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水泥新型干法中控室操作手冊 | 作????者 | 謝克平 |
---|---|---|---|
出版社 | 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12年3月 |
ISBN | 978-7-122-13235-2 [1]? |
第一篇 中控室操作的主客觀條件
第1章 水泥新型干法生產的特點與要求
1.1 什么是水泥新型干法生產的特點與要求
1.1.1 什么是均質穩定
1.1.2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為什么必須均質穩定
1.1.3 新型干法工藝實現“均質穩定”的可能性
1.1.4 水泥生產實現均質穩定要求的難度
1.2 認識水泥新型干法生產特點與要求的重要性
1.2.1 對均質穩定要求存在的不同認識
1.2.2 領導層認識新型干法生產要求的重要性
1.2.3 技術人員認識新型干法生產要求的重要性
1.2.4 管理層認識新型干法生產要求的重要性
1.2.5 操作層認識新型干法生產要求的重要性
第2章 中控室操作所應具備的客觀條件
2.1 基本建設質量要符合均質穩定的要求
2.1.1 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理念
2.1.2 基本建設中不符合均質穩定要求的表現
2.1.3 基本建設要滿足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的特點與要求
2.1.4 補救基建中存在不足的辦法
2.2 控制進廠原燃料質量的均質穩定
2.2.1 預分解窯生產對原燃料的質量要求
2.2.2 采購原燃料工作如何貫徹均質穩定的要求
2.2.3 對進廠原燃料的儲存與使用方法
2.3 高性能設備是實現均質穩定的保證
2.3.1 設備質量可靠對均質穩定生產的影響
2.3.2 購置高性價比的裝備是設備可靠的前提條件
2.3.3 建立現代水泥設備維護管理體制
2.3.4 現代水泥企業提高設備維護水平的途徑
2.4 自動化與系統均質穩定的相互促進
2.4.1 自動化如何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效益
2.4.2 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自動化現狀
2.4.3 為水泥自動化儀表服務的制造業需要發展
2.4.4 提高水泥企業自動化程度的出路
2.5 質量檢驗與考核要以均質穩定為目標
2.5.1 對原燃料進廠質量的檢驗與控制
2.5.2 對半成品質量的檢驗與控制
2.5.3 對出廠產品質量的檢驗
2.6 考核制度要以均質穩定為中心
2.6.1 目前考核制度的不利
2.6.2 人力資源部門的責任與任務
2.6.3 科學考核指標的制定原則
2.6.4 現代水泥企業的考核指標制定
第3章 中控操作員的應知與應會
3.1 對中控操作員的基本要求
3.1.1 當前流行的評價標準
3.1.2 對中控操作員的基本要求
3.1.3 中控操作員的操作依據
3.2 中控操作員的應知與應會
3.2.1 操作員的基本操作知識
3.2.2 操作員應該具備的能力
3.3 實現最佳參數下穩定運轉的操作
3.3.1 實現精細操作
3.3.2 操作員正確思路的建立
3.3.3 如何造就優異水平的中控操作員
第二篇 預分解窯操作
第4章 七大控制操作手段
4.1 喂料量的調節
4.1.1 影響喂料量調節的因素
4.1.2 調節喂料量的原則
4.1.3 調節喂料量的具體操作手法
4.1.4 操作喂料量的不正確習慣
4.2 喂煤量的調節
4.2.1 影響喂煤量的調節因素
4.2.2 喂煤量的操作原則
4.2.3 調節喂煤量的具體操作手法
4.2.4 操作喂煤量的不正確習慣
4.3 用風量的調節
