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控制風險與固有風險相互聯檢查風險的評估基礎由于控制風險與固有風險相互聯系,應當對固有風險與控制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并據以作為檢查風險的評估基礎。鑒于固有風險與控制風險的評估對檢查風險有直接影響,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水平越高,就應實施越詳細的實質性測試程序。例如,針對存貨和產品銷售成本項目,應對其余額進行實質性測試,并對實質性測試的時間(如在接近會計期間結束時)、范圍(如抽取較大樣本)加以關注,以使檢查風險達到可接受的水平。
(1)它獨立地存在于整個審計過程中。不受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影響。
(2)檢查風險與注冊會計師工作直接相關。是審計程序的有效性和注冊會計師運用審計程序的有效性的函數。其實際水平與注冊會計師的工作有關。它直接影響最終的審計風險。在實踐中注冊會計師就是通過收集充分的證據來降低檢查風險,從而把總審計風險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檢查風險水平和重要性水平一道決定了審計人員需要實施的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以及所需收集證據的數量。
在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評估后,按照審計風險模型中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的關系就可以確定檢查風險了。由于在特定的風險下,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綜合評估水平成反比,因此,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評估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就越低;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評估水平越低,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就越高。檢查風險水平是以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綜合評估水平為基礎確定的。
在審計準備階段,審計人員可運用審計風險模型確定每項重大認定檢查風險的計劃可接受水平,在以后的審計實施過程,如有必要,要根據符合性測試后確定的控制風險水平,對計劃的檢查風險水平加以修正。不論根據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確定的檢查風險是高還是低,審計人員都要執行實質性測試程序。而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就是由檢查風險確定的,檢查風險水平低,就要執行更有效和成本往往比較高的實質性測試程序;檢查風險高,就可以執行成本較低的實質性測試程序。實質性測試程序的有效性是由其性質、時間和范圍決定的。
所謂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是指所執行實質性測試的種類,包括分析性復核、交易測試和余額測試。如果檢查風險很高,審計人員只進行分析性復核這種成本較低的程序可能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檢查風險可接受的水平較低,就必須以余額測試為主,比如:應收賬款函證、存貨監盤。實質性測試的時間是指實質性測試在何時進行。如果檢查風險高,審計人員可能在會計年度結束前幾個月進行實質性測試;反之,如果檢查風險低,那么通常應在資產負債表日或接近資產負債表日進行實質性測試。另外,檢查風險還影響實質性測試的范圍,達到一個較低的檢查風險比達到一個較高的檢查風險所需的證據要多一些,因而審計的范圍就要大一些。
檢查風險不僅影響注冊會計師所實旌的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而且影響注會計師所發表的審計意見的類型。如果經過實施有關審計程序后,注冊會計師仍然認為與某一重要賬戶或交易類別的認定有關的檢查風險不能降到可接受的水平,那么,應當視程度輕重發表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因為,重要賬戶或交易類別的檢查風險不能降到可接受的水平,說明注冊會計師因審計范圍受限而難以確定有多少重大錯報或漏報,也難以確定相關的認定是否真實、公允,因此,注冊會計師不能發表無保留意見。2100433B
審計風險評估:簡而言之,是指審計人員接受某審計項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和相關性材料的基礎上,采用一定的審計技術手段,所評估的該項目可能存在的審計風險。 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你要做一件事之前你要想想你在這件事的時候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出現(發生)的概率各是多少,它們的出現會不會導致你的計劃不能完成……等等的問題,就叫風險評估。這是對問題不樂觀的一...
介紹一下風險評估的五種方法。這幾種方法各有所長、各有所重,針對不同的風險識別對象,可靈活運用,或專取一種,或幾種組合,主要應考慮其有效性和員工的接受性,最終的目的是準確地識別出所有可能的有價值的風險,...
