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中國建筑學會自1955年參加國際建協以來,曾有多人次擔任國際建協的領導職務。南京工學院院長、院士楊廷寶1957年至1963年任國際建協副**;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何廣乾1978年至1985年任國際建協理事;清華大學建筑系主任、院士、教授吳良鏞1985至1991年任國際建協理事、副**;建設部原副部長、院士周干峙1991-1996年任國際建協理事;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建筑學會名譽理事長葉如棠自1996-2002年擔任國際建協理事。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宋春華2002年7月當選國際建協理事,任期2003-2005年。 1955年中國建筑學會以國家會員名義參加國際建協并積極參與該組織的活動。1999年6月23日至26日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注冊報名6,681人,其中境外代表2,185人,國內代表4,496人(包括在校學生2,328人)。會議出版論文集四卷共計16,232冊;32,670人次參加了大會報告和學術討論;大會期間共舉辦12個展覽,接待觀眾92,000人次。
百度百科:崔愷,很詳細。http://baike.baidu.com/view/488041.htm
額,過山車,房子,宮殿,自動售貨機,自動感應門,自動售貨機,升降電梯,風車,別墅,,廁所,廚房,農牧場一體化,游泳池,橋,海中房子,樓主可以試一下
素有國際建筑界“奧斯卡”之稱的第36屆“金塊獎”“金塊獎” 建筑界的奧斯卡 由PCBC(太平洋建筑協會)組織發起的“金塊獎”,作為地產界每年一度的頂級盛事,今年已邁入第43個年頭。這是目前在全世界建...
格式:pdf
大小:180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5
由中國建筑學會主辦的國際建筑師協會第20屆大會于1999年6月2326日在中國北京召開,這是國際建協首次在亞澳地區召開的世界建筑師大會。大會學術主題為“21世紀的建筑學”,旨在全面回顧總結20世紀建筑學發展的成就與不足,展望21世紀建筑學的發展趨勢。6月23日上午,第20屆世...
格式:pdf
大?。?span id="vb4wdwl" class="single-tag-height">180KB
頁數: 4頁
評分: 4.5
2008年6月29日—7月3日,第23屆國際建協世界建筑師大會在意大利都靈舉行,大會以\"傳播建筑\"為主題,分為\"文化\
日前,中國建筑師作品展示館正式開館并舉辦了首展“全球化進程中的當代中國建筑——梁思成建筑獎作品展和第二十五屆世界建筑師大會中國展”。
中國建筑師作品展示館是由北京建筑大學與中國建筑學會共同創建的用于征集、典藏、展示和研究優秀建筑作品的場館,是集中展示中國優秀建筑師風采和優秀建筑作品的重要陣地,也是培養未來建筑師的實踐教學基地。“全球化進程中的當代中國建筑”是該館落成后的首展,是梁思成建筑獎作品的首次集中展覽,也是第二十五屆世界建筑師大會中國展回國后的首展,展出的作品集合了中國當代建筑師的最優秀作品。其中,梁思成建筑獎作品展示了2000年設立梁思成建筑獎以來,獲得這一獎項的杰出建筑師及其作品的風采。第二十五屆世界建筑師大會中國展圍繞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科技和文化四個主題展示了近幾年完成的代表性建筑設計作品,展現了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建筑的發展水平。
環境藝術在中國的崛起與發展。我國環境藝術作為學科和行業,是自1985年起步的。1985年,中國建筑學會在北京召開了中青年建筑師座談會。建筑作為環境藝術的性質,在會上引起廣泛的重視,與會的建筑師重溫了《華沙宣言》(1981年第14屆世界建筑師大會通過,主題為"建筑·人·環境"),會后,撰文探討有關環境藝術問題。1987年,《中國美術報》專門召開了以環境藝術為主題的座談會。與會的專家開始籌建中國環境藝術學會。1988年,《環境藝術》叢刊創刊號問世。1989年,中國環境藝術學會(籌)等舉辦"中國80年代優秀建筑藝術作品評選",在海內外引起很大反響。1992年10月8日,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環境藝術委員會成立。該會宗旨為:建筑設計、城市規劃、環境科學、美學、造型藝術以及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界人士攜起手來,為提高人民生活環境質量,創造中國當代環境藝術,保障人類健康永續發展而努力。1995年元月,中國建設文協環境藝術委員會等主辦的"中國當代環境藝術優秀作品"(1984~1994)評選結果公布。
