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窯金磚是中國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珍品,明清以來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成為皇宮建筑的專用產品。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
經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陸慕磚窯被工部看中,決定"始磚于蘇州,責其役于長洲窯戶六十三家",由于質量優良,博得了永樂皇帝的稱贊,賜名窯場為"御窯"。所謂"金磚",實際上是規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見方的大方磚的雅稱。古籍《金磚墁地》有這樣的解釋:"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稱"金磚"。
中文名稱 | 御窯金磚 | 年代 | 明朝 |
---|---|---|---|
記載 | 正德姑蘇志》 | 位于 | 蘇州市相城區陸慕御窯村 |
“金磚四國”(BRIC)引用了俄羅斯(Russia)、中國(China)、巴西(Brazil)和印度(India)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該詞與英語單詞的磚(Brick)類似,因此被稱為“金磚四國”。200...
原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老先生,生前被人們視為“故宮活寶”,因為自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趕出故宮之后,單老先生就開始“入宮”,有這樣資歷的老專家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已經是寥若辰星。他當年曾說“歷史...
客廳一般建議使用拋光磚,衛生間最好是選擇仿古磚。
格式:pdf
大小:167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7
自2002年文化部啟動"中國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認證、搶救、保護、開發和利用工程"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情持續高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導致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缺乏可持續性。本文嘗試以蘇州御窯金磚為例,對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做一些思考,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對進一步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有所借鑒。
格式:pdf
大小:167KB
頁數: 3頁
評分: 4.7
金 磚 地 作 3.1 何謂剔鑿挖補,怎樣計量與計價 ? 剔鑿挖補為米式及明清式磚地面、路面、散水損壞不嚴重、表面較好,只 需零星添配的鋪墁地面的維修施于方式。 磚地面、路面、散水剔補,糙磚地面、路面、散水補換磚定額以相連面積 在 1m^2以內為準,相連面積超過 1m^2時,應執行拆除和新作定額。 磚地面、路面、散水剔補包括剔除殘損舊磚、清理基層、鋪灰裝新磚件, 其十細墁地面還包括新磚件的砍制加工。 磚地面、路面、散水剔補按剔補磚件數以塊計量,磚地面、路面、散水剔 補按其施作數量,分別套用宋、明清磚地面、路面、散水、剔補定額相應項日。 3.2 何謂揭墁,怎樣計量與計價 ? 揭墁為宋式及明清式磚地面、路面、散水損壞比較嚴重的中修施工方式。 磚地面、路面、散水揭墁包括拆除舊地面、挑選整理拆下的舊磚件、添配一部分 新磚重新鋪墁,其中細磚地面、散水揭墁包括所添配磚件的砍制加工及所利用的 ㈩
漫步在酒店的大堂里、長廊前,腳下的“金磚”熠熠生輝,聽老師傅講這些“金磚”與紫禁城宮殿的地磚同出一門,今天就由小編為大家講述璞禎“金磚”背后的故事... ...
地磚冬暖夏涼,還有冰鎮奇效!
明代永樂年間,名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遂開始修建紫禁城,但是掌管工程的剻祥反復考量,只有蘇州的陸慕磚窯符合其嚴格的要求。“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是御窯金磚最為關鍵的一點。蘇州陸慕磚窯因土質優良、做工考究、燒制有方,生產出來的磚在當時質量上乘,細膩堅硬,美觀大方。御窯金磚之所以被叫“金磚”,其實是在中國古代儒道思想的陰陽五行學說中,磚是在“水”“火”既濟之后,由松散易解的“土”,煉燒而成的堅硬固實、其質千秋的“金”,即取名為“金磚”。
從泥土到金磚,耗時整整長達一年!