格式:pdf
大小:66KB
頁數: 1頁
評分: 4.8
模糊綜合評判是對受多因素影響的事物綜合各因素來做出全面評價的方法,本文通過模糊綜合評判結合審計風險模型來確定檢查風險的大小,具體是運用模糊綜合評判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等級進行評價,再利用審計風險模型來計算檢查風險的大小。
格式:pdf
大小:66KB
頁數: 1頁
評分: 4.3
加強醫院會計報表審計風險評估有利于提高醫院會計報表審計工作的效率,也是促進醫院更好發展的前提。文章就醫院會計報表審計風險評估的意義和對策等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希望對醫院的會計報表審計風險評估工作有所啟示。
檢查風險與重大錯報風險的反向關系:在既定的審計風險水平下,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與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結果成反向關系。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越高,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低;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越低,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高。
1101號審計準則及其指南指出:(1)審計風險取決于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三者之間關系用數學模型表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2)在既定的審計風險水平下,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與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成反向關系。解讀以上規范:
審計風險的意義很重要,審計風險可以從廣義上去理解,就是審計主體損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審計風險是其與審計職業相聯系的風險,它不僅包括審計過程的缺陷導致審計結果與實際不相符而產生的損失或責任風險,而且包括經營失敗可能導致公司無力償還或倒閉的可能,對審計人員或審計組織產生傷害的營業風險。審計環境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條件下,與審計活動相關的一切外部事物及其活動的總和。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第47號審計標準說明中提出了審計風險模型: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可見審計風險是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三個要素構成。
固有風險
指在不考慮被審計單位相關的內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況下,其會計報表上某項認定產生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它是獨立于會計報表審計之外存在的,是注冊會計師無法改變其實際水平的一種風險。固有風險有如下幾個特點:
(1)固有風險水平取決于會計報表對于業務處理中的錯誤和舞弊的敏感程度。業務處理中的錯弊引起報表失實的越多,固有風險越大,反之,固有風險越低。經濟業務發生問題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風險水平越高;反之則越小。就是說,對于不同的業務,固有風險水平也不同;
(2)固有風險的產生與被審計單位有關,而與注冊會計師無關。會計師無法通過自己的工作來降低固有風險,只能通過必要的審計程序來分析和判斷固有風險水平;
(3)固有風險水平受被審計單位外部經營環境的間接影響。被審單位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會引起固有風險的增大。例如,由于科技的進步會使被審計單位的某些產品過時,這就帶來了存貨計價是否正確的風險;
(4)固有風險獨立存在于審計過程中,又客觀存在于審計過程中,且是一種相對獨立的風險。這種風險水平的大小需要經過注冊會計師的認定。
控制風險
是指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未能及時防止或發現其會計報表上某項錯報或漏報的可能性。同固有風險一樣,審計人員只能評估其水平而不能影響或降低它的大小。控制風險有以下幾個特點:
(1)控制風險水平與被審計單位的控制水平有關。如果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錯弊就會進入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系統,由此產生了控制風險;
(2)控制風險與注冊會計師的工作無關。同固有風險一樣,注冊會計師無法降低控制風險,但注冊會計師可以根據被審計單位相關部分的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況,設定一定控制風險的,計劃估計水平;
(3)控制風險是審計過程中一個獨立的風險。控制風險獨立存在于審計過程中。這種風險與固有風險的大小無關。它是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或程度的有效性的函數。有效的內部控制將降低控制風險,而無效的內部控制將增加控制風險。由于內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保證防止或發現所有錯弊,因此,控制風險不可能為零,它必然會影響最終的審計風險。
檢查風險
指注冊會計師通過預定的審計程序未能發現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上存在的某項重大錯報或漏報的可能性。檢查風險是審計風險要素中唯一可以通過注冊會計師進行控制和管理的風險要素。其特點是:
(1)它獨立地存在于整個審計過程中。不受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影響。
(2)檢查風險與注冊會計師工作直接相關。是審計程序的有效性和注冊會計師運用審計程序的有效性的函數。其實際水平與注冊會計師的工作有關。它直接影響最終的審計風險。在實踐中注冊會計師就是通過收集充分的證據來降低檢查風險,從而把總審計風險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檢查風險水平和重要性水平一道決定了審計人員需要實施的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以及所需收集證據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