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避災基本原則
火災事故避災方法
瓦斯事故避災方法
水害事故避災方法
頂板事故避災方法
運輸事故避災方法
現場自救、互救方法
《礦井安全知識系列圖冊:礦工井下避災》以彩圖配合順口溜的形式,講解了井下發生各類事故災害時,礦工應采取的正確避災措施和逃生方法。《礦井安全知識系列圖冊:礦工井下避災》是煤礦井下工人必讀之書,對提高抗災能力減少傷亡事故也是有益的。
井下避災的基本原則是: (1)積極搶救。災害事故發生后,處于災區內以及受波及區域的人員應沉著冷靜,根據災情和現有條件,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時投入現場搶救,將事故消滅在...
適用法律、法規 國家、地方政府現行法律、法規和規定。 (1)綜合 專利商及設備供貨商關于本裝置(設備)的標準規范、安裝指導性文件 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石油和化工建設工程部分 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
C:Grandsoft定額庫9.0北京市建筑工程預算定額(2001)市場價 4.0的C:Grandsoft北京定額庫北京01預算定額信息價
格式:pdf
大小:110KB
頁數: 1頁
評分: 4.7
我國煤礦事業不斷的在發展在提高,煤礦工程的井下測量工作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煤礦工程的井下測量工作,作為煤礦礦山建設過程中安全生產的重要環節之一,其測量工作對煤礦井下生產尤為重要,對平日的生產技術管理和煤礦安全生產意義較為重大。煤礦井下測量工作是實現煤礦高效安全生產的重要保障和基礎,煤礦井下測量工作質量會直接影響到煤礦的安全生產和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重視煤礦井下測量工作,加強井下測量工作,強調測量工作的研究重點,對提高煤礦安全生產和保障煤礦工人的生命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就本文闡述了煤礦井下測量工作的研究及常見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格式:pdf
大小:110KB
頁數: 3頁
評分: 4.5
針對我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居高不下,礦用自救裝置不夠先進這一現實,從礦用防護與救助產品的功能、造型、材料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整合設計,確保在發生瓦斯爆炸事故時,氣囊能自動膨脹,減少沖擊波對人體的傷害,起到保護作用.
中國首次井下避難設施載人現場驗證試驗
10日在山西省潞安集團常村礦順利完成,由礦工、救護隊員、科研人員等80人組成的試驗人員,在模擬災變環境的永久避難硐室里安全度過了48個小時。 避難硐室是當井下災害發生、人員無法撤出時,為防止有毒、有害氣體的侵襲而設立的避難場所,一旦有緊急情況,礦工可以跑到就近的避難硐室進行避險。承擔此次試驗的常村礦北三區避難硐室建于2010年5月,可提供80到100人避難所需,具有防爆密閉、氧氣供應、空氣監測、二氧化碳吸附、空氣溫濕度控制、電力供應、通訊聯絡、食品飲水供應等功能,井下人員可以通過直達地面的救援鉆孔獲得新鮮空氣、流食供應、通訊聯絡、電力供應等。
我國礦用救生艙第一代研發人、北京科技大學教授金龍哲告訴記者,通過這次試驗,驗證了永久避難硐室供氧系統運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實時監測到的各種參數變化情況及規律可以為今后改進井下避難設施提供進一步的技術支持。
常村礦礦工呂海軍是此次試驗的參與者之一,他走出艙門時略顯疲憊,但臉上掛著笑容,與迎接他出艙的人們拍手慶祝。他告訴記者,試驗進行得比較順利,除了艙內有些潮濕外,沒有任何其他不適的感覺。
潞安集團副總經理劉仁生說,礦工進入避難硐室后,可及時通過室內的通訊系統與地面指揮中心聯系,并進行雙向視頻對話,為后續的救援工作提供可靠保證。
“能夠保障礦工的生命安全,再多的投入也值得!”劉仁生介紹說,這套系統是潞安集團與北京科技大學和眾生洲科技中心合作研發的,下一步將會在更多的礦井推廣。
據悉,這是我國首次完成的井下避難設施載人驗證試驗,未來能夠進一步提升井下避難所安全防護技術和水平,不斷促進以井下避難硐室、礦用救生艙等避難設施為核心的礦井新型安全防護體系建設。
莆田網訊
近日,秀嶼區出臺關于避災點提升建設的要求及任務,并對避災點分類建設標準和管理都做了相關規定。該區已提升各級避災點182個,其中區級4個、鎮級24個、村級154個,初步形成覆蓋區、鎮、村三級避災網絡。
為進一步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近兩年來,秀嶼區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36萬多元,初步建成182個避災點。為了推進避災點規范化建設,健全長效管理機制,落實避災點建設與管理工作的各項保障措施,秀嶼區加大資金投入,充分用好救災專項資金,備足救災物資,完善應急保障,制訂完善避災應急預案,加強應急管理。
該區還積極營造輿論氛圍,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積極申報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目前,全區共有5個社區(村)被命名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陳劍輝 劉金通)
這是曾經拍攝的常村礦N3永久避難硐室內的各種裝置和設施的拼版照片。我國首次井下避難設施載人現場驗證試驗在山西省潞安集團常村煤礦順利完成。由礦工、救護隊員、科研人員等組成的80名試驗人員,在井下470余米的常村礦N3永久避難硐室完成了48小時模擬災變環境密閉現場試驗。據了解,永久避難硐室是當災害發生、人員無法撤出時,為防止有毒、有害氣體的侵襲而設立的避難場所。常村礦N3永久避難硐室長39m,寬3.5m,高3.05m,可提供80-100人避難所需。試驗人員可通過室內的通訊系統與地面指揮中心聯系,并進行雙向視頻對話。該試驗成功驗證了避難硐室內供氧系統運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檢測了各類設備儀器的運行狀態和環境參數,能夠進一步提升煤礦井下避難設施的安全防護技術和水平,不斷促進以礦用救生艙、井下避難硐室為核心的礦井新型安全防護體系建設。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