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電路分析基礎(第5版) | 作????者 | 劉陳、周井泉、于舒娟 |
---|---|---|---|
出版社 | 人民郵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20年1月 |
頁????數 | 346 頁 | 定????價 | 59.8 元 |
開????本 | 16 開 | 裝????幀 | 平裝 |
ISBN | 9787115465283 |
第 1章 電路分析的基本概念 1
1.1 實際電路和電路模型 1
1.2 電路分析的變量 3
1.2.1 電流及其參考方向 3
1.2.2 電壓及其參考方向 4
1.2.3 關聯參考方向 5
1.2.4 功率和能量 5
1.3 電路元件 7
1.3.1 電阻元件 7
1.3.2 獨立電源 10
1.3.3 受控電源 12
1.4 基爾霍夫定律 14
1.4.1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 15
1.4.2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 17
1.4.3 單回路及單節偶電路 18
習題1 20
第 2章 電路分析中的等效變換 23
2.1 等效二端網絡的概念 23
2.2 電阻的串聯、并聯和混聯 25
2.2.1 電阻的串聯 25
2.2.2 電阻的并聯 26
2.2.3 電阻的混聯 28
2.3 電阻星形連接與三角形連接的
等效變換 31
2.4 含獨立電源網絡的等效變換 33
2.4.1 電壓源的串聯和并聯 33
2.4.2 電流源的串聯和并聯 35
2.5 實際電源的兩種模型及其等效
變換 37
2.5.1 實際電源的戴維南電路
模型 37
2.5.2 實際電源的諾頓電路模型 38
2.5.3 兩種實際電源模型的等效
互換 38
2.6 含受控電源電路的等效變換 40
習題2 43
第3章 線性網絡的一般分析方法 48
3.1 支路分析法 48
3.2 網孔分析法 51
3.2.1 網孔電流和網孔方程 52
3.2.2 含有電流源網絡的網孔
方程 54
3.2.3 含受控源網絡的網孔方程 55
3.3 節點分析法 55
3.3.1 節點電壓和節點方程 55
3.3.2 含有電壓源網絡的節點
方程 57
3.3.3 含受控源網絡的節點方程 59
3.4 獨立電路變量的選擇與獨立
方程的存在性 59
3.4.1 網絡圖論的基本概念 59
3.4.2 獨立變量與獨立方程 62
3.5 回路分析法 62
*3.6 割集分析法 64
3.7 電路的對偶特性與對偶電路 67
3.7.1 電路的對偶特性 67
3.7.2 對偶電路 68
習題3 70
第4章 網絡定理 74
4.1 疊加定理 74
4.2 替代定理 77
4.3 戴維南定理和諾頓定理 79
4.3.1 戴維南定理 79
4.3.2 諾頓定理 80
4.4 最大功率傳輸定理 84
4.5 特勒根定理 87
4.6 互易定理 90
習題4 93
電路分析基礎(第5版)第5章 非線性電阻電路分析 98
5.1 非線性電阻 98
5.1.1 非線性電阻元件的分類 99
5.1.2 靜態電阻和動態電阻 100
5.2 解析分析法 101
5.3 圖解分析法 102
5.3.1 負載線法 102
5.3.2 非線性電阻的串聯和并聯 103
5.4 分段線性化法 106
5.5 小信號分析法 108
習題5 111
第6章 一階電路分析 115
6.1 電容元件和電感元件 115
6.1.1 電容元件 115
6.1.2 電感元件 119
6.1.3 電容、電感的串并聯 123
6.2 動態電路方程和初始值計算 124
6.2.1 動態電路及其方程 124
6.2.2 換路定則 125
6.2.3 初始值計算 126
6.3 一階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128
6.3.1 RC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129
6.3.2 RL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132
6.3.3 一階電路零輸入響應的
一般公式 134
6.4 一階電路的零狀態響應 135
6.4.1 RC電路的零狀態響應 135
6.4.2 RL電路的零狀態響應 137
6.4.3 一階電路電容電壓、
電感電流零狀態響應的
一般公式 138
6.5 一階電路的全響應 139
6.6 一階電路的三要素法 140
6.6.1 三要素公式 141
6.6.2 三要素法的計算步驟 141
6.7 一階電路的階躍響應 146
6.7.1 單位階躍函數 146
6.7.2 一階電路的階躍響應 147
6.8 一階電路的沖激響應 149
