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形如海洋生物水蟒的管狀發電裝置是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法利和羅德·雷尼共同發明的,并為它取名“水蟒”。該裝置長約182米、寬約6米,由橡膠制成。 “”工作原理非常簡單:將“水蟒”安裝在距離海岸1.6公里-3.2公里遠、36米-91米深的水下,并系在海床上,同時使“水蟒”的橡膠管道內充滿海水。這樣每當有波浪經過時,彈性極強的橡膠管就會隨之上下擺動,橡膠管內部就會產生一股水流脈沖。隨著波浪幅度的加大,脈沖也會越來越強,并匯集在尾部的發電機中,最終產生電能,然后通過海底電纜傳輸出去。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進行的試驗表明,每條“水蟒”最多可以產生一兆瓦的電能,足以滿足數百個家庭的日常電能需要。如果進一步的測試取得成功,首批“水蟒”將在五年內安裝完畢,從而替代未來幾十年需要建造的數千臺風力發電裝置。據該項目負責人介紹,安裝地點可能選擇在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西海岸,因為那里可以產生更長距離的水下海浪。 由于制作材料主要是橡膠,“水蟒”比其他波浪發電裝置重量更輕、構造更簡單、建造和維修成本更低。英國政府碳信托基金的研究也證實,與近海風力發電相比,“水蟒”發電的成本更低。科學家相信,這種發電裝置很可能成為未來解決能源危機的答案。(張云圣)2100433B
你好,要在水下長時間作業的手電筒,不是簡單的防水手電了,那就是要潛水手電,潛水手電需要具備如下條件及注意事項:1.足夠的長時間續航電池 2.方便使用的固定輔助工具,例如綁帶、挽...
介紹:水下焊接水下焊接與切割是水下工程結構的安裝、維修施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藝手段。它們常被用于海上救撈、海洋能源、海洋采礦等海洋工程和大型水下設施的施工過程中。水下焊接有干法、濕法和局部干法三種。(...
水下施工分正循環和反循環施工。1、正循環是泥漿泵通過鉆桿壓入孔底,將渣子通過樁身即鉆桿外部返入泥漿池沉淀;2、反循環是泥漿泵通過鉆桿將孔底泥漿渣子吸入鉆桿至泥漿池進行循環沉淀。待泥漿調制一定比例后安放...
格式:pdf
大小:86KB
頁數: 3頁
評分: 4.4
對水下測磁電纜的研制進行了探討,對導體、絕緣、外護層等設計方案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對新型材料的應用、關鍵工藝技術進行了分析、研究、介紹。水下測磁電纜主要適用于野外作戰、勘探等苛刻環境。該電纜柔軟、外徑相對較小、重量相對較輕、護套機械強度較高,具備耐老化、耐濕熱、耐鹽霧等性能,滿足了使用要求。
格式:pdf
大小:86KB
頁數: 1頁
評分: 4.7
“非洲水電大會”將于9N19日至23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桑頓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會議的主題是“利用水電破解非洲發電能力瓶頸”,會議將特別聚焦通過建設小型及微型水電站來緩解非洲的電力短缺狀況,尋求可持續的水電發展道路。
上海中心城區水壓、水量信息
12月16日上海中心城區水壓、水量信息
管網平均服務壓力:210Kpa
日供水量:549.80立方米
于橋水庫
于橋水庫于橋水庫位于天津市薊縣城東,是國家重點大型水庫之一,水庫壩址建于薊運河左支流州河出口處。控制流域面積2060 k㎡,占整個州河流域面積的96%。州河由沙河、淋河、黎河三大支流匯合而成,各支流上游溝澗甚多,支流分散成輻射狀匯集于州河盆地,水庫庫區即位于該盆地,最大回水長東西約30km,南北寬8km,最大淹沒面積250k㎡(正常蓄水位時淹沒面積86.8 k㎡)。州河流域境內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750mm,多年平均徑流量5.06億m3。水庫運用初期,曾出現過壩下游大面積沼澤化、管涌等現象,唐山大地震后,主河床附近壩段壩坡腳產生裂縫,壩基出現砂層液化現象。
礦井突水水源按其來源可以分為大氣降水、地表水體、地下水體和老空水 。大氣降水一般為礦化度較小、硬度較低的軟水。地表水一般均帶泥沙懸浮物而有渾濁度。此外,大氣降水及地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和細菌,可作為判斷其存在的重要依據。地下水的水化學成分十分復雜,作為礦井突水水源應采用其它方法綜合判斷。老空水多表現為強酸性,突水瞬時水量大、破壞性強,但一般與其它水源無聯系,突水后急劇減弱.可作為常規判定老空水的重要依據。
新華社記者 王存理 凌軍輝 楊紹功
里下河不是一條河。這片位于江蘇長江以北,橫跨泰州、鹽城等多個市縣萬余平方公里的濕地平原,堪稱“洼中之洼”。
