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涵養型城市生態下墊面構建技術研究》 編輯推薦:為了改善城市水文狀況、調節區域水分循環、減輕城市化進程中的種種生態環境問題,在水利部公益性行業專項的資助下,由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牽頭,聯合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北京中水新華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共同開展了“水源涵養型城市生態下墊面構建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的研究?!端春B型城市生態下墊面構建技術研究》是以“水源涵養型城市生態下墊面構建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的成果為基礎編寫的,全書共分8章。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趨勢
1.2.1 園林植物篩選
1.2.2 綠化屋頂
1.2.3 道路雨水利用與污染控制技術
1.2.4 道路初期徑流的棄流
1.2.5 雨水系統末端治理技術
1.2.6 水文、水力模型的應用
1.3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內容
1.3.3 技術路線
第2章 水源涵養型城市植被配置技術
2.1 抗旱節水型園林喬木篩選
2.1.1 材料與方法
2.1.2 葉片光能和水分利用特征
2.1.3 植株光合與蒸騰模擬
2.1.4 土壤水分動態模擬
2.1.5 灌溉需水量
2.2 抗旱節水型園林灌木篩選
2.2.1 材料與方法
2.2.2 生長期耗水量
2.2.3 不同灌溉條件下的耗水量
2.2.4 不同灌溉條件的光合與蒸騰速率
2.2.5 不同灌溉處理的土壤含水率
2.3 抗旱節水型園林地被植物篩選
2.3.1 材料與方法
2.3.2 生長季蒸散量
2.3.3 作物系數
2.3.4 不同灌溉水平下的地被植物生長狀況
2.4 耐鹽型植物的篩選
2.4.1 材料與方法
2.4.2 鹽脅迫危害調查
2.4.3 相對生物量
2.4.4 光合作用特征
2.4.5 葉綠素含量變化
2.4.6 葉片滲透勢
2.4.7 Na 含量變化
2.5 水源涵養型綠地植被搭配模式
2.5.1 水源涵養型抗旱節水植物
2.5.2 水源涵養型抗旱節水植物搭配模式
2.5.3 耐鹽型水源涵養植被搭配模式
2.6 小結
第3章 水源涵養型城市建筑屋面構建技術
3.1 城市屋面水源涵養形式
3.1.1 屋頂滯蓄及雨水收集回用
3.1.2 屋頂綠化
3.2 綠化屋頂徑流及蒸散發規律
3.2.1 綠化屋頂構建
3.2.2 種植基質特性研究
3.2.3 滯蓄能力研究
3.2.4 蒸散發研究
3.3 綠化屋頂徑流及蒸散發定量計算模型
3.3.1 單場次降雨產流模型
3.3.2 蒸散發模型
3.3.3 水量平衡預測模型
3.4 水源涵養型屋頂的適用性分析
3.4.1 荷載可行性
3.4.2 經濟可行性
3.4.3 耐寒耐旱性
3.5 小結
第4章 水源涵養型城市鋪裝地面建設技術
4.1 不同面層透水鋪裝地面的降雨產流特性試驗研究
4.1.1 試驗材料與方法
4.1.2 產流與入滲總量
4.1.3 產流過程制能力
4.1.4 穿過300mm土層的人滲量
4.1.5 徑流削減比率和入滲補給率
4.2 透水鋪裝結構對入滲能力的影響與優化
4.2.1 透水鋪裝墊層對降雨入滲的影響
4.2.2 基層土壤對降雨入滲能力的影響
4.2.3 鋪裝材料孔隙率對透水性的影響
4.2.4 透水鋪裝地面優化結構選擇
4.3 透水與不透水立體組合鋪裝的徑流控制技術
4.3.1 試驗材料與方法
4.3.2 透水鋪裝比例對降雨產流的影響
4.3.3 透水鋪裝比例對人滲能力的影響
4.4 透水鋪裝增滲措施
4.4.1 試驗材料與方法
4.4.2 下滲收集設施對透水地面入滲產流的影響
4.4.3 透水鋪裝增滲系統設計方法
4.5 透水鋪裝入滲雨水水質特性研究
4.5.1 試驗材料與方法