6.8.1 單位沖激函數 149
6.8.2 沖激響應 151
6.9 任意激勵下的零狀態響應 155
習題6 157
第7章 二階電路分析 164
7.1 RLC串聯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164
7.1.1 過阻尼情況 165
7.1.2 臨界阻尼情況 168
7.1.3 欠阻尼情況 169
7.2 RLC串聯電路在恒定激勵下的
零狀態響應和全響應 172
7.3 GCL并聯電路分析 175
7.4 一般二階電路分析 178
習題7 180
第8章 正弦激勵下電路的穩態分析 183
8.1 正弦量 184
8.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184
8.1.2 正弦量間的相位差 185
8.1.3 正弦量的有效值 187
8.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188
8.2.1 復數及其運算 188
8.2.2 相量表示法 190
8.3 正弦穩態電路的相量模型 192
8.3.1 基爾霍夫定律的相量
形式 193
8.3.2 電路元件伏安關系的相量
形式 194
8.4 阻抗與導納 198
8.5 正弦穩態電路的相量分析法 205
8.6 正弦穩態電路的功率 209
8.6.1 二端網絡的功率 209
8.6.2 最大功率傳輸 214
8.7 三相電路 216
8.7.1 三相電路的基本概念 216
8.7.2 對稱三相電路的分析 219
8.7.3 不對稱三相電路概念 222
8.7.4 三相電路的功率測量 226
8.8 非正弦周期電路的穩態分析 228
8.8.1 周期信號的分解與非正弦
周期電路的穩態分析 228
8.8.2 周期信號的有效值和功率 231
習題8 233
第9章 耦合電感和變壓器電路分析 239
9.1 耦合電感 239
9.1.1 耦合電感的伏安關系 239
9.1.2 耦合線圈的同名端 241
9.1.3 耦合電感的儲能 243
9.2 耦合電感的去耦等效 244
9.2.1 耦合電感的串聯 244
9.2.2 耦合電感的并聯 245
9.2.3 耦合電感的三端連接 246
9.3 空芯變壓器 248
9.4 理想變壓器 251
9.4.1 理想變壓器的伏安關系 251
9.4.2 理想變壓器的阻抗變換 253
9.4.3 含理想變壓器電路的分析 255
9.4.4 功率傳輸中的模匹配 257
9.5 全耦合變壓器 259
9.5.1 全耦合變壓器模型 259
9.5.2 全耦合變壓器電路的
分析 260
習題9 262
第 10章 電路的頻率特性 266
10.1 網絡函數和頻率特性 266
10.1.1 頻率特性與網絡函數的
定義 266
10.1.2 網絡函數的分類 267
10.1.3 網絡函數的計算 268
10.2 RC電路的頻率特性 269
10.2.1 RC低通網絡 269
10.2.2 RC高通網絡 270
10.2.3 RC帶通網絡 271
10.2.4 RC帶阻網絡 272
10.2.5 RC全通網絡 273
10.3 RLC串聯諧振 273
10.3.1 RLC串聯電路的諧振
條件 273
10.3.2 RLC串聯電路的諧振
特性 274
10.3.3 RLC串聯諧振電路的
頻率特性 277
10.4 GCL并聯諧振 281
10.4.1 GCL并聯諧振電路 281
10.4.2 實際并聯諧振電路 284
10.4.3 電源內阻及負載對諧振
電路性能的影響 284
10.5 一般諧振電路 286
習題10 287
第 11章 二端口網絡 291
11.1 二端口網絡 291
11.2 二端口網絡的方程與參數 292
11.2.1 Z參數 292
11.2.2 Y參數 292
11.2.3 H參數 293
11.2.4 A參數 293
11.2.5 各種參數間的相互轉換 294
11.3 二端口網絡的等效電路 296
11.4 二端口網絡的特性阻抗 298
11.5 二端口網絡的連接 300
11.6 阻抗變換器 301
習題11 303
第 12章 電路的復頻域分析 305
12.1 拉普拉斯變換 305
12.1.1 拉普拉斯變換的定義 305
12.1.2 典型函數的拉普拉斯
變換 306
12.2 拉普拉斯變換的基本性質 307
12.3 拉普拉斯反變換的部分分式
展開 313
12.4 電路的復頻域模型 318
12.4.1 基爾霍夫定律的復頻域
形式 318
12.4.2 電路元件的復頻域模型 318
12.5 電路的復頻域分析 320
習題12 323
第 13章 大規模線性網絡的分析 327
13.1 關聯矩陣 327
13.2 基本回路矩陣 328
13.3 基本割集矩陣 329
13.4 矩陣A、B和Qf之間的關系 330
13.5 大規模線性網絡的分析方法 331
13.5.1 節點分析法 331
13.5.2 回路分析法 334
