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灌溉和排水,兼及中小型河道整治,塘壩水庫及圩垸建設,低產田水利土壤改良,農田水土保持、土地整治以及農牧供水等。由于各農業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產方式千差萬別,需要進行農業水利區劃和相應的灌排系統規劃。農田水利還包括一些具有明顯地區特征的類型,如黃淮海平原旱澇堿綜合治理、鹽堿地改良、圩區水利、牧區水利和墾荒水利等。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灌溉是主要的,但為了防治土壤次生鹽堿化,也需要排水;在鹽堿化威脅較大和開墾鹽堿荒地的地區,必須灌排并重,甚至無排水即無灌溉。在濕潤、半濕潤地區,由于降雨量較多,排水是主要的,但是雨量的季節分布并不完全符合農作物生長的要求,需要進行補充性灌溉。灌溉與排水兩者相輔相成,便構成農田水利的主要內容。
灌溉 用人工設施將水輸送到農業土地上,補充土壤水分,改善作物生長發育條件稱為灌溉。在特定情況下,灌溉還可減少霜凍危害,改善土壤耕作性能,稀釋土壤鹽分,改善田間小氣候。根據灌溉水源和灌溉水質(見灌排水質)的不同,可分為地表水灌溉、地下水灌溉、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運用,以及污水灌溉、咸水灌溉、肥水灌溉、引洪淤灌等。根據灌水技術,可分為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噴灌、微灌(包括滴灌、微噴灌等)、局部灌溉和節水灌溉等。為實現科學用水,應根據作物需水量和需水時間、有效降雨量、土壤水狀況以及水文情況,選定灌溉保證率,制定灌溉制度。
灌溉系統是實現灌溉的基礎設施,可分為渠道灌溉系統和管道灌溉系統。一般由灌溉渠首工程、渠道或輸水管道、渠系建筑物和灌溉泵站組成。最常見的渠系建筑物有配水建筑物和渡槽、涵洞、倒虹吸管、跌水、陡坡、量水建筑物以及沉沙池等。在使用地下水灌溉或無法實現自流灌溉而需提水灌溉時,或低洼地區不能自流排水時,應興建排灌泵站進行機電排灌。
灌區應進行有效的灌溉管理,注意渠道防滲,加強用水管理,提高渠系有效利用系數。
排水 排除農業土地上多余的水分,以改善地區或土壤的水分狀況,防止作物受害,還可改良土壤結構,便利田間操作,延長作物生長季節,提高地溫及土壤通氣,加大作物根層深度及為作物提供更多的養料。根據被排除水的性質,可分為除澇、治漬及控制地下水位;根據農田排水技術可分為明溝排水、暗管排水和鼠道排水以及豎井排水等。此外,還有針對特定地區情況的冷浸田排水、沼澤地排水和海涂排水等。
排水系統是實現排水的基礎設施,一般包括各級排水溝(管)道及其建筑物、排水容泄區、排水泵站(見排灌泵站)等。排水溝道建筑物的種類、結構和功能同灌溉渠系建筑物。
科學的排水管理是排水系統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要經常保持排水系統通暢及控制地下水位的能力。
中國農田水利存在如下問題:
①灌溉水源日見短缺,很多灌區用水得不到保證。隨著工業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不斷增加,今后缺水問題將日益突出。
②水量浪費較大,自流灌區渠系有效利用系數一般僅0.4~0.6。灌溉效率低加劇了灌溉水源的供需矛盾。
③現有工程設施尚未全部配套,如有的灌區缺乏田間工程,有的有灌無排,有的設施已經老化,加上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力,工程效益還未充分發揮。
④新建工程難度越來越大,造價越來越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
解決以上問題需要采取多種途徑:
①進一步完善與更新現有灌溉排水設施,加強管理,提高工程效益。
②增加農業投入,繼續興修農田水利工程,逐步擴大灌溉面積,以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③推廣應用新技術,厲行節約用水,包括改進地面灌溉技術,發展低造價噴灌、滴灌,大力推廣管道輸水灌溉等,提高灌溉效率。
