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涂料,過分看重其VOC含量
二、選擇地板磚貪圖便宜
三、設計家裝風格趕流行、追時髦
四、家裝過分追求豪華
五、急于施工,忽略準備工作
六、隨意張掛室內裝飾畫,不與家具配套
七、居家點綴品過多過雜
八、只裝修而不布置飾品
九、選擇窗簾只求高檔不講協調
十、只憑主觀想像去選擇沙發覆蓋織物
十一、認為天然石材絕對“綠色”安全
十二、認出使用人造板材可避開家裝污染
十三、居室裝修完畢,馬上入住
十四、內墻涂料的“國際”就是其“綠色標準”
十五、選購飾材時過分相信經銷商的宣傳
十六、家裝追求簡約,忽視了其實用性
十七、對全裝修房的驗收掉以輕心
十八、和裝修公司砍價無度
十九、對家裝公司的報價單和工程圖不加詳細審閱
二十、室內擺放一些綠色植物肯定環保
二十一、房間一定要吊厚重、艷麗的房頂
二十二、以個人喜好選豪華燈具
二十三、購買、安裝的燈具只為照明
二十四、在客廳、門廳安裝過多的射燈
二十五、臥室的燈具裝飾過于簡單
二十六、裝飾老人居室時沒有考慮其生理、心理特點
二十七、不顧經濟條件,對家具飾品的更新一步到位
……2100433B
本書以淺顯的事例,配合生動的語言從正反兩個方面對其加以闡述,幫你認識其錯誤所在,并提出規避或解決的正確方法。通過本書的學習,將加深你對家裝行業的了解,充分保證你在做家裝時對居室空間的規劃、家具的布置、各類裝飾手法的運用都能做到得心應手,從而創造出一個舒適、方便、安全的居家環境。
版 次:1
頁 數:303
字 數:120000
印刷時間:2003-3-1
紙 張:膠版紙
I S B N:9787801009630
包 裝:平裝
boloni(博洛尼) 建議你做整體家裝,給家營造一個整體的風格,專業的設計師你可以先到他們店去咨詢,整體廚房、衛浴、內門、家具全有~
在層高不夠的情況下,房間面積過大,或是在裝修時作了吊頂,都會給人一種壓迫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選擇色采強烈的豎條圖案的窗簾,而且盡量不做簾頭。采用素色窗簾,也可以顯得簡單明快,能夠減少壓抑感。此外,可...
家居裝飾中,如果說裝修設計是骨架,家具是血肉,那么家居飾品就是點睛之筆。再好的裝修,再貴的家具,若沒有家居飾品的巧妙點綴,也會缺少靈魂。所以說,家居飾品在居室中的擺放和搭配對居室至關重要,是家居裝飾的...
BIM是什么?也許可以用一句話簡述,BIM是建筑信息化;或可這樣表述:BIM設計就是建筑創作的信息化手段;BIM軟件是實現建筑信息化所應用的一系列來自不同軟件商,針對不同用途開發的應用于工程策劃、設計、建造、管理各個階段一系列軟件的組合。
但在BIM實踐中,卻存在著不少認識誤區。王石就曾有一個著名的論斷:連BIM都沒學會,互聯網+是奢談。
這16個誤區,你中招了嗎?