4.5.2 下滲雨水的水質特征
4.6 透水鋪裝設計與施工工藝
4.6.1 透水鋪裝地面設計方法
4.6.2 透水鋪裝地面施工工藝
4.7 小結
第5章 城市機動車道雨水清潔排放與利用技術
5.1 城市機動車道徑流水質特性
5.1.1 材料與方法
5.1.2 徑流中主要污染物濃度
5.1.3 徑流可生化性
5.1.4 主要污染物濃度與sS的相關性
5.1.5 污染物濃度隨降雨歷時的變化
5.1.6 污染負荷隨降雨歷時的變化
5.1.7 污染物濃度與車流量的關系
5.2 道路初期徑流雨水的量化確定與分離
5.2.1 道路初期徑流雨水的量化確定
5.2.2 初期徑流雨水的量化指標
5.2.3 道路初期徑流雨水分離技術
5.3 環保型雨水口收集凈化道路雨水試驗研究
5.3.1 技術原理
5.3.2 試驗材料與方法
5.3.3 結果與分析
5.4 孔口道牙結合滲濾溝凈化道路雨水技術
5.4.1 技術原理
5.4.2 材料與方法
5.4.3 結果與分析
5.5 透水性硬路肩收集凈化雨水技術
5.5.1 技術原理
5.5.2 材料與方法
5.5.3 結果與分析
5.6 適宜北京地區的道路雨水利用與清潔排放技術體系
5.7 小結
第6章 城市立交橋區雨水利用與積水防控技術研究
6.1 立交橋區雨水徑流水質特性
6.1.1 材料與方法
6.1.2 結果與分析
6.2 立交橋區雨水處理技術
6.2.1 初期徑流棄除
6.2.2 微絮凝過濾
6.2.3 消毒
6.3 雨水儲存技術
6.3.1 儲存池的結構形式
6.3.2 儲存池容積的計算
6.4 立交橋區雨水收集與綜合利用
6.4.1 立交橋區匯水面特性
6.4.2 雨水利用方式
6.4.3 雨水收集與綜合利用技術要點
6.5 立交橋區積水防控技術
6.5.1 積水成因
6.5.2 應對措施
6.6 小結
第7章 水源涵養型城市排水系統構建技術
7.1 城市小區雨水下滲涵養水源技術
7.1.1 小區綠地雨水下滲技術
7.1.2 小區透水鋪裝下滲技術
7.1.3 小區雨水回灌地下水技術
7.1.4 雨水利用措施對小區排外徑流的消減效果
7.1.5 城市小區雨水下滲涵養水源技術途徑
7.2 市政管線雨水的綜合利用技術
7.2.1 市政雨水管線水質特性
7.2.2 市政雨水管線內污染物分離與處置技術
7.2.3 市政管線雨水調蓄技術
7.2.4 人工濕地凈化市政雨水管線雨水技術
7.3 水源涵養型城市河湖構建技術
7.3.1 沿河公共綠地調蓄下滲雨洪技術
7.3.2 砂石坑調蓄下滲雨洪技術
7.3.3 排水系統模擬技術
7.3.4 城市河湖實時優化調度利用雨洪人滲補源技術
7.4 小結
第8章 水源涵養型城市生態下墊面構建技術示范應用
8.1 水源涵養型城市植被示范區
8.1.1 中山公園示范區
8.1.2 景山公園示范區
8.1.3 居民小區水源涵養植物配置示范
8.2 水源涵養型城市屋頂示范區
8.2.1 示范區建設
8.2.2 觀測效果分析
8.3 城市機動車道雨水清潔排放與利用示范區
8.3.1 環保型雨水口
8.3.2 透水性硬路肩
8.3.3 生物滯留技術
8.4 城市立交橋區雨水利用與積水防控示范區
8.4.1 示范區建設
8.4.2 實施效果
8.5 水源涵養型城市排水示范工程
8.5.1 示范區建設
8.5.2 觀測效果分析
參考文獻2100433B
該書共分11章,主要描述了光電檢測技術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各種檢測器件的結構、原理、特性參數、應用,光電檢測電路的設計,光電信號的數據與計算機接口,光電信號的變換和檢測技術,光電信號變換形式和檢測方...
作者以圖文結合、注重圖解的方式,系統地介紹了果樹24種嫁接方法和25種應用技術。內容包括:什么叫果樹嫁接,果樹為什么要嫁接,果樹嫁接成活的原理,接穗的選擇、貯藏與蠟封,嫁接時期及嫁接工具和用品,嫁接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 (JGJ 79-2012)》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增加處理后的地基應滿足建筑物承載力、變形和穩定性要求的規定;2.增加采用多種地基處理方法綜合使用的地基...