④加強排水,重視鹽堿地、沼澤地和冷浸田的改良以及除澇、治漬工作,促進農田水利進一步發展。
⑤開展水利土壤環境的研究,保護水資源和生態平衡。
⑥逐步實現灌排工程施工機械化和管理運用自動化。
農田水利這一古老工程技術可以遠溯至新石器時代。從世界范圍來說,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灌溉工程,是公元前3400年左右美尼斯王朝修建在埃及孟菲斯城附近截引尼羅河洪水淤灌工程。約公元前2200年,巴比倫在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河河谷建造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奈赫賴萬灌溉渠道。在漢穆拉比法典中已有灌溉管理的條款。中國、印度、古羅馬、古波斯等國灌溉起源也都很早。2000多年前,錫蘭(今斯里蘭卡)即修建水庫,公元前300年即有大面積灌溉土地可以一年兩熟。20世紀30年代,印度開始應用現代工程技術修建大型自流灌溉工程,同時發展小型提水灌溉及井灌。波斯(今伊朗)、敘利亞、意大利等國的灌溉,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西班牙人進入美洲之前,墨西哥、秘魯以及美國西南部已有灌溉設施。19世紀中葉,在美國西部大鹽湖河谷地帶開始了移民墾殖開發灌溉;20世紀初,美國聯邦政府開始在西部17州進行以灌溉為主的水利綜合開發。蘇聯約有 1/4國土面積年降雨量小于400mm,灌溉農業也有較長歷史;十月革命后灌溉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中亞細亞。以水利土壤改良為基礎的蘇聯灌溉排水科學技術已自成體系。
中國在長江下游考古中,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灌溉種稻的遺跡,約有5000年的歷史。公元前1600~前1100年中國實行井田制度,劃分田塊,利用溝洫灌溉排水。到西周時代,溝洫工程進一步發展,并出現了蓄水工程。約公元前600年,孫叔敖興建期思雩婁灌區,是中國最早見于記載的灌溉工程。春秋戰國時代曾修建過多處大型自流灌溉工程,著名的有引漳十二渠、都江堰、鄭國渠(見鄭白渠)等。在此期間也已經使用秸槔提水灌溉。當時人們已認識到農田水利的重要意義,《荀子·王利》曾指出:“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節,而五谷以時熟,是天下之事也”。秦漢時期,灌溉排水及其他農田水利建設已由黃河、長江和淮河流域擴展到浙江、云南、甘肅河西走廊以及新疆等地。隋、唐、宋時期,中國農田水利進入鞏固發展的時期。太湖下游興修圩田、水網;黃河中下游地區大面積放淤;同時,水利法規漸趨完備:唐有《水部式》,宋有《農田水利約束》等。元、明、清時期,長江、珠江流域,特別是兩湖、兩廣地區,農田水利得到了進一步開發。明天啟年間《農政全書》問世,書中《水利》為中國農田水利學濫觴;《泰西水法》為介紹西方水利技術的最早著述。19世紀末,西方灌溉、排水科學技術開始在中國應用。20世紀30年代,陜西省建成涇惠、渭惠、梅惠等大型自流灌區。其他各省也相繼舉辦了一些不同類型的農田水利工程。與此同時,從南方的廣東、江蘇到北方的陜西、寧夏等地,先后開展了一些灌溉、排水的科學研究工作。
農田水利一詞始見于北宋熙寧二年(1069)頒布的水利法規《農田水利約束》?!妒酚洝ず忧分幸延兴辉~,當時主要指農田水利。灌溉一詞起源亦早,《莊子·逍遙游》有“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史記·河渠書》有鄭國渠“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的記載。在《漢書·溝洫志》中,溉、溉灌與灌溉三詞并用,同指灌溉農田,灌溉一詞沿用至今。排水的排字意為排泄?!睹献印る墓稀酚小皼Q汝、漢,排淮、泗”;《漢書·溝洫志》有“排水澤而居之”等語。
農村飲水工程不屬于農田水利,準確的說應該屬于給排水工程。農田水利工程包括有電力工程、滴灌工程、道路工程(包括橋涵)如果是河灌還有渠道(包括閘門、系統管理房及沉沙池),飲水工程就少了很多項目。項目例如:...