御窯金磚之所以被叫“金磚”,其實是在中國古代儒道思想的陰陽五行學說中,磚是在“水”“火”既濟之后,由松散易解的“土”,煉燒而成的堅硬固實、其質千秋的“金”,即取名為“金磚”。“金磚”的燒制工藝極為復雜和講究。僅取土一項就要經過掘、運、曬、椎、漿、磨、篩等七道工序。取土的工序類似包餃子和面的性質。
制作方法
當年古代工匠制作金磚時,先要選土,所用的土質須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選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后浸水將粘土泡開,讓數只牛反復踩踏練泥,以去除泥團中的氣泡,最終練成稠密的泥團。再經過反復摔打后,將泥團裝入模具,平板蓋面,兩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實為止。
然后陰干磚坯,要陰干7個月以上,才能入窯燒制。燒制時,先用糠草熏一個月,去其潮氣,接著劈柴燒一個月,再用整柴燒一個月,最后用松枝燒40天,才能出窯。出窯后還要經過嚴格檢查,如果一批金磚中,有6塊達不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程度,這一批金磚都算廢品,要重新燒制。就這樣,從泥土到金磚,要長達兩年的時間。 傳統工藝 “金磚”的制作需要經過取土、制坯、燒制、出窯、打磨和浸泡等幾道工序。幾道工序,聽上去似乎也并不特別復雜,但其實每一道大的工序下面,還包含了好多道小工序,這些大大小小的工序加在一起,使得“金磚”的制作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1取土
取土之前先要選土,那些有經驗的師傅才能看出哪里的土不僅具有黏性,而且土中含鋁量較高,可以磨成粉末。選好土之后,還要經過掘、運、曬、椎、漿、磨、篩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時將長達8個月之久。
2制坯
把備好的泥土,用半手工半機械的方式制成磚坯。普通的金磚,只要按照需要的尺寸和厚度把泥土制成坯塊即可。比較復雜的是那些有特殊工藝要求的花磚,比如有的磚上需要繪制圖案,為了讓燒制出來的圖案生動逼真,就要求在制坯時對圖案的刻畫把握得恰到好處。
3燒制
坯入窯后,點燃窯火的過程復雜之極:以糠草熏一個月,片柴燒一個月,棵柴燒一個月,松枝柴燒40天,經過這四種不同燃料的燃燒,在耗時130天之后,方可窨水出窯。所謂窨水,指的是一窯磚燒好后,必須往窯里澆水降溫。這些澆向窯里的水,得由窯工們沿著窯墩外那條又陡又高的磚梯挑到窯頂,再從窯頂澆入窯中。
4出窯
在出窯之前,雖然已往窯中澆水降溫了四五天,但窯中溫度仍然很高,長時間燒制過的“金磚”更是炙熱難當。一塊塊又燙又重的“金磚”,在工人們手里飛快地傳遞著。為了督促同伴加快速度,同時,也是為了給自己鼓勁,工人們在搬卸“金磚”時,嘴里會發出一種奇怪的咝咝聲。“貨船泊岸夕陽斜,女伴搬磚笑語嘩。一臉窯煤粘汗黑,阿儂貌本艷于花。”這首《竹枝詞》,描述的就是出窯時的場景——在炎熱的窯中勞作,女窯工很快就滿臉汗水,飛揚的塵土撲到臉上,原本“艷于花”的女子,剎那間也烏黑如煤灰。
5打磨
剛從窯里搬出來的“金磚”還只能算是璞一樣的半成品,要讓它成為光彩照人的玉,還得花一番心血進行細致地打磨。“金磚”的打磨是運用極其簡單的工具,在一個圓形的水槽里進行,一邊磨,一邊沖水,不僅要讓金磚表面變得平滑,還要讓它使用時間愈長,反而愈加光亮,甚至可以當鏡子用——不過,遺憾的是,讓“金磚”變得像鏡面一樣的打磨技術,如今已失傳。
6泡油
打磨之后的“金磚”,要一塊塊地浸泡在桐油里。桐油不僅能使“金磚”光澤鮮亮,還能夠延長它的使用壽命。至此,從泥土到金磚的全部工序才算大功告成。以上幾個工序耗費的時間加在一起,已經是一年多,而每座窯一次能夠生產的金磚,至多不超過7000塊——其中還得有一定比例的次品和廢品。
古法金磚燒造史上唯一記錄金磚制作古法工藝的資料《造磚圖說》在清乾隆年間就已丟失。后來,在第五代傳承人、第六代傳承人和文化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在2014年,以完全的古本線裝形式,復原了《造磚圖說》。使得金磚傳承再次有了可憑可據的腳本,這可稱得上是金磚傳承歷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事。
西部長青·璞禎酒店開業在即,我們蓄勢待發,
期待華麗綻放,期待與你的每一次相遇。
現火熱預訂中!
