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致熱源 | 外文名 | Pyrogen |
---|---|---|---|
性????質 | 生物 | 類????別 | 人體 |
(1)革蘭氏陽性細菌:全菌體、代謝產物、細胞壁中的肽聚糖可致熱。
(2)革蘭氏陰性細菌:全菌體、代謝產物、肽聚糖可致熱,尤其是細胞壁中所含的★內毒素(endotoxin,ET)。
★★內毒素:主要成分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LPS主要致熱及毒性部分為脂質A(Lipid A)。
內毒素有高水溶性,高耐熱性,難以滅活及清除,有極強的發熱效應,是最常見的外致熱源,是血液制品和輸液過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格蘭陰性細菌重度感染時若短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則細菌死亡、裂解時會釋放大量內毒素而使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患者死亡。
(3)分枝桿菌:典型菌群為結核桿菌。患者多有盜汗及午后低熱。全菌體及細胞壁中的肽聚糖、多糖和蛋白質均可致熱。
(4)病毒:全病毒體、包膜脂蛋白、其所含的血細胞凝集素及其所含不同的特殊毒素樣物質可致熱。
(5)真菌:全菌體及菌體內所含莢膜多糖和蛋白質可致熱。
(6)螺旋體:常見的有梅毒螺旋體、回歸熱螺旋體、鉤端螺旋體。其所含溶血素、細胞毒因子、外素素等可致熱。
(7)瘧原蟲:感染瘧原蟲的紅細胞破裂時釋放大量裂殖子和代謝產物(瘧色素等),從而引起高熱。
(8)其他: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等。
(1)抗原抗體復合物:見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等。
(2)類固醇:典型代表本膽烷醇酮(etiocholanolone,睪丸酮的中間代謝產物)。
(3)非炎性刺激物:尿酸結晶、硅酸鹽結晶、炎性滲出物、組織壞死吸收等。
內生致熱源(Endogenous Pyrogen,EP)
體內某些細胞被發熱激活物激活后產生的一組內源性的、不耐熱的、能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的致熱性細胞因子,是發熱過程的共同信息分子。其中最主要的產EP細胞為單核、巨噬細胞。
(1)白細胞介素-1
(2)腫瘤壞死因子
(3)干擾素
(4)白細胞介素-6
(5)其他:白細胞介素-2、巨噬細胞炎癥蛋白-1、睫狀神經營養因子、白細胞介素-8、內皮素等被認為與發熱有一定的關系,但還缺乏較系統的研究。
致熱源(Pyrogen)
通常,發熱是由“發熱激活物”作用于機體,激活“產內生致熱源細胞”,產生和釋放“內生致熱源”(EP),EP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通過“發熱中樞調節介質”來調節體溫的升降。
發熱激活物(pyrogenic activator)
發熱激活物包括外致熱源和某些體內產物
致熱源,導致發熱的源頭或熱量的來源。 致熱源(Pyrogen) 能引起體溫升高的物質均稱為致熱源,包括外致熱源、某些體內產物及內生致熱源。 通常,發熱
1.可以選擇用小型的燃氣鍋爐或者電熱鍋爐; 2.如果所在地區太陽能較豐富,可以選擇太陽能熱水器+輔助電加熱器供暖; 3.如果所在地區冬天溫度不低于零度而濕度又不是很大時,可以選擇在較常用的房間安裝分體...
您好! 用理化方法殺死一定物質中的微生物的微生物學基本技術。滅菌的徹底程度受滅菌時間與滅菌劑強度的制約。微生物對滅菌劑的抵抗力取決于原始存在的群體密度、菌種或環境賦予菌種的抵抗力。滅菌是獲得純培養的必...
格式:ppt
大小:1.6MB
頁數: 未知
評分: 3
[講稿]熱源及熱源設備——[講稿]熱源及熱源設備 共178頁,非常詳細。 主要介紹了熱源及熱源設備、鍋爐的基本知識、燃料與燃燒計算等章節的內容。鍋爐及鍋爐房設備的任務,在于安全可靠、經濟有效地把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熱能,進而將熱能傳遞...
