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茲克獎是每年一次頒給建筑師個人的獎項,有建筑界的諾貝爾獎之稱。1979年由普利茲克家族的杰伊·普利茲克和他的妻子辛蒂發起,凱悅基金會所贊助的針對建筑師個人頒布的獎項。每年約有五百多名從事建筑設計工作的建筑師被提名,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師及學者組成評審團評出一個個人或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設計創作中所表現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獻身精神,以及其通過建筑藝術為人類及人工環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被譽為“建筑學界的諾貝爾獎”。
德國建筑師弗雷·奧托(Frei Otto)于2015年3月9日在德國去世,在生前被告知榮獲普利茲克獎。他是第40名榮獲普利茲克建筑獎的建筑師和1986年戈特弗里德-玻姆之后第二位獲獎的德國建筑師。
“金塊獎”由PCBC(太平洋建筑協會)組織發起的“金塊獎”是迄今為止全球地產界的一項年度頂級盛事,堪稱全球建筑界的“奧斯卡”,這一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宏大的活動因來自全球各地的建筑大師們苛刻的評選而聞名。每年一度的“金塊獎”將授予在全球住宅、商業和工業項目的建筑設計、土地規劃利用有創造性杰出成就的發展商和設計者。與“奧斯卡”一樣,金塊獎并非商業獎項,其評判標準為建筑物在設計規劃中的審美、創新和有效價值。往往一些本年度最優秀、在業界全力創新,不斷挑戰,從而樹立了全新高度的建筑項目最能獲得由世界各國建筑精英組成的評委會的青睞。
阿卡漢建筑獎與普利茲克獎(Pritzker Prize)齊名,認可回教徒居住地的優秀建筑和對建筑有重大貢獻的建筑師,它是由什葉派回教徒最高精神領袖阿卡汗四世在1977年設立阿卡漢建筑獎,表揚在當代建筑、社會住宅、社區改造、歷史建筑和街區保護與更新及景觀設計有杰出貢獻的建筑師。獎項每三年頒發,獎額50萬美元(約76萬新元),分配給所有獲獎作品。曾獲獎的建筑有埃及的亞歷山大圖書館、耶路撒冷的老城復興項目、馬來西亞的雙峰塔、沙地阿拉伯的洲際賓館和會議中心等。
你好,2004年,扎哈·哈迪德以中國臺灣臺中古根漢美術館榮獲普利茲克獎。望采納,謝謝
因為還沒有夠資格
他的建造工程讓弱勢階層獲得了經濟機會,緩和了自然災害的惡劣影響,降低了能源消耗,并提供了令人舒適的公共空間。富于創新和感召力的他為我們示范了最好的建筑能夠怎樣改善人們的生活。這個理由就可以了
亞洲建協建筑獎(ARCASIA awards for Architecture),亞洲建筑師協會建筑獎是亞洲地區建筑界的最高建筑設計大獎。該獎只授予亞洲建協17個會員學會的建筑師。宗旨:亞洲建筑師協會(Architects Regional Council Asia,ARCASIA)致力于提升亞洲總體及各成員國的建筑環境,亞洲建筑師協會建筑獎的設立,旨在鼓勵和嘉許亞洲的優秀建筑,弘揚建筑佳作,并以此鼓勵亞洲精神的傳承、推動建筑環境的提升,增進建筑和建筑師在亞洲各國的社會與經濟、文化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開放建筑大獎(Open Architecture Prize)獎金金額高達25萬美元的開放建筑獎是建筑領域最大的獎項,旨在吸引全球設計團隊參與競爭。每年,主辦方將從低成本、可持續的設計項目中選擇一項獲獎設計,并選定一個社區進行建設。開放建筑獎的首個項目將是一個“電子社區中心”,這是一個集中式建筑,配備了互聯網接入解決方案,旨在使整個社區能夠享受互聯網的變革推動力。獲獎設計的建筑將作為獎勵的一部分.開放建筑獎體現了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的愿景——倡導協作,并鼓勵設計師迎接挑戰,超越傳統建筑范疇,開發能夠改善全球居住條件的創新解決方案。 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1.7MB
頁數: 未知
評分: 4.4
前因后果 中國文學有“諾貝爾情結”,電影有“奧斯卡情結”,建筑現在有了“普利茲克”。中國畫沒有“世界情結”,這不是因為我們的中國畫家沒有“世界情結”(君不見有多少中國畫家已經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了“世界中國畫家協會”或者“聯合國畫家”的頭銜),而是,世界沒有這樣的“設置”。這是中國畫的幸事還是不幸?
