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防護林規劃方法是通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在農田中或沿農田邊緣營造帶狀或網狀林,形成良好結構的農田防護系統,是農業生產上特別是風沙自然災害較重地區普遍推廣的一種農業應用技術方法。農田防護林規劃應和農業區劃,農田基本建設規劃相結合,根據各地條件和自然災害程度進行具體規劃設計,最好沿著地邊、路邊、渠邊設計林帶,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地塊過大的農田,在農田中設計輔助林帶。主林帶要與當地主要害風方向相垂直,或成一定的偏角,副林帶與主林帶相垂直。主林帶之間的距離按樹高30倍和災害程度確定。
自然災害輕微地區網格面積要大些,面積為20~40公頃左右,主林帶間距400~500米;一般自然災害地區,網格面積在10公頃左右,主林帶間距200米左右,甚至更小一些。農田防護林規劃設計,應盡可能和其他林帶如護路林,護岸林、護渠林、片林等結合起來,構成帶、網、片相結合的綜合防護體系。該法對于充分發揮農田防護林的生態經濟效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改善農田生態環境,促進農林牧業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國內外農業生產上得到普遍的推廣應用。 2100433B
在總體規劃中的三北地區,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其中面積為133萬平方公里,大于全國耕地面積的總和。這里曾經是水草肥美的農、牧區,如今已是遍地黃沙,年風沙日達30~100天,下游河床已高出地面10米以上...
這個是沿海的防護林。
【1】三北防護林對防治沙塵暴的直接作用主要是減弱動力。雖然大氣環流形成的大風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但是通過加強林草植被建設,可以減弱地表風速,達到減輕沙塵暴的效果。這是三北工程的直接功能。最根本的是通過...
格式:pdf
大小:597KB
頁數: 2頁
評分: 4.5
文章對農田防護林撫育間伐、更新改造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礎上,對農田防護林撫育間伐、更新改造的規律、特點及操作規程有了新的認識。
格式:pdf
大小:597KB
頁數: 2頁
評分: 4.4
指出了建設農田防護林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防止風沙、干旱,調節氣候,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保障農業高產、穩產的根本措施之一。闡述了農田防護林建設應遵循的原則,并提出了農田防護林建設規劃設計要求及技術措施。
在平原地區營造防護林始于19世紀初,蘇格蘭最早在濱海地區營造海岸防護林;以后,原蘇聯和美國等國家有計劃、大規模地營造農田防護林。中國營造農田防護林有100多年的歷史,大致分3個階段:①以防止風沙為目的兼顧燒柴用材的農民自發營造階段。②以全面改善農田小氣候為主要目的的國家或集體有計劃、大規模營造階段。③以改造舊有農業生態系統為目的,實行綜合治理,建立農田防護林綜合體系階段,這時出現一個地區或幾個地區連片的方田網格。
電力系統規劃的最終結果主要取決于原始資料及規劃方法。沒有足夠的和可靠的原始資料,任何優秀的規劃方法也不可能取得切合實際的規劃方案。一個優秀的電力系統規劃必須以堅實的前期工作為基礎,包括搜集整理系統電力負荷資料,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電源點和輸電線路方面的原始資料等等。
我國在規劃方法方面,處于傳統的規劃方法和優化規劃方法并用的狀態 。
農田防護林營造技術
農田防護林宜與農田基本建設同時規劃,以求一致。平原農區的田塊多為 長方形或正方形,道路則和排灌渠與農田相結合而設置。據此,林帶宜栽植在呈網狀分布的渠邊、路邊和田邊的空隙地上,構成縱橫連亙的農田林網。每塊農田都由四條林帶所圍繞,以降低或防御來自任何方向的害風。
因帶距大小而有不同,而帶距又受樹種、高生長和害風的制約。一般土壤疏松且風蝕嚴重的農田,或受臺風襲擊的耕地,主帶距可為150米,副帶距約300米,網格約4.5公頃。有一般風害的壤土或砂壤土農區,主帶距可為200~250米,副帶距可為400米左右,網格約8~10公頃。風害不大的水網區或灌溉區,主帶距可為250米,副帶距400~500米,網格約10~15公頃。因高生長和害風情況而有不同。
宜選擇高生長迅速、抗性強、防護作用及經濟價值和收益都較大的鄉土樹種,或符合上述條件而經過引種試驗、證實適生于當地的外來樹種。可采取樹種混交,如針、闊葉樹種混交,常綠與落葉樹種混交,喬木與灌木樹種混交,經濟樹與用材樹混交等。采用帶狀、塊狀或行狀混交方式。④造林密度。一般根據各樹種的生長情況,及其所需的正常營養面積而定。如單行林帶的喬木,初植株距 2米。雙行林帶株行距3×1米或4×1米。3行或3行以上林帶株行距2×2米或3×2米。視當地的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和樹種生物學特性而異。
在新植林帶內需除草、灌水和適當施肥。幼林帶郁閉后進行必要的撫育。但修枝不可過度,應使枝下高約占全樹高的1/4左右,成年林帶樹木的枝下高不宜超過4~5米。間伐要注意去劣存優、去弱留強、去小留大的原則,勿使林木突然過稀。幼林帶發現缺株或瀕于死亡的受害木時應及時補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