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 | 公布號 | CN101609184 |
---|---|---|---|
地????址 | 浙江省寧波市永豐北路35號 | 公布日 | 2009年12月23日 |
發明人 | 范雪峰;周開河;俞紅生;吳忠平;王晶;吳笑;李鵬;李建剛;章立偉 | 申請號 | 2009101397370 |
Int.Cl. | G02B6/38(2006.01)I | 申請日 | 2009年06月30日 |
專利代理機構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申請人 | 寧波電業局 |
代理人 | 逯長明;王寶筠 | 類????別 | 實用新型專利 |
《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涉及光纖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 。
隨著電網建設的飛速發展以及電力系統設備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光纖電力通信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截至2009年前,作為光纖通信傳輸的基礎承載網絡一光纖網絡,其運行維護工作還處在原始的人工模式下,即通常需要人工到現場去執行跳纖操作來實現不同光纖之間的對接交換;但是受制于地理位置的分散、人工倒換操作的繁瑣等諸多因素影響,在日常工作中這樣的人工操作工作量巨大而且費時,因此如何實現光纖纖芯的自動對接交換即成為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而截至2009年前的光纖傳輸網絡設備中還沒有能夠實現光纖纖芯自動對接的設備 。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或截至2009年前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截至2009年前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一些實施例,對于該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A為《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四提供的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中纖芯連接器的正視圖;
圖2B為《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四提供的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中纖芯連接器的側視圖;
圖3為《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五提供的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中設有凹槽部的纖芯連接器的正視圖;
圖4A為《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六提供的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中纖芯連接器的部分結構正視圖;
圖4B為《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六提供的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中纖芯連接器的部分結構側視圖;
圖5為《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七提供的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中機械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八提供的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中設有軸承的機械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九提供的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中設有驅動部的機械手的結構示意圖 。
|
|
|
多模光纖是指可以傳輸多個光傳導模的光纖。局域網(LAN)多選用多模光纖,其理由一為多模光纖收發機便宜(比同檔次相應單模光纖收發器的價格低一半);二為多模光纖接續簡單方便和費用低。常用的多模光纖主要有I...
設計已經明確是從多媒體箱入戶的是用2芯。
8芯單模光纖,不是一種電纜,是光纖。
2020年7月14日,《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獲得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 。
為使《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中的附圖,對《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中的實施例,該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保護的范圍 。
