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穴埋鞭:根據竹鞭長度(一般40至50厘米),挖成長條穴,埋入竹鞭,覆土后踏實,澆足水。箬竹一般生長在向陽山坡、路邊或林下,喜陰濕,但又需一定的陽光的生長特性,并結合復軸混生型、單軸散生型竹類培育管理技術,對箬竹高產栽培主要采取以下主要技術措施。
劈山整理:箬竹林大多為雜灌草混生,或分布于林下。通過劈山、清除雜灌,達到改善、優化生長環境和便于采摘之目的。劈山時,砍除所有灌木、雜草,適當保留喬木,特別要保留各種闊葉喬木,以保持一定的濕潤環境,從而利于箬竹的生長。而對生長于喬木(如杉木)林下的箬竹,如果上層林冠郁閉度達0.7以上,則要進行適當的間伐,以提供箬竹足夠的陽光。同時,清除林中較大的石塊、柴根,從而利于竹鞭繁殖。
削山松土:5~6月為竹鞭生長期,也稱行鞭期。因此,5~6月進行削山松土,利于箬竹林快速繁殖。削山松土應掌握"近蔸叢淺,遠蔸叢深",即靠近竹蔸的地方和叢生地方要淺,一般削山松土6~10厘米;距離竹蔸(叢)較遠的地方稍深,一般削山松土15~20厘米。削山松土每隔3~4年進行一次,注意不要損傷幼壯竹鞭、根和芽,挖除土中石頭、樹蔸和老竹鞭。
合理施肥:5~6月結合削山松土進行,將肥料撒施于已劈山的林地中,然后松土遮蓋。此時施肥目的主要為竹鞭的生長提供條件,因此要以速效肥為主,每畝可施尿素100~150千克。有條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施有機肥,這樣既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又可保持土溫,對新竹芽眼越冬有利。
營造純林:由于目前的箬竹林很少有成片純林,且有的箬竹林葉用利用價值較低,需要改造。通過營造繁殖優質箬竹林,既可方便林農采摘,又可提高箬竹林收益。造林方法主要采用帶母竹繁殖和移鞭繁殖,造林地為杉木林、杉木采伐跡地及箬竹片區周圍林地,挖穴或開溝造林,株行距:0.5M*1M。
分株繁殖。春秋兩季采用成叢挖取母竹進行分株,修剪下部枝葉,勿傷鞭芽、鞭根,多帶宿土移植于盆中,壓緊、澆水保濕。新筍發生后要注意保護,防止損傷;置于陰濕處,待新芽萌發后,才可移至弱光下接受散射光的照射。栽種的深度一般在20至25厘米,若太深竹筍破土困難,若過淺竹筍出土后細而弱。
帶母竹繁殖:選擇1~2年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帶有鮮黃竹鞭,其鞭芽飽滿的母竹,挖前要確定竹鞭走向,然后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處截斷竹鞭。留來鞭15厘米~25厘米,去鞭20厘米~30厘米。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3~5片箬葉、然后栽入于預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來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后及時澆水,覆草,開好排水溝。
移鞭繁殖:選2~4年生的健壯竹鞭,在竹鞭出筍前1個月左右進行。挖出竹鞭后,切成50厘米~80厘米為一段,多帶宿土,保護好根芽,種植于穴中,將竹鞭臥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并覆草以防水分蒸發,一般夏季可長出細小新竹。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3~5盤枝葉。
產海南保亭、東方等縣。生于山坡、路旁。模式標本采自海南保亭。
選擇保溫保濕,通風良好、光線適量、排水通暢、管理方便的靈芝大棚,棚內要求地面清潔,墻壁光潔,耐潮濕。靈芝棚的大小視培養料的多少而定,一般建在樹林、房前屋后林陰處,靠近水源的位置最合適。培養料入棚前菇棚...
可用播種、分株、扦插方法繁殖,一般用分株方法。早春用快揪沿植物四周切成有4-5個芽一叢,然后移植。扦插可在春天將花葉蘆竹莖稈剪成20-30厘米一節,每個插穗都要有間節,扦入濕潤的泥土中,30天左右間節...
松土施肥是苦竹林撫育管理的一項主要措施,而覆蓋是早產豐產的關鍵。1、抗旱排澇:天旱時適時澆水,下雨后及時排除積水,以滿足鞭根對水分的需要,保證母竹的正常生長。2、竹農間作,以耕代撫:新造林1~2年進行...
