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下水排放對近岸水體碳和營養鹽的潛在顯著影響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珠江口作為受人為活動影響巨大的三角洲地區,是南海北部陸架重要的陸源輸入之一,但是其海底地下水排放的地球化學影響的研究非常匱乏,本項目因此以珠江口作為研究區域,以天然放射性鐳同位素為地下水入海的示蹤劑,展開了對珠江口夏季和冬季兩個季節河口水體與周邊沿岸地下水中鐳放射性同位素豐度以及生源要素的濃度分布的調查,采用了鐳的質量平衡模型估算了海底地下水排放的通量,計算了海底地下水排放攜帶的物質通量及珠江攜帶的物質通量,并進行了比較,從而評估了海底地下水排放對珠江口的地球化學影響。同時,對同處亞熱帶的福建省三沙灣和海南島三亞灣的海底地下水排放通量及其地球化學影響進行了研究,對南海北部陸架的海底地下水排放的通量和其地球化學影響也進行了估算和評估,這些研究為珠江口海底地下水排放研究結果提供了背景場和比較對象。本項目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海底地下水排放對珠江口生源要素的分布和收支的顯著影響,表明了海底地下水排放攜帶的碳和營養鹽通量與珠江攜帶的物質通量數量級相同,相當于珠江攜帶碳通量的20%甚至更高,相當于珠江攜帶營養鹽通量的20%左右。本項目已經發表SCI論文4篇,培養了3名碩士。本項目研究成果將為研究、解決珠江口近幾年持續出現的富營養化、缺氧等環境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2100433B
海底地下水排泄作為陸海相互作用的主要途徑之一,對河口和陸架邊緣海的物質收支、循環以及生態系統有重要的影響,但存在顯著的區域性差異。本項目聚焦于這一國際研究熱點,以天然放射性鐳、氡同位素示蹤海底地下水排泄,以南海北部陸架的珠江口為研究區域,以歷史數據收集整理、現場航次調查、實驗室分析、模式計算為手段,估算珠江口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及其攜帶的溶解無機碳和營養鹽通量,為珠江口生源要素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源項數據;通過與珠江攜帶的物質通量和珠江口的入海物質通量的比較分析,評估海底地下水排泄對珠江口生物地球化學的影響。
地下水位一般的情況都會低于厚度,二者之間聯系不大!
其實我自己也覺得可以轉彎,但是領導就是死活不同意。
影響濕土的工程量,在軟件的工程信息處理!記得采納,謝謝!
格式:pdf
大小:685KB
頁數: 7頁
評分: 4.3
雙江口地區出露的花崗巖主要為二云二長花崗巖和似斑狀黑云花崗巖,二者呈侵入接觸關系,在巖體特征、巖石顏色、結構、礦物組成及后期改造等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巖相學特征表明二云二長花崗巖形成晚于似斑狀花崗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表明二者成因為部分熔融,物源為殼源,形成環境為同碰撞-造山帶環境,形成時間為印支晚期。
格式:pdf
大小:685KB
頁數: 6頁
評分: 4.3
針對西南某在建水電站壩區左岸交通洞開挖過程中多處出現滴水、線狀或股狀流水現象,利用水文地球化學信息分析了裂隙巖體的地下水來源。分析顯示,上游支流已建水電站的引水洞對研究區存在滲漏影響,壩區地下水主要是原花崗巖體裂隙水側向補給和引水洞滲漏補給的混合。兩種補給水源水化學特征差異顯著,ρ(SO42-)可用來計算不同出水點兩種水源的混合比。根據不同出水點引水洞滲漏補給的混合比,結合出水量大小,將壩區分為受引水洞滲漏補給影響較弱區、中等區和較強區,揭示了不同地段的地下水主要來源,為廠房施工過程中涌水量的預測與防滲排水設計提供了依據。
