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小蓬 | 拉丁學名 | Nanophyton erinaceum (Pall.) Bunge |
---|---|---|---|
界 | 植物界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 | 原始花被亞綱 |
目 | 中央種子目 | 科 | 藜科 |
亞????科 | 螺胚亞科 | 族 | 豬毛菜族 |
屬 | 小蓬屬 | 種 | 小蓬 |
命名者及年代 | (Pall.) Bunge,1862 |
分布于中國新疆;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 、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也有分布。
小蓬在中國新疆4月初萌發,6月底至7月初開花,8-9月結實,9月中下旬枯黃。
墊狀半灌木。 植株高不過30厘米。莖粗糙,彎拐,扭曲,灰褐色至黑褐色;老枝繁密,具多數側生干枯短枝;當年枝綠色,通常長5-10毫米。葉長1.5-5毫米,先端多少呈鉆狀,銳尖,背面有乳頭狀凸起,基部半抱莖,腋內具棉毛。
花單生葉(苞)腋,通常1-4(7)個集生于每一當年枝的頂端;小苞片與苞片近同形,卞部具膜質邊緣;花被片排列成2輪,外輪2片,內輪3片,果時長8-12毫米,麥稈黃色,互相包覆成扭曲的圓錐體,花藥附屬物稍帶白色;花盤杯狀,有5個稍肥厚的半圓形裂片;花柱淡黃色,長約1.25毫米;柱頭2,條形,外彎或直立,稍短于花柱。胞果卵形,長2-2.25毫米,黃褐色。種子直立,胚平面螺旋形,黃綠色。
小蓬草(學名:Conyza Canadensis(L.)Cronq.)別名:小白酒、加拿大蓬飛草、小飛蓬、飛蓬,菊科,一年生草本,常生長于曠野、荒地、田邊、河谷、溝邊和路旁。花果期5~10月。繁殖,以...
是的,也叫小飛蓬
分別用梁(或圈梁)、板、反檐定義并繪制,反檐注意增加板鋼筋沒有計算的彎折部分,供參考;鋼筋也可在單構件選擇對應的圖集設置,或用自定義線設置
小蓬是小半灌木荒漠草場的主要組成植物。多數是呈小面積出現于海拔較高的低山殘丘山麓洪積扇或者河流古老階地上。海拔高度600-1000米,土壤通常礫質化較強,礫石占30-95%的強堿化、礫質、壤質的灰鈣土、棕鈣土和灰棕荒漠土。這類地區土壤排水良好,光照條件優越,土壤呈強泡沫反應,pH8-8.5,有堿化層發育,質地輕壤至中壤,多具粉砂質,并夾雜有小碎石和小卵石及石膏沉積。
小蓬適于≥10℃積溫3000℃左右,年降水量120-300毫米之間,季節分配基本趨于均勻的溫帶荒漠氣候。小蓬對大幅度溫差適應能力也較強,在分布區,極端最低溫度-31.8至-42.7℃,極端最高溫度可達35.2至40.9℃,生長良好。
小蓬植物群落外貌呈現稀疏而低矮,草層高度5-15厘米,在整個生長季節中,季相灰褐,較為暗淡。群落總蓋度最高可達50%,一般在15-25%之間。
以小蓬為單優勢種的群落分布最廣。它多處在海拔600-900米低山、山麓洪積扇和河岸古老階地上。小蓬在群落中形成高10厘米左右的小半灌術層片。總蓋度10-30%。種類組成從10余種少到1-2種。伴生種有駱駝刺、小蒿、木地膚、鹽生假木賊、角果藜等。
在新疆烏它古河以北和北塔山一帶,海拔1200米的山麓沖積扇上,小蓬與超旱生半灌木或小半灌木形成群落。該群落具有鹽生特征。從屬植物有枇杷柴、鹽生假木賊、小蒿。小蓬高10厘米。總蓋度20-30%。組成植物6-8種,伴生種有駝絨藜、金鈕扣、沙生針茅。在中國伊犁谷地、博樂谷地和阿爾泰山南麓海拔500米左右和低山礫質化仍很強的土壤上,常與草原禾草形成草原化荒漠群落。從屬草本層片有砂生針茅、針茅、寸草苔等。總蓋度10-15%,6-8種組成植物。伴生種有博樂蒿、小蒿、多根蔥、準噶爾隱子草等。
