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df
大小:221KB
頁數: 3頁
評分: 4.5
目前許多水庫大壩的基礎都是砂礫石層,而作為壩體的砂礫石層基礎,需要具有可靠的防滲性、足夠的耐壓性和一定程度的均質性。但天然的砂礫石層大都是松散的,其顆粒間的絕對空隙尺寸大,孔隙率高,這些砂礫石層若作為壩體基礎,必然是透水的,并且基礎的力學性能也不能滿足其穩定的要求,所以作為壩體基礎必須對其進行處理,改善它的各項性能。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手段是灌漿方法,其主要特點是:效果好,適用性強,施工較簡單并且比較經濟。
格式:pdf
大小:221KB
頁數: 6頁
評分: 4.4
xxxx 水電站 古河槽補強帷幕灌漿施工作業指導書 1、說明 本作業指導書適用于 1#古河槽帷幕加排補強、 2#古河槽帷幕加排補強施工。 2、帷幕灌漿孔布置形式及工程量 帷幕補強設置為雙排帷幕,孔間距 2m,排間距 1m,梅花形布置。 2#古河槽 0+195~0+215段在防滲墻頂增補一排、墻前增補一排。 1#古河槽共布設 100孔,2#古河槽共布設 90孔,帷幕處理深度為防滲墻底 面以上 10m砂礫石段、防滲墻底面以下 15m基巖段。所有灌漿孔孔位分布情況見 附表和附圖。 3、鉆孔 3.1、鉆孔方式 帷幕鉆孔采用跟管鉆機或回轉鉆機、 金剛石鉆頭、泥漿護壁鉆進, 上部非灌 段(空鉆段)使用套管隔離。 3.2、孔斜控制 鉆孔時保證孔位及孔向準確。開孔位置與設計孔位的偏差不應大于 10cm, 鉆孔孔斜率按不大于孔深的 2%且孔底最大偏距不大于孔距。 3.3、鉆孔編號、孔深、孔向以及孔排序的劃分
開環以后,繼續用清水或稀漿灌注5~l0min,再開始灌漿。花管的每一排射漿孔就是一個灌漿段,灌完一段,移動阻塞器使其出漿孔對準另一排射漿孔,進行另一灌漿段的開環和灌漿。
由于雙層阻塞器的構造特點,可以在任一灌漿段進行開環灌漿,必要時還可重復灌漿,比較機動靈活。灌漿段長度一般為0.3~0.5m,不易發生串漿、冒漿現象,灌漿質量比較均勻,質量較有保證。國內外比較重要的砂礫石層灌漿多采用此法。其缺點是有時有不開環的現象,且花管被填料膠結后,不能起拔回收,耗用鋼材較多;工藝復雜,成本較高。
前三種灌漿方法的灌漿結束后,應立即封孔,以防坍孔冒漿;預埋花管法則可在帷幕檢查后集中進行封孔,但要孔口加蓋進行保護。砂礫石地基灌漿,應根據各工程的具體條件和灌漿應達到的要求,通過灌漿試驗,提出需要掌握的控制標準,用以指導灌漿施工。
施工程序是:邊鉆孔、邊下護壁套管(或隨打入護壁套管,隨沖淘管內砂礫石),直到套管下到設計深度。然后將鉆孔沖洗干凈,下入灌漿管,再起拔套管至第一灌漿段頂部,安好阻塞器,然后注漿。如此自下而上,逐段提升灌漿管和套管,逐段灌漿,直至結束,如圖3-16所示。也可自上而下,分段鉆孔灌漿,缺點是施工控制較為困難。
采用這種方法灌漿,由于有套管護壁,不會產生塌孔埋鉆事故。但壓力灌漿時,漿液容易沿著套管外壁向上流動,甚至產生表面冒漿,還會膠結套筒造成起拔困難,甚至拔不出。
可灌性指砂礫石地基能接受灌漿材料灌入的一種特性。可灌性主要取決于地基的顆粒級配、灌漿材料的細度、漿液的稠度、灌漿壓力和施工工藝等因素。砂礫石地基的可灌性一般常用以下幾種指標衡量。
1)可灌比值M:
M=
式中D--受灌砂礫石層的顆粒級配曲線上相應于含量為15%粒徑,mm;
--灌注材料的顆粒級配曲線上相應于含量為85%粒徑,mm。
M值愈大,可灌性就愈好。一般認為,當M≥15時,可灌水泥漿;M=10~15時,可灌水泥粘土漿;M=5~l0時,宜灌含水玻璃的高細度水泥粘土漿。
2)砂礫石層中粒徑小于0.1mm的顆粒含量百分數愈高,則可灌性愈差。當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