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緣石 | 拼????音 | yuán shí |
---|---|---|---|
材????質 | 石料 | 領????域 | 道路建設 |
俗????稱 | 路牙子 | 作????用 | 分界 |
路緣石的構思
新型路緣石采用上下雙層復合結構,上層為普通混凝土,下層為多孔混凝土,從而使得路緣石下層具有滲水功能;路緣石背面外側至少在多孔混凝土層內有隨路緣石縱向延伸的內凹缺口孔涵,使之具有引水功能。
路緣石上層采用普通混凝土,其不透水性可以避免路面雨水倒灌至路面結構內,同時使得面層具有較強的結構強度;下層采用多孔混凝土,形成透水層,可以使路面結構內的水通過該透水層得到順暢外排(通常道路同一橫斷面,路中要高于兩邊,路面結構內部水,在重力作用下向兩側流動,到達路面邊即進入緣石的多孔混凝土層排出)。路緣石背面外側在多孔混凝土層內有隨緣石縱向延伸的內凹缺口孔涵,將滲排水引導排入路邊相間的雨水井,從而徹底排出路面結構內部水。
瀝青路面用新型路緣石
瀝青路面用新型路緣石,外型尺寸與現有路緣石類似,為矩形體結構,長、寬、厚分別為75 cm×35 cm× 12.5 cm,上層為厚6.5 cm 普通混凝土,下層為厚6 cm 多孔混凝土復合澆筑而成,背面外側沿長度方向有5cm×3 cm 貫通內凹缺口孔涵。該緣石適用于瀝青面層厚度不大于10.5 cm 的道路(瀝青面層厚度大于10.5 cm 的道路,緣石厚度應相應增加,以保證緣石總厚度減去瀝青面層厚度的差值不小于2 cm)。瀝青面層結構內部水下泄至基層頂面,同面層與基層間的界面水(界面水主要來源:瀝青面層結構內部水、由道路邊緣或路面縫隙進入界面的地面水、透過基層的地下水等)一起,在重力作用下流淌至路邊,透過路緣石多孔混凝土匯至孔涵 ,再由孔涵流淌至雨水井,實現路面層內部水的排出。
對于空隙率較大的瀝青混凝土路面,如半開級配或開級配瀝青混凝土路面,在路緣石的底部縱向和橫向均應增加孔涵的數量,以利于降雨期間的雨水排出。
水泥路面用新型路緣石
水泥路面用新型路緣石,外型尺寸與現有路緣石類似,為矩形體結構,長、寬、厚分別為75 cm×35 cm×25cm,上層為厚19 cm 普通混凝土,下層為厚6 cm 多孔混凝土復合澆筑而成,背面外側沿長度方向有5cm×3cm 貫通內凹缺口孔涵。該緣石適用于水泥面層厚度為22 cm 的道路(水泥面層厚度大于或小于22cm 的道路,緣石厚度應相應增加或減少,以保證緣石總厚度減去水泥面層厚度的差值不小于2 cm)。水泥面層結構內部水下泄至基層頂面,同面層與基層間的界面水(界面水主要來源:水泥面層結構內部水、由道路邊緣或路面縫隙進入界面的地面水、透過基層的地下水等)一起,在重力作用下流淌至路邊,透過多孔混凝土匯至孔涵 ,再由孔涵流淌至雨水井,實現路面層內部水的排出。對于地下水位較淺或采用透水基層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路緣石的底部縱向和橫向均應增加孔涵的數量,以利于面層與基層間的界面水的排出。
新型路緣石預制
根據道路面層的厚度以及基層的類型,確定道路緣石上層普通混凝土、下層多孔混凝土的厚度,并根據當地暴雨強度及使用過程中的疏通條件綜合考慮孔涵的數量及尺寸。立模并拌和好普通混凝土、多孔混凝土待用,按要求的厚度在模具內先澆筑路緣石的普通混凝土層,隨后按要求的厚度在模具內澆筑多孔混凝土層,多孔混凝土層按要求設置孔涵。路緣石的養護及其余要求同現有路緣石預制。路緣石的力學性能應滿足混凝土路緣石規范 中的相關要求。
新型路緣石施工
新型路緣石施工過程如下:
1)在雨水井井筒相應部位開孔洞,孔洞的數量及尺寸同新型路緣石的孔涵;雨水井井筒的孔洞應由外向內向下傾斜,孔洞上沿傾斜角度不宜小于5 ° ,下沿傾斜角度不宜小于15 °。
2)澆筑細石混凝土基礎,安放道路立緣石,立緣石為常用普通混凝土預制。對于只設置平緣石的道路,澆筑細石混凝土基礎時,應整平基礎的立面。
3)整平基礎并保證新型路緣石缺口處的平整,宜對孔涵處的基礎進行砂漿抹面處理。
4)安放新型路緣石,普通混凝土層在上、多孔混凝土層在下,有孔涵的側面緊貼立緣石。
