAC層幀格式及類型
8.2.6移動與關聯
8.3CSMA/CA協議
8.3.1基本原理
8.3.2沖突避免(CA)--RTS/CTS機制
8.3.3單幀等待應答
8.3.4分段重裝與幀猝發
8.3.5信道占用預測
8.4WLAN物理層及擴展協議
8.4.1802.11物理層
8.4.2802.11b
8.4.3802.11a
8.4.4802.11g
8.5WLAN安全技術
8.5.1開放式系統認證
8.5.2共享密鑰認證與WEP
8.5.3WPA與TKIP
8.5.4802.11i 、WPA2與AES
8.5.5WAPI
8.5.6小結
8.6無線局域網的應用
8.6.1Wi?Fi 802.11產品的兼容性認證
8.6.2典型應用
8.6.3無線局域網的接入應用
8.7小結和推薦資料
8.7.1小結
8.7.2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9章 無線城域接入技術
9.1引言
9.2固定無線接入網概述
9.2.1固定無線接入的概念
9.2.2固定無線接入的基本結構
9.3早期技術LMDS
9.3.1LMDS的系統結構
9.3.2LMDS技術的特點與業務
9.3.3LMDS的應用
9.4IEEE 802.16標準總體概要
9.4.1標準及其演進
9.4.2系統結構
9.4.3業務及QoS
9.4.4協議模型
9.5IEEE 802.16的MAC層
9.5.1MAC層的主要技術特征
9.5.2CS
9.5.3MAC CPS
9.5.4MAC安全子層
9.6IEEE 802.16的物理層
9.6.1物理層技術要點
9.6.22GHz~11GHz頻段的增強技術
9.7小結和推薦資料
9.7.1小結
9.7.2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10章 無線廣域接入技術
10.1引言
10.2無線廣域接入體系
10.2.1無線廣域接入的概念
10.2.2無線廣域接入的類型
10.2.3無線廣域數據業務
10.3陸地廣域無線數據通信系統
10.3.1移動通信網的發展概況
10.3.2陸地無線廣域數據通信系統的組成
10.4陸地無線廣域接入技術
10.4.1CDPD技術
10.4.2GPRS技術
10.4.3CDMA2000?1X
10.4.43G技術
10.5小結和推薦資料
10.5.1小結
10.5.2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11章 用戶接入管理體系
11.1概述
11.2接入管理功能
11.2.1AAA管理功能
11.2.2QoS管理
11.2.3安全管理
11.2.4AAA功能的發展
11.3接入管理系統的發展
11.3.1電信運營商的接入管理系統
11.3.2寬帶運營商的接入管理系統
11.4接入管理系統結構
11.5接入管理基本協議
11.6小結
思考題
第12章 用戶接入管理協議
12.1引言
12.2接入鏈路協議
12.2.1PPP協議
12.2.2PPPoE協議
12.3接入認證/控制協議
12.3.1PAP協議
12.3.2CHAP協議
12.3.3EAP協議
12.3.4802.1X協議
12.4接入管理協議
12.4.1接入管理協議的發展
12.4.2RADIUS協議模型
12.4.3RADIUS報文格式
12.4.4RADIUS報文類型
12.4.5RADIUS協議操作
12.4.6管理屬性
12.4.7Diameter協議概述
12.5小結和推薦資料
12.5.1小結
12.5.2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13章 用戶接入管理應用
13.1引言
13.2撥號用戶的接入管理
13.3ADSL用戶的接入管理
13.4以太網用戶的接入管理
13.5WLAN用戶的接入管理
13.6小結和推薦資料
13.6.1小結
13.6.2推薦資料
思考題
附錄 縮略語
格式:pdf
大小:15KB
頁數: 9頁
評分: 4.3
光纖接入網技術 摘要:本文簡單介紹了光纖接入網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發展,介紹 并闡述了有源光網絡與無源光網絡的原理和實現,并根據兩種光網 絡組成不同,對兩種光網絡的幾種典型的接入模式進行了較為具體 的研究,探討了光纖接入網建設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有源光網絡 無源光網絡 apon 接入網 fttx 近年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傳統的電 信概念和體系結構,隨著各國接入網市場的逐漸開放,電信管制政 策的放松,競爭的日益加劇和擴大,新業務需求的迅速出現,有線 技術(包括光纖技術)和無線技術的發展,接入網開始成為人們關 注的焦點。在巨大的市場潛力驅動下,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接入網技 術。光纖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質量高、性能穩定、防電磁干擾、 保密性強等優點。在干線通信中,光纖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接入網 中,光纖接入也將成為發展的重點。光纖接入網是發展寬帶接入的 長遠解決方案。 一、
格式:pdf
大?。?span id="xhuqwtc" class="single-tag-height">15KB
頁數: 30頁
評分: 4.5
1 接入網技術和綜合布線 適用班級:網絡工程師 網址: www.bitpx.com E-Mail:bitpx@163.com 比特培訓中心 貴州·貴陽 2 1.1接入網定義 .............................................................................................................................................................. 3 1.2 接入網標準 .........................................................................................................................................
