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評價是在污染源和污染物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污染源評價的目的,是要確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為污染源治理和區域污染治理規劃提供依據。
各種污染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環境效應,要對污染源和污染物作綜合評價,必須考慮到排污量與污染物危害性兩個方面的因素。為了使不同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能夠在同一尺度上加以比較,要采用等標污染負荷這個特征參數來表示評價結果,或者說要對污染物和污染源進行標準化比較,其目的就是使各種不同的污染物和污染源能夠相互比較,以確定其對環境影響大小的順序。
污染源評價是以判別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為目的的評價。污染源評價以污染源調查為基礎,是制定區域污染控制規劃和污染源治理規劃的依據。污染源評價是指對污染源潛在污染能力的鑒別和比較。潛在污染能力是指污染源可能對環境產生的最大污染效應。它和污染源對環境產生的實際污染效應是不同的。污染源對環境產生的實際污染效應,不僅取決于污染源本身的特性(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性質、排放量、排放方式等),還取決于環境的性質(背景值、自凈能力、擴散條件),接受者的性質,以及各種污染物之間的作用和協生效應等。潛在污染能力取決于污染源本身的性質。因此,用潛污染能力評價污染源是合適的。
污染源潛在污染能力主要取決于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性質、排放方式等。這些具有不同量綱的量是很難進行比較的。污染源評價的關鍵在于,把具有不同量綱的量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其具有可比性,然后進行分析比較。進行標準化處理的方法不同.產生的評價方法也不同。根據污染源調查的結果進行污染源評價有兩類方法。一類是類別評價.一類是綜合評價。類別評價是根據各類污染源中某一種污染物的排放濃度、排放總量(體積或質量)、統計指標(檢出率、超標倍數、標準差)等項指標,來評價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污染程度;污染源綜合評價方法不僅考慮污染物的種類、濃度、排放量、排放方式等污染源性質,還要考慮排放場所的環境功能 。
評價項目原則上要求一地區內污染源排放出來的大多數種類的污染物都進入評價。但考慮到區域環境中污染源和污染物數量大、種類多,因此在評價項目選擇時,應保證本區域引起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進入評價,科學地、客觀地選擇評價參數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污染源評價應首先解決的問題。考慮到我國現有監測能力和環境標準現狀,評價參數選擇要遵循以下原則:
① 根據區域環境質量現狀及主要環境問題選擇評價參數;
② 根據污染物本身的理化性質及特點選擇評價參數。
至于評價標準,為了清除不同污染源和污染物因毒性和計算單位的不統一而導致的不可比,評價標準的選擇就成為衡量污染源評價結果合理性、科學性的關鍵問題之一。在選擇標準進行標準化處理時,一要考慮所選標準制定的合理性,二要考慮到各標準能否反映出污染源在區域環境中可能造成的危害的各主要方面,同時還要使應選的標準至少包括本區域所有污染物的80%以上。
環境承受污染物排放之后,嚴重地影響其質量,阻礙著各種功能的實現。因此,在評價污染源時,應考慮到環境功能的不同,從不同側面反映出污染源潛在污染能力。總之污染源評價標準的選擇,應根據“功能分區”和“多用途環境目標”的原則,選用多個標準系列參與評價。例如,評價廢氣時,要選用車間允許濃度,區民區允許濃度和排放標準;評價廢水時,可供選用的標準有“毒性標準”、“感官標準”、“衛生標準”、“生化標準”、“海水水質標準”、“漁業標準”、“排放標準”等 。
點污染源:是指集中由排污口排入水體的污染源。它又分為固定的點污染源(如工廠、礦山、醫院、居民點、廢渣堆等)和移動的點污染源(如輪船、汽車、飛機、火車等)。造成水體點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幾種工業:食品工業、...
環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工廠、作坊排出的廢煙、廢氣、廢水、廢渣和噪音; 2〕人們生活排出的煙、氣、噪音、臟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車輛、輪船、飛機等〕排出的廢氣和噪音; 4...
