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聚氯乙烯地板焊接機 | 外文名 | PVC flooring welder |
---|---|---|---|
所屬學科 | 機械工程 | 公布時間 | 2013年 |
《機械工程名詞 第五分冊》第一版
用于焊接聚氯乙烯(PVC)地板的焊接機。
1.溫州宇晨機電設備有限公司,報價:800.00元; 2.上海釬岱大艦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報價:500.00元; 3.武漢威鼎機電有限公司,報價:1100.00元; 價格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主要成份為聚氯乙烯,另外加入其他成分來增強其耐熱性,韌性,延展性等。它是當今世界上深受喜愛、頗為流行并且也被廣泛應用的一種合成材料。這種產品是無毒無害的,而且,色澤鮮艷、耐腐蝕、牢固耐用。 希望可以幫...
主要成份為聚氯乙烯,另外加入其他成分來增強其耐熱性,韌性,延展性等。它是當今世界上深受喜愛、頗為流行并且也被廣泛應用的一種合成材料。這種產品是無毒無害的,而且,色澤鮮艷、耐腐蝕、牢固耐用。 希望可以幫...
格式:pdf
大小:68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6
聚氯乙烯地板材是以聚氯乙烯樹脂為主要原料配以填料、增塑劑、穩定劑、潤滑劑和色料,經過一定加工工藝而制成。聚氯乙烯地板材按材性可分為硬質、半硬質和彈性地板。現使用的多半是半硬質塑料地板和彈性塑料地板,半硬質聚抓乙烯地板一般做成塊狀地板
聚氯乙烯(英文為PolyVinylChloride,縮寫:PVC)是氯乙烯經加成聚合反應得到的的高分子材料。是聚乙烯和聚丙烯之后,第三種最廣泛生產的合成塑膠聚合物。
聚氯乙烯有兩種基本形式:硬性和柔性。硬性形式聚氯乙烯材料可用于管道、門和窗上,它也可用于瓶子,其它非食品的包裝,以及銀行卡或會員卡等。它也可以制成柔軟的成品,通過加入塑化劑(最常用的是鄰苯二甲酸酯),使之更加靈活。在這種形式中,它可用于軟管道,電纜絕緣體,仿皮革,軟標牌,充氣產品,并在許多應用中取代橡膠。
純聚氯乙烯是一種白色,脆性固體。它不溶于醇但微溶于四氫呋喃。
中文同義詞: ? PVC多元復合潤滑劑;酚醛樹脂清漆;聚氯乙烯樹脂;氯綸短纖維;氯乙烯的均聚物;PVC樹脂;聚氯乙烯防粘釜劑;PVC乳液 ?
英文名稱: ? Polyvinyl chloride ?
英文同義詞: ? PVC;POLY(VINYL CHLORIDE);POLY(VINYL CHLORIDE) 10'000;POLY(VINYL CHLORIDE) 100'000;POLY(VINYL CHLORIDE) 127;POLY(VINYL CHLORIDE) 130'000;POLY(VINYL CHLORIDE) 200'000;POLY(VINYL CHLORIDE) 36'000 ?
CAS號: ? 9002-86-2 ?
分子式: ? [C2H3Cl]n ?
密度 ? ?1.4 g/mL at 25 °C(lit.) ?
form ? ?powder ?
穩定性 ? Stable. Combustible. Incompatible with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
1 聚氯乙烯樹脂行業發展趨勢
我國聚氯乙烯樹脂消費主要集中在華南和華東兩個地區,廣東、浙江、福建、山東和江蘇等省份的消費合計約占全國總消費量的 70. 0%,其中,廣東和福建省市場需求量最大,但產能不足,進口聚氯乙烯樹脂所占比例較高;;江蘇、山東和浙江省聚氯乙烯樹脂加工工業比較發達,三省的消費量約占國內總消費量的34. 0%; 華北地區產銷基本平衡。隨著中西部地區開發力度的加強以及大規模基礎設施的興建,中西部聚氯乙烯樹脂的消費量將會逐漸增加。
2 需求預測
聚氯乙烯樹脂行業屬于基礎型和能源密集型產業,受需求和能源價格影響較大,同時又是基礎化工原料,因此與經濟發展關聯也非常緊密。從 2012 年的情況來看,由于國內聚氯乙烯樹脂產能仍不斷減少,而下游需求增長相對緩慢,加之出口受阻,進口增加,因此國內聚氯乙烯樹脂企業整體開工率不高,產能閑置數量較大,市場價格也始終保持中低位徘徊,價格波動區間減小,另外,聚氯乙烯樹脂期貨的上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聚氯乙烯樹脂市場價格波動的不確定性。我國聚氯乙烯樹脂行業仍將處于一個較為艱難的整合期,將有多種因素影響到我國未來聚氯乙烯樹脂的發展。
3 出口問題
① 成本壁壘
PVC 屬于基礎化工原料,產品差異性較小,在國內完全競爭的市場格局下,成本高低是影響企業競爭能力的最主要因素。由于行業特性,原材料和能源在產品成本中占有較高比重。石油乙烯法的成本主要受石油價格影響;電石法的生產成本主要受電石成本影響,一般而言,電石成本占PVC 成本的70%左右,而電力成本又占到電石成本的60%左右,由于我國西部電力資源豐富,電價相對較低,與東部電石法生產企業相比,西部電石法生產企業在成本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而具備資源秉賦,配套電石生產的企業,將構筑更加堅實的成本壁壘。
② 產業政策壁壘
