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中國礦業大學安全工程學院 | 前????身 | 北京礦業學院采煤系教研室 |
---|---|---|---|
始建時間 | 2007年11月 | 專????業 | 安全技術及工程國家 |
學院現有教職工39名,其中教授13名(博士生導師12名),副教授11名(含高工),高級實驗師1名,講師7名,工程師2名,實驗師1名,助教4名,25人具有博士學位(含博士在讀,占教師總人數的64.1%),9人具有碩士學位。擁有以周世寧院士為學術帶頭人,以王德明、林柏泉、程遠平等一批在煤礦安全領域的知名教授和一批年輕博士組成的高水平創新學術團隊。學科中有6名教授為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成員,1人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獲得新世紀優秀人才基金,1人獲得全國模范教師稱號,2人獲得孫越崎青年科技獎,1人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1人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
學院已與美國肯塔基大學、密歇根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俄羅斯莫斯科礦業大學、波蘭西里西亞工業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德國波鴻技術學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學術關系并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2001年到2005年組織召開了國際、國內學術會議5次,每次參會人員的規模都超過百人。
針對煤礦瓦斯煤塵爆炸、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火災等重大自然災害防治所需解決的重大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學院形成了四個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礦井瓦斯防治、礦井火災防治、礦井安全監測監控和礦井通風與 防塵。在“十五”期間,重點對瓦斯區域治理、瓦斯的抽采與利用,煤自燃成災機理與防治技術,煤與瓦斯突出的預測預報和高瓦斯礦井通風與防塵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學院承擔并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子課題4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13項、教育部重點項目等5項。2001年到2005年,學院獲得科研經費共計5360萬元,其中縱向科研經費1379萬元;獲得4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0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3項;國家級圖書獎1項,省部級圖書獎6項;出版專著與教材24部,發表論文6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錄73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1項,實用新型專利9項。2007年,科研經費達到3513萬元,其中縱向科研經費593萬元,獲得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學院的科學研究整體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在瓦斯區域治理、煤自燃防治、煤與瓦斯突出預測預報等研究領域的部分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礦業大學位于江蘇省徐州市,每次提起徐州,我唯一能立馬想起來的就是徐州地鍋雞,哈哈。中國礦業大學屬于雙一流211高校,綜合性強,偏理工科,是一所開放,有特色的院校。去年考研的時候,同寢室就有礦大的學...
《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巖土工程學報》《中國礦業大學學報》收不收審稿費
一看你這問題就知道是同行,共享給你!望采納不收審稿費+版面費的國內期刊:1.《巖土工程技術》2.《水運工程》(中文核心期刊)出版速度較快,主要面向港口航道類的3.《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中文核心期刊)...
畢業之后我換過好幾種工作,對于土木工程學生可以從事的行業以及年薪進行簡單介紹。底下的年薪不包括個人接的以及外快。這些年薪僅供參考,地區差異,有不一樣的很正常。 1施工方向這是大部分土木畢業生的選擇,施...
安全技術及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其中安全技術及工程學科于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在國內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是中國煤炭工業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礦井通風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學科,1988年、2001年先后兩次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現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學科。
1999年被批準為“國家煤炭工業安全工程重點實驗室”,2003年獲準建設“礦山開采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工業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5年獲準建立“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學院先后承擔并完成了國家“211工程”一期、二期建設項目任務,現正積極開展國家“211工程”三期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
☆國家重點學科
◆安全技術及工程(2001、2007)
☆部級重點學科
◆安全技術及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礦業工程(1985)
☆一級學科博士點
◆礦業工程(1998)
☆二級學科博士點
◆安全技術及工程(1986)
◆安全管理工程(2005)
☆ 一級學科碩士點
◆礦業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點
◆安全技術及工程(1986)
◆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2000)
◆安全管理工程(2005)
江蘇省特色專業——消防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安全工程。
周世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亮 中國工程院院士
★瓦斯研究所
★通風與防滅火研究所
★消防工程研究所
★突出預測與安全裝備研究所
★教學實驗中心
★安全科技實踐創新基地
★安全檢測檢驗實驗室
★礦山開采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
★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項目
★973、十一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1)學院黨政領導
袁亮:院 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福寶:執行院長
章毛平:院黨委書記
錢雄:院黨委副書記
李金明:行政副院長
林柏泉:科研副院長
李增華:教學副院長
(2)學院教授委員會
蔣曙光:主 任
王恩元:副主任
周世寧: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德明:委員
程遠平:委員
林柏泉:委員
李增華:委員
蔣承林:委員
陳開巖:委員
羅新榮:委員
楊勝強:委員
格式:pdf
大小:1.4MB
頁數: 4頁
評分: 4.5
目前,全國設立安全學科的高校有140多所,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的安全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在安全文化建設、安全管理體系設計與實施、行為安全等方面的研究與實踐一直在全國高校保持領先的優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主辦的行為安全與安全管理國際會議于9月23~26日在北京舉行,這是我國第一次由主流學術機構主辦的行為安全學方面的國際會議,吸引了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馬來西亞、新加坡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工作人員、學者和工業界人士。針對此次會議召開的背景、目的、意義、產生的影響以及行為安全在我國目前研究和應用的情況,本刊記者特別采訪了本次會議的秘書長、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總支書記兼副院長傅貴和他的研究團隊。