4.3.1 “風”的基本概念
4.3.2 影響用風量的因素
4.3.3 用風量的操作原則
4.3.4 調節用風量的具體操作手法
4.3.5 操作用風量的不正確習慣
4.4 三次風閥的調節
4.4.1 三次風及閥門的作用
4.4.2 影響三次風閥調節量的因素
4.4.3 調節三次風閥的操作原則
4.4.4 調節三次風閥的具體操作手法
4.4.5 三次風閥調節的不正確習慣
4.5 燃燒器的調節
4.5.1 影響燃燒器調節的因素
4.5.2 燃燒器的調節原則
4.5.3 調節燃燒器的具體操作手法
4.5.4 燃燒器調節的不正確習慣
4.6 篦冷機的調節
4.6.1 影響篦冷機調節的因素
4.6.2 篦冷機的調節原則
4.6.3 篦冷機調節的具體手法
4.6.4 篦冷機調節的不正確習慣
4.7 窯速的調節
4.7.1 影響窯速調節的因素
4.7.2 窯速的操作原則
4.7.3 調節窯速的具體操作手法
4.7.4 窯速調節的不正確習慣
第5章 改善熟料四大技術經濟指標的操作
5.1 如何提高熟料質量
5.1.1 優質熟料的全面含義
5.1.2 優質熟料的操作要求
5.1.3 違背“一高三快”的各種操作
5.1.4 生產優質熟料的外部條件
5.1.5 幾種外觀異常熟料質量與防治
5.2 如何提高熟料的臺時產量
5.2.1 提高窯熟料單產的原則
5.2.2 準確計量熟料的臺產
5.2.3 穩定窯的臺產條件
5.2.4 合理提高臺產的途徑
5.3 如何降低熟料熱耗
5.3.1 如何確認熟料熱耗降低
5.3.2 實現“一高三低”的操作要求
5.3.3 降低系統熱耗的綜合措施
5.4 如何提高窯的完好運轉率
5.4.1 延長窯耐火襯料安全運轉周期
5.4.2 各類工藝故障的產生與排除
5.4.3 提高機電設備完好運轉率
5.4.4 主要設備異常狀態的處理
5.5 燒成系統幾種不正常工況范例
5.5.1 溫度后移型
5.5.2 “頭排”不足型
5.5.3 “尾排”不足型
5.5.4 熟料未冷型
5.5.5 爐溫倒掛型
5.5.6 料煤不穩型
第三篇 磨機操作
第6章 三種粉磨裝備的操作
6.1 管磨機
6.1.1 操作要解決的主要矛盾
6.1.2 管磨機的六大操作手段
6.1.3 管磨機的安全操作
6.1.4 中卸生料磨的操作原則
6.2 立磨
6.2.1 操作要解決的主要矛盾
6.2.2 立磨的五大操作手段
6.2.3 立磨的安全操作
6.2.4 水泥終粉磨的立磨操作
6.3 輥壓機
6.3.1 操作要解決的主要矛盾
6.3.2 輥壓機的五大操作手段
6.3.3 輥壓機的安全操作
6.3.4 與管磨機的配置調整
第7章 改善粉磨四大技術經濟指標的操作
7.1 如何提高粉磨產品質量
7.1.1 粉磨產品質量的總體要求
7.1.2 水泥質量的要求
7.1.3 質量檢驗
7.1.4 高性能混凝土對水泥質量的要求
7.2 如何提高磨機臺產
7.2.1 影響磨機臺產的因素
7.2.2 高臺產并非就是低能耗
7.3 如何降低磨機消耗
7.3.1 均質穩定的生產是節能降耗的首要條件
7.3.2 粉磨工藝中節能降耗的途徑
7.4 如何提高粉磨系統完好運轉率
7.4.1 不同磨機維護的通用原則
7.4.2 管磨機常見故障的排除
7.4.3 立磨常見故障的排除
7.4.4 輥壓機常見故障的排除
7.5 粉磨系統幾種不正常工況范例
7.5.1 原料不穩型
7.5.2 大風大料型
7.5.3 通風不暢型
參考文獻 2100433B
水泥新型干法生產企業優秀的中控室操作員的標準是什么?操作員應如何努力?企業如何為操作員成長與發揮能力創造條件?這些問題實實在在地關系著水泥生產企業的效益。本書針對近幾年新型干法生產線運行的實際狀況,較為詳細地介紹新型干法生產線中央控制室的操作知識,尤其是窯和磨機的具體操作,包括操作手段、最佳操作參數的選擇、驗證操作指標的合理性等,對中控室操作人員實現精細操作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對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也有很好的參考性。