近2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我國城市化的速度和規模空前地加速加大。城市建設、住宅區的建設速度與規模也是空前的。城市廣場、街區、公共建筑、私人住宅開始加強環境設計與裝修。環境設計與施工隊伍急劇膨脹,每年的產值高達數百億上千億之多;這些環境建設都存在著十分迫切的藝術文化要求。
我國環境藝術的現狀。我認為,我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目前處于"正在上路"的階段。為什么說環境藝術正在上路?因為環境藝術在我國"有行無思",還沒有成業。近年來,我國雖然有大量環境藝術的實踐,但是,環境藝術作為一個行業和學科,在我國尚沒有公認的科學的行業標準、行業規范,更沒有進行相應的學科理論建設。環境藝術處于"有行無思"、"有行無業"、尚未成熟狀態。值得重視的是,由于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特殊性,其主角是建筑,是城市空間,是構成建筑與城市空間的材料、結構骨架、立意等。所以,規劃師、建筑師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主導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而現在有些重要的環境藝術項目,因為對規劃師、建筑師的作用認識不夠,致使這些項目完成得不夠好,這是令人遺憾的,我們應該充分重視規劃師、建筑師在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主導作用。
國際建協第22屆世界建筑師大會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召開之際,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和《建筑創作》編輯部共同編印了這本《創作者自畫像——中國青年建筑師·當代中國新作品》,這既是對中國青年建筑師的現狀做一個簡要的概括,同時也是了解中國建筑師的重要索引。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有越來越多的人口從農村進入城市,中國的城市化程度從上世紀1952年的13%發展到1980年的20%,用28年的時間增長7%;但從改革開放的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20%發展到2000年的36%,只用20年時間就增長了20%,城市人口已接近4.6億。如果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按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計,那每年就要有1300~1500萬人進入城市,因此中國的城市和村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著建設。據統計2004年中國城市的年建設總量為8億M2農村的年建設總量也是8億M2。這是多么驚人的規模。蓬勃發展的建筑事業為中國建筑師表現自己的才智提供了絕好的舞臺.而經濟的全球化和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建筑市場的開放,同樣為國外建筑師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機會。二十多年來,已經形成了中外建筑師彼此了解,互相交流,彼此既競爭又合作的局面。
與中國建筑師對一些發達國家建筑師事務所的了解相比,外界對于中國建筑師的了解相對來說就少得多。即便在一些國外期刊或展覽會上偶爾有一些中國建筑師及作品的介紹,常常也難以比較全面而準確地反映中國建筑界的情況。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語言文字上的隔閡:有國內業界對此重視和投入不夠有西方用“西方中心論”的眼光來看待發展中國家的偏見:有因中國幅原遼闊,而人們常把目光集中于沿海地區,忽略了其他地區:也有我們的建筑評論還不夠繁榮、多樣……。但人們已經開始重視這一問題,本書就推出了中國25個省市和地區的92位建筑師及其作品的介紹,不能不說是一次十分有益的嘗試和努力。