從十年九災到魚米之鄉,從人水相爭到退漁還湖,千年來,里下河因水而生又因水而變,重新定義著人和水的關系,探索一條親水樂水的生態發展新路。
患水·生水:
千年“鍋底洼”成水鄉“聚寶盆”
因九條河流匯聚而得名,鹽城市建湖縣西南的九龍口,是里下河的最低點之一。
初夏時節,一望無垠的蘆葦蕩郁郁蔥蔥,泛舟、踏青、賞花的游人絡繹不絕。魚干、野菜、咸鴨蛋……村民用當地特產招待游客,這是他們退漁上岸后的重要收入來源。
時光回溯幾十年,景象迥異。建湖縣水利局局長陳遠立說,九水合流,逢雨必澇、逢旱必災。新中國成立后,大批水利工程投入使用,水患之洼才變成有水利調蓄功能的自然濕地。
九龍口是里下河變遷的縮影。在泰州,干了50多年水利的董文虎老人告訴記者,里下河平原四周海拔4.5米,中心海拔只有1米左右,是典型的“鍋底洼”和“洪水大走廊”,遇到里運河決口或連續降大雨,四水投塘,一片汪洋。
千年以來,里下河人的命運始終和水糾纏在一起。人們挖泥筑圩、連圩成片,從水中“奪”來了這塊來之不易的濕地平原。治水持續了900多年,里下河才基本化解旱澇之患。
站在建湖縣五港口水利站,放眼四周綠油油的田野,盎然春意、勃勃生機撲面而來。這座2012年完工的水利站,灌溉著周邊3萬畝良田。正是大規模治淮和持續農田水利建設,讓里下河告別了十年九災的歷史。
里下河地區河湖密織,13000多條總長12000公里的河流遍布全境。歷史上水系以東西走向為主,隨著一批控制型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境內水系逐步調整為南北走向。
“水患消除讓我們魚米之鄉的優勢得以凸顯。”興化市委書記李衛國說,全市糧食年產140萬噸,是全國糧食產量十強縣,淡水產品年產量30萬噸,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治水·還水:
退漁退圩重現濕地湖泊
從幾年前的衛星地圖上看,里下河的平旺湖被圩堤切割成大大小小的養殖區,自然水面幾乎沒有,讓人很難相信這里曾是廣袤的湖泊。現在,這里正努力恢復湖泊舊貌。
平旺湖邊的缸顧鄉東羅村,“碧水東羅”標語隨處可見,修葺一新的村禮堂門口,挖掘機正在緊張挖除圩堤。缸顧鄉黨委書記施康振指著施工現場對記者說,通過退圩還湖,平旺湖要增加7000多畝水面,“碧水東羅”很快將成為現實。
現在的“退”是因為之前盲目的“進”。據江蘇省水利廳統計,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治淮取得初步成效以來,由于大規模圍墾種糧、圍網養魚,里下河地區的湖泊面積從近1000平方公里,縮減到現在的60多平方公里。
圍湖造田、養魚不僅造成水面大幅減少,還堵塞了防洪排澇通道,另一種水患又重新來襲:“四水投塘”使污染物易進難出,不少河道水質降至劣V類。
里下河,人與水的關系再次變得緊張。
“水是里下河的靈魂,沒有水就不是里下河。”2017年6月,《泰州里下河地區生態經濟示范區發展規劃》評審會上,來自國家發改委、中國環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的多位專家發出了警告。
生存需求倒逼里下河生態轉型。
“對于里下河而言,高質量發展就是生態發展。”泰州市發改委副主任夏朝云說,泰州將把規劃區域內80%的鄉鎮劃為適度發展和限制開發區。到2020年,退漁還湖將使泰州數十萬畝湖泊漁業養殖面積壓縮到15萬畝以內。
不僅漁業在退,其他“不達標”的產業也在退。近三年,泰州市先后否決了投資總額達40億元的37個項目進駐。這些項目涉及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冶金、廢棄物處理,被堅決攔在了生態區之外。
“否掉項目很可惜,但我們相信環境好了,會有更好的項目進來。”在里下河最大的淡水湖大縱湖邊,興化市中堡鎮鎮長劉華斌顯得頗為自信。近年來,大縱湖實施退漁還湖,350多戶養殖戶、1.98萬畝水面養殖全部退出,湖區水質恢復到Ⅲ類標準。
親水·樂水:
人水和諧的生態新路
里下河大規模圍養被禁止后,養魚大戶陳榮國為了突破水面空間有限、養魚品質不高等瓶頸,引進了一種在水槽里養魚的技術。采用循環凈水裝置,一個110平方米水槽產量超過20畝魚塘。
“既然要轉型,就要直面困難,尋找解決辦法。”陳榮國說,如今,這種連片水槽養殖技術已經成為江蘇省重大科技推廣項目。
油菜花長在垛田上,垛田“浮”在里下河的水上。每年四月前后,興化千垛菜花風景區游人如織,水中菜花芳香撲鼻。這個因油菜花而走紅,繼而發展成國內著名景點的地方,每年500多萬游客撐起了依水看花的“新經濟”。
發展綠色高效農業、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打造高品質鄉村旅游……里下河生態經濟示范區正跳出傳統工業化老路。
“我們正努力探索一條生態環保、富有特色、致富百姓的發展新路,加快把里下河地區打造成詩意棲居大公園、水韻江蘇新樣板。”泰州市市長史立軍說。
生態優勢正在轉化為發展優勢。里下河腹地的溱湖濕地已經發展成5A級景區,40多種候鳥來此過冬,每年吸引游客近30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