小蓬的飼用價值中等,適口性在家畜中和季節之間差異很大。駱駝最喜食,馬和羊較為喜食,牛不樂食。駱駝終年喜食,馬和羊春夏幾乎不食,秋季喜食。小蓬草場宜作小家畜的春、秋放牧場。粗蛋白含量高,晚秋是家畜催肥飼料,駱駝的好草場。產草量低,每畝產鮮草68千克。 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148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5
云南小蓬祖水庫為單曲混凝土拱壩,水庫蓄水后,在壩體兩側下游山體存在繞壩滲流嚴重等問題。經設計單位重新勘察認證當地地質條件,確定增加帷幕灌漿對基礎加強處理,消除大壩隱患,確保了水庫的安全運行。
飼用:小蓬草嫩莖、葉可作豬飼料。
藥用:全草入藥消炎止血、祛風濕,治血尿、水腫、肝炎、膽囊炎、小兒頭瘡等癥。北美洲用作治痢疾、腹瀉、創傷以及驅蠕蟲;中部歐洲,常用新鮮的植株作止血藥,但其液汁和搗碎的葉有刺激皮膚的作用。
化學成份:
小蓬草全草含揮發油,其中含檸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乙酸亞油醇酯(linoleylacetate)及醛類,母菊酯(matrlcariaester)、去氫母菊酯(dehydromatricariaester)和矢車菊屬烴(centaur)。地上部分含β-檀香萜烯(β-santalene)、花側柏烯(cuparene)、β-雪松烯(β-himachalene)、α-姜黃烯(α-curcumene)、γ-蓽澄茄烯(γ-cadinene)、檸檬烯、醛類,松油醇(terpineol)、二戊烯(dipen-tene)、枯牧烯(cumulene)、鄰芐基苯甲酸(o-benzylbenzzoicacid)、皂甙、高山黃芩甙(scutellarin)、γ-內酯類,苦味質,樹脂,膽堿(choline)、維生素C(vitaminC)等。
小飛蓬其它研究
1.抗草甘膦小飛蓬檢測方法的建立
[目的]采用溫室生物測定法建立小飛蓬對草甘膦的抗性檢測方法.小飛蓬幼苗長至5~7葉期,單株移栽,15~20葉時,按不同濃度處理噴施草甘膦.用藥后3d進行第一次觀察,記錄各濃度的藥害癥狀,并劃分藥害級別.以后每隔4d記錄1次,藥害級別轉化為藥害綜合指數.當不同處理間的藥害癥狀有極顯著差異時進行鮮重和干重的測定.分別以所獲得的藥害綜合指數、鮮重、干重和藥劑劑量的對數進行回歸,所有的數據都用log-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模擬.通過比較兩次重復實驗的結果,證實采用藥害分級、鮮重、干重的方法都能較好地反映小飛蓬受害情況和不同劑量草甘膦處理間的關系,但藥害分級的方法是3種方法中重復性最好的一種. 2.小飛蓬對Cd的耐性與吸收特性研究
[目的]分析小飛蓬的生長、生理及富集重金屬的能力,探索小飛蓬對Cd污染的生理響應機制與耐性機理.[方法]采用水培試驗方法,研究了5個Cd濃度(0、25、50、75、100μmol/L)處理對小飛蓬(贛南鎢礦區優勢植物)生長、葉綠素含量和吸收Cd的影響.[結果]當Cd濃度為25和50μmol/L時小飛蓬能正常生長,各 生長指標與對照(0μmol/L)相比差異均不顯著.當Cd濃度達到75和100μmol/L時植物生長緩慢、植株矮小.小飛蓬對Cd吸收有很強的分異特征,能將更多重金屬積累在植物地上部.小飛蓬地上部和根系的Cd含量隨營養液Cd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當Cd濃度為75μmol/L時,植物地上部Cd吸收總量達到最高,為118.87mg.[結論]小飛蓬對修復低、中濃度Cd污染的土壤具有一定潛力.
