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毛柱金銀花 | 拉丁學名 | Lonicera confusa |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 | 合瓣花亞綱 | 目 | 茜草目 |
科 | 忍冬科 | 族 | 忍冬族 |
屬 | 忍冬屬 |
產廣東、海南和廣西。生于丘陵地的山坡、雜木林和灌叢中及平原曠野路旁或河邊,海拔最高達800米。越南北部和尼泊爾也有分布。
半常綠藤本;幼枝、葉柄、總花梗、苞片、小苞片和萼筒均密被灰黃色卷曲短柔毛,并疏生微腺毛;小枝淡紅褐色或近褐色。葉紙質,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3-6 (-7) 厘米,頂端尖或稍鈍而具小短尖頭,基部圓形、截形或帶心形,幼時兩面有短糙毛,老時上面變無毛;葉柄長5-10毫米。花有香味,雙花腋生或于小枝或側生短枝頂集合成具2-4節的短總狀花序,有明顯的總苞葉;總花梗長2-8毫米;苞片披針形,長1-2毫米;小苞片圓卵形或卵形,長約1毫米,頂端鈍,有緣毛;萼筒長1.5-2毫米,被短糙毛;萼齒披針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毫米,外密被短柔毛;花冠白色,后變黃色,長3.2-5厘米,唇形,筒直或有時稍彎曲,外面被多少開展的倒糙毛和長、短兩種腺毛,內面有柔毛,唇瓣略短于筒;雄蕊和花柱均伸出,比唇瓣稍長,花絲無毛。果實黑色,橢圓形或近圓形,長6-10毫米。花期4-5月,有時9-10月開第二次花,果熟期10月。
2010年版《藥典》明確規定金銀花與山銀花屬于兩個不同的品種,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而山銀花為忍冬科植物灰氈毛忍冬、紅腺忍冬、華南忍冬或黃褐毛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就外觀...
金銀花,又名銀花、金花、忍冬花、金藤花等。每當夏秋季來臨,我國南北諸省的山區、丘陵,都有這種蔓藤爬攀植物,開黃白兩色的鮮花,清香撲鼻,這就是“金銀花”。花開時初為純白,繼而變黃,十分好看。  ...
金銀花這種花本身具備了消毒的作用的,不單單?可以吃,也是可以拿來泡澡的,可以消除夏天的很多熱疹的,特別是小孩子拿來泡澡是最好的,十五分鐘即可; 1.首先我想要告訴大家的就是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金...
格式:pdf
大小:2.8MB
頁數: 1頁
評分: 4.3
目的:探討金銀花和山銀花的質量和安全性的實驗結果。方法:采用液相色譜測量方法,對金銀花和山銀花內所含有的有效成分進行測量,同時利用細胞培養、過敏介質釋放實驗、β-氨基己糖苷酶釋放率測定方法等研究金銀花和山銀花使用的安全性。結果:本次研究顯示,金銀花當中所包含的主要成分包括綠原酸、斷氧化馬錢子苷、異綠原酸A;而山銀花當中則含有新綠原酸、綠原酸、斷氧化馬錢子苷、異綠原酸A、灰氈毛忍冬皂苷甲、灰氈毛忍冬皂苷乙、川續斷皂苷乙等。同時,以相同的生產工藝為前提,所制得的藥物當中,利用山銀花藥物的β-氨基己糖苷酶釋放率明顯高于金銀花,說明山銀花更容易刺激人體嗜堿性肥大細胞發生脫顆粒情況,進而釋放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質,容易引發人體過敏反應。結論:山銀花當中所含有的有效藥用成分種類比金銀花要多,但是利用山銀花所制成的藥物具有較高的致敏性,容易引發過敏反應,因此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胡頹子摘要:斑楂、羊奶子、三月棗。
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胡頹子Elaeagnus pungens T[續集卷之十木部]胡頹子