5)對每2 座雨水井間的孔涵進行檢查,以保證2 座雨水井的井間孔涵連通。
6)面層施工前,對緣石的上層普通混凝土側面涂黏層油,涂黏層油時應遮擋緣石的下層多孔混凝土側面。
7)其余施工要求同現有路緣石施工技術。
在高速公路設計中,舒適安全是應當首先考慮的十分重要的問題。但在高速公路建設中舒適安全要求又往往需要更寬的行車道和平緩的縱坡,這又與經濟性相矛盾,因而設計工作者就應該盡量充分利用現有理論,進行合理設計,從而在相同的工程造價情況下,提出更通暢更舒適安全的設計方案。在與亞洲銀行技術援助的西方專家接觸和探討中,以及參閱美國公路部門發行的《公路通行能力手冊》時,都發現某些現有高速公路路緣石和護欄的布設值得深入探討,需要進一步論證。
首先,依據美國《公路通行能力手冊》的研究結果,高速公路的理想路面寬度條件為:最小的行車道寬度為12m(3.66英尺);內外側行車道邊緣與障礙物之間的最小距離為6m(1.83英尺);我省高速公路行車道寬度為3.75m,滿足前一條件。但現有高速公路橫斷面內外側的路緣石、護欄與行車道邊緣線距離均小于1.25m,都不滿足后一條件要求。由于內側和外側情況相似,這里主要討論內側情況,外側情況可以同理說明。從舒適角度講,駕駛員超車時,為了避免撞上近距離的路緣石和護欄,需要采取“避閃”措施,即車輛盡量在遠離中央分隔帶而靠近第二車道的一側行車,(此現象在《公路通行能力手冊》中論述過,并有照片說明,筆者在高速公路上也注意到此現象,通過訪問三位有經驗的司機也證實了這一現象),這樣使駕駛員超車時,非常緊張地注意兩側的障礙物,(包括路緣石和右側的車輛),從而降低了超車車道上車輛的自由度,也就降低了其通行能力。從安全角度講,路緣石高出路面并位于護欄外側,也是不科學的。司機如果由于疲勞或緊急避讓車輛,尤其在夜間護欄上有明顯的反光標志,而路緣石上卻沒有,司機看不清楚路緣石位置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撞擊路緣石現象,進而引起車輛跳起后撞向防撞護欄,極易導致車輛的側向傾覆,甚至翻滾,對司機生命和車輛都極為不利,造成很大威脅。如果沒有路緣石的作用,汽車撞到護欄就不會產生如此嚴重的威脅,一般不致翻車。因而對此處的改進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提出改進方案之前,應該先討論一下路緣石的作用。本來路緣石是城市道路的附屬設施,主要作用有兩方面:
1)限制車輛只能在車道上行駛,以便分離人群與車輛,誘導視線;
2)集中排水。但是在高速公路中,第一方面作用已經被護欄所取代,而第二方面作用的發揮也十分有限。由于現行高速公路的線形參數提高較大,大多數路段已不設置超高,既使設置了超高,也大多數屬于雙向坡,所以大部分路段中央分隔帶處并沒有路面水流經過,也就不存在集中排水的問題。對于局部超高設置較大,已形成單向橫坡的路段,如果中央不設路緣石,中央分隔帶的排水問題則有待進一步論證。(后面提出兩種參考解決方案)。對于路外側路緣石的集中排水作用固然不可乎略,但是出于安全的考慮,西方的作法是取消路緣石,代之以邊坡種草防護,這種方案既保障了車輛的行車安全,而且在經濟上也更加合理。
現有路緣石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普通混凝土預制,一種為石材加工,它們均為不透水材料。路緣石下的基礎一般為細實混凝土,也為不透水材料。由于路面底層為厚度較大的夯實基礎層,為不透水層,加之路緣石及下部基礎均不透水,導致路面層內部水無法下滲或通過路緣石及其基礎排出。路面結構層以及面層與基層界面的水不能順暢排出路面結構,是路面產生早期損害的誘因之一?;谝豁棇@夹g,設計了一種新型混凝土路緣石。新型路緣石可排出路面層內部水,且與通常采用的路緣石在造價上差異不大。
一般是分側石和平石,如果你這里是分側石和緣石,理解上應該是和側石和平石的區別一樣的,就是凸出路面的叫側石,與路面平齊的叫平石或者緣石了
回答:請參考 側緣石:機動車主路與非機動車路之間的隔離帶之間用的石為側石,即露出地面的。 立緣石:非機動車路與人行路之間的石為緣石,即只露一側面的。 側平石:也叫路緣石人行路與綠地之間的石為側平石,一...