1、參照工程造價預算書里有關小型水利設施的安裝費,包括設備采購與人工。計算類型要看是屬于第幾類區域。 2、費率應該取12%到33%吧。
農田水利(irrigation and drainage)以農業增產為目的的水利工程措施,即通過興建和運用各種水利工程措施,調節、改善農田水分狀況和地區水利條件,提高抵御天災的能力,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使之有利于農作物的生產。
農田水利的原理與實踐,防治灌溉土地鹽堿化、沼澤化和水土流失,研究水利土壤環境的改善,以及咸水、廢污水的改造與利用等技術措施。農田水利與農業發展有密切的關系,農業生產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農田水利事業的興衰。
1、農田水利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為防治干旱、漬、澇和鹽堿災害,對農田實施灌溉、排水等人工措施的總稱。
2、灌溉
irrigation
按照作物生長的需要,利用水利工程設施將水送到田間,以補充農田水分的人工措施。
3 農田排水
farmland drainage
將農田中過多的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排除,改善土壤的水、肥、氣、熱關系,以利于作物生長的人工措施。
4 機電排灌
pumping drainage and irrigation
利用水泵抽水對農田進行排水或灌溉的措施。
5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capital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capital
construction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為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所采取的工程技術措施。
6 旱澇堿綜合治理
comprehensive harness of drought,waterlogging,salinization
and alkalization
為防治旱、澇、漬、堿等災害,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所采取的水利、農業、林業、生物和化學等綜合措施。
7 小流域綜合治理
comprehensive harness of small basin
為保持小流域的水土,減輕自然災害,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和保護水、土資源而采取的工程和生物等措施。
8 水利土壤環境
soil environment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施行水利措施,使農業土壤性狀發生變化的現象。
9 農業水利區劃
zoning of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為合理開發利用區域水土資源,按照各地區的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條件及水利條件劃分不同區域進行綜合開發治理的規劃工作。
10 開荒水利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of uncultivated land reclamation
在開發荒地資源中,為改善荒地土壤水分狀況和生態環境而采取的水利工程措施和水管理工作。
11 旱澇保收田
farmland to ensure stable yields in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按一定設計標準建造水利設施以保證遇到旱澇災害仍能高產穩產的農田。
12 圩區水利
water conservancy in polder area
在圩區內進行的防洪、除澇、灌溉、航運、滅螺等工程建設及管理工作。
13 圍海造田
poldering
修建水利工程和采取生物措施將海灘或淺海水域圍起,改造成為農田的工作。
14 防病改水
improvement of water quality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demic diseases
為改善飲用水條件,減輕或防治與水源有關的地方病所采取的水利措施。
格式:pdf
大小:94KB
頁數: 12頁
評分: 4.6
三一文庫( www.31doc.com) /工作總結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總結 去冬今春,全省各地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電視電話會議和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現場會議精神,按照省 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積極調整工作思路,堅持規劃機制、組 織機制、投入機制、建管機制、長效機制等 “五大”機制創新,堅 持思想認識、領導力度、項目建設、質量保證、工作職責 “五到 位”,充分發動群眾大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總體形勢較好,成 效明顯。 一、工程任務完成情況 去年 9月至今年 5 月,全省共開工各類水利工程 20萬余處, 投入機械臺班 285萬個,累計完成土石方 4.08億立方米,完成 工程投資 50.1億元,占年度計劃的 102%。新增旱澇保收面積 180 萬畝,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 502萬畝,新增除澇面積 285萬畝, 改造中低產田 10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 1020平方公里。通過大 規模
格式:pdf
大?。?span id="w6wcykh" class="single-tag-height">94KB
頁數: 2頁
評分: 4.5