3.小飛蓬提取物除草活性的生物測定
以高粱(SorghumvulgarePers.)、黃瓜(CucumissativusL.)、小麥(TriticumaestivumL.)和油菜(BrassicacampestrisL.)為供試對象,用種子萌發法測定了小飛蓬(ErigeroncanadensisL.)全株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乙醇等3種溶劑提取物的除草活性.小飛蓬的乙酸乙酯與乙醇提取物對4種供試作物均顯示出很強的抑制生長作用,濃度達100mg*mL-1時對小麥和油菜幼苗生長的抑制率均為100%.小飛蓬乙酸乙酯提取物對高粱和油菜的幼根及黃瓜和油菜幼莖的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低濃度乙醇提取物對小麥和高粱幼根及幼莖的生長有較強抑制作用,但高濃度時則對黃瓜和油菜的抑制作用較強;6.25mg*mL-1乙醇提取物對黃瓜、油菜、小麥和高粱幼莖生長的抑制率分別為6.50%、8.58%、21.51%和26.98%;25mg*mL-1乙醇提取物的抑制率則分別達到61.31%、 77.45%、39.78%和46.34%.表明小飛蓬乙酸乙酯和乙醇提取物具有潛在的除草活性.
4.通過對高Cu污染區(Ⅰ)、低Cu污染區(Ⅱ)和非污染區(Ⅲ)小飛蓬盆栽實驗及生理生化指標分析.結果表明.生態型Ⅰ、Ⅱ、Ⅲ電導率均隨著Cu濃度增加而增大,并且兩者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葉綠素(a+b)含量隨著Cu濃度增加呈極顯著負相關;生態型I的蛋白質和脯氨酸含量隨著Cu濃度增加均先有所升高,然后又降低,而生態型Ⅱ、Ⅲ則一直呈現降低趨勢.3種生態型小飛蓮體內SOD、POD、CAT酶活性在Cu脅迫下均有所提高.與對照相比,當Cu濃度為1200mg·kg^-1時.生態型Ⅰ的SOD、POD、CAT活性分別為194.1%、206.2%、118.6%;Ⅱ的SOD、POD、CAT活性分別為170.1%、182.9%、111.3%;Ⅲ的SOD、POD、CAT的活性分別為115.196、155.496、107.3%.對3種生態型小飛蓬的生理生化指標及酶活性分析表明,高Cu污染區小飛蓬的耐受性要強于低Cu污染區.兩者又均強于非污染區小飛蓬,這3種生態型小飛蓬的耐受性呈現出了明顯的種間差異.
莖直立,株高50-100cm,具粗糙毛和細條紋。葉互生,葉柄短或不明顯。葉片窄披針形,全緣或微鋸齒,有長睫毛。頭狀花序有短梗,多形成圓錐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2-3層,披針形,邊緣膜質,舌狀花直立,小,白色至微帶紫色,筒狀花短于舌狀花。瘦果扁長圓形,具毛,冠毛污白色。種子繁殖。
小飛蓬幼苗除子葉外全體被粗糙毛。子葉卵圓形。初生葉橢圓形,基部楔形,全緣。成株高40~120厘米,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全體被粗糙毛。葉互生,條狀披針形或矩圓形,基部狹,頂端尖,全緣或微鋸齒。邊緣有長睫毛。頭狀花序,密集成圓錐狀或傘房狀。花梗較短,邊緣為白色的舌狀花,中部為黃色的筒狀花。瘦果扁平,矩圓形,具斜生毛,冠毛1層,白色剛毛狀,易飛散。
小飛蓬為一年生或越年生雜草。主要靠種子繁殖。10月初發生,10月中、下旬出現高峰期,花期在次年6~9月份,果實7月份漸次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