水平排泄多見于山區,常以泉的形式流出地表。
垂直排泄多見于平原,自由地下水通過蒸發而損耗。
為了對地下水脆弱性進行全面評價,需要了解一些特定的污染物信息。本報告中所提及的“污染物”包括對人類健康或其它方面造成不利影響的所有天然和人為形成的物質。必須在天然的地球化學系統和地下水流動系統中考慮人類對污染源和污染物遷移轉化的潛在影響。例如,如果土地利用方式(促進污染物遷移的方式)會對地下水流動系統造成一定影響,那幺水資源將更易受到污染物的影響。Welch等人(2000年)指出,人類活動會造成水井中砷濃度的升高。
特定的污染物信息包括:(1)潛在污染源信息;(2)目標污染物的化學性質;(3)污染物在地下水流動系統中的運移機制。
了解土地利用方式、潛在的污染源和地下水資源的固有敏感性之間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作用,是確定地球化學系統乃至于地下水對污染物脆弱性的關鍵。潛在的人為污染物通常位于地下水系統的邊界上,污染物會隨著補給水源進入地下水系統中。一些污染源,如防護性能較差的化糞池和儲油罐,會造成嚴重的污染問題。天然污染源與含水層的巖性和地球化學條件相關聯,有可能會出現在含水層的任何地區。
根據空間范圍,通常可以將污染源劃分為點狀污染源和非點狀污染源。點狀污染源是指污染物通過某一特定位置釋放出來,而非點狀污染源是指通過大面積范圍釋放出來污染物。也可以根據時間范圍,將污染源劃分為連續性污染源和瞬時性污染源。連續性污染源是指污染物在長期范圍內不斷釋放出來,而瞬時性污染源是指污染物只在某一時刻釋放出來。污染源類型(點源、非點源、連續性污染源和瞬時性污染源)的分類,對于確定地下水系統中污染物濃度的時間和空間分布非常重要。在某些情況,點污染源與一個或多個非點狀污染源的累積效應非常相似。
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統中的運移,會受到某些地球化學效應、放射性作用和活動性微生物的影響。某些化學變化會使某些有害污染物轉化為毒害性較小的副產物,而另一些化學作用會使污染物產生的副產物毒性比母體更強,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的危害也更大。某些放射性物質在天然衰減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副產物,比母體的危害性更大(Focazio等,2000)。在某些情況下,會發現環境中的某些降解(轉化)產物的危害遠比母體大(Kolpin等,1997)。目前,地下水修復工作越來越關注天然衰減問題,在混合、水平對流和生物降解的共同作用下,污染物的濃度會越來越小(Chapelle等,2000)。與此類似,某些化學變化會使相對穩定的組分變成移動性較強的組分,將母體轉化為某些副產物。了解地下水運動的通道和時間,以及污染物的化學性質和生物性質,是確定污染物遷移轉化以及可能產生副產物的關鍵因素。對于可以迅速轉化為其它產物的污染物,特別是轉化的產物或子產物比母體毒性更大的污染物,這一點尤為重要。另外,地下水污染的脆弱性取決于污染物的溶解性和移動性,而移動性與含水層和抽水井特定的礦物學和地球化學條件有關。
彌散和擴散是污染物在地下水中重要的運移機制,在地下水運移過程中,這些機制可以將污染物帶入到地下水系統中。運移過程中,在地下水系統的某些位置,污染物濃度可能會有所降低,而在另一些地區,污染物濃度卻會有所增加。分子擴散是指溶質在濃度梯度的作用下,由濃度高處向濃度低處運動,致使液體中的溶質濃度趨于均勻。而彌散是指由于多孔介質中孔隙系統的存在,致使流體的微觀速度在孔隙中的分布大小和方向都不均勻,流體質點的實際運動迂回曲折。彌散使得溶質的運動比單純對流擴散的范圍更廣。
海底隧道將加速東北亞經濟一體化