搶訂熱線 0311-89175555
西部長青·璞禎酒店讓您享受品質生活!
or
第三期:構建大交通,引領新發展!相城區綜合交通規劃策略與重點
第四期:打造“活力之城”和“城市綠谷”,解讀相城《中央商貿城地塊城市設計》
第五期:特色小鎮的相城實踐——太平書鎮:書香為魂 創新為魄
今天,為大家帶來最后一期“人文相城”篇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紀事
沿著陽澄湖西路,一路行進,你有沒有看到這樣的情景:一處極具現代感,人來人往、玻璃幕墻的商業綜合體,一處是幽靜廣闊、低矮的磚瓦建筑,看似不協調的兩者在不遠的地方融洽的矗立著。
是的,在陽澄湖西路這條城市主干道上藏著一處御窯金磚博物館,而那位于繁花中心附近的磚瓦建筑正是其所在。
“在這樣一個城市中心地段,建立這樣一座占地面積廣闊的博物館,其實是一個非常需要魄力的決定”,蘇州相城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蘇州市相城區相影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前工程部副部長沈泉男如是說道。
活態文物 叩開金磚歷煉的大門
伴隨著2003年的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兩座古窯進入公眾視野,金磚文化也開始被更多人了解到。
沈泉男介紹,“據民間傳說,這些窯是御窯,用于給北京故宮燒制金磚,經過大量的采訪、查閱資料,這種說法得到了證實。”
2006年
窯金磚的制作工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陸慕御窯址又被省政府列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而通過建造博物館,保護活態文物,展示金磚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的想法也在慢慢萌發。
2010年前后
博物館的建造正式被納入議程。
2016年5月18日
這種設想終于變為了現實,建設于御窯遺址的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在這一天揭開了神秘面紗。
據了解,御窯金磚博物館占地面積38875平方米,建筑面積15087平方米,它試圖通過建筑的組織營造,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現“御窯金磚”的歷煉過程及其背后埋藏的深厚歷史文化內涵。
博物館由服務中心、交流中心、核心保護區、博物館主館、技作研究中心等幾個功能區域組成。
核心保護區以兩座古窯為核心,無論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身份,還是所承載的金磚制作意義,都使得它們成為了國內少有的“活態文物”,為了避免坍塌,現在依然繼續在日夜不停地燒制;而技作研究中心目前還在著手準備中,計劃跟與御窯金磚頗有淵源的故宮聯手進行。
其實,即便是撇去博物館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底蘊,單看建筑本身便足夠有藝術感。
御窯金磚博物館由著名建筑設計師劉家琨主持設計,他曾獲得亞洲建協榮譽獎、2003年中國建筑藝術獎、建筑實錄中國獎、遠東建筑獎、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大獎等獎項。
作品曾被選送參加德中文化年、法中文化年、荷蘭NAI中國當代建筑展、俄中文化年及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等多個國際展覽及國內展覽。
走進御窯金磚博物館,入口處一路延伸到元和塘的長長磚墻與繁茂的綠樹,共同將城市的喧囂隔絕開來。
整座博物館的設計顛覆了江南地區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蘇式建筑風格,采用了“野趣園林”的設計理念,有著北方皇朝建筑風格的大氣,甫一進來,便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信步于青磚廊橋之上,可見碧波盈盈、葦草相映的池塘,以及不遠處紅黑相間,披著煤矸石磚塊外衣,既像宮殿又像磚窯的主館。
作為整個博物館的核心建筑,主館從三個層面將御窯金磚“開物”“成器”“致用”的不同歷程完整展現出來。
