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黍,荊、郢州及江北皆種此。其苗如蘆,而異于粟,粒亦大。今人又呼稱粟為黍,非也。北人作黍飯,方藥釀黍米酒,則皆用秫黍也。丹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間,江東時有種而非土所宜。
《綱目》: 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
黍米顆粒大于小米,呈金黃色,粘度很大。據分析:每100克黍米含蛋白質9.6%、脂肪0.9%、糖16.3%、熱量1515千焦耳,以及人體需要的多種維生素。黍米除食用外還可入藥,在中醫中藥中被列為“補中益氣”的具有食療價值的食品。
黍米中所含的脂肪主要有棕櫚酸、廿四烷酸、十七烷酸、油酸、亞油酸、異亞油酸等,均有利于生長發育。黍米中含有的粗纖維、灰分、黍素等有促進消化、滋補身體等功效。黍米中還含有多種米、麥中所缺乏的氨基酸,對調補機體代謝十分重要。此外,黍米還有治療小兒鵝口瘡及水火燙傷的功效。
黍無毛,第一穎長為小穗的1/2~2/3,先端尖或錐尖,具5~7脈,第二穎與小穗等長,大多為11脈;第一外稃形似第二穎;內稃薄膜質,較短小,長1.5~2毫米,先端常微凹。 穎果圓形或橢圓形,平滑而有光澤,長約3毫米,乳白、淡黃或紅色。 種子白色、黃色或褐色,性粘或不粘。 我國華北、西北多有栽培。 一般分兩種類型,以稈上有毛,偏穗,種子粘者為黍;稈上無毛,散穗,種子不粘者為稷。
晉代詩人楊方《扶桑》詩云:“豐翹被長條,綠葉蔽未華。因風吐微音,芳氣入紫霞。我心羨此木,愿徙著吾家。夕得游其下,朝得弄其花。”南朝詩人江總《朱槿花賦》贊云:“朝霞映日殊未妍,珊瑚照水定非鮮。千葉芙蓉詎...
鄭和曾經從海外帶回來許多珍奇植物,在南京靜海寺中廣為種植,形成了“散花成雨、植樹干云”的壯觀景象,甚至吸引了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前來考察。其中就有被譽為“五谷樹”的雪柳。據周暉《金陵瑣事》、王友亮《金陵...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獨木不成林”的俗語。可在熱帶雨林里,這一說法就站不住腳了。據有關資料記載,形成獨樹成林景觀最大的單株高山榕占地數十畝,直徑十厘米以上的氣生根就有上千條。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多處高...
黍米,又稱糯秫、糯粟、糜子米等,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農作物,被列為五谷之一。一般來說,黍米分兩種類型,以稈上有毛、偏穗、種子黏者為黍;稈上無毛、散穗、種子不粘者為稷。有白、黃、紅諸色。我國華北、西北多有栽培。當地民間百姓黍米制成面粉,再制成油炸糕,無論逢年過節,還是男婚女嫁,都要用“油炸糕”來款待親友和客人。傳統小吃“驢打滾”就是用黍米中的黃米制成的。黍米還是釀造黃酒的最好原材料。黍米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含量高出粳米1倍,蛋白質中有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等種類。所含淀粉略低于粳米。脂肪含量高于米、麥,近似玉米,主要有棕櫚酸、亞油酸、異亞油酸等。黍米中還含有粗纖維、灰分、黍素等。
格式:pdf
大小:742KB
頁數: 1頁
評分: 4.6
植物文化在人類發展的歷史的長河中一直存在并且與我們發展息息相關,傳承至今與人類生活仍保持著緊密相互依存的關系,在現代園林植物造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簡要分析植物文化形態在現代園林造景工作中的藝術形態發生發展與實際應用。
格式:pdf
大小:742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6
目前我國的園林正蓬勃發展,園林設計行業已漸成熱門,同時也出現了造景植物種類單調、千篇一律的現象。本文從梅州地區客家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列舉了部分園林植物的文化內涵,挖掘出地方特色和人文精神,以期為現今園林植物造景提供借鑒,創造更為豐富的園林植物景觀。