實施例一
《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一提供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圖1示出了該實施例一提供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該設備包括:對接板1、至少一對纖芯連接器2和機械手3;其中,所述對接板1上形成多個對接孔11,優選的所述對接孔11為圓柱形,當然也可以為其他形狀,在此不再贅述;其中,至少一對對接孔11內分別固定有尾纖的兩端纖芯,每對對接孔11通過一根尾纖相連,由于圖1中所述尾纖是在圖中對接板的背面一側連接對接孔11的,因此圖1中所述尾纖用虛線表示;一根尾纖連接一對對接孔具體是指:該根尾纖的兩端纖芯從對接板的一側分別固定于所述一對對接孔中;纖芯連接器2固定有一根外部接入光纖的一端纖芯,且固定該光纖纖芯的纖芯連接器2的端部可以插入所述對接板中的對接孔內,即所述固定該光纖纖芯的纖芯連接器2的端部與所述對接孔11的形狀尺寸相同;所述機械手3用于夾持所述纖芯連接器2,并帶動所述纖芯連接器2做上下運動,以使所述固定外部接入光纖纖芯的纖芯連接器2插入所述對接板1中的對接孔11內或從所述對接板1的對接孔11內拔出,從而使所述固定于纖芯連接器2上的外部接入光纖的一端纖芯在所述纖芯連接器2插入所述對接孔11內時與所述對接孔11內固定的尾纖的一端纖芯對接,在兩個對接孔11內兩根外部接入光纖的一端纖芯分別與尾纖的兩端纖芯完成對接后,通過尾纖的傳輸即可實現外部接入光纖纖芯的對接交換;
需要說明的是,在《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中由于所述機械手3帶動各纖芯連接器2在各對接孔11內的插拔對于各對接孔11來說原理一致,因而下述僅以機械手3帶動一纖芯連接器2在一對接孔11內完成插拔來進行說明。
此外,所述對接孔11在對接板1上的排列規則可以有多種方式,并可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靈活選擇,其優選的情況下其呈現矩形陣列排序;而在具體實施時,所述對接孔11在所述對接板1上多采用正方形矩陣排列;并且,該領域技術人員應該能夠理解該實施例中對接孔11的數目可以根據外部接入的待對接光纖數目進行調整;同時,在該實施例中所述光纖纖芯對接板1為矩形,當然在具體實施時也可以為其他形狀,在此不再贅述。
實施例二
為方便對所述尾纖的纖芯進行固定,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二也提供一種,該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中的所述對接孔11內部還包括固定尾纖纖芯的纖芯座111;所述纖芯座111為圓柱形,其內部為中空的階梯圓孔1111,其中所述階梯圓孔中直徑較小的圓孔相對直徑較大的圓孔靠近所述對接孔的中間位置;利用所述纖芯座將尾纖的纖芯固定于所述對接孔11內,使其結構更加緊密,不易脫落,并可通過對階梯圓孔中大小圓孔的高度進行設置,來調節所述尾纖纖芯固定于所述對接孔11內部的深度,從而提高了對接的準確性。當然,該領域技術人員很容易了解,當所述對接孔11為方形時,所述纖芯座也對應為長方體,但是為了與所述尾纖的光纖頭嚙合,所述長方體的纖芯座其內部的階梯孔仍然應為圓孔,具體本文不再贅述。
實施例三
《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三提供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基本結構與上述實施例的基本結構類似,不同之處在于在上述基本結構的基礎上,該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中對接板上的對接孔11的孔壁上設有C型卡簧112;當固定外部接入光纖纖芯的纖芯連接器2的端部插入所述對接孔11時,如果所述纖芯連接器2的端部具有相應的凹槽,則所述對接孔11上設置的C型卡簧112通過與所述纖芯連接器2端部的凹槽嚙合,即可將所述纖芯連接器2很好的固定于水平位置,避免了該纖芯連接器2在所述對接孔11內不必要的上下移動,從而提高了光纖纖芯對接的準確性。此外,該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中所述對接板上的對接孔11內還可設有C型墊圈113,其所起的作用與C型卡簧類似,都可將固定外部接入光纖纖芯的纖芯連接器很好的固定于水平位置,避免了其在對應對接孔11位置上不必要的上下移動,從而提高了光纖纖芯對接的準確性。
實施例四