1BIM就是三維建模
很多企業被忽悠上BIM,只是建了很漂亮、很好的模型,但是建完之后不知道怎么用,建模的成本很高,而實際BIM的價值發揮不出來,這對BIM的應用是一個很大的傷害。
2BIM是Revit軟件
有人認為:“BIM是Revit軟件,或者BIM是Achicad軟件,或者BIM是參數化設計。”事實是,國外很多的BIM單機軟件,都是BIM軟件的一部分,但它們不是缺一不可,BIM軟件是實現建筑信息化所應用的一系列來自不同軟件商的計算機程序的集成,既有國外軟件,也有國內軟件。
3BIM是單專業的事情
作為一個行業的BIM,本身是做全生命周期,是一個多專業協同的,需要很多手段去保證。BIM服務器,或者平臺,可以把信息綜合起來,管理起來,才能把專業打通。
4BIM就是碰撞檢查工具
有人說:“BIM的功效,主要是對復雜的底層空間進行管道碰撞檢查,成功地在工地實施之前就解決了管網交叉碰撞問題,為項目爭取了大量寶貴的有效空間。”實際上,碰撞自動檢查工具確實是BIM工具的一部分,但它只是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甚至算不上BIM理念的核心模塊。
對于僅僅應用了碰撞檢查技術的某些項目來說,確實算不上應用了BIM理念,但是因為它在設計優化時可以做到立竿見影的透視,直接把普通設計流程中不可避免的缺陷檢驗出來,恰好適應了人們“眼見為實”的心理,因此流傳甚廣以致于“功高蓋主”。
5BIM要花很多錢
宣傳力度大的BIM項目都是一些標桿項目,投入大,時間長,但不意味著所有的BIM項目都是高大上,也可以較少的投入去實現BIM。
6BIM是nD(n維)
有人認為BIM是nD是一種很不慎重的觀點。要說BIM是一個6個維度的結構化數據庫比較合適。正因為BIM是一個6個維度的結構化數據庫,才產生了對行業的革命性的價值。這6個維度是:3D空間、1D時間、2DWBS(合同WBS、施工WBS)。6D的說法是比較科學的。
7BIM很難掌握
BIM的確難以掌握,但這僅是相對于AutoCAD等2D設計軟件來說的。BIM設計與2D設計的不同之處在于BIM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有法可依”并“有法必依”,掌握這些規則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掌握之后并不需要高深的應用技巧或深厚的計算機基礎。
8BIM可以快速掌握
持這種觀點很容易在學習和實施BIM的過程中產生挫折感,甚至半途而廢。BIM軟件供應商以及類似于“三天速成”之類的教程都可能給初學者以誤解,認為BIM技術一兩周就可以掌握。實際上,掌握BIM需要的是幾個月而不是幾周,并且需要一個BIM環境。
9一個團隊全搞定
這點也是國內企業對于BIM認識及應用的一個重要誤區。企業搞BIM必然要組織BIM團隊,但是偌大一個企業面對無數個項目只靠一個BIM團隊顯然是不足的,需要企業上下層級統一的進行基于BIM的調整,這樣才可以讓BIM實現從管理層到應用層一個良好的貫穿,把BIM應用落實到實際項目中去,進而提高企業級的BIM應用水平,提高競爭力。
10BIM加長設計周期
有人認為:“設計師應用BIM軟件需要加長設計周期。”事實是,應用BIM設計流程可以縮短設計周期,關鍵在于加大前期專業人員投入。BIM是團隊化作業,它的協同模式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集團設計,在一個項目上能投入足夠多的人力實施同步作業,從而實現高效率和高速度。而對于個體化設計人,欲通過某個軟件實現個別功能的“偽BIM”來說,因為增加了平時不需要的工序,確實會造成設計周期延長。
11使用BIM最怕設計修改
有人擔心:“建設方的建筑方案到施工圖總在實時動態調整中,設計院使用BIM方法,每次的修改都是災難性的改圖風暴。”實際上,BIM的關鍵工作原理在于自規劃方案到施工圖設計、到運營階段全過程使用唯一模型“Modeling”,它最基本的特征是不斷“成長”,最適應的就是修改。所不同的是,這里修改的是虛擬現實的信息模型而不再是圖紙。由于BIM設計流程中“出圖”被高度自動化,各種各樣的修改也就成為設計過程的常態,圖紙的更新不費吹灰之力。應用BIM設計,工作團隊只需關注設計本身,圖紙作為末端產品自動隨設計而改變。