如果韓中海底隧道建成,對于韓國來講,除了單純的經濟效應以外,在政治、社會及文化領域也將迎來巨大變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能將韓中隧道與韓日兩國從數年前開始討論的韓日海底隧道相貫通,那么韓中日三國就有望發展成為"貨真價實"的單一經濟共同體。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沈驥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一旦中韓日海底隧道全線貫通,日本最北端的火車可以不用卸貨,通過日本本土、韓國、中國,穿越歐亞大陸直達荷蘭的鹿特丹。屆時,以中、韓、日為核心的東北亞經濟關系也會更加緊密。
膠東半島將成世界級樞紐
海底隧道貫通后,受益最大的將是中日韓的貿易公司。企業物流成本和貨物到達的準時程度將大為改善。韓國東西部有多條高速鐵路,而釜山至日本下關的輪渡早已營運,下關有高速鐵路、公路往北延伸,與北海道有海底隧道相通,所以,"中韓海底隧道"一旦貫通,就意味著日本最北端的火車可以不用卸貨,通過日本本土、韓國、中國,穿越歐亞大陸直達歐洲的鹿特丹。屆時,膠東半島將成為東西方貨物往來一個重要的停頓點。
山東省交通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許云飛稱,世界上最長的兩條洲際交通區位線,一條是亞澳大陸橋線,另一條是亞歐大陸橋線,這兩條線的交匯點落在山東膠東半島上,而這兩條線中的亞澳大陸橋線已被大連到煙臺間的煙大鐵路輪渡貫通,亞歐大陸橋線的貫通只需中韓鐵路輪渡或海底隧道的建成。屆時,膠東半島有望成為新的世界級綜合運輸中心樞紐。
或影響中國貨物出口結構
隧道全線貫通后,由中國至日本的運力將顯得更加過剩,這將迫使貿易公司挖掘更適合從中國進口的產品。 由于貨物主要從日本流向中國,因此,從中國到日本的運力一直相對富余。值得運輸公司高度重視的是,一旦中韓日之間開通了海底隧道,那么意味著已經顯得有些富余的運力,更顯過剩,而大筆附加費的收費名義也將不復存在。習慣了通過運價競爭來爭取客戶的公司,恐將不可避免地要損失一批客戶。
海底鐵路隧道畢竟不同于輪船運輸。前者的運輸時間大大縮短,運輸成本也將大幅上升。換言之,它更適合運輸附加值較高的高科技產品,而不是運輸煤炭、礦石等初級產品。因此,相關公司亟需挖掘更適合在中國進口的產品。屆時,中國的貨物出口結構或出現一定變化。
東北亞經貿關系更加緊密
韓國一直是東北亞經濟共同體的積極倡導者。WTO的作用在得到加強的同時,憑借自由貿易協定而形成的區域化傾向也在進一步擴大。全世界已經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達999多個,其數字還在持續地增加。但是,東北亞作為一個例外仍然停留在統合化的趨勢之外。這樣,區域內的國家不但有可能面臨貿易和投資轉移帶來的不利和競爭力降低的局面,而且也不能排除在WTO、環境等多種國際協商中被疏遠或意見不能被及時反映的可能性。隨著中韓日之間貿易、投資關系日益緊密,文化交流也相當活躍。中國頻頻掀起"韓流",而韓國則是頻頻刮起"漢風"。 專家認為,中韓日3國間,促進合作的因素正在走向成熟。隧道貫通后,經貿、文化關系有望更加緊密。
韓欲做東北亞物流中心
韓國政府一直希望將韓國打造成為東北亞的經濟中心,而成為東北亞物流中心就是其中的核心一環。為此,韓國政府一方面在積極促進南北和解,希望通過朝鮮,同中俄鐵路實現連接,貫通歐亞鐵路;另一方面,加緊同日本研究韓日海底隧道的可行性,希望把日本列島加入到以韓國為中心的東北亞物流圈中來。此外,韓中隧道對于韓國除了有經濟效應外,在政治、社會及文化領域也具有巨大作用。有專家指出,如果能將韓中隧道與從數年前開始討論的韓日海底隧道相貫通,那么韓中日三國就有望發展成為"貨真價實"的單一經濟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韓國將成為未來東北亞物流的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