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綱植物有莖與葉的分化。莖直立,稀少分枝,或匍匐而不規則分枝或羽狀分枝,組織上僅有中軸與皮部的初步分化。葉呈輻射狀排列,多具中肋。葉細胞多邊形、方形、六角形或線形,胞壁等厚或不規則加厚、平滑、具疣或乳頭。假根由多細胞構成。孢蒴具蒴軸、蒴齒和蒴蓋,無彈絲。原絲體發達,1個孢子形成的原絲體上可產生多個配子體。蒴柄延伸多在孢蒴成熟之前。孢蒴頂部有斷裂的頸卵器壁形成的蒴帽。孢蒴成熟后多蓋裂,多數具蒴齒。組織構造較苔類植物為堅挺。雌雄同株式異株,或雌雄混生同苞。染色體數多為n=6,7,8,9,10,11,13及其二倍體或三倍體。
該綱一般可分為3亞綱:泥炭蘚亞綱(Sphagnidae)、黑蘚亞綱(Andreaeidae)和真蘚亞綱(Bryidae)。絕大多數蘚類屬真蘚亞綱。1980年,M·R·克羅斯比認為蘚類可劃分為6個亞綱,即真蘚亞綱中的四齒蘚目(Tetraphidales)、煙桿蘚目(Buxbaumiales)和金發蘚目(Polytrichinales)可分別提升為四齒蘚亞綱(Tetraphidae)、煙桿蘚亞綱(Buxbaumiidae)和金發蘚亞綱(Polytrichidae)。
泥炭蘚亞綱(Sphagnidae)僅有一目一科,泥炭蘚目(Sphagnales),泥炭蘚科(Sphagnaceae),泥炭蘚屬(Sphagnum),約 300余種,多分布于北半球溫帶地區。中國的主要分布于東北、西北和西南高寒沼澤地區,常見的有泥炭蘚。
黑蘚亞綱(Asdreaeidae)僅有一目一科,黑蘚目(Andreaeales),黑蘚科(Andreaeaceae),兩個屬,中國僅有黑蘚屬(Andreaea),疣黑蘚分布于陜西、安徽和福建。
真蘚亞綱(Bryidae)最大,有12—19目,真蘚目(Bryales)是苔蘚植物中科、屬、種最多的一個目,遍布全世界。中國常見的有葫蘆蘚。
多糖類、氨基酸、脂肪酸、酚類和核酸。2100433B
葉黃槿為常綠大灌木至小喬木,被星狀毛。主干不明顯,高可達3-4m。其葉大,如心形,葉柄長3-8cm。其花,雄蕊多數為單體,雄蕊筒包圍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開裂。單葉,葉草質,互生,革質,...
落葉灌木,高1.5-3米;當年小枝連同芽、葉柄和花序均密被土黃色或黃綠色開展的小剛毛狀粗毛及簇狀短毛,老時毛可彎伏,毛基有小瘤狀突起,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被疏毛或幾無毛,有凸起的墊狀物。葉紙質,寬倒卵...
平枝栒子屬落葉或半常綠匍匐灌木,高不超過0.5米,枝水平開張成整齊兩列狀;小枝圓柱形,幼時外被糙伏毛,老時脫落,黑褐色。葉片近圓形或寬橢圓形,稀倒卵形,長5-14毫米,寬4-9毫米,先端多數急尖,基部...
格式:pdf
大?。?span id="t21gmu0" class="single-tag-height">12KB
頁數: 1頁
評分: 4.3
國槐形態特征 落葉喬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綠色,皮孔明顯。羽狀復葉長 15-25 厘米;葉軸有毛,基部膨大;小葉 9-15 片,卵狀長圓形,長 2.5-7.5 厘 米,寬 1.5-5 厘米,頂端漸尖而有細突尖,基部闊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萼鐘狀,有 5小齒;花冠乳白色,旗瓣闊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脈,翼瓣龍骨瓣邊緣稍帶紫色;雄蕊 10條,不等長。莢果肉質,串珠狀, 長 2.5-5 厘米,無毛,不裂;種子 1-6 顆,腎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長習性 性耐寒,喜陽光,稍耐陰,不耐陰濕而抗旱,在低洼積水處生長不良, 深根,對土壤要求不嚴, 較耐瘠薄, 石灰及輕度鹽堿地 (含鹽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長。但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上生長最 佳。耐煙塵,能適應城市街道環境。病蟲害不多。壽命長,耐煙毒能力強。 用途 中國
格式:pdf
大?。?span id="vtxcbz9" class="single-tag-height">12KB
頁數: 3頁
評分: 4.8
尖葉走燈蘚分類系統位置
生物 Vitae[三域系統]
真核域 Eukarya[三域系統]
植物界 Plantae[三域系統]
苔蘚植物門 Bryophyta[傳統系統]
蘚綱 Bryopsida[COL_China2010系統]
真蘚目 Eubryales[COL_China2010系統]
提燈蘚科 Mniaceae[COL_China2010系統]
匍燈蘚屬 Plagiomnium[COL_China2010系統]
匐燈蘚 Plagiomnium cuspidatum[COL_China2010系統]
松杉綱CONIFEROPSIDA
銀杏綱GINKGOPSIDA
蘇鐵綱GYCADOPSIDA
裸萼鳳尾蘚、卷葉鳳尾蘚、大鳳尾蘚、南京鳳尾蘚、急尖鳳尾蘚、網禮鳳尾蘚、羽葉鳳尾蘚、黃葉鳳尾蘚、異葉鳳尾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