《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四提供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基本結構與上述實施例的基本結構類似,其不同之處在于在上述基本結構的基礎上,所述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中的纖芯連接器2由一連接部210和固定部220組成,如圖2A和2B所示;其中,所述固定部220內部設有左右側面貫通的空腔221,在所述空腔221的底部設有兩個并排的通透于所述纖芯連接器2的通透孔222;此外,所述纖芯連接器2的固定部220的一端還設有兩個光纖纖芯鏈接法蘭230,其中,至少一個光纖纖芯鏈接法蘭230的內部設有通透的階梯孔231,所述階梯孔231與所述空腔221連通;所述光纖纖芯鏈接法蘭230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通透孔222內部;所述光纖纖芯鏈接法蘭230由同心的第一圓柱體部232和第二圓柱體部233組成,所述第一圓柱體部232固定于所述通透孔222內部,其直徑與所述通透孔222直徑相同且大于所述第二圓柱體部233的直徑;在具體操作中,所述第一圓柱體部232和所述第二圓柱體部233可以是一體加工而成,也可以是分別加工然后組合,該實施例并不做具體限定;具體實施時,外部接入的光纖纖芯從所述纖芯連接器2的一側穿入所述貫通的空腔221,并從所述鏈接法蘭230的第一圓柱體部232對應的階梯孔部分插入所述鏈接法蘭230,從所述鏈接法蘭230的第二圓柱體部233對應的階梯孔部分穿出,其中,所述第二圓柱體部233用于固定所述外部接入的光纖纖芯;當所述機械手3夾持所述纖芯連接器2的連接部210上下移動時,所述纖芯連接器2在向下移動時將所述鏈接法蘭230的第二圓柱體部233插入所述對接孔內,使得所述第二圓柱體部233內固定的外部接入光纖纖芯與所述對接孔內固定的尾纖纖芯實現對接。
該領域技術人員應該能夠理解該實施例中所述空腔121的大小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同時,在該實施例中所述通透孔122為圓柱形,當然在具體實施時也可以為其他形狀,在此不再贅述。
實施例五
《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五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基本結構與上述實施例四的基本結構類似,不同之處在于在上述基本結構的基礎上,所述纖芯連接器2上鏈接法蘭230的第二圓柱體部233的外壁還設有凹槽部234,如圖3A和3B所示;當所述機械手3夾持所述纖芯連接器2插入所述對接孔11內時,如果所述對接孔11內設有相應的用于與所述凹槽部234嚙合的固定部件,如卡簧等,則在所述纖芯連接器2插入所述對接孔11內以使外部接入光纖纖芯與尾纖纖芯實現對接的過程中,通過對接孔11內的固定部件與所述纖芯連接器2上的凹槽部234嚙合,即可很好的將所述纖芯連接器2固定于垂直方向上,避免了所述纖芯連接器2在對接過程中的移動,從而提高了所述纖芯連接器2在插入所述對接孔11內實現外部接入光纖纖芯與尾纖纖芯完成對接的準確性。
實施例六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實施例四的基礎上,為了方便機械手能更好的夾持所述纖芯連接器2中的連接部210,并通過該連接部210來帶動所述纖芯連接器2上下做插拔運動,《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又一較佳實施例六提出所述纖芯連接器2的連接部210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其中在與所述空腔221貫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所述連接部210的上部分211的厚度大于所述連接部210的下部分212,從而使得所述連接部210的下部分212相對于所述上部分211與所述固定部220形成橫截面為凹槽狀,便于機械手能方便的利用該下部分112形成的凹槽夾持住所述纖芯連接器2上下移動,如圖4A和4B所示。
實施例七
《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七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基本結構與上述實施例一的基本結構類似,如圖5所示,其不同之處在于在上述基本結構的基礎上,該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機械手3包括一第一傳動齒輪310,在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內部套接有與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同心的插拔器320,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上與插拔器320的結合部設有內螺紋,所述插拔器320的相應部分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的內螺紋相配合的外螺紋,即插拔器320的上部構成螺桿結構,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和插拔器320相配合構成螺紋螺桿結構;所述插拔器320下部設有夾持部321,所述夾持部321用于夾持纖芯連接器;該領域技術人員應該很容易了解,該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與所述插拔器320通過螺紋螺桿結構連接僅僅是眾多連接方式中的一種優選情況,對于其他連接方式,只要是能夠通過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的橫向轉動驅動所述插拔器320上下移動即可,該實施例并不對其連接方式做具體限定;當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橫向轉動時,通過螺紋連接驅動所述插拔器320上下移動,即所述插拔器320相對于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產生相對位移,進而夾持所述纖芯連接器上下移動以插入對接板的對接孔或從中拔出。