為促進氯堿行業產業結構升級,規范行業發展,按照“優化布局、有序發展、調整結構、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安全生產、技術進步”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國家發改委制訂發布了《氯堿(燒堿、聚氯乙烯)行業準入條件》,并自2007 年12月1日起開始執行:在產業布局方面要求新建氯堿生產企業應靠近資源、能源產地,東部地區除搬遷企業外原則上不再新建電石法聚氯乙烯項目和與其相配套的燒堿項目;工藝方面要求新建、改擴建電石法聚氯乙烯項目必須同時配套建設電石渣制水泥等電石渣綜合利用裝置;準入條件還從能耗指標和環保方面對新建項目設定了標準。產業政策的調整大大提高氯堿行業的資金、技術、人才、資源門檻。
③ 規模壁壘
生產PVC所需投資規模較大,固定成本較高,規模效益比較明顯。規模大的企業在與供應商的談判中處于更有利的地位,有利于降低原材料成本。產銷量大的企業,市場占有率也相應較高,具有更大的市場影響力,相對更容易獲得客戶。PVC生產企業一旦產銷達到較大規模后,邊際成本將逐步降低,并增強抗風險能力。
④ 資金壁壘
同時,隨著國家對安全、環保監管的日益嚴格,氯堿生產裝置建設必須配套相應的大型環保裝置(如電石路線必須配套電石渣制水泥裝置等),資金投入較多,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一般無力承擔。
因此,投資本行業的廠商必須具備強大的資金實力,存在一定的資金壁壘。
印度國內市場對PVC的需求逐年增加,從2009年的170余萬噸提高至2012年的220余萬噸;但前印度只有5家PVC生產企業國內生產能力125萬噸/年。印度Finolex工業公司是印度最大的PVC管道生產商。由于供需并不平衡,存在較大缺口,因此印度平均年PVC進口量達95萬噸。同時,印度乙烯基原料缺口也逐年增大,2011年為72.2萬噸,2012年為97.6萬噸,2013年將達112萬噸。據統計,2012年4~9月份,印度PVC進口主要來源于韓國、中國臺灣、德國、美國、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其中來自韓國和中國臺灣兩地的PVC進口量均超過20萬噸。
Rajesh Deshpande談到,印度PVC下游產品以PVC管材及配件為主,占該國PVC下游產品總量的43%。2012~2013財年前六個月下游需求增長20%,進口量增長50%。按照該速度發展,到2013年3月,印度國內市場需求將達220萬噸,PVC管材的發展速度也將達到兩位數。
由于PVC下游消費市場逐年擴大,印度PVC工業迎來較大的發展機遇。據Rajesh Deshpande預測,印度PVC產品下游消費市場的增長源于諸多方面。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逐年增加。統計表明,“十二五”期間,印度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將達8900億美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基金增加至35億美元;對農村飲用水及環境衛生投資預算達25億美元;將投資5300萬美元加強灌溉系統建設;在德里—孟買工業走廊,將投資900億美元建設大型基礎設施,其中日本政府贊助45億美元。
盡管供需缺口大,但由于進口產品具有較大競爭優勢,印度PVC行業面臨一定的挑戰。Rajesh Deshpande坦言,印度PVC行業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用戶還未能看到塑料管材相對于傳統材質管材的優勢;環保人士和民間組織從環境危害角度闡述塑料管材的害處;相關生產企業不注重自身產品質量把關等。因此,印度PVC行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不斷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同時注重PVC用品的回收和再利用。
中國盡管擁有全球最大聚氯乙烯生產能力,但由于乙烯價格下跌,2009年乙烯法聚氯乙烯進口量創下新紀錄,另一方面,中國聚氯乙烯市場始終處于低開工率狀態。2009年上半年,中國進口了約120萬噸聚氯乙烯,比2008年全年進口量還多100萬噸。隨著乙烯價格暴漲,中國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競爭優勢顯現出來。2009年下半年,中國聚氯乙烯進口量穩步下降,據中國海關數據,11月份進口量只有60646噸。
2013上半年,受行業產能過剩、下游需求疲軟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聚氯乙烯(PVC)行業整體效益表現欠佳,企業處境較為艱難。但聚氯乙烯外貿市場表現搶眼,多項數據較往年同期均有明顯恢復性調整。不過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美國聚氯乙烯工廠開工率提升,預計我國聚氯乙烯對外貿易將呈現進口量恢復性增長、出口量穩中萎縮的局面。
據中國氯堿工業協會統計,截至2013年6月底,國內聚氯乙烯(含糊樹脂)產能為2392萬噸/年。其中2013年上半年聚氯乙烯新增產能為86萬噸/年,退出35萬噸/年,凈增51萬噸/年,退出產能全部為電石法生產裝置。行業整體產能擴張速度已有明顯放緩,但產能穩中有增的趨勢仍在延續。
出口方面,1~5月份我國聚氯乙烯累計出口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152.4%。從流向來看,最大出口消費市場是印度;出口至俄羅斯的貨源數量則增速放緩,居第二。
此外,金融危機暴發以來,全球市場、貿易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針對我國企業產品的貿易摩擦顯著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