12BIM是舶來品不適合中國國情
有人說:“BIM是好東西,但是它源自西方也適應西方的建筑文化,中國特色的建筑文化甚至具體到中國的設計規范、制圖規范都是它需要面對的障礙。”事實上,BIM是一場開發企業所有者一定喜歡而部門經理人又愛又怕的變革。BIM把所有技術細節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把所有建筑材料用預算技術無法比擬的精確列表實時報告,打破專業壁壘使得工程信息高度透明化,把部門經理層所熱愛的“灰色地帶”充分陽光化。技術的差別容易克服,心理才是最大的藩籬。
13只有高科技高難度的建筑適合BIM應用
有人感嘆:“BIM屬于高科技高難度建筑設計的專屬,普通建筑用不上。”事實上,簡單高效、可視化、透明化的BIM,適用于所有建筑。BIM可以把復雜的建筑變得簡單,同樣也可以把簡單的建筑變得更加簡單。尤其適用于定型產品標準化部品的建立,BIM可視化把建筑形成過程中原來隱蔽的問題表面化,既可幫助決策者直觀閱讀建筑信息做出決策,也幫助專業人員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14BIM是一項單一技術,而非一種業務流程
有人說,要實現具有競爭力的BIM愿景,只需確保每個人和每個組織在設計、建造和運營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都能夠快速訪問推動有效協作所需的詳細信息。BIM是業務流程而非一項單一技術。
企業實施BIM最大誤區是對其本質的認知,BIM不僅關乎三維數據,還意味著創建包括二維數據源文檔、電子表格和其他內容在內的整體信息資源。
如果明確了合適的工作流和流程,BIM就能幫助組織提高建筑設計質量、降低成本、實現有助于推動真正創新的協同工作流程。僅僅是供應鏈中每個組織采用單一、最低常用標準的數據模型,BIM將無法完美實現。
15兩個極端,BIM只是建模與BIM萬能
一直以來,國內BIM應用流傳著兩種聲音,一種是BIM就是建模,一種是BIM萬能,但兩者都不可取。將BIM等同于建模,這是對BIM的一種狹隘認知,而認為BIM萬能則明顯太過激進了。“和以往‘甩圖板’革命所不同的是,BIM所帶來的革命不僅發生在設計行業,更貫穿于整個工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
Bentley大中華區總裁劉德盛表示,BIM就是三維協同設計,它包括設計、施工、運營、管理、維護,對于業主和設計方來說,它將極大的降低成本,提高整個項目運作的效率和質量。毋庸置疑,BIM確有其強大之處,但要說到無所不能那就不切實際了。畢竟,不論怎么說BIM都是一個工具,它無法代替設計師、項目經理、更不能不能替代預算員、建筑工人。
16BIM是一種設計導向型方案,必須選擇使用相同三維工具的建設公司合作,以創建單一的項目信息源
這是國內BIM整個行業都流傳的一種錯誤說法,無論是對三維工具使用的臆斷,還是單一數據源方式。業內專家認為,單一數據模型不僅費用昂貴、難以實現,而且并不適用。嘗試過這種模型的組織很快就會發現,因涉及的專業很多需要信息聯合,單一模型容易陷入多個無法控制的數據孤島。
專家同時指出,真正的BIM是指由信息移動化所驅動的信息共享(貫穿整個工程領域和基礎設施生命周期)。它讓承包商和業主運營商有權訪問關鍵設計數據,并可使用該數據來提高施工和運營流程的效率。此外,BIM絕非僅限于三維數據,二維數據依然十分重要,因為文檔、電子表格和其他數據庫中的信息都是整個BIM方法的一部分。
BIM是什么?也許可以用一句話簡述,BIM是建筑信息化;或可這樣表述:BIM設計就是建筑創作的信息化手段;BIM軟件是實現建筑信息化所應用的一系列來自不同軟件商,針對不同用途開發的應用于工程策劃、設計、建造、管理各個階段一系列軟件的組合。但在BIM實踐中,卻存在著不少認識誤區。
