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了煤和煤資源、煤的結構、煤的性質、煤的結構模型研究法、煤轉化技術、煤分析、煤炭檢驗、煤炭洗選檢測、焦炭檢驗、焦化產品檢驗、煤氣檢驗、焦化廢水的檢測等內容。
《煤化學與煤分析》適合于能源工業領域的技術人員使用。
《煤化學與煤分析》分為煤化學、煤分析兩部分,共十一章。全書首先對煤及煤礦藏的基本知識做了簡要的介紹,對煤的性質及結構做了初步分析,然后對原煤及其氣化、液化、焦化等生產過程中涉及到的部分重要的分析檢測技術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第一部分 煤化學
第一章 煤和煤資源
第一節 煤的種類
第二節 煤和煤礦藏的形成與分布
第三節 煤的質量評價
討論
第二章 煤的結構
第一節 煤的巖相學組成
第二節 煤的化學結構
討論
第三章 煤的性質
第一節 煤的工藝性質
第二節 煤的物理性質
第三節 煤的化學性質
討論
第四章 煤的結構模型研究法
討論
第五章 煤轉化技術
第一節 煤制氣
第二節 煤制油
第三節 煤制焦
第四節 煤制碳素材料
第五節 其他重要的煤轉化技術
討論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煤分析
第六章 煤炭檢驗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煤的工業分析
第三節 煤的元素分析
第四節 煤的性質分析
第五節 煤的顯微煤巖類型分析
討論
第七章 煤炭洗選檢測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篩分實驗
第三節 浮沉實驗
第四節 可選性評價
第五節 快浮實驗
第六節 煤粉篩分試驗
第七節 絮凝劑性能試驗
討論
第八章 焦炭檢驗
第一節 工業分析
第二節 元素分析
第三節 焦炭落下強度的測定
第四節 焦末含量及篩分組成的測定
第五節 冶金焦炭機械強度的測定
第六節 焦炭反應性及反應后強度試驗
討論
第九章 焦化產品檢驗
第一節 采樣
第二節 水分與灰分的測定
第三節 焦化油(輕油或粘油)的密度、餾程、粘度測定
第四節 焦化固體產品的軟化點、喹啉不溶物測定
第五節 焦化產品甲苯不溶物測定
第六節 粗苯的測定
第七節 焦化萘的測定
第八節 硫酸銨的測定
討論
第十章 煤氣檢驗
第一節 組成測定
第二節 熱值測定
第三節 氮、硫化氫、焦油、灰塵含量的測定
討論
第十一章 焦化廢水的檢測
第一節 采樣
第二節 pH的測定
第三節 濁度的測定
第四節 氨氮的測定
第五節 化學需氧量(COD)的測定
討論
參考文獻2100433B
本書是根據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工程造價等專業的教學基本要求編寫而成。本書共13章,包括建筑概述,建筑制圖與識圖的基本知識,基礎,墻體,樓板層與地面,樓梯,屋頂,門與窗,變形縫,工業建筑構造,建筑施工圖的識...
內容簡介此外,還用適當篇幅來闡述南、北造園風格的差異,將會使讀者進一步了解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由于服務對象不同,所處地理、氣候及環境條件不同而分別呈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全書共分25個章節,并附有大量的插...
《大設計》無所不在。在會議室和戰場上;在工廠車間中也在超市貨架上;在自家的汽車和廚房中;在廣告牌和食品包裝上;甚至還出現在電影道具和電腦圖標中。然而,設計卻并非只是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它...