通過文物陳列、場景復原、科技模擬、互動游戲等多種展陳手段,層層遞進,生動再現了御窯金磚從陽澄湖畔的地域性物質原料—黃泥粘土到王朝最高殿堂,成為“奉旨成造”的”欽工物料”,成為專為皇室御用的“天下第一磚”的歷煉過程;
如今,徜徉館內,古樸滄桑的建筑,寧靜悠遠的氛圍,裊裊飄拂的窯煙仿佛要帶人回到600年前。
窯煙裊裊 吹不散的文化遺存
600年前,那是御窯金磚即將名滿天下之時,也是金磚文化發源之時。
相傳,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經香山幫鼻祖蒯祥引薦,再加上陸慕所出產的磚本就光亮結實更勝一籌,因此得以選用,鋪在了故宮三大殿之中,永樂皇帝也賜下“御窯”之名。
據介紹,“金磚”在明代以及清代順治、康熙之前尚且叫做“方磚”,而康熙后期開始采用“金磚”的說法,并一直沿用到現在。
金磚何以謂之“金磚”呢?有這樣幾種解釋。
一方面,此磚專運北京,北京的“京”與“金”諧音;另一方面,金磚質地堅硬,敲擊有金石之聲;還有就是金磚十分昂貴,以前有說法,一兩黃金一塊磚。
金磚的制作工藝講究,耗時漫長,從挖泥到最后燒制成磚,需要經過700多天的時間,故而產量有限。
燒制一塊金磚要經過選泥、練泥、制坯、裝窯、烘干、焙燒、窨水、出窯等一系列流程,共29道工序。
選泥所選用的不是普通的泥,而是對鐵含量有要求,以前多選用陸慕一帶原生的鐵硒黃泥,如今原料挖掘受限,多采用與開發商合作的方式,購買開發商挖地基、地下室時符合要求的泥土。
燒制時,大磚必須放在溫度、出氣最好,窨水時水滴不到的地方,一個窯只能中間一部分放大磚,其上面、下面、四角邊上只能放小磚或瓦起到保護作用,根據窯的大小所出產的磚數量不同,一般是100到150塊,每塊磚重達200多斤。
現在,金磚雖然走下了廟堂,但還在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由于古法制磚實在太過耗時耗力且十分昂貴,因此所制金磚目前主要用于博物館與故宮的相關研究課題。
但方磚所具有的古樸結實、根據氣候吸收吐納水汽等特性,也使其備受市場青睞,采用現代工藝制作的大方磚,在園林、寺廟、別墅等的鋪設中被廣泛使用。
御窯金磚博物館作為全國首家展示“御窯金磚”的博物館,不僅僅是要呈現那些可以觸摸的實體文物,銘記可供追溯的歷史,紀念曾經的光輝,還要傳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沈泉男表示——
對于很多年紀大的人而言,制磚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但是對于現在的孩子而言,情況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經常在校園里,在學生群體中展開互動,還制作了一些可以做小磚的木質模型的胚幫助孩子們了解,我們也是希望在普及給他們一些知識的同時,讓他們感受到這種精神。
窯火相傳 鑄就非遺新篇章
作為博物館,御窯金磚博物館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它沒有停留在僅僅展示金磚的生產工具、歷史上漕運過程、有記錄的文獻資料、目前金磚生產和保護現狀等的層面。
在這里,參觀者還可以看到御窯金磚燒制、加工、檢驗等“活態”制作過程,體驗簡單制作金磚泥坯、在金磚上練習書法等。
“金磚備供庫儲頒,宮廟需材豈等閑。匠做初成驚國變,可堪流落到人間。”館內陳列著的從全國各地搜集而來的1430多塊橫跨了15個朝代的古金磚,是過去數百年榮辱興衰的見證者,也是金磚文化開啟新紀元的紀念者。
御窯金磚博物館從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生產與展示相結合、傳統與科技相結合、旅游與文化相結合、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相結合等五大布展原則出發,將金磚文化的臺前幕后推向公眾的同時,也將相城的其他非遺傳承如緙絲、蟋蟀盆、青銅器、草編等一并展現在大家面前,它已成為了展現相城區文化品位、加強對外宣傳交流的“形象大使”。
其實,從誕生伊始,御窯金磚博物館便成為了相城的文化新名片,承擔著“古韻今風、文化傳承”的重任。窯火相傳六百載,新的篇章正在書寫。
為了弘揚非遺文化,御窯金磚博物館還推出了2條攜程的周末游線路,1條同程的親子互動體驗游線路,1條驢媽媽的文化探秘·金磚技藝DIY線路等。
自開館以來,累計接待來自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的團隊630余批次,其中不乏政要;同時交流中心也承接了多次展覽。