誤區一:BIM增加設計費開支
有人指出:“設計院使用BIM方法需要增加10~15元/平方米收費。”而事實上,BIM可以大幅度降低工程成本,與此同時,成熟的BIM設計團隊也不會因設計方法的升級換代而增加設計費,實際情況是,由于設計團隊效率的提高,BIM方法將對大部分項目帶來低收費。
誤區二:BIM加長設計周期
有人認為:“設計師應用BIM軟件需要加長設計周期。”事實是,應用BIM設計流程可以縮短設計周期,關鍵在于加大前期專業人員投入。BIM是團隊化作業,它的協同模式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集團設計,在一個項目上能投入足夠多的人力實施同步作業,從而實現高效率和高速度。而對于個體化設計人,欲通過某個軟件實現個別功能的“偽BIM”來說,因為增加了平時不需要的工序,確實會造成設計周期延長。
誤區三:使用BIM最怕設計修改
有人擔心:“建設方的建筑方案到施工圖總在實時動態調整中,設計院使用BIM方法,每次的修改都是災難性的改圖風暴。”實際上,BIM的關鍵工作原理在于自規劃方案到施工圖設計、到運營階段全過程使用唯一模型“Modeling”,它最基本的特征是不斷“成長”,最適應的就是修改。所不同的是,這里修改的是虛擬現實的信息模型而不再是圖紙。由于BIM設計流程中“出圖”被高度自動化,各種各樣的修改也就成為設計過程的常態,圖紙的更新不費吹灰之力。應用BIM設計,工作團隊只需關注設計本身,圖紙作為末端產品自動隨設計而改變。
誤區四:BIM是舶來品不適合中國國情
有人說:“BIM是好東西,但是它源自西方也適應西方的建筑文化,中國特色的建筑文化甚至具體到中國的設計規范、制圖規范都是它需要面對的障礙。”事實上,BIM是一場開發企業所有者一定喜歡而部門經理人又愛又怕的變革。BIM把所有技術細節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把所有建筑材料用預算技術無法比擬的精確列表實時報告,打破專業壁壘使得工程信息高度透明化,把部門經理層所熱愛的“灰色地帶”充分陽光化。技術的差別容易克服,心理才是最大的藩籬。
誤區五:BIM是Revit軟件
有人認為:“BIM是Revit軟件,或者BIM是Achicad軟件,或者BIM是參數化設計。”事實是,國外很多的BIM單機軟件,都是BIM軟件的一部分,但它們不是缺一不可,BIM軟件是實現建筑信息化所應用的一系列來自不同軟件商的計算機程序的集成,既有國外軟件,也有國內軟件。
誤區六:只有高科技高難度的建筑適合BIM應用
有人感嘆:“BIM屬于高科技高難度建筑設計的專屬,普通建筑用不上。”事實上,簡單高效、可視化、透明化的BIM,適用于所有建筑。BIM可以把復雜的建筑變得簡單,同樣也可以把簡單的建筑變得更加簡單。尤其適用于定型產品標準化部品的建立,BIM可視化把建筑形成過程中原來隱蔽的問題表面化,既可幫助決策者直觀閱讀建筑信息做出決策,也幫助專業人員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誤區七:BIM就是碰撞檢查工具
有人說:“BIM的功效,主要是對復雜的底層空間進行管道碰撞檢查,成功地在工地實施之前就解決了管網交叉碰撞問題,為項目爭取了大量寶貴的有效空間。”實際上,碰撞自動檢查工具確實是BIM工具的一部分,但它只是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甚至算不上BIM理念的核心模塊。對于僅僅應用了碰撞檢查技術的某些項目來說,確實算不上應用了BIM理念,但是因為它在設計優化時可以做到立竿見影的透視,直接把普通設計流程中不可避免的缺陷檢驗出來,恰好適應了人們“眼見為實”的心理,因此流傳甚廣以致于“功高蓋主”。
