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水汽環境中的圍巖松動圈形成機理與分析方法研究 | 依托單位 | 大連理工大學 |
---|---|---|---|
項目類別 | 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 | 唐春安 |
在煤炭開采、深基坑施工、邊坡開挖、交通、水工隧洞和地下洞室開挖等巖體工程中,開挖施工擾動將引起一定深度的圍巖松動現象,由此產生了圍巖松動圈概念及其相關的松動圈理論。高濕度環境對煤巷中松動圈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本項目主要完成了如下研究工作: (1)研究了巖石中的裂紋擴展規律,提出了相應的數值計算方法,并將研究成果在數值計算模型中加以體現。 (2)結合水汽環境遷移的擴散理論、運用損傷力學力學方法,從巖石的細觀結構出發建立巖石在環境因素遷移、應力腐蝕和損傷演化相互作用下的圍巖松動圈理論模型,特別是確定了理論模型中的相關參數與環境因素變量、應力狀態、以及損傷等之間的關系,為后續圍巖松動圈分析的數值模型提供理論基礎;考慮到濕度的擴散不僅引起圍巖中的濕度隨時間和空間而變化,還會導致材料性質的變化,因而在模型中不僅考慮了濕度在巖體中的擴散過程,還表征了材料物性與濕度的聯系。此外,還考慮了損傷對濕度擴散的影響作用,形成了濕度-應力-損傷耦合作用的數值模型。 (3)運用所建立的理論模型初步實現了相應的數值計算模型,并將其運用到實際工程濕度引起的隧洞底臌變形與破壞的分析研究中基于理論模型,初步建立了濕度擴散誘發的巖石時效變形研究的數值模型。并從應力場隨濕度擴散和裂紋萌生、擴展和貫通而變化的整個過程研究了巖石的時效變形特性。 (4)研究了不同含水狀態下軟巖變參數蠕變損傷本構關系,并根據不同含水狀態下T2b2泥質粉砂巖的單軸蠕變試驗結果,對模型蠕變參數進行反演,得到了不同含水狀態下模型各力學參數,并分析了含水率對軟巖的蠕變特性的顯著影響作用。 (5)考慮到圍巖松動圈的形成往往是小變形階段的破壞與大位移階段的塊體運動有關,因而在巖石破裂過程分析RFPA方法的基礎上,借助DDA方法進行非連續大位移分析的特點,嘗試將RFPA方法與DDA方法耦合,形成了模擬巖層移動從破裂孕育到塊體運動全過程的全新分析方法。該方法可以模擬松動圈內巖層移動的孕育、發展和動態演化過程。 上述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7篇,一般期刊上發表論文5篇,其中SCI收錄6篇,EI收錄15篇,ISTP收錄2篇。 2100433B
圍巖松動圈的確定,不僅對分析地下空間開挖后圍巖的穩定性至關重要,還能以此為依據確定支護參數。由于許多煤巖巷道或地下工程經常處于一種高水汽環境中,特別是對于一些遇水容易膨脹的巖石介質,水汽環境對圍巖松動圈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本項目基于水汽環境對巖體物理力學性能弱化的基本認識,從圍巖體在加載條件下對水汽環境的力學響應入手,探索水汽環境下圍巖松動圈形成的主要源動力。本項目擬結合水汽等環境因素遷移相關的滲流和擴散理論及其環境損傷力學原理,建立基于環境因素遷移、損傷演化和裂紋擴展的時效力學模型,發展基于細觀力學的圍巖松動圈預測模型和大規模數值計算方法。通過深入探討水汽環境下圍巖松動圈形成過程的裂紋萌生、擴展和貫通機制及其時空演化規律,揭示形成圍巖松動圈現象的內在機理和探索圍巖松動圈的控制原理。本研究對于發展我國松動圈理論、推動松動圈理論在工程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工程意義。
金標準水質檢測項目相關檢測方法分別如下: 1【pH值】水質 pH值的測定 玻璃電極法GB/T6920-1986 2【溶解氧】水質 溶解氧的測定 電化學探頭法 GB/T11913-1989碘量法《水和廢...
