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延安革命紀念館木刻版畫集 | 作????者 | 張建儒 |
---|---|---|---|
出版社 | 中國書畫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13年4月 |
頁????數 | 166 頁 | 定????價 | 198.00 元 |
ISBN | 9787514606706 |
張建儒,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延安革命紀念館木刻版畫集》主編。
《延安革命紀念館木刻版畫集》分木刻版畫原件及拓印鑒賞、報紙欄目木刻及拓印、報花插圖木刻原件及拓印、印刷模具木刻原件及拓印四部分介紹了延安革命紀念館的館藏的148副珍貴原版木刻、版畫。《延安革命紀念館木刻版畫集》和其姊妹篇《延安革命紀念館藝術精品選》,系統的介紹了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原版木刻、版畫、名人書畫以及陳列展覽中的油畫、雕塑、場景復原等藝術品,方便了更多的人欣賞到這些藝術珍品,具有較高的文物、藝術和收藏價值。
最近正在研究,真巧,可以幫幫你。 1.賣一塊木板; 2.用鉛筆構圖; 3.將保留的地方用顏色筆涂上色,不涂的地方就是要刻的(俗稱:刻白留黑); 4.用滾筒在整個木板上涂上石墨; 5.把宣紙應在上面,用...
過稿 可以直接在上面畫 如果你可以把稿子打印出來的畫 &nbs...
過稿 可以直接在上面畫  ...
格式:pdf
大小:12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6
裝飾畫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在當今社會中與人們的生活聯系越來越密切了,從賓館酒店到繁華的商業區、從工作地點到溫馨的小家,幾乎在人們出現的場所都會有它的存在,它點綴著人們的生活,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精神層面。木刻版畫,從中國新興木版畫開始發展到現在,經歷了由宣傳為主到純藝術表現性的轉變。在西方,木版畫也從單純的木版面形式轉變為多版種材料制作。對于裝飾畫而言,它的表現形式和制作材料也是極為豐富的,本文將
格式:pdf
大小:12KB
頁數: 1頁
評分: 4.7
伴隨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木刻版畫逐步走進家庭,成為家庭裝飾、裝修中的重要方式,為此,各高校也紛紛于藝術設計專業當中添加木刻裝飾版畫課程。文章簡單闡述了木刻裝飾版畫的概念及發展歷史,分析了高校設置木刻裝飾版畫課程的必要性,并就提高木刻裝飾版畫的教學質量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1. 用木料雕刻的。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木朝 開寶 中, 真州 有漁者釣得一木刻婦人,背刻‘ 丁 氏’二字。”
2. 指木雕之物。
宋 沈括 《夢溪筆談·雜志二》:“予奉使按邊,始為木圖寫其山川道路……至官所,則以木刻上之。”此指木雕的地理模型。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刻名印》:“今 蒙古 、色目人之為官者,多不能執筆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此指木雕的人名印章。 清 魏源 《圣武記》卷七:“﹝ 雍正 ﹞十三年春,苗疆吏以徵糧不善,遠近各寨蠭起,徧傳木刻,妖言四煽,省城大吏尚不之信也。”此指傳集人眾的木雕符信。
3. 木版雕印。
宋 汪逵 《淳化閣帖辨記》:“其本乃木刻,計一百八十四板,二千二百八十七行。其墨乃 李廷珪 墨,墨黑甚,如漆。其字比諸刻為肥。” 魯迅 《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山海經》也另買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圖贊,綠色的畫,字是紅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參見“ 木板 ”。
4. 版畫的一種。用刀在木板上刻成圖形,再拓印在紙上。
魯迅 《書信集·致張慧》:“弟非畫家,不敢妄說,惟以意度之,木刻當亦與繪畫無異,基本仍在素描,且畫面必須統一也。” 魯迅 《書信集·致羅清楨》:“我以為少年學木刻,題材應聽其十分自由選擇,風景,靜物,蟲魚,即一花一葉均可。”
基本解釋 詞目:木刻雕
拼音:mùke diāo[woodcarving]以鋒利的手工工具刻鑿裝飾木質物件的藝術;亦指以此法制成或裝飾過的木器
詳細解釋 1.見“木刻雕”。木雕把玩
2.亦作“木刻雕”。木制形狀像雕的飛行物。
