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不銹鋼的金屬學問題 | 作????者 | 肖紀美 |
---|---|---|---|
ISBN | 9787502439880 | 頁????數 | 343頁 |
出版社 | 冶金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06-8-1 |
裝????幀 | 平裝 | 字????數 | 438000 |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師生和科研單位從事材料研發人員閱讀,也可供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閱讀。
1 引言
1.1 不銹鋼
1.2 材料學方法論的思考
2 組織結構——金屬物理問題
2.1 概貌
2.2 基本參量
2.3 Fe-Cr-C三元合金的相圖
2.4 Fe—Cr—Ni及Fe—Cr-Mn三元相圖
2.5 實用相圖
2.6 廣義的相
2.7 液固結晶
2.8 雙相不銹鋼
3 腐蝕——金屬化學問題
3.1 不銹性
3.2 晶間腐蝕
3.3點蝕及縫隙腐蝕
4 力學性能——金屬力學問題
4.1力學性能的一般規律
4.2強度和強化
4.3韌性和韌化
4.4應力腐蝕斷裂
4.5氫脆
5 不銹鋼的宏觀思考
5.1不銹鋼的技術問題
5.2不銹鋼生產的生存問題
附錄
參考文獻2100433B
本書應用金屬物理、金屬化學及金屬力學原理,分別論述了不銹鋼的組織結構、腐蝕及力學性能三方面問題。
本書在組織結構方面,本書詳細討論了決定相穩定性的基本參量,介紹了多元系的實用相圖,較詳細地闡述了奧氏體穩定性,討論了化學組元及幾何學組元構成的廣義相以及液固結晶的幾個實際問題;在腐蝕方面,從電位-pH圖、極化曲線及鈍化膜人手,分別討論了腐蝕過程的熱力學、動力學及結構學問題,并詳細討論了三個局部腐蝕問題——晶間腐蝕、點蝕及縫隙腐蝕;在力學性能方面,分析了強度和強化、韌性和韌化、應力腐蝕和氫脆四個問題。
本書介紹的基本參量、實用相圖、廣義的相、液固相線、不銹性、晶間腐蝕、韌化措施、氫脆機理、氫致變化以及對材料學方法論的介紹和對性能、結構、環境、過程、能量的看法,對于其他金屬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也有參考意義。
金屬是具有光澤、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與機械性能,并具有正的電阻溫度系數的物質。金屬,是個大家庭,現在世界上有86種金屬。通常人們根據金屬的顏色和性質等特征,將金屬分為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兩大類。黑色金...
不銹鋼屬于黑色金屬. 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這名字,常常使人誤會,以為黑色金屬一定是黑的,其實不然。黑色金屬只有三種:鐵、錳與鉻。而它們三個都不是黑色的!純鐵是銀白色的;錳是銀白色的;鉻是灰白色的。因為鐵...
不銹鋼屬于黑色金屬,鋼鐵均屬于黑色金屬金屬分為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兩大類。黑色金屬主要指鐵及其合金,如鋼、生鐵、鐵合金、鑄鐵等。黑色金屬以外的金屬稱為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這名字,常常使人誤會,以...
