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碳氮比學說 | 外文名 | C/N ratio theory |
---|---|---|---|
所屬學科 | 植物學 | 公布時間 | 2019年 |
《植物學名詞》第二版。 2100433B
20世紀初克勒布斯(G. Klebs)提出的解釋成花轉變調節機制的學說。認為當植物體內C/N比值高時,有利于生殖器官形成,促進開花;反之有利于營養生長,延遲開花。
有機物中碳的總含量與氮的總含量的比叫做碳氮比,它們的比值叫碳氮比率。一般禾本科作物的莖稈如水稻稈、玉米稈和雜草的碳氮比都很高,可以達到60~100:1,豆科作物的莖稈的碳氮比都較小,如一般豆科綠肥的碳...
堪輿學,即風水學,傳統五術之一相術中的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盛行于中華文化圈,...
格式:pdf
大小:276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6
本試驗通過對7種不同物料的總氮(N)、有機質(OM)和總腐植酸(HA)測定,計算腐殖化率(HR)和碳氮比(C/N)。結果表明,糠醛渣和風化煤有機質含量較高,分別為78.61%和85.84%,C/N比也高,腐殖化率則較低,而沼渣、污泥、草炭有機質含量在44.63%~55.03%之間,其C/N低,但腐殖化率較高,特別是草炭,腐殖化率在90%左右。
格式:pdf
大小:276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6
氮碳共滲是指在鋼的表面滲入氮、碳原子來提高鋼的表面強度而保留基體性能的一種表面化學熱處理工藝。低碳鋼經560℃~580℃離子氮碳共滲后形成由化合物層和擴散層組成的表面強化層。通常認為化合物層的相變機理是:α-Fe+N/C→ε→γ'。但本課題組通過改變氮碳共滲氣氛,在560℃~580℃離子氮碳共滲過程中形成了γ'-Fe4(C,N)
閘門學說
閘門學說即閘門控制學說,是1965年Melzack和Wall在特異學說和型式學說的基礎上,為疼痛控制提出的,其基本論點是:粗(Aα、Aβ、Aγ)纖維和細(Aδ、C)纖維的傳導都能激活脊髓后角的上行的腦傳遞細胞(T細胞),又同時與后角的膠質細胞(SG細胞)形成突觸聯系。粗纖維的沖動只能興奮SG細胞,使該細胞向T細胞發出抑制性沖動,從而阻斷外周纖維向T細胞傳導傳遞沖動,故閘門關閉。而細纖維只能抑制SG細胞,使后者不能向T細胞發出抑制性沖動,因而閘門開放。 另外粗纖維傳導之初,疼痛信號在進入閘門以前先經背索向高位中樞投射(快痛),中樞的調控機制在通過下行的控制系統作用于脊髓的閘門系統,也形成關閉效應。細纖維的傳導使閘門開放,則形成慢性鈍痛并持續增強。
可概括為以下幾種:
①氣候相似說。德國林學家H.邁爾在1906年提出。他認為林木引種成功的可能性要看原產地與引種地點的氣候條件是否相類似。這一論點在林木引種中仍廣泛應用。其局恨性是忽略了林木的變異性和潛在的適應性;在氣候條件中又過分強調溫度,而忽視其他生態因子。
②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蘇聯Н.И.瓦維洛夫在1926年和以后的年代中提出(見作物起源中心學說)。
③生態歷史說。蘇聯Μ.Β.庫利季亞索夫在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他認為許多植物分布受地質及古氣候變遷的影響,只有了解植物區系歷史發展,才有助于選擇引種對象,制定引種馴化措施,確定適宜栽培區。根據生態歷史方法,引種時應對起源古老的單型屬(1屬內只有1種)和少型屬(1屬內只有 2~6種植物)加以重視。中國有很多單型或少型屬植物,它們目前分布范圍很窄,但其抗性及適應性較強,引種成功的較多,如杜仲、水杉、金錢松、鵝掌楸等。
④生態因子綜合分析說。認為林木引種必須考慮溫度、日照、降水、土壤等生態因子,以及這些因子的綜合影響,特別要重視影響某一地區引種樹種成活及生長、發育的主要限制因子,才能對癥下藥。如對溫度要注意其絕對最高值、絕對最低值及其持續期,特別是幾十年一遇的絕對最低溫度。美國農業部編的植物耐寒圖就是根據年平均最低溫度把美國劃分為10個帶,每個帶附有適宜栽種的喬、灌木樹種。對降水要注意其總量、季節分布和雨型,如中國東部沿海大部屬夏雨型,從世界冬雨型地區(如地中海和美國西部)引種來的樹種往往不易成功。土壤條件要注意土壤的pH、水分、溫度、通氣及微生物狀況。引種有菌根或根瘤的樹種時應同時引進共生菌種。
參考書目
R. J. Streets, EXotic Trees in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Clarendon Press,Oxford,1962.
巖石破碎比能學說是指關于破碎單位體積巖石所需能量與破碎前后塊度變化之關系的學說。著名的巖石破碎比能學說有:黎金格1867年的新表面說;蓋克1885年的相似說和美國人邦德1952年的裂紋說。一般認為,對于破碎比不大的破碎方法,如顎式破碎機等甲相似說比較符合。破碎比很大時,如采掘中的破碎、球磨等,則新表面說較適用。但在生產實際中,尤其在粉碎工程中,應用較廣的是邦德的裂紋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