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電磁場理論基礎
作者:牛中奇/朱滿座/盧智遠/路宏敏
出版社: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出版年:2004-2-1
頁數:364
定價:29.00元
裝幀:平裝(無盤)
ISBN:9787505364233
本教材是在經多屆使用的電子信息類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教學大綱修訂成書。內容涉及矢量分析與場論;靜電場、恒定電場和恒定磁場的基本概念和性質;靜態(tài)場的解;時變電磁 場的基本規(guī)律、波動本性、邊值問題;電磁波輻射的基本理論以及電磁波(場)的相關應用問題。
本教材的編寫特點是內容體系連接緊湊;理論敘述深入淺出;公式及定理推導嚴謹準確;習題及應用問題具體實用。本書教學時數以60~60學時為宜。
第一章 矢量分析與場論
第二章 靜電場
第三章 恒定電場和恒定磁場
第四章 靜態(tài)場的解
第五章 時變電磁場
第六章 平面電磁波
第七章 電磁波的反射和折射
第八章 導行電磁波
第九章 電磁波的輻射
第十章 電磁場與電磁波相關應用問題 2100433B
體對來自導線、電纜、元部件、電路或系統等外部的干擾電磁波和內部電磁波均起著吸收能量(渦流損耗)、反射能量(電磁波在體上的界面反射)和抵消能量(電磁感應在層上產生反向電磁場,可抵消部分干擾電磁波)的作用...
同源重組時,只有載體的同源區(qū)以內部分發(fā)生重組,同源區(qū)以外部分將被切除。隨機整合時,是在載體的兩端將整個載體連入染色體內。置換型載體含有正負選擇基因各一,正選擇基因多為neo基因,位于同源區(qū)內,其在隨機...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包括: 1、一...
格式:pdf
大小:125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6
工程教育認證要求高等院校工科類專業(yè)能夠為當今信息社會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我們根據工程教育認證對通信工程專業(yè)教學的要求,對本專業(yè)基礎課\"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的教學目標進行了分解,探討了教學方法、考核手段方面的改革。這些教學改革手段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將有助于推動我校通信工程專業(yè)的工程教育認證。
本書為國家精品課"電磁場理論"的配套教材 ,涵蓋了"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的基礎知識。
本書系統介紹了宏觀電磁場的基本理論及應用。內容包括電磁場理論的數學基礎、宏觀電磁場的實驗定律和麥克斯韋方程、靜態(tài)電磁場基本問題及其求解方法、時變電磁場基本問題及分析方法、電磁波的輻射與天線概念、電磁波的傳播理論基礎、導行電磁波基礎理論和電磁場的數值分析方法簡介。此外,為了使讀者對電磁場與電磁波的應用有所了解,在介紹電磁場和電磁波基礎理論的同時,分別介紹了電磁波的頻譜結構、雷達的基本概念、相控陣天線概念、衛(wèi)星定位(GPS)技術理論基礎、光纖通信等內容。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電子與通信類專業(yè)的教材,亦可作為從事相關領域科技工作者的參考書。
第1章※ 矢量分析與場論基礎 1
1.1 正交曲線坐標系 1
1.1.1 正交曲線坐標 1
1.1.2 正交曲線坐標的變換 2
1.1.3 空間曲線段的弧長 5
1.2 矢量及其運算 6
1.2.1 矢量的分量表示 6
1.2.2 矢量代數運算 6
1.2.3 矢量微分運算 8
1.3 標量場及其梯度 9
1.3.1 場的概念 9
1.3.2 標量場的等值面 9
1.3.3 方向導數 10
1.3.4 標量場的梯度 10
1.3.5 梯度運算的基本公式 11
1.3.6 正交曲線坐標系中梯度的表達式 12
1.4 矢量場及其散度 12
1.4.1 矢量場與矢量線 12
1.4.2 矢量場的通量 13
1.4.3 矢量場的散度與通量源 14
1.4.4 體積分的高斯定理 15
1.4.5 散度的有關公式 16
1.5 矢量場的旋度 17
1.5.1 矢量場的環(huán)量 17
1.5.2 矢量場的旋度與旋渦源 18
1.5.3 面積分的斯托克斯定理 20
1.5.4 旋度的有關公式 21
1.6 矢量場的亥姆霍茲定理 21
1.6.1 亥姆霍茲定理 21
1.6.2 d函數及其性質 22
1.6.3 亥姆霍茲定理的證明 23
本章小結 24
思考與練習 26
第2章 宏觀電磁場理論基礎 28
2.1 電荷與電流 28
2.1.1 電荷與電荷密度 28
2.1.2 電流與電流密度 29