適讀對象
本書可供水泥生產企業的中控室操作員、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書。
前言
《水泥新型干法生產精細操作與管理》一書出版后,得到廣大讀者的首肯與歡迎,不僅是出乎所料,也為此感到欣慰。與此同時,又聽到不少讀者的反映及要求,認為書中介紹的精細操作,在操作細節上仍涉及得不多、不夠具體。事實也說明,近兩年來一些企業在參考該書取得效益的同時,仍有一些操作還有待于進行更深入細致的討論,還會有進一步改進與規范的可能。加之近幾年筆者通過在一些企業的實踐與調研,加深了更多原來合理的體會,糾正和補充了原來認識上不一定準確的概念。所以,又編寫了本書,以期實現與更多讀者再一次進行交流的愿望。
既然是“操作手冊”,就是要提供給操作者操作的依據及具體手法、甚至事無巨細地包括各種程序和步驟。然而,生產現場的情況千變萬化,水泥窯、磨的類型也千差萬別,本書很難包羅萬象,面面俱到,這不僅是筆者水平有限,更因為是過于具體后就不會具有普遍性,甚至還會對現場管理者與操作者產生越俎代庖的負面影響。所以,本書只能更多涉及處理的原則,對某些較為肯定的操作,將盡可能地具體化;對生產現場變數較多的情況,則提供更多可能性,供讀者選擇。
為了使管理者與操作者有共同的思路和要求,作為操作手冊不能只要求操作者做到什么,更要闡述清楚良好的操作所需要具備的基本客觀條件。所以,本書在敘述每項操作手段時,始終是分兩部分:影響該操作手段的客觀條件;操作者所應掌握的主觀操作方法。
本書無論從內容上,還是敘述方法上,仍是按操作要素論述,擬與《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精細操作與管理》一書成為姐妹篇,具體分工將在引言中詳述。
既然兩本書是姐妹篇,而且敘述內容有所交叉,故凡該書敘述過的內容,本書盡量減少重復,而是注明出處的相關章節供讀者查對。同樣,凡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問答千例 操作篇》和《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問答千例 管理篇》及《現代水泥高性價比裝備動態集錦》書中所述內容,也采取相同方法引用,盡量減少敘述上的重復。
本書輥壓機部分征求了粉磨專家鄒偉斌先生的意見,他對該節內容進行了真知灼見地補充與修改,為該節增色不少,在此深表感謝。
本書在撰寫中,參閱了近期水泥雜志、新世紀水泥導報雜志、水泥技術雜志、水泥工程雜志、四川水泥雜志中相關文章,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謝意。
本書的校核仍是由李玉蘭完成的,她是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是我的大學同窗,又是終身伴侶。對她為本書付出的艱辛勞動深表敬意。
還是那句話,任何理論和做法都要經過實踐檢驗,而且這種檢驗也必將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這個過程永遠不會終止。所以,歡迎廣大讀者在實踐中能更多結合實際,對本書的不當之處提出批評與建議,以期本書從當前手冊的雛形逐漸完善成為應該遵循的操作依據。
愿所有從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的同行們在實踐中相互借鑒和學習,為提高我國水泥工業生產的運轉水平和效益,趕上并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而不斷努力!
你在新干線上的共享資料中搜索GCL2008操作手冊中的案例圖紙就可以找到和下載。 你下載1#樓住宅GCL2008案例就行。
已發,請查收!