異同點:平緣石 -指的是頂面與路面平齊的路緣石。有標定路面范圍、整齊路容、保護路面邊緣的作用。采用兩側明溝排水時,常設置平緣石,以利排水,也方便施工中的碾壓作業。立緣石是頂面高出路面的混凝土路緣石...
格式:pdf
大?。?span id="mawkyjw" class="single-tag-height">80KB
頁數: 4頁
評分: 4.7
一、工程概況 本工程車行道與人行道相接處設臵側石,側石外露 17cm。車行 道一側倒圓角。 1、主要工程量: 快車道側石長度: 8277m; 中央分隔帶側石長度: 7157m。 二、施工工藝流程 側石施工工藝流程:施工放樣→刨槽→鋪墊層→安裝→澆筑后 戧。 三、施工方案 1、材料要求: 1) 花崗石的品種、規格應符合設計要求,技術等級、光澤度、 外觀質量要求,應符合規范要求。 2) 福源道兩側的側石尺寸為: 90~100cm,寬 20cm,高 30cm。 隔離帶的側石尺寸為:長 90~100cm。寬 12cm,高 30cm。 3)隔離帶端頭所采用的側石高應為 45cm,且為圓弧型。 4)路口八字范圍內所用側石高度應為 45cm。 5)側石材質為花崗巖,所有側石內側倒角,倒角大小應一致。 6)所有側石顏色應一致,并應六面加工,平整光滑。 2、測量放線: 根據設計核對道路中心線無誤后,放出路面
設置于路面邊緣的界石,分立緣石(側石)和平緣石(平石)兩種。立緣石為頂面高出路面的路緣石,有標定車行道范圍和縱向引導排除路面水的作用。平緣石為頂面與路面齊平的路緣石,有標定路面范圍、整齊路容、保護路面邊緣的作用。通常城市道路路面邊緣處,由立緣石與平緣石或鋪裝路面形成街溝,有排除路面水的作用;公路通常只設置平緣石(簡稱緣石)。
側緣石是設在路邊邊緣的界石,也稱道牙或緣石,它是在路面上區分車行道、人行道、綠地、隔離帶和道路其他部分的界線,起到保障行人、車輛交通安全和保證路面邊緣整齊的作用,側緣石可分為側石、平石、平緣石三種,側石又叫立緣石,頂面高出路面的路緣石,有標定車行道范圍和縱向引導排除路面水的作用;平緣石是頂面與路面平齊的路緣石,有標定路面范圍、整齊路容、保護路面邊緣的作用,采用兩側明溝排水時,常設置平緣石,以利排水,也方便施工中的碾壓作業;平石是鋪筑在路面與立緣石之間的平緣石,常與側石聯合設置,是城市道路中最常用的設置方式。為保證準確地不使鋸齒形偏溝的坡度的變動,使其充分地發揮作用,并有利于路面施工或使路面邊緣能夠被機械充分壓實,應采用立石與平石結合鋪設,特別是設置鋸齒形偏溝的路段。路緣石可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有水泥混凝土、條石、塊石等,緣石外形有直線形、彎弧形和曲線形,應根據要求和條件使用,路緣石應有足夠的強度,抗風化和耐磨耗的能力。
