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天然水資源及其循環
一、水資源及其分布
二、水的循環
第二節 水體污染
一、水體污染類別
二、廢(污)水的水質特征
三、水體污染程度評價
第三節 水體污染控制
一、水體污染控制標準
二、水體污染控制過程
參考文獻
思考題
計算題
第二章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反應過程動力學
一、化學反應速率
二、化學反應類型
三、各類化學反應的反應速率描述
四、反應速率常數與溫度關系
五、非基元反應動力學模式及機理探討
第二節 物料衡算
一、物料衡算的若干概念
二、物料衡算的分析
三、穩態流和非穩態流的物料衡算分析
第三節 反應器及其選擇
一、反應器的類型及其特征
二、反應器的水力學特性
三、典型反應器的計算
四、反應器選擇與反應器在系統中的安排
參考文獻
思考題
計算題
第三章 廢(污)水物理處理過程
第一節 水量與水質的調節
一、調節(均衡)的作用
二、調節過程反應器
三、調節池容積的設計計算
第二節 隔濾與離心分離
一、隔濾過程基本理論及設備
二、離心分離過程基本理論及設備
第三節 沉降(淀)
一、固體顆粒的分類與沉降類型
二、固體顆粒沉降動力學及過程分析
三、沉淀池及其設計參數
第四節 氣浮
一、氣浮機理
二、氣浮凈水的分類
三、氣浮處理系統分析及其設計
第五節 隔油
一、含油廢(污)水的來源、污染特征及處理技術簡介
二、常用浮油處理過程及反應器
三、污油的脫水
四、乳化油及破乳
參考文獻
思考題
計算題
第四章 廢(污)水化學處理過程
第一節 中和
一、中和過程機理
二、中和過程設計與計算
三、中和過程反應器
第二節 化學沉淀
一、化學沉淀過程機理
二、化學沉淀過程化學計量學
三、化學沉淀過程反應器
第三節 混凝與絮凝
一、膠體、膠體穩定性及其脫穩
二、凝聚動力學
三、混(絮)凝劑及其凝聚作用
四、混凝過程的影響因素
五、混凝設備及其設計
第四節 氧化還原
一、化學氧化還原過程的機理及影響因素
二、藥劑氧化還原過程
三、高級氧化過程
四、電化學氧化還原過程
參考文獻
思考題
計算題
第五章 廢(污)水的物理化學處理過程
第一節 吸附
一、吸附的基本理論
二、吸附反應器及其工藝計算
三、吸附劑及其再生
四、吸附過程在廢(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第二節 離子交換
一、離子交換的基本理論
二、離子交換劑
三、離子交換操作工藝條件
四、離子交換反應器及其工藝過程
五、離子交換在廢(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第三節 膜分離
一、電滲析
二、反滲透
三、超濾
四、納濾
第四節 萃取
一、萃取原理
二、萃取器及其操作流程
三、萃取劑
四、萃取過程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五、液膜萃取及其應用
六、超臨界流體萃取及其應用
第五節 吹脫與汽提
一、吹脫與汽提的基本原理
二、吹脫設備
三、汽提設備
四、吹脫與汽提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思考題
計算題
第六章 廢(污)水生物處理基本原理
第一節 廢(污)水生物處理基本原理
第二節 廢(污)水生物處理微生物學原理
一、廢(污)水生物處理中的微生物
二、微生物對污染物質的生物降解轉化
三、廢(污)水處理底物降解及微生物增殖動力學
第三節 廢(污)水的可生物處理性
一、廢(污)水的可生物處理性
二、評價廢(污)水可生物降解性的方法
參考文獻
思考題
計算題
第七章 活性污泥生物處理過程
第一節 活性污泥凈化過程的基本原理
一、活性污泥處理過程的基本概念與類型
二、活性污泥的評價指標
三、活性污泥凈化廢(污)水的過程
第二節 活性污泥反應過程分析
一、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系統動力學
二、推流式活性污泥系統動力學
第三節 好氧活性污泥處理過程
一、有機底物降解與需氧
二、曝氣的基本理論和工程應用
三、好氧活性污泥處理工藝類型及設計
四、膜生物反應器
第四節 厭氧活性污泥處理過程
一、厭氧水解酸化處理過程
二、完全厭氧處理過程
第五節 厭氧-好氧活性污泥處理過程
一、氧化溝
二、序批式活性污泥處理過程
三、吸附-生物降解組合工藝
四、生物脫氮過程
五、生物除磷處理組合工藝
六、生物脫氮除磷組合工藝
參考文獻
思考題
計算題
第八章 生物膜處理過程
第一節 生物膜處理過程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一、生物膜處理過程的基本原理
二、生物膜處理過程的特征
第二節 生物膜過程反應器
一、生物濾池
二、生物轉盤
三、生物流化床和厭氧膨脹床
四、接觸氧化池
五、生物移動床
第三節 活性污泥-生物膜復合處理過程
一、活性污泥過程和生物膜過程一體化復合工藝
二、活性污泥過程和生物膜過程多單元組合工藝
參考文獻
思考題
計算題
第九章 污泥處理與處置過程
第一節 污泥分類、性質與輸送
一、污泥的分類與性質
二、污泥的輸送
第二節 污泥的處理過程
一、污泥的濃縮處理過程
二、污泥的消化處理過程
三、污泥干化過程和機械脫水過程
四、污泥堆肥過程
五、污泥干燥和焚燒過程
第三節 污泥最終處置
一、農田綠地利用
二、建筑材料利用
三、污泥填埋處置
四、污泥投海處置
參考文獻
思考題
計算題
第十章 廢(污)水處理的組合過程
第一節 廢(污)水處理過程組合原則及工藝流程
一、廢(污)水處理過程組合原則
二、廢(污)水處理過程組合工藝流程
第二節 提取"para" label-module="para">
一、物化"para" label-module="para">
二、化學"para" label-module="para">
第三節 分解"para" label-module="para">
一、氧化過程預處理的生物組合工藝
二、還原過程預處理的生物組合工藝
三、其他化學分解過程預處理的生物組合工藝
第四節 廢(污)水的后處理工藝
一、生物"para" label-module="para">
二、生物"para" label-module="para">
三、生物"para" label-module="para">
第五節 廢(污)水的深度處理工藝
一、工業廢水二級處理出水的深度處理代表性組合工藝
二、城市污水二級處理出水的深度處理的代表性組合工藝
三、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混合的二級處理出水深度處理代表性組合工藝
參考文獻
思考題
第十一章 非點污染控制工程
第一節 水體自凈與修復
一、水體自凈
二、納污水體的溶解氧規律
三、污染水體的修復
第二節 污染水體的微生物修復
一、微生物修復作用的原理
二、生物修復的影響因素
三、生物修復的微生物類別
四、生物修復的類型和實施
五、水體生物修復中生物促進劑的應用
第三節 水體生態修復技術
一、水生植物修復技術
二、生物操縱修復技術