格式:pdf
大小:6KB
頁數: 2頁
評分: 4.4
1、安裝施工重點 1.1 飾面板安裝: 安裝前應復核板材、 骨架以及包括縫隙在內的各部位尺寸, 大塊板材應預排編號以防止連接 安裝時造成累積誤差。 不銹鋼板安裝前, 必須檢查膠合板基面或其他基層前期工序的施工質 量,表面垂直度、 平整度及裝飾造型體的質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與相應標準, 如鋼木骨架及 罩面板工程的質量驗收標準,高級抹灰工程的質量要求等。 1.2 將鏡面不銹鋼薄板鑲板鑲貼于裝飾造型體膠合板基面上的方法, 通常的做法是粘貼。 粘貼用的膠粘劑, 一般為環氧樹脂多用途建筑膠粘劑, 如建筑結構膠粘劑, 耐高溫建筑結構 膠粘劑,室溫快速固化環氧膠粘劑等,均有優良的粘結性能, 這些粘結料多為雙組份, 施工 時根據使用說明在現場進行調配,有的按需要加入適量填料, 如石英砂、鑄石粉、 細黃砂或 水泥等。在室內小型的不銹鋼板鑲貼或薄板包柱工程中, 與木質基層的粘貼也可采用市售成 品萬能膠。 不銹鋼
1.物價成本的日益增漲。鋼鐵作為不銹鋼金屬軟管生產的最主要原材料已進入價格公開化、透明化的薄利時代,不斷上漲的鋼鐵價格將推動不銹鋼金屬軟管的生產成本;
2.我國不銹鋼金屬軟管行業的品牌性較差,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較弱。由于產業集中度較低,技術落后、低價競爭避免不了,如此龐大的中國不銹鋼金屬軟管市場還沒有國際上真正意義上的“名牌”;
3.競爭的激烈不斷淘汰著中小型不銹鋼金屬軟管企業。
4.研發力量薄弱、資金投入不足。我國的技術進步仍停留在國外的20世紀80年代,雖現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和生產線,但對于技術的消化吸收缺乏軟件、硬件的基礎支撐。
5.實踐應用技術的人才流失。目前我國雖有不少高等院校從事科研工作,不少論理研究、專利論文都有相當高的水平,但與生產實踐的結合不緊密,理論轉化為成品的能力差。
研究金屬及其合金的組成、組織結構和性能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在各種條件下的變化規律,為有效地使用金屬材料和為發展具有特定性能的金屬材料而服務的一門應用科學。它是從冶金學的一個分支──金相學直接演變而來的。金屬學一詞,在中國始見于50年代初,是從俄文“Металловедение”翻譯過來的,字義與德文的”Metallkunde”一詞相當,科學內容和英文的”Physicalmetallurgy”(物理冶金)大致相當。
19世紀,冶金學在生產力蓬勃發展的推動下也得到了重視,到20世紀30年代發展衍生若干分支學科,金屬學或物理冶金就是其中之一。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葉,鋼的一般成分化學分析方法已經建立,觀察大于微米級的顯微組織的金相學技術已普遍應用,通過物理性能測定或熱分析方法研究相變已積累了一定經驗,用相律指導相圖的工作正在大量開展,這些都為金屬學的發展提供了條件。1863年英國人索比(H.C.Sorby)發明了金相技術,為研究合金中的相組成和顯微組織提供了有力工具。1868年俄國人切爾諾夫(Д.к.Чернов) 觀察到鋼必須加熱到超過某個臨界溫度才能淬火硬化,揭示了相變的存在和作用。1887年法國人奧斯蒙(F.Osmond)利用差熱分析方法系統地研究了鋼的相變。1899年英國人羅伯茨-奧斯汀(W.Roberts-Austen)指出鋼在臨界溫度以上的相是固溶體,并繪制出第一張鐵碳相圖。1900年德國人巴基烏斯-洛茲本(H.W.Bakhius-Roozeboom)在此基礎上應用吉布斯(J.W.Gibbs)相律修訂了鐵碳相圖(見鐵碳平衡圖)。相圖的出現,是金屬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20世紀以來,金屬學繼續汲取物理學、物理化學和力學等有關成就,內容日益豐富。美國人貝茵(E.C.Bain)和達文波特(E.S.Davenport) 從1929~1930年開始研究鋼中奧氏體在不同恒溫條件下的轉變過程及其產物,創造了S曲線,后來改稱C曲線(見過冷奧氏體轉變圖),闡明了鋼的熱處理的一般原理,對鋼的發展和有效利用有重要指導意義。