隨著物流產業的高速發展,項目管理這種當今世界上較為先進的管理模式逐漸在物流行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項目管理制引入物流行業是在近五年左右的時間,被物流界所認可卻是在近兩年時間。物流的項目管理要求項目經理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熟悉項目管理理念和流程,理解項目管理的精髓,能夠發揚項目管理的優勢。
誤區1:物流項目管理制,別的企業能做我也能做。
這是相當錯誤的一種思想。能否實施項目管理制完全取決于企業的性質和企業的組織管理架構,甚至是企業文化和管理理念,就國內民營物流企業而言時機還不成熟,如果民營物流企業不上一定的規模、不走出家族式模式或者不能對物流市場有充分的認識都是很難做到物流項目管理制。
誤區2:營銷人員就是項目經理,就可以做項目經理。
營銷人員是不是項目經理,能不能完全勝任項目經理這個角色的,可以對照下面所述—“物流項目經理所具備的能力”就明白了。但實際上大部分物流企業的做法是,某個營銷人員在找到某個物流項目的同時就成了該項目的項目經理。其實項目經理是由公司高層領導集體研究決定而定的,是有一定授權的,其權力僅次于總經理或者直屬董事會領導,對人才、資金等資源有調配的權力。
注:物流項目經理所具備的能力
誤區3:物流項目就是項目經理的事情,或者是市場營銷部經理的事情,與大家無關,與其它部門無關。
這樣做本身就在企業內部“人為”地制造了不和諧的因素,更不利于溝通交流,項目管理一個跨部門、跨職能的團隊,其項目成員是分布在各部門各崗位的精英所組成。物流項目管理是大家的事情,是整個公司的事情,不是哪個人的事情。
誤區4:物流項目需求分析、項目立項報告、項目調研階段的簡化或者直接省去。
項目需求分析、項目立項報告、項目調研是項目流程的重要環節,是不能簡化和省去的。項目立項不是花架子和“做秀”,而是讓公司上下都重視起來,使公司有種榮譽感和斗志,并理解公司發展的愿景。前期準備得越充分,后期運作就更有得。有些物流公司在獲取一個物流項目的同時就匆忙地報價,而不去做科學詳盡的全面分析和調研,最終造成對物流項目判斷失誤。物流項目報價越早,死亡的就越早,招標性的物流項目也不能太急于報價,也要充分的時間去做報價體系的整合。
誤區5:寫好物流解決方案是可以做好物流項目了。
解決方案是很重要,但前期的物流項目需求分析,物流項目立項報告,物流項目實地調研和數據收集這三個環節同樣重要,只有上述三個環節做好了物流解決方案才能貼近客戶,才能適合客戶,以后的物流項目實施方案和報價才能進行的很順利!
誤區6:認為物流解決方案和實施方案是物流專家的事情。
這種思想的結果就是方案出臺后不適用客戶,方案做的是漂亮,客戶不接受,有得認為是物流項目經理的,最終項目經理大量的時間花在寫方案上,把項目整體的管理和策劃耽誤了。這就把物流項目管理的精髓給忘記了,項目管理之所以先進就是它能充分體現團隊協作精神,能夠發揮每一個人的能力,能夠調動每一個人積極性,沒有哪一種管理模式能夠像項目管理這樣先進了。
誤區7:項目后期跟蹤服務運營部門的事情。
項目合同簽下來就沒有事了,就交給運營部門了,這也是沒有采取項目管理制的結果。運營部門的經理或者主管是不能代替項目經理的,項目經理必須做全過程的跟蹤服務。物流項目合同簽署只是物流項目成功的第一步,物流是服務行業,物流項目的合同簽署少則一年,多則幾年,這是一個連續的服務過程。
誤區8:項目經理可以經常輪換和流失。
把項目經理當作普通的營銷業務員看待,認為項目簽下來就成功了,就可以不在乎項目經理了,認為物流項目不像其它行業,銷售人員的離開是帶不走客戶的,這種說法不無道理,項目經理是不能帶走客戶,但客戶全部是因項目經理的流失而流失!項目經理的流失最終會影響整個市場營銷體系的,看似不影響公司的發展,不影響公司的運作,天天照樣發貨不影響,但有一天沒有貨發了,再讓營銷人員去到處找生意就難了。這種現象一旦在物流界形成影響后,就會好的項目經理有經驗的項目經理招不進來,招進來的也不是合格項目,或者是沒有經驗的學生,經過企業辛辛苦苦的培養后又沒有留住,最終又紛紛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