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國西北部,覆蓋西北部新疆以外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1949年以后,此四省區的電力工業均有較大發展。“一五”期間在西安建設了骨干火電廠,到1999年末,各省擁有發電設備總容量達667.45萬千瓦,其中水電129.2萬千瓦,火電538.25萬千瓦,年發電量264.12億千瓦·時,其中水電22.59億千瓦·時,火電241.53億千瓦·時。水電資源豐富是西北電網的一個特點。為開發黃河水力資源,早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即開始建設黃河上中游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門峽(河南境內)、龍羊峽水電站。在建中的黃河上游大型水電站李家峽水電站裝機200萬千瓦(5臺40萬千瓦)。中國第一條330千伏劉天關超高壓輸變電工程(編號330工程),于1972年建成,逐步將陜西電網與甘肅、青海及寧夏三省(區)的電網聯系起來,成為西北電網的網架骨干,與220千伏、110千伏干線逐步聯成西北系統。到2003年底,西北電力系統的裝機容量達2?999.8萬千瓦,其中水電938.2萬千瓦;年發電量139.24億千瓦·時,水電25.9億千瓦·時,西北電網輸變電規模見表。2000年西北電網輸變電的規模35kV及以上其中330kV220kV110kV輸電線路長度(km)585928598328521464變電容量(萬kW)(5377)*5881(1248)–(876)766(2237)– *括號內為1999年末數字。2001年冬籌建的一個工程啟動了西北電網與華中電網直流“背靠背”聯絡選站的工程,到2005年已經完工并投入運行,它的建成投產,在中國電力發展史上占據了一個重要位置。因為:該年把裝機容量3?560萬千瓦的西北電網與10?839萬千瓦的華中電網相聯,而后者已通過±500千伏直徑輸電與12?361萬千瓦的華東電網連接;三大區電力系統聯網,組成2.7億千瓦的強大聯合電力系統,統一調度,乃是向建成中國聯合(統一)電力系統邁出的重要一步。2005年,中國第一條青海官廳—甘肅蘭州東75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建成,西北電網網架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到2007年末,總裝機容量達4?865萬千瓦。
可以直接套用,但是主材需要找差,也就是你說的那個文化磚,不論是比定額中的價格高還是底都要找差價的。 投標的時候
本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本書著重闡明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應用技術。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闡述作為繼電保護硬件系統的幾種主要繼電器的作用原理、分析方法和整定原則。第三~...
動力系統;通常把發電企業的動力設施、設備和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設備及相應的輔助系統組成的電能熱能生產、輸送、分配、使用的統一整體稱為動力系統; 電力系統:通常把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設備...
6月16日,西北地區勘察設計行業“首屆西北BIM論壇”在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建西北院)舉行。來自各地的開發商、工程設計單位、施工方、建筑院校和建筑類院校學生代表共計200余人參加。中建西北院BIM研究中心、陜西建工集團、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和BIM軟件方等近十家單位代表做了交流報告。
論壇上,中建西北院院長熊中元簡要介紹了我國BIM技術的應用現狀,潛在價值及影響。與會嘉賓們分別交流了BIM技術在美國、韓國等國以及我國北京、上海、山東等地實際應用情況,并結合工程案例,探討了各企業標準制定情況、BIM具體運用、施工中存在問題等。
據了解,“西北BIM論壇”由中建西北院主辦,計劃每年一屆,通過不同的主題展開若干系列的交流。該論壇是西北地區BIM資源共享、技術交流、合作共贏、增進友誼的平臺,促進了陜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BIM運用水平的提高,并推動了BIM技術在行業運用發展。
西北電監局將始終堅持“監管就是服務”的理念,在國家電監會的領導下,與西北各省(區)政府、電力企業一起,努力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共同促進西北地區電力事業的蓬勃發展,為構建西北地區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1982年,《西北水電技術》創刊,是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內部刊物。
1988年,更名為《西北水電》。
1989年,《西北水電》成為有刊號的內部季刊。
1993年2月,經國家科委批準,《西北水電》成為正式季刊,并在出版局領取了正式刊號。
1994年7月,由國際連續出版物數據系統中國國家中心頒發了連續刊號,可在國際發行。
2008年,刊期變更為雙月刊。
2014年11月,該刊成為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2016年3月1日,《西北水電》正式啟用網絡采編辦公平臺。
2017年1月,《西北水電》微信公眾號正式開通并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