格式:pdf
大小:94KB
頁數: 1頁
評分: 4.5
<正>本書主編王雙亭,河南理工大學教授,畢業于解放軍測繪學院航空攝影測量專業,主要從事數字攝影測量和遙感信息提取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攝影測量的基本原理、技術和最新成果。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介紹攝影測量的基本概念、發展過程及所面臨的問題;第二章介紹了攝影像片的獲取原理與技術;第三章介紹了中心
格式:pdf
大小:94KB
頁數: 1頁
評分: 4.7
本書結合作者多年教學、科研經驗及工程實踐,較系統地介紹了地下工程測量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幫助讀者提高分析和解決地下工程領域測繪的能力。本修訂版在傳統測量技術的基礎上,新增測繪新技術元素,操作適用性更強,新的地鐵工程測量一章更具有針對性。全書內容豐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充分反映了地下工程測量最新技術及其應用。
本書以煤的分子結構理論為核心,以煤質變化規律為主要內涵,系統地敘述了現代煤化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煤的生成過程及共伴生資源、煤的化學結構和物理結構、煤的組成(含煤的煤巖組成、煤的化學組成)、煤的物理性質和物理化學性質、煤的化學性質、煤的工藝性質、煤的分類方案八章內容。
本書是高等學校教學用書,可作為能源化學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礦物加工工程、煤田地質工程、采礦工程等專業“煤化學”課或相近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
煤化學特征包括煤的水分、灰分、揮發分、碳、氫、氧、氮和煤化程度等。煤化學特征取決于煤的礦物學特征和煤化作用。煤中的灰分含量主要來自煤中的無機礦物質。對于相同變質程度的煤來說,煤的揮發分、碳、氫和氧含量與煤的有機顯微組分有關,富鏡質組和殼質組的煤具有相對高的揮發分和氫、氧含量;富惰質組的煤具有相對低的揮發分含量和高的碳含量。隨著煤化作用程度的增高,煤的揮發分產率、氫和氧元素含量減少,碳含量增高。
煤的地球化學特征主要包括煤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豐度和賦存狀態,其主要受控于泥炭沼澤形成時的沉積環境背景、物源區的巖石組成和火山噴發,以及煤化作用和巖漿侵入過程中的熱液活動。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地區和不同煤層煤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豐度變化較大,但總體與煤中的礦物質有關。因此,煤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總量一般與煤的灰分產率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常量元素是構成煤中常見礦物的主要元素,Si、Al、Na和 K主要來自硅酸鹽礦物;Ca和 Mg主要來自碳酸鹽礦物;S主要來自硫化物礦物(黃鐵礦),部分硫與有機質和硫酸鹽有關;煤中的硫含量主要與泥炭沼澤形成時海水的影響有關,局部地區與物源條件和巖漿侵入有關。
大量研究表明一般受海水影響的泥炭沼澤,而后形成的煤中硫含量較高;硫化物礦物含量較高的物源區和巖漿侵入煤層也可形成煤層中硫含量的局部增高。Fe主要來自硫化物礦物(黃鐵礦)和碳酸鹽礦物(菱鐵礦);P主要來自磷酸鹽礦物。江西樂平晚二疊和晚三疊世煤的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研究表明晚三疊世煤中 Si、Al、Ca、P、K和 Mg含量明顯高于晚二疊世煤,主要由于晚三疊世煤中具有相對較高含量的高嶺石、石英、伊利石、菱鐵礦和白云石礦物;而受海水影響明顯的晚二疊世煤中 S和 Fe含量較高主要由于煤中具有相對較高含量的黃鐵礦和白鐵礦礦物(X.Querol等,2001)。
煤化學組成
煤是由有機物和少量無機物組成的復雜的混合物,煤中有機物質是復雜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主要由碳、氫、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組成,而碳、氫、氧三者總和約占有機質的95%以上;煤中的無機質也含有少量的碳、氫、氧、硫等元素。碳是煤中最重要的組分,其含量隨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高。泥炭中碳含量為50%~60%,褐煤為60%~70%,煙煤為74%~92%,無煙煤為 90%~98%。煤中硫是最有害的化學成分。煤燃燒時,其中硫生成SO2,腐蝕金屬設備,污染環境。煤中硫的含量可分為 5 級:高硫煤,大于4%;富硫煤,為2.5%~4%;中硫煤,為1.5%~2.5%;低硫煤,為1.0%~1.5%;特低硫煤 ,小于或等于1%。煤中硫又可分為有機硫和無機硫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