已經發你郵箱
格式:pdf
大?。?span id="em4kkpl" class="single-tag-height">105.5MB
頁數: 71頁
評分: 4.3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生產工藝操作手冊
格式:pdf
大?。?span id="1f9hes6" class="single-tag-height">105.5MB
頁數: 22頁
評分: 4.5
1.1.1中央控制系統操作說明 1.1.1.1系統初始化 圖 1 圖 1是用戶所見到的第一個操作頁面, 用戶點擊任意位置, 將進入控制主頁 面。 這時系統開始啟動, 這時主機執行如下初始化操作: 延時 5秒鐘進入系統控 制主菜單 ;電源控制器開始工作 ,大屏電源供上電 ;電視機電源供上電 . 1.1.1.2設備功能控制 1.1.1.3系統控制主菜單 在系統控制主菜單操作頁面, 用戶可以任意切換至大屏控制、 信號切換控制、 DVD控制、電視機控制、電視盒控制、燈光控制、窗簾控制、退出系統等操作。 圖 2 按下左邊的大屏控制看到右邊跳出控制大屏幕拼墻的開關 ,需要先開啟系統 和大屏控制軟件啟動后方可操作 ,按下開啟后大屏啟動 ,按關閉就是關了大屏 ,供 電源是要退出系統后才斷。 1.1.1.4燈光控制菜單 圖 3 按下左邊的燈光控制右邊跳出兩組調光的菜單 :上面看到的是 2組燈光的控
本書針對近幾十年新型干法生產線運行的實際狀況,尤其是針對企業經營中產量、質量、運轉率與能耗四大指標的關系,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新型干法生產線中央控制室的操作知識,包括窯和磨機的操作手段、操作參數的選擇、驗證操作指標的合理性等,對中控室操作人員實現精細操作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對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也有很好的參考性。
目錄
緒論001
第一篇中控室操作的主客觀條件
第1章水泥生產經營的目標與核心指標004
1.1節能減排是提高中控操作技術的核心內容004
1.1.1降低能耗是各項操作指標的核心004
1.1.2最高產量與最低能耗間的關系005
1.1.3降低能耗與提高質量的關系006
1.1.4降低能耗與設備運轉率的關系007
1.1.5降低能耗與降低成本的關系008
1.1.6降低能耗與環境保護的關系008
1.2水泥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009
第2章水泥新型干法生產的特點與要求010
2.1水泥新型干法生產的特點與要求010
2.1.1什么是均質穩定010
2.1.2均質穩定與均衡穩定的區別011
2.1.3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均質穩定的必要性011
2.1.4新型干法工藝實現均質穩定的可能性013
2.1.5水泥生產實現均質穩定的難度015
2.2認識水泥新型干法生產特點與要求的重要性015
2.2.1對均質穩定認識的誤區015
2.2.2領導層認識均質穩定的重要性017
2.2.3技術人員認識均質穩定的重要性018
2.2.4操作層認識新型干法生產要求的重要性019
第3章中控操作應具備的客觀條件020
3.1基本建設要符合均質穩定要求020
3.1.1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理念020
3.1.2基本建設中不符合均質穩定要求的表現021
3.1.3基本建設如何滿足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的要求022
3.1.4補救基建中存在不足的辦法023
3.2應按均質穩定要求控制原燃料進廠023
3.2.1預分解窯生產對原燃料質量的要求023
3.2.2料層粉磨對原燃料的質量要求024
3.2.3采購原燃料應執行均質穩定要求024
3.2.4對進廠原燃料的儲存與使用方法025
3.3高性能設備是實現均質穩定的保證027
3.3.1設備質量可靠對均質穩定生產的影響027
3.3.2購置高性價比裝備是設備為均質穩定服務的前提條件028
3.3.3建立現代水泥設備維護管理體制029
3.4自動化與實現均質穩定的相互促進029
3.4.1自動化是提高水泥生產效益的方向029
3.4.2我國水泥生產線的儀表與自動化現狀030