農田水利建設關系到農業生產,是發展農業的基礎,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重要設施。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是農業基礎相對脆弱,無法有效的抵御自然災害,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針對我國農村當前的這種情況,應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了完善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措施的研究,本文簡述了農田水利的內涵與內容,介紹了建設的戰略方向,闡述了具體措施,以期達到研究的實效性。
農田水利是指以農業增產為目的,防治旱、澇等災害,對農田實施的灌溉和排水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農田水利的內容包括:中小河流的治理及農田防洪、除澇排水、灌溉、農牧業供水、水土保持、鹽堿地改良、圍墾、改造沙漠等水利措施。中小河流的防洪措施,一般也屬農田水利的范圍。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是農業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農業發展,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我國農業基礎尚為薄弱,許多地方靠天吃飯.難以抵抗自然災害的影響,這些因素都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田水利工程主要是分布在田間,用提、引、蓄、抽等方式給農田提供灌溉的工程。主要有水庫、渠道、塘壩、水閘、機電井等。其特點是規模小且分散在田間地頭,其運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收成和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其目的就是為農田服務的,旨在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定的農田。具體來說分為: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調水等措施調節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為充分利用水、土資源和發展農業創造良好條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調節農田水分狀況.滿足農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產土壤.提高農業生產水平。2100433B
農田水利建設難題主要有 :
土地出讓收益難修水
投入不足是造成農田水利建設落后的主要原因。為此,2011年中央“1號文件”第一次提出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土地出讓收益指的是政府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取得的土地出讓收入,扣除當年從地方國庫中實際支付的征地和拆遷補償支出、土地開發支出等相關成本性支出項目后部分。
這一指標含金量極高。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金總額高達2.9萬億元,其中收益約8000億元,依照10%的比例推算,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新增資金將達800億元,這超過了2010年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總和。
由于土地出讓收益大多掌握在區縣政府,而中央和省對縣區級政府能否足額提取并沒有多少有效的控制手段。在過去數年,中央“1號文件”也曾提出15%的類似提法,但實際落實并不理想。
土地出讓收益已經成為地方政府預算外收入最主要的來源,有些地方其占比重高達70%,成為地方政府的“第二財政”。但由于沒有納入預算管理,使用不規范,就連全國土地出讓的具體數字,國土部門和財政部門的說法也各不相同。
熟悉內情的人士認為,一些地方采取將土地出讓金的成本做大,從而減少實際收益。
為此,有學者提出改土地出讓收益為土地出讓金,按土地出讓總收入提取一定的比例,浙江省提出土地出讓收入的2%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據悉,2%-3%的比例獲得更多認可。
由于各級政府多有負債,土地出讓金維系政府運轉作用日益突出,各級政府少真金白銀用于農田水利,并不被部分學者和官員看好。水利部門一位官員估計,最多可落實500億元。
另一個棘手問題是土地出讓收益地區不均衡問題。約75%的土地出讓收益集中在東部,但很多東部地區的農田水利建設任務并不重。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農業大縣,農田水利建設欠賬多,建設任務重,而土地出讓收益往往很少。
為此,相關部門提出了跨區域統籌使用的建議,但這遭到了部分發達省份的反對。上述專家認為,東部地區的土地出讓收入是比較多,但要做的事并不少,而且建設規格比西部地區高,建設資金需求并不小。
水利部農村水利司副司長倪文進告訴《財經》記者,財政部、水利部正在積極研究具體的落實政策。水利部建議中央和省統籌一部分土地出讓收益,支持糧食主產區、中西部地區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亞華建議,在加強跨區域的轉移支付的同時,制定相應的政策,允許東部地區的土地出讓收益用于非農田水利的水利建設項目。
財政部、水利部印發一份農田水利建設資金計提、清算的具體辦法的文件——《關于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有關事項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地足額提取、定向使用,將10%的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田水利建設。
文件規定,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實行??顚S茫瑢m椨糜谵r田水利設施建設,并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傾斜。具體使用范圍包括: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田間工程和灌區末級渠系的新建、修復、續建、配套、改造;山丘區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發展節水灌溉,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技術;牧區農田水利建設。同時,也可以用于上述農田水利設施的日常維護支出,但不得用于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等經常性開支。