三、生物穩定塘修復技術
四、人工(自然)濕地修復技術
五、污水土地處理技術
參考文獻
思考題 2100433B
本書首次反映了“廢(污)水和受污染水體是污染物的稀水溶液”的觀念,用反應工程和分離工程理論探討在低濃度水溶液中進行的各單元過程及其必需的反應器,揭示水污染控制過程的本質及規律。
全書共分十一章。內容主要包括反應工程和分離工程及其反應器的理論基礎;水的點污染控制過程,即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處理過程;水的非點污染控制過程,即水體的自凈、微生物和生態修復工程等;為強調知識的系統性,特介紹了單元過程的組合原則及典型流程,以作示范。
本書可作為環境工程本科生教材,還可供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教學人員、相關科研、設計人員參考。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2008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郁。
suspended solid 懸浮物。懸浮物(suspended solids )指懸浮在水中的固體物質,包括不溶于水中的無機物、有機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水中懸浮物含量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標之...
書名:污染控制工程出版時間:2009-8-1版 次:1頁 數:511字 數:803000印刷時間:2009-8-1開 本:紙 張:膠版紙印 次:1I S B N:9787111270720包 裝:平裝
格式:pdf
大小:1.1MB
頁數: 19頁
評分: 4.4
水污染控制工程 緒論 1. 是否可生物降解: BOD5/COD<0.3時該廢水不適于生物處理; BOD5/COD>0.3 時可考慮進 行生物處理; BOD5/COD>0.5 時,認為該廢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較好。 《上冊》 第一章:排水管渠系統 1. 排水系統分為 合流制 和分流制兩種 2. 合流制排水系統: 將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套管道內排除的系統。 3. 區分: 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統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統 4. 分流制排水系統: 將污水和雨水分別在兩套或兩套以上各自獨立的管道內排除的系統。 5. 區分: 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統 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統 半分流制排水系統 6. 排水系統的組成及作用: ①管渠系統——收集和輸送廢水的工程設施。②污水廠——改 善水質和回收利用污水的工程設施。③出水口——廢水排入水體的工程設施。 7. 灌渠系統上的構筑物: ① 跌水井:上下游管段出現較大的
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其第二版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本書在第二版的基礎上,根據近年來水污染控制工程在理論、技術等方面的進展,對章節做了較大調整,對內容做了較為全面的修訂和補充。
本書為《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下冊,共十一章。內容包括污水水質和污水出路、污水的物理處理、污水生物處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應動力學基礎、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穩定塘和污水的土地處理、污水的厭氧生物處理、污水的化學與物理化學處理、城市污水回用、污泥的處理與處置、污水處理廠設計等。
AutoCAD機械應用教程(2011中文版)/詹友剛主編.-3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6
ISBN 978-7-111-35167-2
I. P…?、? 詹…?、? 機械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應用軟件,
AutoCAD 軟件-教材 Ⅳ. TH122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1)第122990號
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市百萬莊大街22號 郵政編碼100037)
策劃編輯:楊民強 責任編輯:管曉偉
封面設計:張靜 責任印刷:喬宇
北京銘成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2011年7月第3版第1次印刷
184mm×260mm ·24印張·593千字·365頁
0001-3000冊
標準書號:ISBN 978-7-111-35167-2
ISBN 978-7-89433-030-7(光盤)
定價:59.80元 (含1DVD)
AutoCAD機械設計實例精解(2011中文版)/詹友剛主編.-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5
ISBN 978-7-111-35149-8
I. P… Ⅱ. 詹…?、? 機械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應用軟件,
AutoCAD 2011-教材 Ⅳ. TH122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1)第121952號
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市百萬莊大街22號 郵政編碼100037)
策劃編輯:管曉偉 責任編輯:管曉偉
責任印刷:喬宇
三河市宏達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2011年7月第3版第1次印刷
184mm×260mm ·18.75印張·460千字 ·287頁
0001-3000冊
標準書號:ISBN 978-7-111-35149-8
ISBN 978-7-89433-023-9(光盤)
定價: 49.80元 (含1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