接入網是通信網絡(包括電信網絡與IP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接入網技術,特別是IP接入網技術的蓬勃發展與普遍應用是當前通信網絡發展與建設的重點,在全球廣受重視。
本書以IP接入網為重點全面介紹了接入網技術。全書內容由四部分組成: 接入網的背景與體系結構,包括總體標準ITU-T G.902與ITU-T Y.1231; 寬帶有線接入技術,包括以太網接入、光纖接入、電話銅線接入、HFC接入等技術; 寬帶無線接入技術,包括WLAN、WMAN、WWAN等多種無線接入技術; 用戶接入管理系統,包括管理體... [顯示全部]
作品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概 述
1.1接入網發展的驅動力
1.2接入網的概念
1.2.1接入網在電信網的位置
1.2.2接入網的定義
1.2.3接入網的接口
1.2.4接入網的功能模型
1.2.5接入網的一般分層模型
1.2.6接入網的特點
1.3接入網的業務與發展
1.3.1接入網的業務
1.3.2國外光纖接入網的發展
1.3.3我國接入網的現狀
第二章 接入網的傳輸方式
2.1銅線接入新技術
2.1.1接入網線對增容傳輸系統
2.1.2HDSL傳輸系統的基本規定
2.1.3ADSL傳輸系統的基本規定
2.1.4VDSL技術
2.2無線接入網
2.2.1無線用戶環路的構成
2.2.2無線用戶環路的主要特點
2.2.3無線用戶環路的應用技術
2.2.4無線接入 的其他應用
2.3光纖接入技術
2.3.1概述
2.3.2光接入網的基本概念
2.3.3光接入網的目標
2.3.4光接入網的應用類型
2.4混合接入技術
2.4.1HFC
2.4.2 SDV
2.4.3有線無線接入方式
第三章 光纖接入網的接口
3.1業務節點接口
3.1.1業務節點
3.1.2業務節點類型
3.1.3業務節點接口類型
3.2用戶網絡接口
3.2.1Z接口
3.2.2U接口
3.2.3其他接口
3.3電信管理網接口
3.4V5接口
3.4.1V5接口概述
3.4.2V5接口支持的業務
3.4.3V5接口的基本功能
3.4.4V5接口的優點及存在的問題
3.4.5V5接口的應用
第四章 光纖接入網的關鍵技術
4.1光纖接入網的拓撲結構
4.1.1拓撲結構的類型
4.1.2各種拓撲結構的性能比較
4.2光纖接入網的復用技術
4.2.1光波分復用技術
4.2.2副載波復用(SCM)技術
4.2.3空分復用(SDM)
4.2.4時分復用(TDM)
4.2.5光頻分復用(FDM)
4.2.6碼分多址(CDMA)技術
4.3光有源器件
4.3.1光發射器件
4.3.2光接收器件
4.3.3光放大器
4.4光無源器件
4.4.1光分路器和波分復用器
4.4.2光連接技術
4.4.3光濾波器
4.4.4光開關
4.4.5光隔離器
4.4.6光衰減器
第五章 窄帶有源光網絡
5.1基本概念
5.2Z接口系統
5.2.1Z接口系統的特點
5.2.2系統的應用方式
5.2.3典型的DLC系統實例
5.3M專用接口的數字用戶環路系統
5.3.1概述
5.3.2設備的結構與組成
5.3.3設備工作原理及系統應用
5.4具有V5接口的光接入網設備
5.4.1概述
5.4.2 典型設備介紹
5.4.3接入設備介紹
第六章 無源光網絡
6.1PON的基本概念和結構