《后漢書·張衡傳》:“參輪可使自轉,木雕猶能獨飛。”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十:“魏安釐王觀翔雕而樂之……吳客有隱游者聞之,作木雕而獻之王。”
3.用木頭雕刻而成的人或物。
林耀《中國工藝美術的青春》:“這里……還有泥塑、面塑、石刻、木雕、鐵花、竹編、剪紙、刻紙等各種絕妙的手工藝品。”楊朔《赤道雪》:“他走到旅舍的柜臺前,那兒擺著各色各樣的木雕,有人物,也有坦噶尼喀的珍禽異獸。”
編輯本段木雕分類
木刻形式與類別
即“木版畫”,版畫的一種。用刀在木板上刻畫,再用紙拓印出來的一種圖畫。是中外版畫的最早形式。使用的木版有梨木、黃楊木、白桃木等。用縱剖板面刻制的叫木面木刻,用橫斷板面刻制的叫木口木刻。以凸線為主構成白多于黑的畫面者,叫陽刻,以凹線為主構成黑多于白的畫面者,叫陰刻;也有陰刻、陽刻混用者。運用多塊木版套印出兩種以上顏色的作品,稱為套色木刻。又因拓印使用的顏料性質不同,分為油印木刻和水印木刻等。過去木刻多用以復制繪畫作品,繪、刻、印三者分工,稱為復制木刻。現代木刻由作者自畫、自刻、自印,充分發揮刀木所特具的藝術效果,稱為創作木刻。凡在平面木板上,用不同類型刀具,根據畫稿進行刻制,刻去不必要部分成凹版,再在留下的凸版上滾以油質或涂以水性等顏料而后拓印于紙上的畫面,概稱“木刻”,是中外版畫最早的形式。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黃楊木、白桃木或表層細潔的三夾板、五夾板等。
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木刻創作中畫、刻、印均由一人完成。作者借此可使自己的創作意欲和藝術特點,在自畫、自刻、自印的木刻藝術中得以充分表現和發揮。魯迅提倡的新興木刻,即是以刀代筆,放刀直干,不模仿,不復制,使作品具有鮮明的藝術創造性。
木刻版畫類型之一。由畫家繪稿、技工刻印而成。木刻版畫包括繪、刻、印三個基本制作過程;如這三者分由不同作者進行,其以木刻的工藝手段摹照他人畫稿刻作,力求達到原來畫稿效果的,稱“復制木刻”。
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以三角、方形、圓形的槽狀刀刃,在纖維細密的縱剖面木材(如桌面或箱板)上刻作的版畫。運用這種刻刀,在這種木面木板上可以揮鑿自如,發揮刀法與木質的特性, 雖不能刻得過細,卻可創造粗獷或秀麗的藝術風格。 在我國流行的木刻版畫,大多屬此類型。
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有兩種:一、我國傳統的水印復制木刻。由技工刻印畫家的畫稿而成。從唐代起就很發達,至明萬歷、天啟年間,技術更為精美,魯迅曾評為“或拙如畫沙,或細如擘發”。當時《十竹齋書畫譜》發揚水印的彩暈墨化的特點,成就尤為顯著。二、水印創作木刻。吸取傳統技法,由畫家自己完成繪搞、刻作與拓印,濃淡渲染,滲化融合,結合創造性的刀法,產生豪放有力或秀麗柔美的線條,別具獨特的藝術效果。采用水彩、水粉或中國畫顏料刷于版面,再以經過噴潮的宣紙或過濾紙印成作品。
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用粉質顏料印成畫面。先以調稀的膠水刷于木刻版面,轉印到紙上,在未干時用排筆刷上云母粉、金銀粉,印出光彩奪目的色調。云母粉有白、紅、黑等色,粗者無光澤,細者發銀色珠光。福建木版年畫,有的還在黑底、紅底上粉印各種套色。也有在套色木刻中局部使用粉印的。
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以實心鋼條制成的刀,在纖維細密堅實的橫斷面木材(如砧板狀)上刻作的版畫。因這種木料纖維均勻豎立,刀刻時所受阻力均勻,不易碎裂, 宜于細刻; 大的面積,需要切塊拼合。同時可利用這種刀頭切口處的不同銳角刻出各種線條,如刀口排列成鋸齒形的銳角,一刀就可刻出整齊的多條排線。歐洲版畫家所刻精細的作品,大多屬此類型。
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以幾塊木版套印出兩種以上顏色的版畫。我國明末刻印的《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皆屬水印套色復制木刻。創作木刻中的套色大致可分三種類型:一、以深色主板為骨干,套以相應的色彩組成畫面;二、不用主版,而以各塊套版相互配合、補充、襯托,構成形色具備的畫面;三、上述兩種套色法混合運用組成畫面。因制作工具、材料及印刷的不同友可分為水印、油印、粉印等。
也稱“上色木刻”。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只刻一塊控制全局、具備基本形象的深色版,拓印后按物象部位與畫面需要,用筆敷上各種色彩。刀刻的版面仍是主要的,筆彩只作為輔助。復制木刻與創作木刻都有采用這一方式的。
也稱“單色木版畫”、“木刻”。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在一塊木板上直接完整地表現主題,刻畫形象,并用黑墨(或單一色墨)在白紙(或色紙)上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