2.1.3 電荷守恒定律 30
2.2 靜電場 30
2.2.1 庫侖定律 30
2.2.2 電場與電場強度 31
2.2.3 靜電場的基本性質 32
2.3 恒定電流的磁場 34
2.3.1 安培定律 34
2.3.2 畢奧-薩伐爾定律 35
2.3.3 磁感應強度的基本性質 36
2.4 麥克斯韋方程組 39
2.4.1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39
2.4.2 位移電流 40
2.4.3 麥克斯韋方程組 42
2.4.4 電磁場對帶電粒子的作用力 43
2.5 介質的電磁特性 43
2.5.1 介質的基本概念 43
2.5.2 介質的極化與束縛電荷 45
2.5.3 電位移矢量的高斯定理 46
2.5.4 介質的磁化與磁化電流 47
2.5.5 介質中的畢奧-薩伐爾定律 48
2.5.6 導電介質與傳導電流 49
2.5.7 介質中的麥克斯韋方程組 49
2.5.8 介質的分類 50
2.6 電磁場的邊界條件 53
2.6.1 介質分界面的電磁場 53
2.6.2 邊界的法向分量條件 53
2.6.3 邊界的切向分量條件 54
本章小結 55
思考與練習 57
第3章 靜態(tài)電磁場 59
3.1 靜電場及其方程 59
3.1.1 電位函數 59
3.1.2 靜電場的邊界條件 60
3.1.3 導體及其邊界條件 61
3.1.4 靜態(tài)電場的定解問題 62
3.2 靜電場的能量與靜電力 64
3.2.1 靜電場的能量 64
3.2.2 帶電體系的靜電作用力 66
3.3※ 導體系的電容 68
3.3.1 導體系的電位與電位系數 68
3.3.2 導體系的電容系數和感應系數 69
3.3.3 部分電容 70
3.4※ 恒定電流的電場 71
3.4.1 導體中恒定電流與恒定電場 71
3.4.2 歐姆定律 72
3.4.3 電源及電動勢 73
3.4.4 恒定電場的方程 74
3.5 恒定電流的磁場 74
3.5.1 恒定電流磁場的磁矢勢 74
3.5.2 磁矢勢的定解問題 75
3.5.3 小電流環(huán)(磁偶極子)的磁場 76
3.5.4 恒定電流磁場的標量磁位 77
3.6※ 載流線圈的電感 78
3.6.1 自電感與互電感 78
3.6.2 自感系數的計算 80
3.7 磁場的能量與磁場力 81
3.7.1 磁場的能量 81
3.7.2 載流體系的磁場作用力 82
本章小結 84
思考與練習 86
第4章 靜態(tài)電磁場的解析方法 88
4.1 靜態(tài)電磁場的唯一性定理 88
4.1.1 靜態(tài)電磁場的基本方程 88
4.1.2 靜態(tài)電磁場的唯一性定理 89
4.1.3 唯一性定理應用舉例 91
4.2 分離變量方法 92
4.2.1 分離變量方法的思想 92
4.2.2 分離變量方法的應用 94
4.3 格林函數方法 100
4.3.1 格林函數方法的基本思想 100
4.3.2 靜態(tài)電磁場的格林函數方法 101
4.3.3 格林函數的對稱性 103
4.3.4※ 格林函數的物理模型 104
4.3.5 格林函數方法的應用 106
4.4 鏡像方法 108
4.4.1 鏡像方法的基本思想 108
4.4.2 鏡像方法的求解步驟 109
4.4.3 鏡像方法的應用舉例 110
4.5※ 勢函數的多極矩展開 114
4.5.1 體分布源產生的勢 114
4.5.2 電位函數的電多極矩展開 115
4.5.3 電多極矩的意義 116
4.5.4 小電荷體與外場的相互作用 118
4.5.5 磁矢勢的磁多極矩展開 119
本章小結 121
思考與練習 122
第5章 時變電磁場 124
5.1 時變電磁場的勢函數 124
5.1.1 電磁場的波動方程 124
5.1.2 時變電磁場的勢函數 125
5.1.3 勢函數的規(guī)范 126
5.1.4 規(guī)范變換的不變性 127
5.2 推遲勢及其意義 129
5.2.1 推遲勢的定解問題 129
5.2.2※ 推遲勢的求解 129
5.2.3 推遲勢的物理意義 131
5.3 時變電磁場的能量 131
5.3.1 能量的守恒定律 131
5.3.2 時變電磁場能量的傳播 133
5.4 時變電磁場的唯一性定理 134
5.4.1 時變電磁場的唯一性定理 134
5.4.2 唯一性定理的證明 134
5.5 諧變電磁場 135
5.5.1 諧變電磁場及其復數表示 135
5.5.2 諧變電磁場的麥克斯韋方程組 136
5.5.3 諧變電磁場能量和能流密度 137
5.5.4 諧變電磁場的波動方程 138
5.5.5 諧變電磁場的邊界條件 139
5.6 時變電磁場的簡諧展開 139
5.6.1 時變電磁場面臨的問題 139
5.6.2 時變電磁場解的基本構成 140
5.6.3 時變電磁場的簡諧展開 141
5.7 均勻平面電磁波 142
5.7.1 無源空間的諧變電磁場 142
5.7.2 理想介質中平面電磁波 144
5.7.3 平面電磁波的相干疊加 146
5.7.4 平面電磁波的極化 148
本章小結 150
思考與練習 151
第6章 電磁波的輻射 153
6.1 天線輻射場及其特點 153
