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
配制超大流動度混凝土應優先選用細度較高的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也可采用礦渣硅酸鹽水泥。
高效減水劑
選用奈系高效減水劑UNF和NF系列都可使中等流動度的混凝土在水灰比不變的情況下,流動性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
緩凝型減水劑
在超大流動度混凝土中,由于較大的流動度是依靠高摻量的高效減水劑建立起來的,這種大流動度會隨著水泥的水化和高效減水劑分散作用的降低而減小,減小的程度隨氣溫和水泥早期水化速度的差異而不同,為了使混凝土這種大流動、高擴散性能夠維持足夠的時間,以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泵送施工的要求,采用緩凝型減水劑和高效減水劑復合使用能夠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
粗、細骨料
超大流動度對粗,細骨料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如果控制得不好,會直接影響混凝土的施工性能。超大流動度混凝土使用的粗骨料除應滿足強度要求外,對骨料的表面形狀和骨料中針、片狀含量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應選擇表面呈球狀和正方形狀,針、片狀較小的粗骨料為宜。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高爐重礦渣骨料則效果更好。細骨料應使用潔凈的偏細一點的中砂為宜。根據試驗我們認為細度模數2.3~2.6之間較好。
摻合料
超大流動度混凝土由于加入了大摻量的高效減水劑和緩凝減水劑,而單位用水量并沒有減少,所以,水泥漿體顯得非常稀薄,容易導致混凝土產生離析現象,使混凝土的合易性和可泵性能變差。合理的選擇混凝土的摻合料可明顯地增加混凝土中粗骨料的裹漿量,使混凝土在超大流動度的情況下,仍具有較好的和易性和可泵性,通過試驗我們認為加入30~50kg/m3的粉煤灰、沸石粉和膨脹劑都可不同程度的增加混凝土的裹漿量。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G是一種化工產品,加入2~3‰的G,能很好地解決超大流動混凝土的離析問題,而且能增加混凝土的內聚力。內聚力和水分散作用是一對矛盾,水分散作用增大,混凝土流動性增大,而混凝土內聚力增大,則流動性降低。在以水分散作用為主導體系的前提下,適量的增加一點混凝土的內聚力能使混凝土產生如下效果:在沒有加入G時的情況,混凝土在強大的水分散作用下,水泥漿體脫離骨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離析現象。
當在上述混凝土中加入G以后,混凝土在保持超大流動性的基礎上,基本沒有水泥漿圈。在混凝土中加入G之后,其潤濕角也從<90°變成>90°,即從親水型變成了憎水型這就使混凝土在超大流動度的情況也不離析 。
按賓漢姆流變學理論:泵送混凝土在管道內做栓式流動,影響混凝土泵送高度的主要因素有混凝土自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壓力損失和混凝土與輸送管道內壁的剪應力兩種,前者如泵送高度一定,則是一個恒定的值,而剪應力的變化則是隨著混凝土粘附力和與管壁摩阻力大小決定的 。超大流動度混凝土在同等條件下,能夠比中等流動度混凝土泵送高度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降低了混凝土粘附力和與管壁摩阻力,從而降低了輸送管道內壁的剪應力所致 。
根據國內使用混凝土的流動性的狀況,我們認為大致可做以下定義:
a.低流動性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7~9cm,一般為混凝土攪拌運輸車送料,不采用泵送的混凝土。
b.中等流動度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12~14cm,一般為混凝土攪拌運輸車送料,采用混凝土輸送泵泵送的混凝土,泵送高度在80米以下。
c.大流動度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16~18cm,擴散直徑50~60cm,一般為C50以上等級的高強混凝土采用。
d.超大流動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22~24cm,擴散直徑70~80cm,采用混凝土攪拌運輸車送料,混凝土輸送泵泵送的混凝土,泵送高度一般可達到150米 。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勻后形成的一種堅硬物質,又稱為人造石或人工石,在工程中經常簡寫為“砼”。 混凝土需要按嚴格的比例進行配制,按不同的水泥標號和砂石的級配以及水量,可分為相應的不...