其形態特征與糜子相似,子實有黃、白、紅、紫等顏色。籽粒脫殼即成黍米,呈金黃色,具有粘性,又稱黃米、軟米。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淀粉、脂肪以及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元素。可做油炸糕和釀米酒。黍米具有滋陰補腎、健脾活血作用,具有食療價值。黍米粘性大、較難消化,忌過量食用,老弱病人和胃腸功能不好者應少食 。
種仁入藥,名郁李仁。郁李、郁李仁配劑有顯著降壓作用。
1、小兒驚痰實,二便不通。用大黃(酒浸后炒過)、郁李仁(去皮,研為末)各一錢,滑石末一兩,一起搗和成丸子,如黍米大。二歲小兒服三丸,其他兒童根據情況加減,開水送下。
2、腫滿氣急,睡臥不得。用郁李仁一合,搗成末,和面作餅吃,吃下即可通便,氣泄出后即愈。
3、心腹脹滿,二便不通,氣急喘息,腳氣浮腫。用郁李仁十二分,搗爛,水磨取汁,薏苡三合,搗如粟大。一同煮粥吃下。
4、皮膚血汗。用郁李仁(去皮,研細)一錢,鵝梨搗汁調下。
1、郁李根
治齲齒痛,氣滯積聚。
①《本經》:主齒斷腫,齲齒,堅齒。
②《別錄》:去白蟲。
③《藥性論》:治齒痛,宣結氣,破積聚。
④《日華子本草》:治小兒熱發作湯浴。風蚛牙,濃煎含之。
2、郁李仁
潤燥,滑腸,下氣,利水。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腫,四肢浮腫,腳氣。
①《本經》: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
②《藥性論》:治腸中結氣,關格不通。
③《食療本草》:破癖氣,下四肢水。
④《日華子本草》:通泄五臟,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膿,消宿食,下氣。
⑤《珍珠囊》:破血潤燥。
⑥李杲:專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
⑦《本草再新》:行水下氣,破血消腫,通關節,治眼長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外用:煎水含漱。
附方
1、郁李根
治齲齒:郁李仁根白皮(切),水煮濃汁含之,冷易之。
2、郁李仁
①治風熱氣秘:郁李仁(去皮、尖,炒)、陳橘皮(去白,酒一盞煮干)、京三棱【炮制】各一兩。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空心煎熟水調下。(《圣濟總錄》郁李仁散)
②治產后腸胃燥熱,大便秘澀:郁李仁(研如膏)、樸硝(研)各一兩,當歸(切、焙)、生干地黃(焙)各二兩。上四味,將二味粗搗篩,與別研者二味和勻。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未通更服。(《圣濟總錄》郁李仁飲)
③治腫滿小便不利:陳皮、郁李仁、檳榔,茯苓、白術各一兩,甘遂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棗湯下。(《世醫得效方》郁李仁散)
④治腳氣腫滿喘促,大小便澀:郁李仁半兩(去皮研),粳米三合,蜜一合,生姜汁一蜆殼。上先煮粥臨欲熟,入三味攪令勻,更煮令熟,空心食之。(《圣惠方》郁李仁粥)
⑤治水腫胸滿氣急:郁李仁(炒)、桑根白皮(炙銼),赤小豆(炒)各三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二兩,紫蘇一兩半,茅根(切)四兩。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三盎,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圣濟總錄》郁李仁湯)
⑥治血分、氣血壅澀,腹脅脹悶,四肢浮腫,坐臥氣促:郁李仁、牽牛子各一兩,檳榔、干地黃各三分,桂、木香、青橘皮、延胡索各半兩。上為細末,食前溫酒調下二錢。(《雞蜂普濟方》郁李仁散)
⑦治卒心痛:郁李仁三七枚,爛嚼,以新汲水下之,飲溫湯尤妙;須臾痛止,卻煎薄荷鹽湯熱呷之。(姚和眾)
⑧治積年上氣,咳嗽不得臥:郁李仁一兩。用水一升,研如杏酪,去滓,煮令無辛氣,次下酥一棗許,同煮熱,放溫頓服之。(《圣濟總錄》郁李仁煎)