隧道圍巖等級與分類的關系。比如說 V級圍巖=V類圍巖 還是V級圍巖=二類圍巖
老規范將隧道圍巖分成六類,分別是Ⅵ、Ⅴ、Ⅳ、Ⅲ、Ⅱ、Ⅰ,數字越大的圍巖性質越好。新規范將隧道圍巖分成六級,分別是Ⅰ、Ⅱ、Ⅲ、Ⅳ、Ⅴ、Ⅵ,數字越小的圍巖性質越好。所以老規范中的海類圍巖就是新規范中的Ⅱ級...
隧道圍巖等級與分類的關系。比如說 V級圍巖=V類圍巖 還是V級圍巖=二類圍巖
老規范將隧道圍巖分成六類,分別是Ⅵ、Ⅴ、Ⅳ、Ⅲ、Ⅱ、Ⅰ,數字越大的圍巖性質越好。新規范將隧道圍巖分成六級,分別是Ⅰ、Ⅱ、Ⅲ、Ⅳ、Ⅴ、Ⅵ,數字越小的圍巖性質越好。這樣我們就知道,老規范中的Ⅴ類圍巖就是新...
格式:pdf
大小:274KB
頁數: 5頁
評分: 4.7
隧道采用鉆爆法掘進,天然應力狀態下巖體的平衡狀態被打破,圍巖應力將重新調整,在隧道周圍形成松動圈。聲波法技術成熟,測試儀器簡便,現場操作簡單。本文結合北京某公路隧道的工程實踐,采用聲波法對不同巖性、不同圍巖級別的典型斷面進行了松動圈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圍巖松動圈與巖體的強度、完整性密切相關,圍巖的強度、完整性越差,松動圈就越厚,反之,則松動圈越薄。同一隧道斷面,圍巖松動圈厚度表現出拱頂大于兩幫的分布規律。圍巖松動圈的測試結果,可為隧道支護系統、變形原因分析及爆破設計優化等提供依據。
格式:pdf
大小:274KB
頁數: 5頁
評分: 4.3
公路隧道在地下原巖開挖中,打破了圍巖原有的三向應力平衡狀態,圍巖應力重新分布,在隧道周圍一定范圍內形成圍巖破裂區,一般為環狀,此破裂區即是圍巖松動圈。通過應用單孔聲波法、折射層析成像法在某在建高速公路隧道中的測試,結果表明綜合物探法在確定隧道圍巖松動圈方面具有快速、精確、成果互補等良好效果,對于類似工程,能為隧道支護設計提供勘察指導意義,對隧道施工變形控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成果登記號 |
20190213 |
成果名稱 |
濟南泉水形成機理與保護研究 |
第一完成單位 |
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 |
主要完成人 |
李常鎖、邢立亭、孫斌、韓連山、彭玉明、秦品瑞、隋海波、陳奐良、李傳磊、丁冠濤、李志華、馬河寬、宋廣增、高宗軍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6-05-01 |
研究終止日期 |
2017-06-01 |
主題詞 |
濟南 泉水形成機理 保護 關鍵技術 城市建設 對策 |
批準號 |
50178058 |
項目名稱 |
生態固化土與強度形成機理研究 |
項目類別 |
面上項目 |
申請代碼 |
E08 |
項目負責人 |
周明凱 |
負責人職稱 |
教授 |
依托單位 |
武漢理工大學 |
研究期限 |
2002-01-01 至 2004-12-31 |
支持經費 |
20(萬元) |
形成機理研究是一切定量分析和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實踐表明,在解決黃土地質工程問題時,首先要合理地確定工程地質預報時所必須的工程地質力學模型,這是地質工程問題預測預報的基礎,地質模型和數據的精確性決定分析結果的可靠性,離開可靠的地質模型分析任何分析方法和精度都是無意義的,初步研究表明,黃土斜坡(邊坡)滑塌作用在產生機理和破壞方式上介于崩塌和滑坡之間,它具有滑動變形的機制、滑床的分布特點,又有崩落、崩塌破壞作用的產物。黃土斜坡滑塌破壞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后緣拉張破壞、滑體坐落、前緣強度屈服(結構剪切破壞)、坡腳鼓出階段;快速滑動階段;破體結構解體、崩落和堆積階段。但目前對黃土滑塌的成災機理和發生演化過程還需要作進一步的理論和試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