格式:pdf
大小:1.4MB
頁數: 4頁
評分: 4.6
對大通縣水源涵養保護區內的低效灌木林及白樺疏林地實施低效林分改造示范,通過補植一定數量的青海云杉喬木樹種,建立完善的喬灌草立體復合林分結構。結果表明:低效灌木林及白樺疏林地通過增加林冠層喬木樹種比例,在完善林分結構的同時,有效提高了林冠的截留作用,明顯降低地表徑流;枯枝落葉層持水性能增強;土壤物理性質改善,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大,持水性能增強。林區綜合水源涵養功能得到更好發揮。
格式:pdf
大小:1.4MB
頁數: 3頁
評分: 4.6
該文根據觀測資料,分析閩北森林植被蓄水削洪能力,結果表明,閩北現有森林植被一次性水源涵養(貯水)能力約為12.33億m3(62.78 mm)。近年來閩北連續出現200~300mm以上大暴雨,超出森林植被蓄水削洪能力。為此提出修庫、疏道、設防與治坡相結合的對策,尤其是重視恢復和提高閩北山地森林的蓄水保土功能,以形成一個協調的防洪減災體系。
前言
第1章 概論
1.1 流域下墊面要素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1.2 流域下墊面變化對徑流和蒸散發的影響
1.3 流域下墊面變化對洪水的影響
1.4 設計洪水成果下墊面一致性修訂涉及的技術問題
第2章 海河流域下墊面狀況及變化趨勢
2.1 流域概況
2.2 海河流域經濟社會與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2.3 海河流域下墊面變化趨勢
2.4 海河流域蒸散發量、水面蒸發能力及比值分析
2.5 小結
第3章 海河流域暴雨洪水變化特征
3.1 暴雨洪水特征變化趨勢分析方法
3.2 海河流域典型站暴雨特征變化分析
3.3 海河流域典型流域洪水特征變化分析.
3.4 產匯流特征變化分析
3.5 小結
第4章 設計洪水下墊面變化影響修訂理論與方法
4.1 設計洪水計算綜述
4.2 流域產流機制及下墊面變化影響機理
4.3 流域匯流模式及下墊面影響機理
4.4 設計洪水下墊面影響一致性修訂方法
4.5 小結
第5章 洪水系列下墊面影響一致性修訂的水文模型方法
5.1 水文模型概論
5.2 數字流域技術
5.3 新安江模型及新安江一海河模型
5.4 河北模型及其改進形式
5.5 TOPMODEL模型
5.6 模型比較研究
5.7 小結
第6章 洪水系列下墊面影響一致性修訂的相關分析方法
6.1 洪量系列一致性修訂方法研究
6.2 洪峰流量系列一致性修訂方法研究
6.3 小結
第7章 海河流域平原區產流模型及典型流域參數率定
7.1 研究現狀
7.2 降雨產流機理
7.3 模型結構
7.4 平原區入滲參數實驗研究
7.5 典型站模型參數率定及瀝澇水模擬分析
7.6 小結
第8章 海河流域主要控制站設計洪水成果下墊面變化影響修訂實踐
8.1 修訂意義
8.2 技術路線
8.3 子牙河主要控制站設計洪水成果下墊面影響修訂
8.4 大清河主要控制站設計洪水成果下墊面影響修訂
8.5 北四河典型控制站設計洪水成果下墊面影響修訂
8.6 小結
第9章 海河流域典型排澇區排澇模數修訂研究
9.1 平原區暴雨特征及典型站暴雨變化趨勢分析
9.2 平原瀝澇水特點及典型站瀝澇水變化趨勢分析
9.3 平原區典型站暴雨徑流關系分析及下墊面影響
9.4 平原匯流經驗方法及相關參數分析
9.5 海河流域典型排澇區排澇模數修訂研究
9.6 小結
第10章 城市化對暴雨洪水影響
10.1 城市化水文效應
10.2 城市雨洪模型及在北京市城區的應用
10.3 溫榆河設計洪水成果修訂
10.4 小結
第11章 結論與建議
11.1 主要結論
11.2 建議
參考文獻
附圖1 子牙河流域設計洪水修訂分區圖
附圖2 大清河流域設計洪水修訂分區圖2100433B
本書利用大量的圖表數據揭示了海河流域下墊面變化趨勢,深入研究了下墊面變化對產匯流的影響機理;對下墊面要素變化與暴雨產匯流模型結構的關聯模式進行了全面闡述,提出了設計洪水成果的修訂技術方法和平原除澇模數的修訂方法;分析了城市化對城市瀝澇水的影響,給出了城市暴雨洪水的模擬方法。本書結合海河流域實際,在流域下墊面變化對洪水影響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軌下膠墊(under-raid cushion)是指用橡膠或塑料制成的 ,設在鋼軌和混凝土軌下部件之間起絕緣減震作用的墊板。用來彌補混凝土剛性材料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