中央政府如何統籌,方案尚未最后敲定,但提取比例極有可能為30%左右,約900億元。
地方政府配套分歧
中央“1號文件”出臺后,一些縣市水利局、發改委便忙碌起來,加緊制定規劃,上報項目。據了解,一些原本要上馬的項目被加快推進,另一些因資金困難而無法上馬的項目也有望爭取到。
“有了項目才有錢,沒有項目,不可能搞來錢先放著讓你再統籌使用。”山東水利部門一位官員告訴《財經》記者。由于所有的水利資金都是以項目形式劃撥,申報項目,爭取國家相關部委支持,成為當下一些地方政府的急務。
不過,隨著中央水利投資的大幅增長,地方政府的配套缺口和壓力也越來越大。
《財經》記者在多省采訪了解到,縣市預算內資金往往用于項目的前期規劃,中央投入多少、地方配套多少的“釣魚政策”,演變成了地方的“反釣魚政策”,即在中央投資到位后,地方承諾的配套資金并未到位。
2010年的統計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全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1139.15億元,其中市級政府和縣級政府,投資額僅僅是97.86億元和152.75億元,剛剛超過兩成。
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課題組認為,水利資金投入結構變化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8年-1996年所有水利骨干項目投資均由中央財政承擔;1997年-2003年在中央財政資金的引導下,地方政府逐步增加對項目的配套,通過組織和動員,擴大自籌資金的投入比重;2004年后,在中央財政資金帶動下,地方財政配套和自籌資金逐步成為項目的投資主體。
“十一五”期間,中央水利建設投資2934億元,地方水利建設投資4000多億元。但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地方水利建設投資增長主要得益于省級政府,在4000多億元中,省級投入2947億元,占七成以上,擁有大量土地出讓收益的區縣政府投入僅占兩成。
水利建設投資渠道較多,例如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財政專項資金、水利建設基金、金融機構貸款、外資及其他社會資金。由于農田水利項目公益性強,社會資金往往不愿意進入,政府財政資金仍然是投入的主要來源。
《財經》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無論東部還是中西部地區縣市官員均認為,中央應該加大投入,減少地方配套。中央一些部委官員則認為,預算外的土地出讓收益較多,應該加大對農田水利的投入。
與投入渠道同樣重要的,是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整合機制。
全國人大2009年的一份專題調研報告指出,農田水利建設直接投入項目有九項,涉及國家七八個部門和更多的運行環節。其中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負責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灌排泵站改造等項目;財政部和水利部負責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負責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國土部和財政部負責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負責大型商品糧基地和優質糧產業工程項目等。
由于涉及部門較多,所以資金整合難度大,這勢必會影響資金使用效率,且項目監督評估難度大。
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報告建議,加大省級資金整合力度,省財政積極協調、歸并和本級安排的有關涉及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縣級政府在農田水利建設總體規劃引導下,打捆使用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資金。
管護新機制難建立
政府舉辦的專門管理機構運轉困難,而對末端渠系管理的民間組織——農民用水協會,實際上也是運轉困難,往往難以發揮作用。
在實際運行中,農民用水協會經費難以保障,僅靠收水費對工程進行簡單的清淤維修,難以解決根本問題,從而導致農民對協會失去信心,甚至導致協會難以運轉下去。
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報告認為,農村水利設施管護主體缺失和能力不足是存在的突出問題。今后政府應該通過產權、補助、補償等多種方式,大力扶持用水合作組織,從根本上解決管護難題。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農田水利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第二節 我國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
第三節 農田水利學的研究對角和基本內容
第二章 農田水分狀況與灌溉用水量
第一節 農田水分狀況
第二節 作物需水量
第三節 作物灌溉制度
第四節 灌溉用水量
第三章 地面灌水技術
第一節 灌水技術綜述
第二節 傳統地面灌水技術
第三節 改進型地面灌水技術
第四章 灌溉水源與取水方式
第一節 灌溉水源
第二節 灌溉取水方式
第三節 引水灌溉工程的水利計算
第五章 灌溉渠系規劃布置
第一節 灌溉渠系規劃布置
第二節 渠系建筑物規劃布置
第三節 田間工程規劃
第四節 灌溉渠道流量推求
第五節 渠道縱橫斷面的設計
第六節 渠道防滲
第六章 井灌井排
第一節 地下水資源評價
第二節 單井設計
第三節 水蟛出水量計算
第四節 蟛灌區規劃
第五節 豎井排水
第七章 田間排水系統
第一節 農田對排水的要求
第二節 田間排水溝的深度和間距
第三節 田間排水系統的布置
第八章 骨干排水系統
第一節 骨干排水系統的規劃布置
第二節 排水溝的設計流量
第三節 排水溝的設計水位
第四節 排水溝斷面設計
第五節 容泄區整治
第九章 分區不利問題及其治理
第一節 山區丘陵地共的規劃治理
第二節 南方平原圩區的規劃治理
第三節 北方平原地共的綜合治理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