格式:pdf
大小:1.4MB
頁數: 14頁
評分: 4.6
實 習 周 記 面點王崗位實習 個人原創面點王工作崗位實習周記 有效防止雷同!簡單修改即可使用! 姓 名:王 XX 學 號: 20170820008 專 業: XXXX 指導老師: 實習時間: 20XX-XX-XX—20XX-XX-XX 面點王工作崗位實習報告書 面點王實習周記 2017年 XX月 XX日面點王實習周記 目錄 實習周記(一) ··········································3 實習周記(二) ··········································4 實習周記(三) ··········································5 實習周記(四) ······················
2014年6月26日,鴻業科技與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企合作日活動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隆重召開。
本次會議由Autodesk教育支持中心、鴻業科技與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共同舉辦,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院長單仁亮、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主任易成、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教授高爾新、鴻業科技執行董事宋怡昆、鴻業科技市場經理劉鴻賓、Autodesk中國區教育支持中心教育事業部總監田苗女士、市場部經理金仁子女士出席本次活動。會議由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教授高爾新先生主持。
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教授高爾新先生主持會議
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院長單仁亮
會上,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院長單仁亮首先發表講話,單院長在講話中表示,基于行業發展趨勢和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本次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希望通過校企合作,雙方共同努力打造富有特色、有影響力的合作項目,推動行業發展。
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主任易成
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主任易成在講話中表示:對于學科教育和人才培養,新技術的推廣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本次合作正為此創造了良好契機,希望雙方合作進一步發展。
宋怡昆先生向單仁亮院長捐贈鴻業科技BIM系列軟件
隨后,鴻業科技執行董事宋怡昆先生發言,宋怡昆先生首先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各位領導出席會議表示感謝,很高興鴻業科技能與國內著名大學共建校企合作。“我們雙方共同致力于建立穩固和全面的合作關系,逐步實現將本次合作建立成富有特色,歷久彌新在行業內有影響力的校企合作項目,最后我代表鴻業科技再次感謝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的領導對我們的信任與支持,預祝我們的校企合作順利圓滿!”
最后,宋怡昆先生發表“行業的發展,我們的機會”及“鴻業BIM系列軟件介紹”專題演講,現場師生反響熱烈,本次校企合作軟件捐贈儀式圓滿成功。
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和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兩個學科同根同源,共同起源于1950年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焦作工學院時期的電機工程學系。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1952年,在教育部批復的中國礦業學院組織機構中,礦山電機工程學系下設礦山電機等兩個專業。
1953年,礦山電機工程學系更名為礦山機電系。
1954年,礦山機電系下設普通電工、礦山電工、礦山機械設備(通風、壓氣、排水、提升)、等教研組及其實驗室。
1958年,礦山機電系增設熱工實驗室。
1972年,礦山機電系將所屬的教學機構調整重組為流體機械、礦山電工和普通電工等四個教研室。
1978年,礦山機電系更名為機電系。
1980年,機電系更名為自動化系,下設電工、電子、自動化、礦山電工、流體機械等7個教研室。
1985年,流體機械教研室由自動化系劃歸到礦山機械系。
1985年,煤礦電氣工程專業更名為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
1988年,自動化工程系增設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等兩個專業。
1993年,增設電氣技術專業。
1995年,自動化工程系更名為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學院下設電力工程系等一部三系。
1997年,原電氣技術、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合并為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
1999年,原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自動化兩個專業合并為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
2007年,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調整設立了電力傳動與自動控制、電氣工程等5個研究所和電氣自動化學系等2個學系。
2012年,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更名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并設立電氣工程等四個教學實驗部,同時設立新能源與電動車研究所、大功率傳動與制動控制研究所。
2014年,電氣工程教學實驗部和自動化教學實驗部合并為電氣自動化教學實驗部。
電力工程學院
1987年,礦山機械系成立熱能教研室。
1988年,設立電廠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
1992年,礦山機械工程系設立流體機械實驗室、熱能實驗室。
1993年,電廠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更名為熱能工程專業。
1997年,電廠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更名為熱能工程與動力機械專業。
1998年,礦山機械工程系更名為機電工程學院,成立動力工程系。
1999年,熱能工程與動力機械專業更名為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
2000年,流機實驗室與熱能實驗室合并為動力工程實驗室。
2004年,動力工程系更名為熱能與動力工程系。
2008年,動力工程實驗室更名為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實驗中心。
2010年,熱能與動力工程系從機電工程學院劃出,成立電力工程學院。
2012年,電力工程學院機構調整,熱能與動力工程系更名為能源與動力工程系,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實驗中心更名為能源與動力工程實驗中心,并設立流體機械及水射流研究所、煤與煤層氣燃燒及利用研究所、礦井制冷與低溫研究所、新能源利用與發電研究所。同年,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更名為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
2013年,成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2014年,礦井制冷與低溫研究所和新能源利用及發電研究所合并組建制冷與新能源研究所。
2016年10月24日,中國礦業大學決定,將原電力工程學院整體和原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的電氣工程學科及專業整合組建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
院徽
院徽中間為黃色的閃電圖案,上下外環為學院中英文名稱。
學院開展的學生工作有社會實踐與志愿者活動、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文化藝術活動,設有學生會、新聞與新媒體傳播中心、青年志愿者協會、科學技術協會等學生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