⑨治血汗:郁李仁研細,每服一錢匕,研鵝梨汁調下。(《圣濟總錄》如圣散)
1、瀉下作用
郁李仁所含的郁李仁甙對實驗有強烈瀉下作用。其瀉下作用機制類似番瀉甙,均屬大腸性瀉劑。但亦有證明,郁李仁水提取物及其脂肪油給小鼠灌胃有極顯著的促進小腸運動作用。郁李仁種子的50%水煎劑能明顯縮短燥結型便密模型小鼠排便時間,排便次數明顯增加。
2、抗炎鎮痛作用
從郁李仁中提取的蛋白成分IR-A和IR-B靜脈給藥有抗炎和鎮痛作用。對角叉菜膠性足跖腫脹,IR-A的抑制作用ED/50為14.8mg/kg;IR-B為0.7mg/kg。此外,小鼠扭體法表明IR-A和IR-B在5mg/kg靜脈注射時都具有明顯鎮痛作用。IR-A和IR-B從郁李仁中提取的得率分別為3%和0.4%。
1、組織特征:郁李種子橫切面。內胚乳細胞10-12層。種皮表皮細胞表面觀:石細胞常單個或2個散在。
2、粉末特征:郁李種子粉末。石細胞為分布于種皮外表皮的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相連,有的排列緊密,如乳頭狀突起或短絨毛狀,淡黃色、深黃色或黃棕色,有時無色。側(斷)面觀呈類圓形、橢圓形、類長方形、貝殼形、弓形或梭形,一般徑向(9-)36-99μm,有的呈非腺毛狀,長至225μm,底部寬27-213μm,突出于表皮層的部分呈半月形或圓拱形,色較淡,壁厚約至12μm,層紋細密整齊,孔溝無或極少,底部色較深,壁厚至,層紋無或極少,孔溝較多而明顯,胸腔有含橙紅色物;表面觀石細胞呈類圓形、卵圓形、類方形或圓多角形,紋孔大而較密,類圓形、卵形或橢圓形,分布較均勻,直徑約5μm,長約至13μm。另有石細胞無色,呈類圓形,直徑約88μm,壁均勻增厚,紋孔大而密,類圓形、卵圓形或橢圓形,孔溝分布較均勻,形似“紋孔細胞”。種皮外表皮細胞黃棕色或棕色,常與石細胞相連。呈類圓形,壁稍厚,有的皺縮,細胞界限不清楚。
1、化學定性:取粉末1g,加乙醇5ml,置水浴上加熱5分鐘,濾過。取濾液1ml,加鎂粉少量與鹽酸3-4滴,振搖,顯紅色(檢查黃酮類成分)。
2、薄層色譜:取樣品0.5g,加等量碳酸鈣共研碎,放入具塞三角瓶內,加石油醚(60-90℃)4ml冷浸過夜后,吸去石油醚,吹干,再加入乙醇冷浸過夜,用乙醇浸液點樣,以苦杏仁苷作標準品對照,在硅膠0薄層板上,以氯仿1醋酸乙酯1乙醇展開,碘蒸氣熏后,苦杏仁苷呈黃色斑點。
郁李種子含苦杏仁甙、脂肪油58.3~74.2%、揮發性有機酸、粗蛋白質、纖維素、淀粉、油酸。又含皂甙0.96%及植物甾醇、維生素B1,莖皮含鞣質6.3%、纖維素24.94%。葉含維生素C-7.30毫克%。
歐李果實含果糖5.2%。截形榆葉梅含氫氰酸,花含維生素C-125.7毫克%。
1、用于治療習慣性便秘。常配其他潤腸藥(火麻仁、杏仁、柏子仁等),方如五仁湯,老人或產后的腸燥便秘、氣虛便秘均可用,但孕婦則慎用。
2、用于治療腳氣水腫而大小便不暢者,配薏苡仁、赤茯苓、滑石等。
用量:3~12g。
處方舉例:五仁湯:郁李仁9g(打)、火麻仁12g(研)、瓜萎仁9g(打)、甜杏仁9g,柏子仁9g,水煎服。
1、蛋白質與氨基酸黍米中蛋白質含量相當高,特別是糯性品種,其含量一般在13.6%左右,最高可達17.9%。從蛋白質組分來分析,黍子蛋白質主要是清蛋白,平均占蛋白質總量的14.73%。其次為谷蛋白和球蛋白,分別占蛋白質總量的12.39%和5.65%,醇溶蛋白含量最低,僅占2.56%,另外,還有64.67%的剩余蛋白。與小麥籽粒蛋白質相比較,二者差異較大,小麥籽粒蛋白中醇溶蛋白含量高,占蛋白質總量的71.2%,粘性強,不易消化。黍子蛋白主要是水溶性清蛋白、鹽溶性球蛋白及白蛋白,這類蛋白質粘性差,近似于豆類蛋白。因此,黍子蛋白質優于小麥、大米及玉米。
黍子籽粒中人體必需8種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小麥、大米和玉米,尤其是蛋氨酸含量,每100g小麥、大米、玉米分別為140mg、147mg和149mg,而黍子為299mg,幾乎是小麥、大米和玉米的兩倍。
2、淀粉、脂肪與維生素 黍子籽粒淀粉含量在70%左右,其中糯性品種為67.6%,粳性品種為72.5%。不同地區、不同品種及不同栽培條件下的淀粉含量差異較大,最大變幅可達15.7%。同一品種在不同地區、同一地區的不同品種間的淀粉含量差異也很大。黍子粳性品種淀粉中直鏈淀粉的比例比糯性品種高,糯性品種中直鏈淀粉含量很低,僅為淀粉總量的0.3%,優質糯性品種不含直鏈淀粉,而粳性黍子品種中直鏈淀粉含量為淀粉總量的4.5%~12.7%,平均為7.5%。