3.4.3大力發展為水泥自動化服務的在線儀表030
3.4.4提高水泥企業自動化程度的途徑031
3.5質量檢驗與考核要以均質穩定為目標032
3.5.1對原燃料進廠質量的檢驗與控制032
3.5.2對半成品質量的檢驗與控制032
3.5.3對出廠產品質量的檢驗034
3.6考核制度要以均質穩定為中心034
3.6.1目前慣用的考核制度035
3.6.2人力資源部門的責任與任務035
3.6.3科學考核指標的制定原則036
3.6.4現代水泥企業考核指標的制定036
第4章中控操作員的主觀操作素質038
4.1對中控操作員的基本要求038
4.1.1當前流行的評價標準038
4.1.2對中控操作員的基本要求039
4.1.3中控操作員的操作依據040
4.2中控操作員的應知與應會042
4.2.1操作員的基本操作知識042
4.2.2操作員應該具備的現場處置能力045
4.3實現最佳參數下穩定運轉的操作046
4.3.1精細操作就是要從穩定中求節能046
4.3.2操作員正確思路的建立049
4.3.3如何造就水平優異的中控操作員051
第二篇燒成系統的操作
第5章預分解窯系統自變量的控制與操作056
5.1喂料量056
5.1.1喂料量調節的作用056
5.1.2影響喂料量調節的因素057
5.1.3調節喂料量的原則060
5.1.4調節喂料量的操作手法061
5.1.5調節喂料量的不當操作062
5.2喂煤量062
5.2.1喂煤量調節的作用063
5.2.2影響喂煤量調節的因素063
5.2.3調節喂煤量的原則072
5.2.4調節喂煤量的操作手法075
5.2.5調節喂煤量的不當操作076
5.3用風量077
5.3.1用風量調節的作用077
5.3.2影響用風量調節的因素079
5.3.3調節用風量的原則084
5.3.4調節用風量的操作手法085
5.3.5調節用風量的不當操作087
5.4三次風閥開度087
5.4.1三次風閥開度調節的作用087
5.4.2影響三次風閥開度調節的因素088
5.4.3調節三次風閥開度的原則091
5.4.4調節三次風閥開度的操作手法091
5.4.5調節三次風閥開度的不當操作092
5.5燃燒器調節093
5.5.1燃燒器調節的作用093
5.5.2影響燃燒器調節的因素094
5.5.3燃燒器調節的原則096
5.5.4燃燒器調節的操作手法097
5.5.5對燃燒器調節的不當操作100
5.6篦冷機調節100
5.6.1篦冷機調節的作用100
5.6.2影響篦冷機調節的因素102
5.6.3篦冷機調節的原則106
5.6.4篦冷機調節的操作手法108
5.6.5對篦冷機調節的不當操作110
5.7窯速111
5.7.1窯速調節的作用111
5.7.2影響窯速調節的因素112
5.7.3調節窯速的原則113
5.7.4調節窯速的操作手法114
5.7.5對調節窯速的不當操作115
第6章對窯系統因變量的分析與控制117
6.1燒成系統的操作思路117
6.1.1明確燒成系統的核心參數117
6.1.2明確燒成系統要解決的主要矛盾119
6.1.3明確操作燒成系統的最終目標119
6.2對燒成系統溫度分布的控制119
6.2.1預分解窯系統溫度的分布119
6.2.2系統各溫度間的相互關系121
6.2.3系統中能調節溫度的自變量122
6.3對燒成系統負壓的控制122
6.3.1壓力的來源與作用122
6.3.2預分解窯系統壓力的分布123
6.3.3各點壓力值的作用及相互關系123
6.3.4調節風壓的手段124
6.4對燒成系統廢氣成分的控制124
6.4.1廢氣成分的來源與分析作用124
6.4.2各測點廢氣成分的相互關系125
6.4.3正常運行時廢氣成分的合理組成126
6.4.4調節廢氣成分的手段126
第7章熟料四大技術經濟指標的改善127
7.1如何降低熟料熱耗127
7.1.1實現“一高三低”的操作要求127
7.1.2降低系統熱耗的綜合措施130
7.1.3如何確認熟料熱耗降低133
7.2如何提高熟料質量134
7.2.1優質熟料的全面含義134
7.2.2提高熟料質量的核心宗旨135
7.2.3優質熟料的操作要求135
7.2.4違背“一高三快”的各種操作138
7.2.5生產優質熟料的企業環境139
7.2.6幾種外觀異常熟料質量與防治142
7.3如何提高熟料的臺時產量142
7.3.1提高窯熟料單產的原則143
7.3.2窯的隨機臺產應當穩定144
7.3.3準確計量熟料的臺產144
7.3.4合理提高臺產的途徑144
7.4如何提高窯的完好運轉率145
7.4.1延長窯耐火襯料安全運轉周期146
7.4.2各類工藝故障的產生與排除151
