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血三七具有抗氧化、抗菌、治療腦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藥理作用。從血三七中共分離得到 50 多種化合物,主要為黃酮類,如槲皮素、槲皮苷、表兒茶素等;蒽醌類如大黃素;酚酸類如沒食子酸、阿魏酸、綠原酸等成分。大量研究表明,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心腦血管循環等作用,沒食子酸具有抗病毒、抗炎、鎮痛、抗氧化活性;綠原酸具有抗病毒、抗菌等作用。
性冷,味澀;熱經
功能療效
血三七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胃痛、跌打損傷、骨折、勞傷腰痛、風濕疼痛等,主要作用是止血,消腫,止痛。對外傷流血,紅腫,疼痛比較有作用,活血的功效可用在治療風濕與關節疼痛瘀傷。
6~30克。
1、胃病治療:主要是用血三七泡茶,每早晨空腹和晚睡前飲用,使用期間不可食辣椒。胃病重者可能此法療效甚微。
2、跌打損傷、骨折、勞傷腰痛、風濕疼痛者將其以1:10的比例用濃度酒泡夠八天以上,飯前,睡前飲50克-30克,同時用泡過的酒擦拭患處感覺起熱即可。泡過的酒總的使用為飲7分擦3分。
3、用可止血,具體的使用方法是:將其用刀刮其身取其碎沫直接敷于流血部位。或是將已用于泡酒使用完的血三七取出曬干將其壓成粉沫存放,待用時直接取出敷上也可。
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備用。2100433B
分布于貴州各地苗鄉,湖北、湖南、廣西、云南、四川等地。
喜陰植物。喜冬暖夏涼的環境,畏嚴寒酷熱;喜潮濕但怕積水,對光敏感,喜斜射、散射、漫射光照,忌強光。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達1m。宿根肉質肥大,具疣狀突起及須根。莖具縱溝紋,綠色或紫色,上部多分枝。基生葉簇生,邊緣有不規則鋸齒,或羽狀分裂,兩面有柔毛;莖生葉互生,形大,羽狀分裂,兩面無毛。總苞筒狀,苞片兩層,條狀披針形,邊層膜質;花兩性,管狀,金黃色,花冠頂端5齒裂,花柱基部小球形,分枝頂端有細長線形具毛的尖端;瘦果狹圓柱形,冠毛白色。花期9~10月。
中文名:血三七
別名:三七草《綱目》,見腫消、乳香草、奶草《綱目拾遺》,菊三七《上海常用中草藥》,土三七《滇南本草》,金不換《秘方集驗》,紫三七(江蘇),血當歸、血三七、血七、血疙瘩(貴州),水三七(河北),紫蓉三七、艾葉三七、鐵羅漢、烏七(湖南),菊葉三七(上海)
苗族藥名:血三七(貴州松桃),加松略確(貴州黔東南),彎九柳(貴州黔南)
拉丁名:Gynura japonica (Thunb.) Juel.
科別:菊科
采制: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備用。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土三七的全草。
格式:pdf
大小:6KB
頁數: 3頁
評分: 4.6
用料組成及壓實標準 1、用料組成 灰土系用一定量的石灰與土拌合夯壓而成, 其強度隨時間緩慢增 長,具有一定的水穩定性和不滲水性(為原土的 10~13倍),灰土體 積比設計為 3:7。土料采用粘性細粒土,不得用表面耕植土,土料 中硫酸鹽含量應小于 0.8%,有機質含量應小于 10%,土塊粒徑不大 于 15mm。石灰采用熟石灰粉,石灰等級不得小于Ⅲ級, 要求同產地、 同品種、同規格,每 200T為一批,不足 200T也按一批計。選定好合 格的土料與石灰后, 做 3:7灰土擊實試驗, 檢驗數量每 5000m3檢驗 一次(重型擊實),以此進行施工質量控制。尤其是含水量的控制是 關鍵的一個環節, 結合灰土擊實試驗報告的參數指標, 含水量一般控 制在 20%~23%為宜,最大不超過 24%。施工前應根據工程特點、設 計壓實系數、土料種類、施工條件等,合理確定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圍、 鋪灰土的厚度和夯打碾壓
格式:pdf
大小:6KB
頁數: 3頁
評分: 4.8
三七土換填基礎專項施工方案 一、 工程概況: 本單位工程屬于 4#機組煙氣脫硝改造工程中的氨區公用系統工程,工程地 址位于廠區的北部。 換填區域結構主體一層框架, 為氨區電控間和設備間, 按圖 紙要求基礎外 2 米、基底 2米采用 3:7土做地基換填,壓實系數不低于 0.96, 換填完成后需作載荷試驗,滿足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160kpa。 二、 用料組成及壓實標準: 1、 用料組成: 灰土系用一定量的石灰與土拌合夯壓而成,其強度隨時間緩慢增長,具有 一定的水穩定性和不滲水性(為原土的 10~13 倍),灰土體積比設計為 3:7。土 料采用開槽土,土塊粒徑不大于 15mm。石灰采用熟石灰粉,石灰等級不得小于 Ⅲ級,要求同產地、同品種、同規格。含水量的控制是關鍵環節,灰土墊層土料 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最優含水量 ω op±2%的范圍內,最優含水量可通過擊實試 驗確定。 2、壓實標準 地基基底
菊三七的全草入藥。具有治跌打損傷、止痛消腫、活血化瘀、消炎止血、抗癌防癌、治婦科諸病的功效。
羽葉三七根狀莖在中國民間也作三七代用品。
化學成分:塊莖中含羽葉三七苷F1、F2,竹節人參皂苷V、Ⅳ、Ⅳa,姜狀三七苷R1、人參皂苷F1、F2、F3、Rb1、Rb3、Rd、Re、Rg1、Rg2,24(S)-假人參苷F11、人參黃酮、珠子參苷F1。
性味功能:味微苦、甘,性微溫。化淤止血,消腫定痱。
《甘肅中草藥手冊》:“甘、苦,平”。
《四川常用中草藥》:“性溫,味微苦、甘;肝、脾二經”。
《寧夏中草藥手冊》:“甘、苦,微溫”。
主治癥狀:主治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漏、外傷出血、月經不調、經閉、產后淤血腹痛、跌打腫痛、勞腰痛、胸脅痛、胃脘痛、瘡瘍。
《中國藥用植物志》:“有療傷止血之效”。
《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祛痰,消腫。治咯血、尿血、管炎、支氣管炎、胸脅胃疼”。
《四川常用中草藥手冊》:“能去淤,活血;治跌打損傷、脹積聚、癰腫、勞傷吐血等癥”。
《甘肅中草藥手冊》:“治外傷出血”。
《西藏常用中草藥》:“治血痢、便血、產后出血過多”。
《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散淤止血,益氣生津”。
《全國中草藥匯編》:“治病后虛弱、肺結核咯血、衄血、閉、產后血淤腹痛、寒濕痹痛、跌打損傷”。
本書全面介紹了近20年來三七栽培的研究與實踐結果,展示了三七現代化栽培的優勢與特色。本書共分為11章,第1章主要介紹了三七種植及產業概況,后10章則分別對三七的起源與分布、生理生態基礎、連作障礙、營養與施肥、繁育、栽培技術、遮陽網栽培、仿生栽培、機械化栽培及立體栽培方面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本書既有理論探索,又有方法創新;既有專題論述,又有系統分析;既有回顧性研究,又有前瞻性分析。本書能夠將已有三七栽培方面的科技成果進一步推廣應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三七的規范化、現代化種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