黍米中脂肪含量比較高,平均為3.6%,高于小麥粉和大米的含量。
黍子籽粒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每100g中含維生素E3.5mg、B10.45mg、B20.18mg,均高于大米。
3、無機鹽與微量無素 黍子籽粒中常量元素鈣、鎂、磷及微量無素鐵、鋅、銅的含量均高于小麥、大米和玉米。每100g籽粒中鎂的含量為116mg,鈣的含量為30mg,鐵的含量為5.7mg,可見黍子經過加工,可制成老人、兒童和病患者的營養食品。在其他食品中添加黍子面粉,可提高營養價值。
4、食用纖維黍子籽粒中食用纖維的含量在4%左右,高于小麥和大米。纖維素是膳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方面纖維素吸水浸脹后,使糞便的體積增加,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利于糞便排出,減少細菌及其毒素對腸壁的刺激,可降低腸內憩室及腫瘤的發病率。另一方面,纖維素還能與飽和脂肪酸結合,防止血漿膽固醇的形成,從而減少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內壁的數量,有利于防止冠心病的發生。
黍子不僅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是我國傳統的中草藥之一。《內經》《本草綱目》等書中都有記述:黍子性味:甘、平、微寒、無毒。據《名醫別錄》記載:稷米“入脾、胃經”,功能“和中益氣、涼血解署"。主治氣虛乏力、中暑、頭暈、口渴等癥。煮熟和研末食。黍米“入脾、胃、大腸、肺經”。功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肺、除熱愈瘡”。主治脾胃虛弱、肺虛咳嗽、呃逆煩渴、泄瀉、胃痛、小兒鵝口瘡、燙傷等癥。煮粥或淘取泔汁服。常用食療與驗方有:
⑴氣滯食積方:肉食成積,胸滿面赤不能食,飲黃米泔水。
⑵胃寒、泄瀉方:脾胃虛寒、泄瀉及肺結核低熱、盜汗,黃米煮粥,常食。
⑶妊娠流黃水方:黃米、黃芪各30g,水煎,分3次服;黃米煮粥,常食。
⑷食苦瓠毒:煮汁飲之即止。
⑸中老年人陽氣不足,氣血兩虧,體虛消瘦,腰膝酸軟,胃寒等癥:羊肉250g,河西米[稷(黍)米]400g,蔥、鹽適量。先將羊肉洗凈,切塊,熬湯,下河西米、蔥、鹽同煮。任意食,以秋冬服食為宜。
⑹黃酒核桃泥湯:神經衰弱、頭痛、失眠、健忘、久喘、腰痛、習慣性便秘等癥:核桃仁5個,白糖50g,黃酒(黍子為原料)50ml。前兩味放和瓷碗中搗成泥狀,入鍋中,加黃酒小火煎者10分鐘,每日服兩次。
⑺黨參黃米茶:黨參15~30g,炒米30g。2味入鍋內,加水4碗煎至1碗半,代茶飲,隔日服1次。適用于脾陽虛食少、倦怠、形寒肢冷,大便溏泄,或完谷不化,腸鳴腰痛,婦女白帶清稀、舌淡苔白,脈虛弱沉遲者。
大黃米加入大棗,栗子及各種豆類可以熬成八寶粥。黃米面可制成年糕、豆包、烙成粘餅,和糖一起食用,香甜可口。
黍米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非常高,經過水解能產生大量還原糖,可制造糖漿、麥芽糖;黍子籽粒外層皮殼有褐(黑)紅、白、黃、灰等多種顏色,經過化學處理可提取各種色素是食品工業中天然的色素添加劑;黍子還是釀酒的好原料,用黍子釀酒,出酒多且酒味香醇。寧夏固原縣楊郎鄉生產的楊郎白酒就是以黍子 原料釀制而成的。
黍子可制作飲料。我國中藥中常用的黃酒就是用黍子制成的,它含有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營養和藥用價值很高。據測定:黃酒中含有14種氨基酸,總酸量為1.24~1.5g/100ml,總糖量為21.5~124ug/100ml。如果對傳統的黃酒生產技術加以科學改進,可以制成黃酒系列營養保健飲料。
以黍子所經過粉碎研磨成黍子面粉為原材料,經過蒸可以做成北方人習慣的“黃糕”,黃糕經過油炸經常被用作結婚時的主食,主要集中在山西北部,河北和內蒙集寧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