1,簡單:重點污染源就是污染大的排污單位.2,詳細:重點污染源是由環保局根據各排污單位的污染物的污染負荷進行排序,然后選擇一定比例確定.這個比例可以是前50%或前40%等. 事實上,就是很簡單得來的....
與評價類型相對應,污染源評價方法主要有污染源單一評價方法、綜合評價方法和經濟技術評價法。污染源單一評價方法所選用的指標包括濃度指標、排放強度指標和統計指標等;綜合評價方法則包括等標污染負荷法、排毒系數法、等標排放量法、潛在污染能力指數法和環境影響潛在指數法等;經濟技術評價法主要包括消耗指數法和流失量指數法等方法。
污染源單一評價方法
1 濃度指標
以某污染源排放某種污染物的濃度值來表達污染源的污染能力大小。但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容易忽略污染物排放量大,而排放濃度低的污染源對環境的污染影響。
2 排放強度指標
排放強度指標的表達式為
Wi=ciqi
式中:Wi為某種污染物的排放強度,g/d;
qi為含有某種污染物的廢水排放流量,m/d;
ci為廢水中某種污染物的平均濃度,g/m。
3 統計指標
(1) 檢出率:某種污染物被檢測出的樣品數占樣品總數的百分比。
(2) 超標率:某種污染物超過排放標準的樣品數占樣品總數的百分比。
(3) 超標倍數:某種超過排放標準的污染物濃度值與標準值之比。
(4) 標準偏差.
污染源綜合評價方法
1 等標污染負荷法
2 排毒系數法
排毒系數是指污染物的實測排放濃度與相應毒性標準濃度的比值。
3 環境影響潛在指數法
將污染物、污染源狀況與承受污染的具體環境結合起來進行評價,可以更為客觀地評價污染源,此類評價方法帶有指明污染源對環境潛在影響的意義,稱為環境影響潛在指數法。其計算公式為
Pi=Kijaj
式中:
Pi為污染物的環境影響潛在指數;
mi為污染物日絕對排放量;
Coi為污染物的排放標準濃度;
aj為水體功能用廢水水量分配系數;
Kij為污染物的環境功能系數。
環境功能系數Kij是指污染物的排放標準濃度(Coi)與污染物的水體功能標準濃(Ci)之比,即Kij=Coi/Ci。Kij越大,表明污染物(源)對功能水體的污染威脅越大。
經濟技術評價法
經濟技術評價法是以經濟技術指標作為評價標準的一種方法,其指導思想是基于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主要原因是資源利用率低、企業管理不善、技術條件落后、設備陳舊等。該方法認為,污染物的排放量取決于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水量、能源和原材料數量,這些物質能量的消耗量越大,則污染物排放量越大,對環境的危害也越大。因此,利用經濟技術評價法進行評價,可從另一側面反映污染源的潛在污染能力,并使得人們對污染源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此類方法中常用到的方法包括消耗指數法和流失量指數法。
1 消耗指數法
消耗指數是指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水量、能量、原材料量與定額消耗量的比值。
2流失量指數法
流失量指數是指某一污染源的水量、能量、原材料量的流失量與定額流失量之比,它反映出生產技術、生產工藝和生產管理的總水平 。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167KB
頁數: 5頁
評分: 4.4
本文論述了勝利電廠污染源和污染治理措施回顧評價的方法和內容,回顧評價采用現場調查,與一期環評報告進行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重點放在污染源,污染治理措施的調查分析上。
格式:pdf
大小:167KB
頁數: 3頁
評分: 4.5
對洈水水庫污染源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與分析評價,結果表明:(1)流域居民的生活污水是洈水水庫主要點源污染源,其次是水庫周邊的養豬場和高污染企業;污染因子以TP為主;(2)洈水水庫面源污染入庫氮、磷分別為638.2t/a、26.7t/a,洈水水庫面源污染基本是由農業化肥施用造成;(3)洈水水庫的內源污染主要是由于庫區漁業養殖帶來不可避免的投肥投餌污染,這對水源地水質造成極大破壞。
污染源評價是在污染源和污染物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污染源評價的目的是要確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提供環境質量水平的成因;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基礎數據,為污染源治理和區域治理規劃提供依據。因此,污染源評價是環境影響評價和污染綜合防治的重要一環,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