格式:pdf
大小:1.7MB
頁數: 1頁
評分: 4.7
繼獲得2008年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后,瑞士建筑師彼特·卒姆托(Peter Zumfhor)又獲得2009年普利茲克建筑獎。他將于2009年5月29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所舉辦的典禮上受頒獎章以及10萬美元的獎金。
《世界建筑》是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被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網等收錄。
據2020年9月15日中國知網顯示,《世界建筑》共出版文獻10121篇。
據2020年9月15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顯示,《世界建筑》載文量為6595篇、基金論文量為138篇。
據2020年9月15日中國知網顯示,《世界建筑》總被下載2615332次、總被引35995次;(2019版)復合影響因子為0.493、(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184。
據2020年9月15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顯示,《世界建筑》被引量為17983次、下載量為118864次;據2018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世界建筑》影響因子為0.45,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19種)中排第4054名。
《世界建筑》曾被意大利國家大學與研究機構評估局(anvur)評為A類學術期刊。
《當代世界建筑》是新世紀關于世界建筑的一部概論。《當代世界建筑》著眼于當代建筑類型和產生這些作品的源泉,對全世界主要建筑師設計的600多座建筑進行了批判性的研究。《當代世界建筑》分析了13種獨立的建筑類型,追溯了1970年代到新千年伊始的多元化建筑思想發展的蹤跡。HUGH PEARMAN向我們講述了這個由新形式演繹的故事,以及這些新形式對美學標準所做的潛在性探索。2100433B
刊登內容
《世界建筑》報道中國國內外建筑科學的新成果,刊登世界各國城鄉規劃和園林建筑實例,介紹各種建筑流派及世界著名建筑師。
主要欄目
《世界建筑》設有設計選例、學術交流、建筑論壇、歷史與理論、名作巡禮、全景視窗為主要欄目。
讀者對象
《世界建筑》的讀者包括建筑、城市規劃領域的設計師、學者,負責規劃建設的城市管理者,以及建筑設計類高校的師生。
據2020年9月《世界建筑》雜志社官網顯示,《世界建筑》編委會有委員65人,編輯部有編輯6人、客座編輯1人、主編助理1人。
職務 |
名單 |
編委會委員 |
馬巖松、馬清運、王方戟、王昀、王建國、王輝、王路、支文軍、孔宇航、朱小地、朱文一、朱锫、朱穎心、伍江、華黎、莊葵、劉克成、劉曉都、劉家琨、齊欣、孫一民、李東、李興鋼、李虎、李曉東、吳耀東、余加、沈磊、張永和、張利、張軻、張樺、張頎、張雷、陳剛、邵韋平、范雪、周暢、周愷、周榕、單軍、孟建民、孟巖、胡越、查金榮、倪陽、徐全勝、常青、黃居正、黃艷、梅洪元、龔愷、崔彤、崔愷、梁井宇、葛家琪、董衛、董丹申、董功、曾堅、賴德霖、Bruce Abbey、Jürgen Rosemann、Peter Rowe、Luca Molinari |
編輯 |
項琳斐、葉揚、王欣欣、天妮、龐凌波、潘奕 |
客座編輯 |
劉晨 |
主編助理 |
范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