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長江三峽工程環境地質信息系統 | 成果登記號 | 19920081[05340] |
---|---|---|---|
第一完成單位 | 地質礦產部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 | 項目類別 | 科研項目 |
本地質信息系統由幾部分組成:1.《三峽工程地質數據庫》(含地質背景、地質災害據庫組成的數據庫群);2.環境地質評價;3.《方法、模型庫》(由11種方法其中有兩個新模型-爆發、穩定型);4.《程序法》,它與方法、模型庫對形庫》(匯集了庫區水系,城鎮圖,地質底圖,崩滑體分布、礦產、評價預測質信息系統匯集了三峽工程第四、第五專題新近研究成果的基本數據和歷查成果;數據庫管理程序以DBASEⅢ為工具,由95個程序模塊、2084條語數據在37000K字節以上,有開發圖形程序8個,屏幕顯示和拼接效果較好
成果登記號 |
19920081[05340] |
項目名稱 |
長江三峽工程環境地質信息系統 |
第一完成單位 |
地質礦產部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 |
主要完成人 |
肖乾春、馮宗禮、蘇愛軍、向陽、王玉瓊 |
主題詞 |
環境地質學院;信息系統;數據庫;長江三峽 |
利:減少長江中下游的洪澇災害,調節長江局部小氣候,開發出了新的旅游資源,為中東部提供豐富的電力資源。弊:破壞了原有的文勝古跡與生態環境,移民安置成了隱患,戰爭時成為極大的危險因素。
利:解決了我國電力緊缺問題。 弊:對整個三峽生態圈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不少物種因此而滅絕。
長江三峽工程時間 :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于2009年全部完工。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
格式:pdf
大小:72KB
頁數: 3頁
評分: 4.4
收稿日期 :2003 - 06 - 15 作者簡介 :翁立達 ,男 ,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文章編號 :1001 - 4179(2003) 08 - 0040 - 03 長江三 峽工程生態與環 境保 護回顧 翁 立 達 敖 良 桂 (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 ,湖北 武漢 430000) 摘要 :簡要回顧了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以往在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保護方面開展的規劃 、監測 、科研等工作 , 以及已經做出的巨大努力 。介紹了三峽工程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同時指出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廣泛而 深遠 ,特別是水庫蓄水以后 ,由于水流 、泥沙等情況的變化 ,將對生態 、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面臨的任務繁重而 艱巨 ,目前距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保護要求有相當差距 ,任重而道遠 。 關 鍵 詞 :生態系統 ; 環境保護 ; 庫區移民 ; 水資源保護 ; 三峽水利樞紐
成果登記號 |
19920077[05336] |
項目名稱 |
長江三峽工程環境地質評價與預測 |
第一完成單位 |
地質礦產部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等16個單位 |
主要完成人 |
韓宗珊、鐘立勛、歐正東、張雍、夏鵬翅 |
主題詞 |
環境影響評價;誘發地震;邊坡穩定性;淤積;評價 |
本項目代號75-16-02-05,著重研究了庫區移民遷鎮、重慶沿江地帶斜坡穩定、樞紐題.在庫區誘發地震、庫岸穩定性以及泥沙淤積等評價中,通過定性、建與定量或半定量的結合評價,在許多方面有突破.如在巴東、巫山、奉節或已遷城鎮新址中,發現有重要的滑坡問題,從而提出改善的規劃方案.三篇十三章三十萬字,附圖冊一本. 2100433B
可應用于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之中。同地理信息系統類似,主要元素包括人員、數據、硬件、軟件、模型。
福建省在全國首創了“1 N”模式,即一個全省通用的城市地質信息系統,讓數據即時共享、協同辦公成為可能,為海峽西岸城市群地質調查工作打下牢固基礎。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張禮中研究員、國家GI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吳亮教授、福建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謝含華主任與福建省城市地質“1 N”項目組組長,分別圍繞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信息平臺建設進展、地質調查信息云服務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福建省城市地質信息系統“1 N”模式綜述以及福建省城市地質“1 N”項目實施解析等內容發表了主旨演講,并與參會代表進行了互動交流。借助于用戶單位所做的成功經驗分享,讓其他省市單位直觀了解“1 N”模式建設方式和效果。
福建省在全省積極推進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及其信息化建設,在全國首創了“1 N”模式,即一個全省通用的城市地質信息系統,各市縣在此基礎上做定制化開發。這種模式打通了各城市、各部門的“信息壁壘”,讓數據即時共享、協同辦公成為可能,為海峽西岸城市群地質調查工作打下牢固基礎。
目前,系統已在平潭、漳州、寧德三個地區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系統初步建成之后,面向政府管理、規劃人員和專業人員,為福建多個設區市地質規劃和工程選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地質災害防治、地下空間利用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地質信息服務。
福建省城市地質“1 N”創新模式,將廈門、福州等地多年建設經驗應用到通用系統中,再結合地方特點定制開發,節約了大量成本,顯著提高了城市地質信息化建設推進速度,對福建全省乃至全國的城市地質信息化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