7.4.3提高機電設備完好運轉率154
7.4.4主要設備異常狀態的處理154
7.4.5開、停窯操作155
7.5燒成系統不正常案例的解析157
7.5.1溫度后移型157
7.5.2頭排不足型158
7.5.3尾排不足型159
7.5.4熟料未冷型160
7.5.5爐溫倒掛型160
7.5.6料煤不穩型161
第三篇粉磨系統的操作
第8章管磨機系統自變量的控制與操作164
8.1喂料量164
8.1.1喂料量調節的作用164
8.1.2影響喂料量調節的因素165
8.1.3調節喂料量的原則166
8.1.4喂料量調節的操作手法167
8.1.5喂料量調節中的不當操作168
8.2通風量168
8.2.1通風量調節的作用168
8.2.2影響通風量調節的因素169
8.2.3判斷通風量適宜的標志170
8.2.4調節通風量的操作手法170
8.2.5調節通風量中的不當操作171
8.3選粉能力171
8.3.1選粉能力調節的作用171
8.3.2影響選粉效率調節的因素172
8.3.3判斷選粉效率的依據173
8.3.4調節選粉能力的操作174
8.3.5調節選粉機轉速的不正確習慣174
8.4磨內結構174
8.4.1磨內結構調整的作用174
8.4.2影響磨內結構調整的因素175
8.4.3磨內結構配置的原則176
8.4.4磨內結構配置的具體做法178
8.4.5磨內結構的不當調整179
8.5噴水量180
8.5.1噴水量調節的作用180
8.5.2影響噴水量調節的因素181
8.5.3判斷噴水量合理的依據182
8.5.4噴水量調節方法182
8.5.5影響磨內噴水的錯誤觀念182
8.6助磨劑用量182
8.6.1助磨劑用量調整的作用182
8.6.2影響助磨劑用量的因素183
8.6.3判斷助磨劑用量合理的標志184
8.6.4助磨劑用量的調整方法184
8.6.5端正使用助磨劑的態度185
第9章立磨系統自變量的控制與操作186
9.1喂料量186
9.1.1調節喂料量的作用186
9.1.2影響喂料量的因素187
9.1.3判斷喂料量適宜的依據189
9.1.4調節喂料量的操作手法189
9.1.5喂料量調節中的不當操作189
9.2通風量190
9.2.1調節通風量的作用190
9.2.2影響通風量調節的因素191
9.2.3判斷通風量適宜的依據192
9.2.4通風量的調節手法192
9.2.5用風調節的誤操作194
9.3磨輥壓力194
9.3.1磨輥壓力調節的作用194
9.3.2影響磨輥壓力的因素195
9.3.3判斷磨輥壓力適宜的標準197
9.3.4調整磨輥壓力的操作手法198
9.3.5調整磨輥壓力的不當操作198
9.4分離器轉子199
9.4.1分離器轉子轉速調節的作用199
9.4.2影響分離器轉子轉速的因素199
9.4.3調整分離器轉子轉速的依據200
9.4.4調整分離器轉子轉速的細節200
9.4.5影響分離效率的錯誤做法201
9.5噴水量201
9.5.1噴水量調節的作用201
9.5.2影響噴水量調節的因素201
9.5.3判斷噴水量適宜的方法202
9.5.4噴水量調節的具體方法202
9.5.5不當的噴水操作203
9.6擋料環高度的調節203
9.6.1調節擋料環高度的作用203
9.6.2影響擋料環高度調節的因素204
9.6.3調節擋料環高度的原則204
9.6.4調節擋料環高度的操作204
9.6.5調節擋料環的不當操作204
9.7噴口環進風的調節205
9.7.1調節噴口環進風的作用205
9.7.2影響噴口環進風調節的因素205
9.7.3調節噴口環進風的原則206
9.7.4調節噴口環進風的操作206
第10章輥壓機系統自變量的控制與操作207
10.1喂料量207
10.1.1調節喂料量的作用207
10.1.2影響喂料量調節的因素208
10.1.3喂料量適宜的條件與標志212
10.1.4調整喂料量的操作手法212
10.1.5喂料量調整的忌諱213
10.2磨輥間距(輥縫)213
10.2.1磨輥間距調節的作用213
10.2.2影響磨輥間距調節的因素214
10.2.3判斷磨輥間距適宜的標志215
10.2.4調節磨輥間距的操作程序215
10.2.5磨輥間距調節中易忽視的操作216
10.3磨輥壓力216
10.3.1磨輥壓力調節的作用216
10.3.2影響磨輥壓力調節的因素217
10.3.3判斷磨輥壓力適宜的手段219
10.3.4調節磨輥壓力的操作手法219
10.3.5調節磨輥壓力的不當操作220
10.4選粉能力(回料量)221
10.4.1調節選粉能力的作用221
10.4.2影響選粉能力調節的因素221