13.5.3 割集分析法 335
習題13 336
部分習題參考答案 339
參考文獻 3452100433B
本書系統地闡述電路理論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全書共13章,內容包括電路的基本概念、電路分析中的等效變換、線性網絡的一般分析方法、電路定理、非線性電阻電路分析;一階電路分析、二階電路分析;正弦激勵下電路的穩態分析、耦合電感和變壓器電路分析、 電路的頻率響應;二端口網絡;電路的復頻域分析、大規模線性網絡的分析。各章均配有與基本內容密切相關的例題和習題,書末附有習題答案。
比如說電壓與電流吧,對一個二端元件來說如果你選擇電壓方向為左正右負,而你選擇電流從元件的左端流入這時電壓與電流就是關聯參考方向,如果選擇從右端流入這時電壓與電流就是非關聯的參考方向。
呵呵 電路分析基礎包含了電工電子技術基礎,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是電路分析基礎的子集。
個人覺得是光纖通信,這一個專業比較容易一點。
格式:pdf
大小:228KB
頁數: 16頁
評分: 4.7
第 1 頁 共 17 頁 電路分析的基礎知識 【內容提要】 電路理論一門是研究由理想元件構成的電路模型分析方法的理 論。本章主要介紹: 1、電路的組成及電路分析的概念; 2、電路中常用的基本物理量; 3、電路的基本元件; 4、基爾霍夫定律; 5、簡單電阻電路的分析方法 6、簡單 RC電路的過渡過程 本章重點: 簡單直流電路的分析方法。 第一節 電路的組成及電路分析的概念 一、電路及其作用 1、電路:電路是為了某種需要, 將各種電氣元件和設備按一定的方式連接起來的電 流通路。 2、電路的作用: 電路的基本功能可分為兩大類: ① 是實現對信號的傳遞和處理。話筒→放大器→喇叭。 ② 是實現能量的傳輸和轉換。 發電機→升壓變壓器→導線→降壓變壓器→用電設備。 3、電路的組成: 顯然,任何一個電路都離不開提供能量的電源(或信號源) 、消耗 能量的負載 (燈泡、喇叭)以及中間環節 (連接二者之間的各種
《電路分析基礎(第5版 上)/“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上冊分為兩篇:總論和電阻電路的分析、動態電路的時域分析。具體內容有:集總參數電路中電壓、電流的約束關系、網孔分析和節點分析、疊加方法與網絡函數、分解方法及單、雙口網絡、電容元件與電感元件、一階電路、二階電路。
《電路分析基礎(第5版 上)/“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可供普通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通信工程、電子科學等專業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工程電路分析基礎(第2版)》根據2011年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制定的“電路分析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編寫。圍繞電路分析方法,全面介紹了電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主要內容包括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電阻電路的分析方法、電路疊加與等效變換、正弦穩態電路分析、三相電路、頻率特性與諧振電路、耦合電感、理想變壓器及雙口網絡、動態電路的時域分析。全書配有豐富的例題、思考題和習題,書后附有習題答案。
《工程電路分析基礎(第2版)》的知識點注重以工程應用為背景,結構合理、內容簡練、重點突出、可讀性強,便于自學。全書各章末附有學習拓展、應用實例和綜合實例等內容,涉及了新電路理論知識和工程性強的實際應用案例,旨在拓展讀者的工程視野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工程觀點。《工程電路分析基礎(第2版)》可作為普通高等學校電氣類、自動化類、電子信息類各專業電路課程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電路分析基礎》(下高等學校教材)第4版下冊講授動態電路的相量分析法和s域分析法。具體內容有:阻抗和導納、正弦穩態功率和能量/三相電路、頻率響應/多頻正弦穩態電路、耦合電感和理想變壓器、拉普拉斯變換在電路分析中的應用。可供普通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通信工程、電子科學等專業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