實施例八
為了更好的控制所述插拔器320的上下移動,在上述實施例七的基礎上必須保證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的位置相對不變,即只有當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相對固定之后,利用其與插拔器320的螺紋連接結構才能驅動所述插拔器320在上下方向相對移動;基于此,該實施例八提出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其基本結構與上述實施例七中的基本結構相同,如圖6所示,其不同之處在于該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機械手還包括分別套設于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上下的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的兩個軸承330;當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受外部驅動而橫向轉動時,由于兩個起固定作用的軸承330的上下固定作用,使得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只能在原始位置繞其圓心橫向轉動,而同時由于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與所述插拔器320通過螺紋連接,從而在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橫向轉動時,所述插拔器320在螺紋結構的作用下只能做相對的上下移動,進而保證了所述機械手3對纖芯連接器的夾持只保持在上下方向上;
當然,該領域技術人員了解,該實施例八中提及的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的軸承330僅僅是一種具體實施時的優選方式而已,并不是對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的固定部件的具體限定,其也可采用截至2009年前技術中的其他設備,只要是能夠固定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且并不影響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的橫向轉動的部件皆可,在此不再贅述。
實施例九
《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九也提出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該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在具備上述實施例中各設備基本結構的基礎上,所述機械手3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橫向轉動的驅動部350;如圖7所示,所述驅動部350包括電機351和第二傳動齒輪352,所述第二傳動齒輪352與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嚙合且與所述電機351的動力輸出端353固定連接,使得所述電機351可以驅動第二傳動齒輪352做橫向旋轉,進而驅動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做橫向轉動,該實施例中優選的所述電機351為步進電機,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工作過程中,步進電機351自身的轉動通過動力輸出端353傳遞給所述第二傳動齒輪352,從而帶動所述第二傳動齒輪352跟隨其一起橫向轉動,由于所述第二傳動齒輪352與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嚙合,在所述第二傳動齒輪352橫向轉動時,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進行與所述第二傳動齒輪352旋轉方向相反的橫向轉動,由于所述插拔器320與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的通過螺紋螺桿結構連接,因而當所述第一傳動齒輪310在橫向轉動時,插拔器320將沿著上下方向移動;最終,步進電機352的動力將通過幾級傳遞轉換成所述插拔器320的上下移動,進而通過夾持所述纖芯連接器2的連接部210帶動所述纖芯連接器2在對接孔11內做插拔運動。
可以看出,利用《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通過該設備中機械手夾持固定外部接入光纖纖芯的纖芯連接器在對接孔內做插拔運動,從而可以實現所述外部接入光纖纖芯與對接孔內固定的尾纖纖芯的對接,尾纖兩端的纖芯皆對接完成之后利用尾纖的傳輸作用即可實現外部接入光纖的自動對接交換,操作簡單,可大大減少人工的參與,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的保護范圍 。