10.4.3判斷回料量適宜的方法223
10.4.4調節選粉能力的控制手法224
10.5通風量224
10.5.1調節通風量的作用224
10.5.2影響通風量調節的因素225
10.5.3判斷循環風機風量適宜的方法226
10.5.4調節通風量的操作手法226
第11章對粉磨系統因變量的分析與控制227
11.1不同粉磨裝備間的優化配置227
11.1.1不同粉磨系統的原理與能耗對比227
11.1.2立磨與管磨機的配置方式228
11.1.3輥壓機與管磨機配置方式228
11.1.4優化配置后對管磨內結構調整229
11.1.5選粉的優化配置231
11.2各類粉磨系統的操作思路231
11.2.1管磨機的操作思路231
11.2.2立磨的操作思路233
11.2.3輥壓機的操作思路234
11.3粉磨系統因變量的分布規律236
11.3.1各點氣流負壓的控制236
11.3.2各點溫度的控制236
11.3.3各點粉料細度的控制237
第12章改善粉磨系統四大技術經濟指標的操作238
12.1如何降低粉磨能耗238
12.1.1均質穩定是粉磨節能降耗的首要條件238
12.1.2粉磨工藝中節能降耗的途徑239
12.1.3如何確認粉磨系統的電耗245
12.2如何提高粉磨產品質量245
12.2.1粉磨產品質量的總體要求245
12.2.2水泥質量的要求251
12.2.3質量檢驗254
12.3如何提高磨機臺產255
12.3.1影響磨機臺產的因素255
12.3.2高臺產并非是低能耗256
12.4如何提高粉磨系統完好運轉率257
12.4.1不同磨機維護的通用原則257
12.4.2管磨機常見故障的排除258
12.4.3立磨常見故障的預防260
12.4.4輥壓機常見故障的預防265
12.5粉磨系統幾種不正常工況范例269
12.5.1原料不穩型269
12.5.2大風大料型269
12.5.3通風不暢型269
參考文獻271 2100433B
新型干法水泥簡介
指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new dry process cement production)工藝生產的水泥。其生產以采用新型干法燒成技術為核心,采用新型原料、燃料預均化技術和節能粉磨技術及裝備,全線采用計算機集散控制,實現水泥生產過程自動化和高效、優質、低耗、環保。
新型干法燒成技術的關鍵標志是燒成設備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窯(懸浮預熱器窯和預分解窯的統稱)。新型干法水泥窯是老式干法水泥窯(又稱干法中空窯)的換代窯型,在熱效率、耐火磚等部件和材料消耗、適宜大型化、熟料質量等方面新型干法水泥窯均比立窯、干法中空窯、立波爾窯、濕法窯優越的多。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是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到目前為止,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以懸浮預熱和預分解為核心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設備率占95%,我國第一套懸浮預熱和預分解窯1976年投產。該技術優點:傳熱迅速,熱效率高,單位容積較濕法水泥產量大,熱耗低。發展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70年代初,是懸浮預熱技術誕生和發展階段。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期,是預分解技術誕生和發展階段。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典型實例》介紹了國內近年來26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的典型實例,分析了干法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解決辦法,對我國新型干法水泥工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具有高效、優質、節能、環保等特點,代表了水泥工業生產技術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