在本書中收入的建筑師都是出生于1956年以后的中青年建筑師。按照中國建筑界常用的分代的方法,第一代建筑師是畢業于1910~1931年間的留學生;第二代是1931~1955年間的畢業生:第三代是1955~1966年的畢業生。第二、三代建筑師中有國外留學經歷的比較少,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第三代和第四代建筑師間有著將近十年的斷層,本書所介紹的建筑師,就應該屬于第四代,甚至是第五代建筑師了。他們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后,遇上了良好的建筑創作大環境.有較多的實踐機會,有較好的去國外交流和學習的條件,同時隨著設有建筑系的大學由原來的“老八校”增加到全國的一百多所,其隊伍也越來越壯大。隨著設計體制的多樣化,除各地原有的大、中型設計院繼續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之外,集體或個人的設計事務所也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之中。而本書中所介紹的建筑師經過十幾~二十多年的實踐,許多人已經取得了十分可觀的業績,在國內外都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同時也成為設計院或設計公司、設計事務所的技術骨干或管理骨干,成為主要的業務或行政負責人,他們已經成為我國建筑創作的主力軍。而且他們正處于年富力強時期,隨著設計實踐經驗的豐富和技巧的熟練,必將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繼續發揮他們的作用。
由于中國的建設需求,當前建筑師已經成為熱門的職業,社會各界對于城市和建筑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甚至許多業外人士出于對建筑的興趣或其他什么原因也要對此”玩”上一把,涉足建筑行業,但需要指出的是:建筑師應該是具有高度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職業,需要專門的職業技能和專業訓練,需要對業主和用戶負責,并需要經過考試的執業資格,正如國際建協的定義”建筑師通常是依照法律或習慣給予一名職業上和學歷上合格,并在其從事建筑實踐的轄區內取得了注冊/執照/證書的人,在這個轄區內,該建筑師從事職業實踐,采用空間形式及歷史文脈的手段.負責任地提倡人居社會的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福利和文化表現。”因此本書收入的人選條件應該是中國建筑學會的會員,還是國際建協所指出的“建筑師職業的成員應當恪守職業精神、品質和能力的標準,向社會貢獻自己,為改善建筑環境以及社會福利與文化所不可缺少的專門和獨特的知識和特征。”在當前相關的規章、制度、標準和執業環境都還不規范的時刻,就更應該強調建筑師的道德和行為標準,要考慮對社會公眾,對業主,對同行,對職業本身的責任和義務。
中國的青年建筑師是一個正在不斷成長和發展的群體,為了創造中國的現代建筑文化,把中國的整體建筑水準加以提高,這支隊伍需要在當前的大環境中做出艱巨的努力。從本書所反映的設計作品中,既可以看出這些建筑師在創作探索過程所表現出的激情和才華,同時也反映出在一些方面還不夠自信和成熟,創造力和想象力還未得以充分展現。尤其面對當前光怪陸離的大干世界,如何保持清醒的判斷和選擇,是每一個建筑師面臨的考驗。記得英國《衛報》在評價2003年的建筑設計時寫道(12月15日)“故弄玄虛的結構設計和五光十色的審美趣味是這一年的風尚。如變形蟲一般難以名狀的建筑與弗蘭克·蓋里設計的洛杉磯音樂廳一類古怪的杰作爭相輝映,仿佛試圖說服我們,當代建筑就是這么一場大家彼此炫耀,看誰造型更時髦的昂貴游戲……”。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當前中國的許多工程項目也被卷入了這場昂貴的游戲之中引起了業內和社會的關注。面對著已有13億人口(還在繼續增長中),人均國民收入剛近1000美元(但窮富地區相差近5倍),資源和能源都極度缺乏的發展中的中國,我們國民經濟主要支柱產業之一的建筑業到底應如何發展.走什么樣的道路,是當前建筑師面對每一個工程時必須思考的課題?!坝惺裁礃拥陌l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泵鎸谰氖袌龈偁?,面對被扭曲的市場導向.還是《衛報》上所說的:“所有這些新建筑都在想方設法把我們禁錮在最世俗的考慮上:賺錢、花錢,再賺錢、再花錢?!敝袊慕ㄖ熢谶@種時刻更應清醒地認識自己的職業行為準則和社會責任感。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