污染源評價是指對污染源潛在污染能力的鑒別和比較。潛在污染能力是指污染源可能對環境產生的最大污染效應。它和污染源對環境產生的實際污染效應是不同的。污染源對環境產生的實際污染效應,不僅取決于污染源本身的特性(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性質、排放量、排放方式等),還取決于環境的性質(背景值、自凈能力、擴散條件),接受者的性質,以及各種污染物之間的作用和協生效應等。潛在污染能力取決于污染源本身的性質。因此,用潛在污染能力評價污染源是合適的。
污染源潛在污染能力主要取決于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性質、排放方式等。這些具有不同量綱的量是很難進行比較的。污染源評價的關鍵在于,把具有不同量綱的量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其具有可比性,然后進行分析比較。進行標準化處理的方法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評價方法
根據污染源調查的結果進行污染源評價有兩類方法。一類是類別評價;一類是綜合評價。類別評價是根據各類污染源某一種污染物的排放濃度、排放總量(體積或質量),統計指標(檢出率、超標倍數、標準差)等項指標,來評價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污染程度。污染源綜合評價方法不僅考慮污染物的種類、濃度、排放量、排放方式等污染源性質,還要考慮排放場所的環境功能。
各種污染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和不同的環境效應,為了使不同的污染物和污染源能夠在同一個尺度上加以比較,需要采用特征數來表示評價的結果;或者說,需要對污染物和污染源進行標準化比較。污染源評價要確定的三個特征數是:等標污染指數、等標污染負荷、污染負荷比。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確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在完成污染源調查之后,為了評價不同污染源的危害程度,確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應注意選擇合適的評價標準。為了使評價結果盡可能地反映實際情況,可以從不同角度選用幾個評價標準,作出幾組評價,再從幾組評價的綜合分析中得出評價結論。另一方面,必須有一個比較各類污染源性質的共同指標,即對污染物和污染源進行標化計算。 標化計算方法隨評價要求而異,以計算等標排污量為例:首先對i個污染源,先計算各污染物的等標排放量Pi,j。 式中Mi,j為污染源i第j種污染物排放量(噸/年),(i=1,…,n),(j=1,…,m);SE為選用的評價標準。再計算污染源i的等標排放量Pi。 (i=1,…,n)
再計算整個調查區域的等標排放量PT。 最后計算每個污染源的等標排放量Pi與PT的比值Ki。 (i=1,…,n)
將Ki按數值由大到小依次排列,Ki值最大的為主要污染源(或Ki值較大的幾個為主要污染源)。如要確定某區域內的主要污染物,則可再計算全區域內某種污染物的等標排放量Pj。 再求出每個污染物的等標排放量Pj與PT的比值Kj。 同樣,把Kj按數值大小排列,Kj值最大的或較大的幾個即為該區域的主要污染物。這種方法稱為等標排放量的評價計算法。目前只用于狀態相同的污染物,即只能分別進行廢水、廢氣、廢渣和噪聲等污染源的評價。至今還沒有一個可以把各種污染源綜合在一起計算和評價的成熟方法。
調查和評價計算結果都應列入污染源評價報告書。
(1)明確污染源調查與評價的目的。由于調查與評價的目的不同,其要求、內容與方法也就不完全相同。
(2)在污染源的調查與評價過程中,應把‘‘污染源一環境一人群健康”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不能孤立地看待污染源及其排放的污染物,還要看到污染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進入環境的途徑及其在環境中的遷移、擴散、轉化,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3)要注意到污染源所處的位置及周圍的環境。由于污染源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它的自然條件(地貌、水文、氣象、生物、土壤等)不同,環境的自凈能力不同,同樣排放量的相同污染物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卻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