摘要:色名盧都子則盧都乃蠻語也
【地】(陳藏器曰)胡頹子生平林間
【苗】(陳藏器曰)樹高丈余冬不凋藏冰。
屬摘要:實之理,傾移之過,可治之屬。”
③類屬。《素問·通評虛實論》:“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胡頹子摘要:名盧都子,則盧都乃蠻語也。
【集解】藏器曰∶胡頹子生平林間,樹高丈余,冬不凋,葉陰白,小兒食。
出處《本草拾遺》,別名:牛奶根(《分類草藥性》),貫榨根(《浙江民間草藥》),葉刺頭(《泉州本草》)。
來源于為胡頹子科植物胡頹子的根。9~10月采挖,曬干。
性味酸,平。
①《綱目》:"酸,平,無毒。"
②《福建民間草藥》:"酸澀,平,無毒。
"功能主治止咳,止血,祛風,利濕,消積滯,利咽喉。治咳喘,吐血,咯血,便血。月經過多,風濕關節痛,黃痘,瀉痢,小兒疳積,咽喉腫痛。
①《綱目》:"吐血不止,煎水飲之;喉痹痛塞,煎酒灌之。"②《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和氣行血,補虛清火。"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益精神,安五臟,補虛勞,止咳化痰,又可催乳。"④《浙江民間草藥》:"消食滯,化疳積。"
⑤蘇醫《中草藥手冊》:"止咳定喘,祛風利濕,止瀉,止血。治久咳氣喘,痢疾,腹瀉,咯血;并治風濕關節痛,感冒頭痛,咽喉腫痛,月經過多,黃疸,牙齒痛。"
摘錄《食療方》,功能主治:用本方治療100余例,一般服藥10~15天癥狀即顯著好轉,部分病人發作次數明顯減少。
毛柱胡頹子可供觀賞用,有些種類的果實可食。落葉或常綠灌木,直立或有時攀援狀,有刺或無刺,全部密被銀色或淡褐色、盾狀鱗片;葉互生;花通常兩性,有時雜性,常單生或簇生于葉腋內;花萼管狀或鐘狀,在子房之上收縮,裂片4;雄蕊4,花絲極短;堅果包藏于花后增大的肉質萼管內。
半柱毛蘭形態特征
半柱毛蘭植物體無毛;假鱗莖密集著生,卵狀長圓形或橢圓狀,長2-5厘米,粗1-2.5厘米,被2-3枚膜質鞘或鞘撕裂或脫落,頂端具2-3枚葉。葉橢圓狀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干時兩面出現灰白色的小疣點,長15-45厘米,寬1.5-6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收狹成長2-3厘米的柄。
花序1個,從假鱗莖近頂端葉的外側發出,長6-22厘米,基部為1枚膜質鞘所包;花序具10余朵花,有時可多達60余朵花;花苞片極小,三角形,長約1毫米;花梗和子房長7-8毫米;花白色或略帶黃色;萼片和花瓣上均具白色線狀突起物,干時不明顯;中萼片卵狀三角形,長約10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漸尖;側萼片鐮狀三角形,長近10毫米,寬約5毫米,先端圓鈍并具小尖頭,基部與蕊柱足形成萼囊;萼囊鈍。
花瓣線狀披針形,略鐮狀,近等長于側萼片,寬僅1.2毫米;唇瓣輪廓為卵形,3裂,長近10毫米,寬6毫米;側裂片半圓形,先端圓,近直立;中裂片卵狀三角形,長3-3.5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鈍;唇盤上面具3條波狀褶片,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中裂片上面具多條密集的雞冠狀或流蘇狀褶片;蕊柱長約3毫米,半圓柱形;蕊柱足長約5毫米;藥帽長約1毫米,褐色(干時);花粉團黃色,倒卵形,扁平,長約0.5毫米。
蒴果倒卵狀圓柱狀,長約1.5厘米,粗約5-6毫米;果柄長約3毫米。花期8-9月,果期10-12月,次年3-4月蒴果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