當路基水溫狀況不良和土基濕軟時,應在路基與基層(底基層)之間加設墊層,起排水、隔水、防凍、防污和擴散應力等作用。墊層可以采用顆粒材料(如砂礫、煤渣等)或無機結合料穩定粗粒土等鋪筑。墊層應比基層(底基層)每側至少寬出25cm或與路寬同寬。對行車道兩側的路緣帶和路肩進行加固(鋪設路面),既可增加行車道的有效寬度,便于臨時停放車輛,又可改善行車道路面邊緣部分的工作條件,延長其使用壽命。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路緣帶及硬路肩的路面結構和厚度,宜與行車道部分相同。其他各級公路的路肩加固部分可視交通繁重程度分別采用級配礫(碎)石、瀝青表面處治、瀝青混合料等鋪面。為了保護路面邊緣,也有用塊石、條石或水泥混凝土預制塊設置路緣石,其寬度和厚度為15~25cm。路肩橫坡一般應比路拱坡度大1%,以利排水。設攔水帶時,硬路肩的橫坡宜采用5%。
黃土是一種特殊的粘性土,粉土顆粒含量高,多孔隙,呈黃紅色,土中含易溶鹽類,遇水易沖蝕、崩解、濕陷。黃土在天然含水量時往往具有較高的強度和較小的壓縮性。但浸水后,在土自重和外荷載或二者共同作用下,其結構很快破碎,發生大量而劇烈的變形,強度也隨之迅速降低,產生所謂黃土的濕陷性。因此,在施工中應做好排水工作,防止黃土受水浸蝕而濕陷。采用相應的壓實和防水措施,來提高土層的承載力,減少路堤的下降量。
這里的攤鋪指的是在側緣石墊層中,鋪墊墊層混合料時的一個工序,指的是將混合料經拌合后運至工地上,進行攤鋪和整平,其要求應根據施工情況控制好攤鋪厚度,松鋪系數由現場試鋪確定,混合料攤鋪時宜用平地機或其他適用的攤鋪機械輔以人工整平,嚴禁用齒耙拉平,其壓實厚度為15~20cm,下層壓實后,再鋪上層并用水灑濕使之聯結良好。
指的指在攤鋪好側緣石墊層的混合料后用碾壓機或12~15t的光輪壓路機在其最佳含水量時進行壓實,其碾壓先輕后重,從路邊壓向路中的工序稱之為碾壓。
又稱動力固結,它是軟土地基加固的一種措施,用8~12t(甚至20t)的重錘 和8~20m(最高達40m)的落距,對地層表面進行強力夯擊,利用沖擊波和動應力使地基土密實,達到加固的目的,飽和軟粘土地基使用時,應在地面上先鋪相當厚(有時達2.5m)的砂礫墊層,然后進行間歇地夯實,以提高其效果,這種方法可以使地基加固深度達10~20m,甚至更深,但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較大。
軟土層加固的一種措施,其厚度根據路面檔次和性質而定,一般在10~25cm左右,要求不發生沉降而產生錯亂,影響排水,鋪設爐渣后,能使地基中的水份在填土荷載作用下,豎向通過爐渣空隙內排除,以便加快固結速度,從而提高軟土的強度,保證路堤的穩定性。
指在攤鋪側緣石墊層的墊層混合料時,采用人工的一道工序,其具體操作過程為:將基層打掃干凈,并清除不必要的雜物,修整兩側的側緣石,將原料用機械運送到施工現場,用人工按照工程設計的配合比將混合料拌合均勻,然后進行人工攤鋪,鋪墊完畢后,用碾壓機進行初步碾壓。并同時進行人工找平,對凹洼處再撒上混合料,并進行碾壓機復壓,然后進行人工灑水,對未碾壓到之處進行夯實,進一步整平。這樣一個工序的過程叫人工鋪裝。
緣石坡道(Curb ramp)又分全寬式單面坡緣石坡道和三面坡緣石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