(1)小城鎮供熱方式可分集中供熱和分散供熱,并應結合用戶分布、供熱條件和使用的燃料等相關因素確定,有條件采用集中供熱的范圍,應選擇集中供熱的方式,鎮區邊緣分散住宅可采用分散供熱方式。
(2)選擇小城鎮供熱熱源可包括熱電廠、供熱鍋爐房、工業余熱、地熱、太陽能、風能、電力、垃圾焚化廠余熱等。
(3)大中城市規劃區范圍的小城鎮熱源應按城市總體規劃統一考慮,城鎮密集區的小城鎮供熱熱源宜與相關區域統籌規劃,聯建共享。
(4)有一定常年工業熱負荷的城鎮密集區小城鎮和較大規模小城鎮,宜選擇熱電廠集中供熱,有條件地區的縣城鎮、中心鎮供熱規劃可采取三聯供模式。
(5)附近無熱電廠,以采暖熱負荷為主的小城鎮宜選擇區域熱水鍋爐房供熱。
(6)只有較小工業蒸汽熱負荷的小城鎮工業園區宜建蒸汽鍋爐房供汽、供熱。
(7)有條件的小城鎮應盡可能采用工業余熱、地熱、太陽能、垃圾焚化廠等熱源。 2100433B
1. 燃油熱源 目前的干燥設備多以柴油或煤油作熱源,由于石油供應緊張,價格居高不下,糧食干燥設備作業成本較高,適用于加工量小、作業時間短的加工戶。對于作業規模大的加工戶來說,成本高、經濟效益低,不利于長期運營。
2. 生物質熱源 隨著生物質熱風爐技術的成熟,為糧食干燥技術配套的熱風爐提供了新型的綠色環保替代能源。稻殼、棉稈、秸稈壓塊等生物質的利用,在降低干燥作業成本的同時,通過加裝煙塵過濾系統收集燃燒后的草木灰制肥,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循環利用。
3. 蒸汽熱源 這種熱源為熱電廠發電產生的附屬品,應用此熱源進行干燥作業需要作業場地位于供熱管道附近,對于選址具有較高的要求,并且接入管網的一次性投入較高,不具有普遍應用的前景。
4. 煤炭熱源 煤炭是日常生活的常見熱源,具有供應穩定、成本較低的特點,適用于加工量大、作業時間長的大型加工戶。隨著政府對排放控制的日益嚴格,這種熱源干燥方式將逐步被限制取消。
5. 天然氣、電能熱源 隨著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清潔能源的應用得到重視。天然氣、電能作為干燥作業的新型熱源出現,由于應用成本較高,推廣應用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在營養學中,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都能在體內轉化,以供給人體活動的能量。蛋白脂、脂肪和糖被稱為“熱源物質”
去除熱源是制藥用水系統設計建造的重要目標之一。自來水的預處理開始,直到注射用水的使用點,水處理的許多工藝環節都考慮了去除熱源的要求,如活性炭過濾、有機物去除器、反滲透、超過濾及蒸餾。
反滲透膜的孔徑最小,按其阻滯污染物(包括熱源)的分子量大小計,一般在100~200之間。由于熱源的分子量在5×104以上,其直徑大小一般在1~50μm之間,因此能被有效去除。
超濾除熱源型超純水機技術它利用篩分、靜電吸附、架橋,利用微孔濾膜攔截直徑比較大的那一部分熱原物質。應當指出,這種去除是很不完全的,直徑比較小的熱源物質會通過0.22μm的微孔濾膜,微小的熱源可以透過0.025μm的濾膜,最小的熱原體可以穿透所有的微孔濾膜,污染水體。由于熱原分子量越大,致熱作用就越強,因此利用微孔濾膜進行除菌過濾時,客觀上可能會起到某些截留熱原的積極作用,但它不能作為去除熱源的可靠方法而單獨使用。
其實超過濾、微濾和反滲透均屬于膜分離技術,它們之間各有分工,但并不存在明顯的界限。超濾膜孔徑大的一端與微孔濾膜相重疊,小孔一端與反滲相重疊。超濾的過濾介質具有類似篩網的結構,而過濾僅限于濾膜的表面。
與反滲透不同,超濾不是靠滲透而是靠機械法分離的,超濾過程同時發生三種情況:被分離物吸附滯留—被阻塞或截留在膜的表面,并實現篩分。超濾膜的孔徑大致在0.005~1μm之間,細菌的大小在0.2~800μm之間,因此用超濾膜可去除細菌。然而,對人體致熱源效應的熱原分子量為80萬~100萬,自然存在的熱原群體是個混合體,小的一端僅為10-3μm,因此,用以截留熱源的超濾膜的分子量級需小至1萬~8萬,方能有效去除熱源。
由于熱源不具有揮發性。因此去除熱源最有效的方法是蒸餾法。在多效蒸餾水機中,將純化水蒸餾,無揮發性的熱源仍留在純化水中成為濃縮水,以旋風分離法進行離心分離,收集已去除熱源的蒸餾水,將有熱源的濃縮水排放。用這種分離方法一般可使熱源的污染水平降低2.5~3個對數單位。各種型號的老式蒸餾水機去除熱源的能力要差一些,但蒸餾作為一種去除熱源的有效方法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