生于山坡路旁。海拔300-1400米。
錦帳竹形態特征
竿高1.5-2米,直徑3-6毫米;節間無毛或具白粉和微毛,節下方有一圈淡棕色貼生毛環;竿壁厚1.5-2.5毫米;竿環較籜環為高;節內長6.5-7毫米。籜鞘長7-10厘米,緊密抱竿,長為節間的1/2,干時呈稻草色,無毛而有縱肋;籜耳無;籜舌甚低,高0.3-1毫米,弧形;籜片基部向內收窄,抱竿。小枝具5-7葉;葉鞘具隆起縱肋,背面下部光亮,上部近邊緣處生有伏貼棕色疣基刺毛或無毛,邊緣有棕色纖毛;葉耳無,葉舌高0.5-1.5毫米,邊緣有長2.6-3厘米的波狀棕色繸毛;葉片長19-38.5厘米,寬2.6-4.6厘米,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狹狀漸尖,基部楔形,無毛或下表面可生稀疏伏貼的短硬毛,兩邊邊緣具微鋸齒;次脈10-11對,小橫脈形成較長的長格狀。圓錐花序生于有葉或無葉的枝條上,長約26厘米,直立,花序軸無毛或具明顯棱角,分枝細長,初緊貼花序軸,后開展,分枝腋間具枕瘤;小穗紡錘形,長4.5-5厘米,淡綠色,含12-13朵小花,具長8-12毫米的小穗柄;小穗軸節間長3-3.2毫米,有縱棱,棱緣具纖毛;第一穎長3.2-4毫米,具3脈,第二穎長4.5-5毫米,具5脈;第一外稃長6-6.9毫米(包括長約0.7毫米的基盤在內),具5-7脈,無毛,光亮;基盤有白柔毛;內稃長5.8-6.2毫米,背部具2脊,先端鈍,但具2齒裂。雄蕊和雌蕊均未見。
格式:pdf
大小:407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5
文竹原產于非洲南部,屬百合科天門冬屬多年生常綠攀緣觀葉草本植物,因其枝干有節似竹,且姿態文雅瀟灑,故名文竹,又名云竹、云片竹、松葉草和刺天冬。文竹性喜溫暖濕潤、耐半蔭,怕強光和低溫,忌積水,土壤以疏松肥沃的腐殖質土最為合適,適宜生長溫度為15~25℃。在我國華北、東北地區多作盆栽,其體態優美,葉狀枝纖細秀麗,密生如羽毛狀,常年翠綠,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室內盆栽花卉之一,可以凈化室內空氣,吸收室內有害氣體[1]。
格式:pdf
大小:407KB
頁數: 3頁
評分: 4.5
木棉的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選向陽的、土層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和中性土壤。 2. 繁殖方法 木棉主要用種子繁殖。每年 10月,果實成串聚生,采回堆放在陰涼處。過 數天,攤開晾曬,果裂種脫,除去絮毛雜物,陰干后貯存。早春 2-3 月間播種,播前催芽, 用條播或撒播均可。每公頃用種量 45-60kg。播后按一般育苗的措施,加強管理,待幼苗長 至 5-6cm時,可進行移栽分床培育。 一年生的苗木高達 50cm以上,秋后或次年春季出圃定植。 每年 3-4月份先開花,后長葉。花冠五瓣,橙黃或橙紅色。花萼黑褐色,革質。花后結橢圓 形碩果,內為卵圓形的種子和白色的棉絮。 栽培技術 用播種、 扦插和分株繁殖。蒴果未開裂前采集, 種子發芽力保存期短,故多隨采隨播,也可用濕沙短期貯藏,條播,覆土 2cm,平均氣 溫 20℃以上,一般 4-5d 可出齊苗;扦插多在 2-3 月或雨季進行, 用長 80-10
錦帳竹(原變種)
竿高1.5-2米,直徑3-6毫米;節間無毛或具白粉和微毛,節下方有一圈淡棕色貼生毛環;竿壁厚1.5-2.5毫米;竿環較籜環為高;節內長6.5-7毫米。籜鞘長7-10厘米,緊密抱竿,長為節間的1/2,干時呈稻草色,無毛而有縱肋;籜耳無;籜舌甚低,高0.3-1毫米,弧形;籜片基部向內收窄,抱竿。小枝具5-7葉;葉鞘具隆起縱肋,背面下部光亮,上部近邊緣處生有伏貼棕色疣基刺毛或無毛,邊緣有棕色纖毛;葉耳無,葉舌高0.5-1.5毫米,邊緣有長2.6-3厘米的波狀棕色繸毛;葉片長19-38.5厘米,寬2.6-4.6厘米,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狹狀漸尖,基部楔形,無毛或下表面可生稀疏伏貼的短硬毛,兩邊邊緣具微鋸齒;次脈10-11對,小橫脈形成較長的長格狀。圓錐花序生于有葉或無葉的枝條上,長約26厘米,直立,花序軸無毛或具明顯棱角,分枝細長,初緊貼花序軸,后開展,分枝腋間具枕瘤;小穗紡錘形,長4.5-5厘米,淡綠色,含12-13朵小花,具長8-12毫米的小穗柄;小穗軸節間長3-3.2毫米,有縱棱,棱緣具纖毛;第一穎長3.2-4毫米,具3脈,第二穎長4.5-5毫米,具5脈;第一外稃長6-6.9毫米(包括長約0.7毫米的基盤在內),具5-7脈,無毛,光亮;基盤有白柔毛;內稃長5.8-6.2毫米,背部具2脊,先端鈍,但具2齒裂。雄蕊和雌蕊均未見。
密脈箬竹(植物分類學報)(變種)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于葉片的小橫脈密集形成方格形而非很長的長方格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