X射線衍射分析在金屬學發展中也起了重要作用。通過應用X射線,各種合金相結構包括馬氏體的結構及其與碳含量的關系搞清楚了;金屬冷加工形變及其在退火過程中的擇優取向被提示了;鋁銅合金的時效硬化機理也得到闡明。1934年位錯理論的提出,不但成功地指出了材料實際強度和理論強度相差千百倍的原因,而且正確地說明了金屬的形變和加工硬化現象。這些,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重要成就。50年代金屬物理、固體物理的發展,特別是電子顯微鏡的應用以及薄膜透射技術的成功及衍襯理論的建立,對金屬的微觀結構如位錯的存在和運動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從而使金屬學中很多關鍵問題得以澄清(見晶體缺陷,金屬的強化)。
多年來,由于對鋼和其他合金的成分、組織結構與性能的內在聯系的研究工作不斷深入,性能優越的新鋼種和新合金不斷涌現。高溫合金的發展便是這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對有關合金相的形成規律,各種元素及超微量雜質在金屬中的作用的研究也愈趨深入,現在對選擇、處理和使用金屬材料的肓目性已大為減少,但要實現完全按照預定要求而不進行實驗就能設計出合格的合金,還有很大距離。
金屬學以金屬電子論、晶體學(見晶體結構)及合金熱力學為理論基礎,依靠物理、化學的微觀和宏觀檢測技術,擴展了金相學的內容,保持應用科學的傳統,其研究內容可分為兩方面:①聯系成分、處理過程對金屬組織結構和性能的影響,研究合金相結構和組織的形成規律,包括:研究合金相的形成、相圖原理及其測定、合金元素及微量元素在合金相中的分布等合金組成的規律;研究晶體中原子的擴散過程;晶體重構的相變過程,包括金屬的凝固與溫度壓力變化下的固態相變;研究晶體缺陷和金屬形變過程中的位錯運動;研究成分及雜質對金屬性質的影響,包括超微量元素以及微觀和宏觀偏析。②聯系金屬材料的使用,研究材料結構強度和斷裂行為(見形變和斷裂);研究金屬材料在各種不同使用條件下的特性變化等(見范性形變,疲勞,蠕變,應力腐蝕斷裂和氫脆);研究金屬的強化原理。至于那些雖以金屬為對象,或雖與金屬有關,但主要研究晶體缺陷和金屬電子結構以及它們之間,或它們與各種射線之間的交互作用等微觀過程;研究金屬和合金的物性本質,或純屬探索自然規律的領域,則另列入金屬物理,屬凝聚態或固體物理的分支。按學科劃分慣例,有關磁性、電導、超導、半導等基礎性工作,不屬于金屬學,應列入物理學范疇。
最近20年來金屬學出現不少新的突破,主要是由于新實驗技術和新工藝的出現而取得的。例如,應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圖象處理,可以明顯地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能力,能直接看到金屬中單個原子分布的圖象(見電子顯微學);分析電子顯微術和各種表面分析設備不斷出現,將金屬學的發展引向更加深入。又如應用激冷技術制成的快冷微晶合金和某些合金體系形成的非晶態金屬,都各自顯示出特有的性能,有很大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為金屬學開拓了新園地。
金屬學在歷史上曾有力地推動冶金學的發展,現在仍是廣義的冶金學中最活躍的學科。
《金屬學》內容包括金屬的性能、金屬學基礎知識、鋼的熱處理及鋼鐵材料等部分。書中闡述了金屬的力學性能、物理性能、化學性能、工藝性能及有關測試方法;著重討論了金屬及其合金結晶的一般規律和相圖;簡要說明了金屬塑性變形理論;分析了鋼的熱處理及合金元素在鋼中的作用;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鋼與鑄鐵的分類、牌號、性能與用途。
金屬學一詞,在中國始見于50年代初,是從俄文“Металловедение”翻譯過來的,字義與德文的”Metallkunde”一詞相當,科學內容和英文的”Physicalmetallurgy”(物理冶金)大致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