《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能夠實現光纖纖芯的自動對接 。
《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用于實現光纖之間的對接交換,其包括:
其上形成多個對接孔的對接板;其中至少一對對接孔內分別固定有尾纖的兩端纖芯,每對對接孔通過一根尾纖相連;
至少一對纖芯連接器;每個纖芯連接器上固定一根外部接入光纖的一端纖芯,固定光纖纖芯的纖芯連接器的端部與所述對接孔的形狀尺寸相同;
用于夾持所述纖芯連接器并帶動所述纖芯連接器相對所述對接孔內做上下插拔運動,以使外部接入光纖的一端纖芯在所述對接孔內與所述固定的尾纖一端纖芯進行對接的機械手。
優選的,所述對接板上的對接孔為圓柱形且呈正方形矩陣排列。
優選的,所述對接板上的對接孔內部還設有用以固定尾纖纖芯的圓柱形纖芯座。
優選的,所述對接板上的對接孔的孔壁內還設有用以固定纖芯連接器的C型卡簧和/或C型墊圈。
優選的,所述纖芯連接器包括:被所述機械手夾持的連接部、設有左右側面貫通空腔的固定部以及兩個光纖纖芯鏈接法蘭;其中,在所述空腔的底部并排設有兩個通透孔;所述光纖纖芯鏈接法蘭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通透孔內,所述光纖纖芯鏈接法蘭的另一端設有用于固定外部接入光纖纖芯的第二圓柱體部;至少一個光纖纖芯鏈接法蘭的內部設有通透的階梯孔。
優選的,所述光纖纖芯鏈接法蘭的第二圓柱體部的外壁還設有凹槽部。
優選的,所述纖芯連接器的連接部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其中在與所述空腔貫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所述連接部的上部分厚度大于所述連接部的下部分厚度,所述連接部的下部分與所述連接部上部分以及所述固定部形成凹槽狀。
優選的,所述機械手包括:第一傳動齒輪和套接在所述第一傳動齒輪內部的插拔器;其中,所述第一傳動齒輪上與插拔器的套接部為螺紋螺桿結構,所述插拔器下部設有用于夾持纖芯連接器的夾持部。
優選的,所述機械手還包括分別套設于所述第一傳動齒輪上下的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傳動齒輪的兩個軸承,所述軸承固定設置于所述工作臺的內部階梯空腔內。
優選的,所述機械手還包括:與所述第一傳動齒輪嚙合并在橫向轉動時驅動所述第一傳動齒輪反方向橫向轉動的第二傳動齒輪;與所述第二傳動齒輪固定連接的用于傳遞動能的動力輸出端;以及,驅動所述動力輸出端進而驅動所述第二傳動齒輪橫向轉動的電機 。
由以上《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見,利用《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實施例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通過該設備中機械手夾持固定外部接入光纖纖芯的纖芯連接器在對接孔內做插拔運動,從而可以實現所述外部接入光纖纖芯與對接孔內固定的尾纖纖芯的對接,尾纖兩端的纖芯皆對接完成之后利用尾纖的傳輸作用即可實現外部接入光纖的自動對接交換,操作簡單,可大大減少人工的參與,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
1.一種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用于實現光纖之間的對接交換,其特征在于,包括:其上形成多個對接孔的對接板;其中至少一對對接孔內分別固定有尾纖的兩端纖芯,每對對接孔通過一根尾纖相連;至少一對纖芯連接器;每個纖芯連接器上固定一根外部接入光纖的一端纖芯,固定光纖纖芯的纖芯連接器的端部與所述對接孔的形狀尺寸相同;用于夾持所述纖芯連接器并帶動所述纖芯連接器相對所述對接孔內做上下插拔運動,以使外部接入光纖的一端纖芯在所述對接孔內與所述固定的尾纖一端纖芯進行對接的機械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板上的對接孔為圓柱形且呈正方形矩陣排列。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板上的對接孔內部還設有用以固定尾纖纖芯的圓柱形纖芯座。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板上的對接孔的孔壁內還設有用以固定纖芯連接器的C型卡簧和/或C型墊圈。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纖芯連接器包括:被所述機械手夾持的連接部、設有左右側面貫通空腔的固定部以及兩個光纖纖芯鏈接法蘭;其中,在所述空腔的底部并排設有兩個通透孔;所述光纖纖芯鏈接法蘭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通透孔內,所述光纖纖芯鏈接法蘭的另一端設有用于固定外部接入光纖纖芯的第二圓柱體部;至少一個光纖纖芯鏈接法蘭的內部設有通透的階梯孔。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纖纖芯鏈接法蘭的第二圓柱體部的外壁還設有凹槽部。