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竹是1960年在望江樓公園發現引進,并命名發表的竹種。
錦竹竿高10-15米,直徑(2.5)3.5-7厘米,直立;全稈計20-43節,節間一般長38-40厘米,最長達46厘米,基部節間長11-17厘米,圓筒形,綠色,幼時有灰色至棕色小刺毛,無白粉,平滑,縱細線棱紋不明顯,中空,稈壁厚1-1.5厘米,髓呈鋸屑狀;籜環隆起,狹窄,灰褐色,無毛,有籜鞘基部殘留物;稈環平,無毛;節內高5-9毫米,無毛,平滑,光亮。稈芽半圓形,先端有尖頭,邊緣有灰白色纖毛。稈的第1-2節開始分枝,有軟刺狀縮短枝,但絕不呈堅硬銳刺,下部稈節上具1-3枚分枝,上部者每節可多達15枚,有明顯的粗壯主枝,其長達4-5米,直徑達8-10毫米,節間長達30厘米,無毛。筍紅褐綠色,疏生黃色小刺毛;籜鞘早落,背面初時在外側邊緣處具1-2條淡黃綠色縱條紋,老時淡黃色,軟骨質,長三角形,長25-32厘米(約為節間長度的2/5-2/3),基部寬17-25厘米,頂端寬7-12厘米,無毛或有時具極少數黃色小刺毛,縱脈紋稍明顯,小橫脈不發育,邊緣上部有灰色長約1毫米的毛;籜耳近等大,外面黃褐色,內面暗紫色,邊緣具彎曲灰黃色長2-6毫米的繼毛;籜舌三角形,中部拱出,內面無毛,外面有棕色稀疏小刺毛,高3-4毫米,口部有寬扁的勁直灰黃色長1-2毫米的繼毛;籜片三角形,直立,基部不收縮或微作圓形收縮,長(25)10-18厘米,寬(3.3)4.3-10厘米,外面無毛,縱脈紋不甚明顯,內面有棕色小刺毛,縱脈紋很顯著,邊緣基部具棕色或灰色彎曲長1-2毫米的纖毛,而基部以上全緣。小枝具葉(3)4-7枚;葉鞘長2-4.2厘米,淡綠色,無毛,縱脈紋不明顯,上部縱脊明顯,邊緣無纖毛;葉耳長圓形,紫色,極易脫落,邊緣有淡紫色長1-2毫米直立繼毛;葉舌截平形,淡黃綠色,無毛,高約0.l毫米;葉柄長約0.5毫米,淡綠色,無毛;葉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2-11(14)厘米,寬1-1.5(1.6)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有灰白色微毛,次脈不清晰,約為3-4對,小橫脈細密而不清晰,邊緣有小鋸齒。花枝未見。
錦竹與鄉土竹(Bambusaindigena)相似,不同之處在于錦竹竿壁較之稍薄,節間較長,節處無毛,籜耳不顯著,葉片較窄。
中國是桃樹的故鄉。公元前十世紀左右,《詩經·魏風》中就有“園有桃,其實之淆”的句子。《魏風》所指系今日黃河以北以及山西廣大地區,園中種桃,自然是人工栽培的,植桃為園,則表明已有一定的種植規模。其他古籍...
薔薇有2000年栽培歷史,據記載中國在漢代就開始種植,至南北朝時已經大面積種植。當今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薔薇,是在六千萬年以前從亞洲傳播開去的,這可以從薔薇的化石來證明。早先在北美洲發現的它的葉片化石是...
分布:綠島、蘭嶼、臺灣境內 2,500 公尺以下。臺灣廣見于全島中低海拔山區森林內,著生為主,偶巖生,數量非常多。用途:1.盆栽、寄植觀賞等。其葉片為優良花材。山地同胞取奇芽搗碎敷創傷,而且卷曲嫩葉可...
錦竹原產于中國中南部,中國東南部有引種栽培;喜生于丘陵地村落附近。
經濟:錦竹竿挺直而堅韌,粗度均勻,宜作棚架、農具柄等用材。
藥用:錦竹以葉、根或用莖烤取的竹瀝供藥用。葉能解熱;根治骨節疼痛;竹瀝清熱降火,治風濕,化痰。 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21.7MB
頁數: 8頁
評分: 4.6
植物學野外實習報告 XX 大學 XXX 一、前言 和動物學一樣, 植物學野外實習也是植物學學習里面重要的一環。 通過實地學習, 不僅 能詳細而形象地了解植物的形態結構, 更能確切地了解書上沒有的, 不同植物的生活習性和 生活環境的差異,從而對植物有更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二、實驗目的 ①通過實地觀察并辨認植物,認識各種植物的形態結構特點。 ②通過大量地觀察和對比植物,認識各種看起來不同形態的同種植物。 ③通過參觀白云山、華南植物園等,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活環境。 ④通過實地觀察各種植物,了解植物之間的關系,如絞殺等。 ⑤通過將實習內容和結果總結為報告,培養我們處理數據的能力。 三、實驗內容 (1)實習行程安排 ①6 月 17、18日,在廣州大學及其周邊的科學中心鑒別植物 ②6 月 19日,前往白云山參觀 ③6 月 20日,前往大夫山參觀 ④6 月 21日,前往華南植物園參觀 (2)實習過程 ①
鋪地錦竹草病蟲害少,偶有斜紋螟危害,可用噴施殺螟松等觸殺性殺蟲劑1000倍液防治。花后灰霉病易發,可及時清除凋謝花朵、病花及枯萎莖葉集中燒毀,并用1:150波爾多液噴施進行2次防治。
黃山太平基地。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
獲取途徑:郵遞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