隨著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眾口載譽的御窯金磚博物館也受到了各個領域人士的關注,多個影視劇組在此開機,也經常有專業或非專業人士來此寫寫拍拍,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也助力了博物館知名度的提升。
沈泉男表示——
下一步御窯博物館將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對外提升形象,對內提高工作人員的“內功”,同時進一步開展對金磚文化的研究,例如御窯窯址范圍等。
另外,博物館也將開拓相關的文創產品,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加深游客心中對金磚文化的印象、對相城非遺文化的印象,讓博物館成為推動相城非遺文化發展、促進全區文化繁榮的閃光點。
資料來源:蘇州規劃
金磚是古代最值錢的流通貨幣,存世有黃金磚和赤金磚兩種,即熔鑄成磚的黃金。始自漢代,其后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至明盛行,但不是國家法定貨幣。至清,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重量不等。
近年來,隨著古玩市場行情持續高漲,身為兼具觀賞、保值的大清金庫受到眾多藏家的追捧,甚至可以說是蓄勢待發的潛力股,其中尤以清代金庫最為矚目,其市場需求較大,價值高。
金磚又稱御窯金磚,是漢族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珍品,因其質地堅細,敲之若金屬般鏗然有聲,故名金磚,明清以來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
清代是中國金屬貨幣鑄造和發展的鼎盛時期,由于地域不同,鑄造工藝流程不同,各地金屬貨幣的器型各異、形式多樣、名稱繁多,深受集藏者喜愛。金磚具有較高的保值功能,近幾年價格暴漲。
此“大清金庫金磚”上刻著光緒皇帝頭像和銘文,,刻有“大清金庫”、“上上赤足”等字樣,上面雕刻有花紋,像菩薩的樣子,同時兩面雕有龍兩面雕有鳳圖案、皇帝頭像。磚形制規整,色澤純正,類型有長方形的也有正方形的。其屬于清代官方庫金,且為鎮宅之用,制作工藝簡單大方,紋飾精美。品相完好,包漿自然,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金磚是經由金匠之手鑄成,因此每一件金磚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現今存世的古代金磚,非常稀少,而銘文金磚更是不多見。如今,古代金磚作為一種珍貴的收藏品,被各路專家學者及收藏者們爭相看好。而大清金庫本身就是砂金制造的,里面含有很多種貴重金屬等。
清代金庫鎮磚在沿襲明代風格的同時有所創新,特別是隨著工藝技術的進步,裝飾味道也變得十分濃郁,可謂集觀賞性與實用性于一器,此“大清金庫”便是代表了那時候的工藝水平。
金庫鎮磚采用了鎏金工藝,紋飾細膩真實,頗有幾分瓷器中琺瑯彩意味,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實為珍玩中的精細之作。在造型上,由于文人印字、刻硯之風日盛及對聯的廣泛應用,金庫鎮磚也多呈長條形狀,體現了方正之美,再刻以圖文裝飾,既具實用性,又頗有藝術欣賞價值,特別是在放在擺設講究的書房里,可體現出主人儒雅之氣和收藏趣味,當有為書房畫龍點睛之妙用。
這種承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代珍品,雖然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現在的價值卻是不容忽視的。明清以來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成為古時專供皇宮供奉和祭祀之用的一種高質量的金磚。金磚是經由金匠之手鑄成,因此每一件金磚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現今存世的古代金磚,非常稀少,而銘文金磚更是不多見。如今,古代金磚作為一種珍貴的收藏品,被各路專家學者及收藏者們爭相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