6.1.1基本概念和特點
6.1.2PON的基本結構
6.2PON的功能結構
6.2.1ONU的功能結構
6.2.2OLT功能結構
6.2.3ODN的功能結構
6.2.4光通道規定
6.2.5PON中光放大器(OA)的使用
6.3PON的雙向傳輸技術
6.3.1上行信道的多址技術
6.3.2雙向傳輸的復用技術
6.4寬帶PON技術
6.4.1無源光網絡傳送寬帶圖像業務
6.4.2以無源光網絡為基礎的交換式數字圖像業務和應用
6.5窄帶無源光網絡(NPON)典型系統描述
6.5.1PDS 系統
6.5.2OPAL93
6.5.3TPON
6.6APON
第七章 光纖CATV與HFC
7.1HFC的基本概念
7.1.1HFC的發展
7.1.2HFC的結構
7.1.3HFC的傳輸方式
7.1.4頻譜分配方案
7.1.5調制與多點接入方式
7.1.6HFC的特點
7.2光纖CATV系統
7.2.1光纖CATV的調制傳輸方式
7.2.2AM-VSB光纖傳輸系統的性能指標
7.2.3AM-VSB光纖傳輸主要設備的關鍵技術
7.2.4光纖CATV網干線技術要點
7.3典型的HFC系統
7.3.1用于電話、數據和電視業務的ACT-3000系統
7.3.2用于專用網電話、電視業務的CABLETEL-503系統
7.3.3具有業務逐步升級的光纜同軸混合網
7.4影視點播(VOD)系統
7.4.1VOD的概念
7.4.2VOD系統構成
7.4.3實現VOD的網絡結構方案
7.5光纖CATV系統的數字化
7.5.1光纖CATV數字化的驅動力
7.5.2數字化CATV實例
7.6HFC網建設費用的經濟性分析
7.6.1HFC方式的CATV傳輸網的主要技術指標及計算方法
7.6.2HFC組成的CATV傳輸網結構及其建設費用的計算
7.6.3計算結果的分析
第八章 接入網的發展現狀和建設方法
8.1接入網建設中應考慮的幾個因素
8.1.1技術分析
8.1.2經濟分析
8.1.3接入網的組網結構
8.1.4光纖接入網中光纖冗余量的考慮
8.2光接入網的發展步驟
8.2.1加速接入網的光纖化
8.2.2光接入網的發展步驟
8.3國外光纖接入網的發展狀況
8.4我國接入網的現狀與發展規劃
8.4.1我國接入網的發展概況
8.4.2各地接入網的實驗情況
8.4.3各地接入網的發展規劃
參考文獻
2100433B
通信網發展至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模擬到數字,從電纜到光纜,從PDH到SDH,從STM到ATM,從ATM到IP/DWDM……,一代又一代新技術、新系統層出不窮。然而,絕大多數新技術、新系統都是應用于骨干網中,用戶接入網仍為模擬雙絞線技術所主宰。由于社會經濟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單純的語音業務已難以滿足用戶和市場的需求,特別是光纖技術的出現,以及用戶對新業務,尤其是對寬帶圖象和數據業務的需求增加,給整個網絡的結構帶來了影響,同時也為用戶接入網的改造和更新帶來了轉機??傊脩魧拵ЬC合業務的:需求和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成為接入網技術發展的兩大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