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纖芯連接器的連接部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其中在與所述空腔貫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所述連接部的上部分厚度大于所述連接部的下部分厚度,所述連接部的下部分與所述連接部上部分以及所述固定部形成凹槽狀。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械手包括:第一傳動齒輪和套接在所述第一傳動齒輪內部的插拔器;其中,所述第一傳動齒輪上與插拔器的套接部為螺紋螺桿結構,所述插拔器下部設有用于夾持纖芯連接器的夾持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械手還包括分別套設于所述第一傳動齒輪上下的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傳動齒輪的兩個軸承,所述軸承固定設置于所述工作臺的內部階梯空腔內。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單向光纖纖芯對接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械手還包括:與所述第一傳動齒輪嚙合并在橫向轉動時驅動所述第一傳動齒輪反方向橫向轉動的第二傳動齒輪;與所述第二傳動齒輪固定連接的用于傳遞動能的動力輸出端;以及,驅動所述動力輸出端進而驅動所述第二傳動齒輪橫向轉動的電機 。
格式:pdf
大小:930KB
頁數: 8頁
評分: 4.6
單芯光纖和雙芯光纖的耦合問題是限制雙芯光纖研究和應用深度的關鍵問題之一。利用突變光波導的分析方法,在高斯近似的模場分布下,推導了單芯單模光纖和雙芯單模光纖對接和熔接的耦合能量、總體耦合效率和兩纖芯耦合能量比的數學表達式。利用這組關系定量地詳細分析了單芯光纖和雙芯光纖耦合中的模場匹配、雙芯光纖的纖芯距和纖芯位置對耦合效果的影響。利用其中一個纖芯位于光纖中心的雙芯光纖,通過保偏熔接機進行輔助定位,實測了單芯單模光纖與雙芯單模光纖對接耦合的輸出能量與纖芯位置的關系,測量結果能夠很好地與理論結果相符合。
成果名稱 |
一種防護護欄組焊對接設備 |
成果完成單位 |
安徽潁瑞源焊管科技有限公司 |
批準登記單位 |
安徽省科學技術廳 |
登記日期 |
2020-05-11 |
登記號 |
2020N993Y001952 |
成果登記年份 |
2020 |
1966年高錕先生在文章中首次提出利用介質光導纖維以光載波傳輸信息,由此奠定了光纖作為介質傳光的理論基礎。經過幾年的研究,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首次拉制出損耗為20dB/Km的光纖,較大地降低了光纖的傳輸損耗從此使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成為可能。近年來科研工作者研究發現,由于光纖具有靈敏度高、抗電磁干擾能力強、體積小、易于集成等優點,光纖傳感技術成為光電技術領域活躍的分支之一。
光纖傳感技術涉及領域廣泛,主要有軍事、國防、航空航天、能源環保、工業控制、醫療衛生、計量檢測、食品安全、家用電器等諸多領域。其中涉及到的幾種主要傳感器主要有:光纖陀螺儀、光纖水聽器、光纖光柵溫度傳感器、光纖電流互感器等各種光纖傳感技術。微結構光纖及保偏光纖以其靈活的結構和奇異的特性成為光纖傳感領域的中堅力量。
微結構光纖(Microstructuredfiber,MOF)根據其結構及傳輸機理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兩大類:一類是折射率引導型微結構光纖;另一類是帶隙型具有周期空氣孔排布的光子晶體光纖。折射率引導型微結構光纖按其結構的不同主要有毛細管光纖、平行陣列芯光纖和多芯光纖等。毛細管光纖最早是在1981年由Hidaka等人提出來的。顧名思義,毛細管光纖就是其纖芯內部是空心結構,這就導致它有許多特殊性能。在傳感領域,毛細管光纖在測量液體、氣體等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1997年,ITO.H課題組利用空心光纖對熱銣原子的運動進行控制,實現人類對原子領域的認識更加深入的了解。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智能材料與結構航空科技實驗室通過在空心光纖上注入膠來實現復合材料的診斷、修復等功能,從而實現毛細管光纖的特殊結構的應用。平行陣列芯光纖是指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的多個纖芯的排布并共用同一包層的光纖,這樣在纖芯之間會產生相互耦合等作用,進而產生很多奇異特性。哈爾濱工程大學光纖傳感實驗室制作了一系列的折射率引導形多芯微結構光纖。多芯光纖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將光纖纖芯集成在一根光纖中,這樣就可大幅度降低光纖光纜的制作成本,提高光纖的集成度。1994年法國電信公司首先制作出四芯單模光纖。2010年美國OFS公司B.Zhu等人設計并制作了七芯的多芯光纖,七個纖芯成正六邊型排布。2012年R.Ryf與S.Randel等人利用少模光纖制作出三芯的微結構光纖,減少了多芯光纖的纖芯串擾等問題。雖然這些波導型微結構光纖在遠程光纖通信中會有光的纖芯間的耦合及串擾等問題,但是這無疑為光纖傳感領域提供了一種新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