6.1.1 天線外部的電磁場 153
6.1.2 天線外電磁場的結構特點 155
6.1.3 磁矢勢的多極矩展開 156
6.2 電流振子(電偶極子)天線 157
6.2.1 電流振子天線的結構 157
6.2.2 電流振子激發(fā)的電磁場 158
6.2.3 電流振子天線輻射場的特性 159
6.2.4 輻射功率與輻射電阻 160
6.3 廣義麥克斯韋方程組 162
6.3.1 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對偶性 162
6.3.2 廣義麥克斯韋方程組 162
6.3.3 電偶極子與磁偶極子的對偶性 164
6.3.4 廣義麥克斯韋方程的應用--口徑天線 166
6.4 時變電磁場的鏡像原理 168
6.4.1 時變電磁場的鏡像原理 168
6.4.2 電(磁)振子的鏡像方法 169
6.5 天線的一般概念 170
6.5.1 半波振子天線 170
6.5.2 天線的基本參數 171
6.6※ 雷達的基本原理 176
6.6.1 雷達的基本概念 176
6.6.2 目標的距離測量 177
6.6.3 目標方位測量 177
6.6.4 目標運動速度測量 179
6.6.5 雷達方程 180
6.7※ 衛(wèi)星定位技術簡介 182
6.7.1 衛(wèi)星定位技術發(fā)展歷史 182
6.7.2 衛(wèi)星定位的基本原理 183
6.7.3 GPS衛(wèi)星的組成簡介 184
本章小結 185
思考與練習 187
第7章 電磁波的傳播 189
7.1 行波、駐波與波的阻抗 189
7.1.1 波的反射、行駐波狀態(tài) 189
7.1.2 介質的等效波阻抗 192
7.1.3 應用舉例 193
7.2 平面波對理想介質的斜入射 195
7.2.1 相位匹配原則 195
7.2.2 菲涅耳公式 196
7.2.3 全透射現象 198
7.2.4 全反射與表面波 199
7.3 導電介質中的電波傳播 200
7.3.1 導電介質中的電荷分布 200
7.3.2 導電介質中的電波傳播 201
7.3.3 趨膚效應與穿透深度 203
7.3.4 表面阻抗與波的反射 206
7.4 電磁波速度與介質色散 207
7.4.1 電磁波速度的含義 207
7.4.2 相位的傳播速度 208
7.4.3 波包的傳播速度 208
7.4.4 群速與相速的關系 210
7.4.5 色散與波形的失真 211
7.5 電磁波的衍射 213
7.5.1 惠更斯原理 213
7.5.2 輻射條件 214
7.5.3※ 小孔衍射 215
7.6 各向異性介質中的電波傳播 217
7.6.1 各向異性介質 217
7.6.2 磁化等離子體 218
7.6.3 磁化等離子體的張量介電常數 218
7.6.4 電離層中的平面波 221
本章小結 224
思考與練習 227
第8章 導行電磁波 229
8.1 電磁波的頻譜 229
8.1.1 電磁波的頻譜結構 229
8.1.2 各頻段電磁波的主要特點 230
8.2 導波系統的基本原理 231
8.2.1 導波系統的基本要求 231
8.2.2 導波系統內電磁波的方程 231
8.2.3 導波系統的橫電磁波模式 233
8.2.4 導波系統的橫電(磁)波模式 234
8.3 同軸線導波系統 236
8.3.1 橫電磁波模式的傳輸問題 236
8.3.2 橫電磁波模式的傳輸 238
8.3.3 橫電波和橫磁波模式的傳輸 239
8.3.4 同軸線的工程設計 242
8.4 矩形金屬波導 243
8.4.1 波導的產生 243
8.4.2 矩形波導中場的分布 243
8.4.3 矩形波導中電磁波傳播特性 245
8.4.4 矩形波導的主模及場的分布 247
8.5※ 圓柱形介質波導--光纖 249
8.5.1 圓柱狀介質波導 249
8.5.2 射線分析方法 250
8.5.3 光纖中場的方程 251
8.5.4 本征值問題及解 252
8.6※ 電磁波的激發(fā)--諧振腔 253
8.6.1 從LC回路到諧振腔 253
8.6.2 諧振腔內場的方程 254
8.6.3 電磁振蕩的本征頻率 255
8.6.4 諧振腔的品質因素 256
本章小結 256
思考與練習 261
第9章 電磁場的數值方法導論 262
9.1 計算電磁學簡介 262
9.2 有限差分方法 263
9.2.1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263
9.2.2 二維泊松方程的差分格式 263
9.2.3 邊界條件的離散化處理 265
9.2.4 差分方程組的求解方法 268
9.3 矩量法 275
9.3.1 矩量法的基本思想 275
9.3.2 基函數與權函數的選擇 278
9.3.3 算子方程的建立 279
9.3.4 矩量法的應用實例 280
9.4 電磁場仿真軟件簡介 283
9.4.1 CST工作室 283
9.4.2 Ansoft HFSS 283
9.4.3 FEKO 284
本章小結 285
思考與練習 286
附錄 常用符號表 287
參考文獻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