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大型附生植物,偶生巖石上,多年生。根狀莖短而橫臥,粗肥,具簡單的網狀中柱,外被具中肋的闊鱗片;鱗片基部著生,有時兩色,邊緣具齒。葉近生,二型,不以關節著生?;挥~直立,無柄,偶有短柄,具有寬闊的圓形葉片,基部膨大,覆瓦狀,闊心臟形,質厚且呈肉質,邊緣多少全緣或略呈淺二歧分裂,密被星狀毛,葉脈密網狀,不久干枯,變為褐色,覆瓦狀覆蓋于狀莖上,宿存,呈鳥巢狀或圓球狀,以積聚腐殖質及保護根狀莖及根免受干旱的威脅。正常能育葉具短柄,以關節著生,直立或下垂,近革質,被具柄的星狀毛(老時脫落),葉形變化很大,全緣或多回分叉,宛如鹿角狀分枝,裂片全緣,葉脈網結,在主脈兩側具有大而偏斜的多角形長網眼,具有內藏小脈。孢子囊群為鹵蕨型,生于圓形、增厚的小裂片頂部,或生于特化的裂片下面;孢子囊為水龍骨型,有長柄2-3行細胞,環帶由10-20(-24)個增厚細胞組成;隔絲星毛狀,具長柄,多數。孢子兩側對稱,橢圓球狀,單裂縫,裂縫長為孢子長的1/4到1/2,黃色或綠色,透明,表面有瘤狀紋飾。每孢子囊產孢子64個,亦有8個的(P. ridleyi Christ)。
鹿角科為單型科。染色體基數x= 37。
產云南西南部盈江縣那邦壩,海拔210-950米山地雨林中。緬甸、印度東北部、泰國和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2100433B
陸生大型或中型蕨類植物。根狀莖長而橫走,有管狀中柱(如栗蕨屬),或短而直立或斜升,有網狀中柱(如鳳尾蕨屬),密被狹長而質厚的鱗片,鱗片以基部著生。葉一型,少為二型或近二型,疏生(如栗蕨屬)或簇生(如鳳...
[名 稱] 鹿角苔[植物學分類] 苔蘚類/浮苔科[學 名] Riccia fluitans[英文名稱] Crystalwort[原 產 地] 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生長條件]光照:中~強溫度:15-30...
黑木蕨的根3mm左右,莖較細,葉齒較少、較圓潤,葉面不平整,透明度較高,較薄。是一種水生蕨類,具有互生性的葉部,葉片全裂呈羽毛狀,色澤呈暗綠色。不論水上葉或水中葉只要有足夠的光線,葉片就會直立生長。適...
格式:pdf
大?。?span id="0565ejx" class="single-tag-height">32KB
頁數: 21頁
評分: 4.4
章 目 第一章 建制區劃 第二章 自然環境 第三章 農業 第四章 工業 第五章 林業 第六章 教育 第七章 醫衛 第八章 交通 第九章 養殖 第十章 民政 第十一章 自然災害 第十二章 歷史遺存 第十三章 人物 2 第一章 建制區劃 鹿角鎮位于岳陽縣西部,緊鄰洞庭湖,物產豐饒,歷史悠久。 鹿角鎮古屬楚地,其鹿角之名稱約形成于唐代,有關行政區劃的史料,明 代以前均失落無考,清初歸屬古冢河泊所管轄,正式設臵鹿角鎮是在民國十八 年,民國二十七年以后改為忠信鄉,解放以后劃歸榮家灣區(二區) 。1958 年 10月實行人民公社化, 鹿角鎮屬榮家灣人民公社。 1961年設鹿角人民公社 (牛 皋),1984年恢復區、鄉、村建制, 1990年成立鹿角鎮(牛皋) ,與友愛鄉同屬 于鹿角區。 1995年再度撤區并鄉,鹿角鎮與友愛鄉合并,成立鹿角鎮,鎮政府 設城關鎮興榮路 150號?,F轄 32個行政村, 1個
格式:pdf
大?。?span id="wucmbym" class="single-tag-height">32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5
目的探討多點穿刺標準通道術在雙導管碎石清石系統治療鹿角形腎結石中的價值。方法分析268例鹿角形腎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男性148例,女性120例,年齡18~68歲。合并集合系統積水(包括某一腎盞的擴張)186例,積膿26例。均使用標準通道多點穿刺技術雙導管碎石清石系統治療。全麻或硬膜外(分2次手術者)麻醉。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下建立標準通道,手術中B超實時監測下選擇和使用腎盂和腎盞穿刺點。結果268例共建立標準通道270個,選擇和使用穿刺點486個,使用4個19例,3個27例,2個107例,1個115例。平均取石時間45.4 min。一期清石率96.7%(259/268),二期清石率98.9%(265/268)。輸血9例(3.4%)。介入治療4例(1.5%),術后發熱26例(9.7%)。無死亡病例,無腎切除病例。結論彩色多普勒超聲實時監測下,使用標準通道多點穿刺技術,在雙導管碎石清石系統對鹿角形腎結石的治療中安全、快速,能夠提高清石率,降低手術并發癥。
二歧鹿角蕨
鹿角蕨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極危(CR)。
種群現狀:該種已于1999年列入中國國家Ⅱ級保護植物名錄,其云南的野生居群受到了嚴重破壞。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經濟植物推廣站組培室將采自園內的鹿角蕨孢子和葉片進行無菌培養,孢子經過原葉體、配子體、孢子體、綠球體、生根培養等階段,葉片則直接經過細胞分化成獨立植株,已成功培育出大量鹿角蕨植株。這為鹿角蕨規模化生產作好技術準備,并對其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分株時間:鹿角蕨的分株繁殖最好是在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凍后進行,此時的溫度比較適宜鹿角蕨根系的恢復,又不影響其自身營養物質的吸收。同時,當鹿角蕨的營養葉生長過密時,可以結合分株繁殖加以調整,這樣有利于新孢子體的生長發育。
分株方法:把母株從花盆內取出,抖掉多余的盆土,把盤結在一起的根系盡可能地分開,用鋒利的小刀把它剖開成兩株或兩株以上,分出來的每一株都要帶有相當的根系。分割出來的小苗每一株都是新的個體。
分株管理:分株裝盆后灌根或澆一次透水,由于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損傷,吸水能力極弱,大約需要3-4周才能恢復萌發新根,因此在分株后的3-4周內要節制澆水,以免爛根,但它的葉片的蒸騰沒有受到影響,為了維持葉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給葉面噴霧1-3次,這段時間也不要澆肥。分株后,如果注意太陽光過強,要放在遮蔭棚內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