配制混凝土防凍劑有兩個思路,一是使用降低水的冰點的外加劑,如,可以將水的冰點降低至-20攝氏度,二是使用早強型的外加劑,因為混凝土早期強度越高,其抗凍能力越強。這類有氯鹽類(也可降低水的冰點),三乙醇...
一般把強度等級為C60及其以上的混凝土稱為高強混凝土,C100強度等級以上的混凝土稱為超高強混凝土。它是用水泥、砂、石原材料外加減水劑或同時外加粉煤灰、F礦粉、礦渣、硅粉等混合料,經常規工藝生產而獲得...
過去我們對混凝土的流動性一般是以混凝土的坍落度來衡量的,原因是過去我們所使用的混凝土都是低流動度或中等流動度的,對于超大流動度混凝土,我們認為只用坍落度一個指標來衡量是不夠全面的,在試驗中我們發現超大流動度混凝土不僅具有較大坍落度這一性質,而且還具有一種新的特性,即較高的擴散性。所以,在這里我們認為有必要引入一個新的概念———混凝土的擴散度。
擴散度的測量方法是在測量混凝土坍落度的同時進行的,即當坍落度桶提起后,混凝土在坍落的同時,也在向外擴散,這個混凝土擴散面的直徑,我們稱之為混凝土的擴散度。我們有意識地做了一項試驗,結果表明不僅超大流動度混凝土與中等流動度混凝土的擴散性差別很大,而且就是同等坍落度混凝土的擴散度差別也是很大的 。
格式:pdf
大小:358KB
頁數: 3頁
評分: 4.6
該文介紹了結構彩色混凝土的配制過程,包括原材料選擇與配合比設計。然后通過試驗測試了結構彩色混凝土的物理力學性能,結果表明:彩色混凝土的坍落度經時損失明顯高于普通混凝土;各齡期的抗壓強度高于普通混凝土;滲透性能與收縮性能與普通混凝土相當。
光線透過以PET作為基材的擴散層,會與折射率相異的介質中穿過,使得光發生許多折射、反射與散射的現象,可修正光線成均勻面光源以達到光學擴散的效果。
在背光源結構中主要起到修正擴散角度的作用,會使光輻射面積增大,但是降低了單位面積的光強度,即減低輝度。發光光源經擴散材料擴散之後,能變成面積更大,均勻度較好,色度穩定的2次光源。具有擴散光線的作用,即光線在其表面會發生散射,將光線柔和均勻的散播出來;多數擴散膜的基本結構是在透明基材上如PET兩面涂光學散光顆粒。
擴散系數D代表氣體在單位分壓梯度下(或單位濃度梯度下),單位時間通過單位面積土體剖面的氣體量。D值的大小取決于土壤性質、同一土壤在同樣的條件下,不同氣體的擴散系總是不同的,如O2的擴散系數比CO2約大1.25倍,不同壓力和溫度下的氣體擴散系數變化也較大。
由于土壤孔隙的曲折復雜,一般來講,氣體在土壤中的擴散系數D,明顯地小于其化空氣中的擴散系數(D),它們的具體數值因土壤的含水量、質地、結構、松緊程度、上層排列等狀況而異,一般情況下,擴散作用是土壤與大氣交換的主要機制。
在溫度梯度中,原子有可能而且確實發生運動,因為在元素A的原子上有一驅動力fA,例如Denbigh(1951)給出此力的大小為:
式中Q*為遷移熱,是一個大小或符號都難以估計的量,但在物理意義上是造成擴散躍遷的原子的過剩能量。對于一種氣體或液體夾雜,Q為每個原子蒸發或熔化的潛熱,但似乎沒有確定Q*的通用法則適用于原子遷移(Ho,1966I Nichols,1972)。
對于通過空位機制進行擴散的金屬的Q*值,有一個簡單模型指出:
其中Em為空位移動的能量,β為稍低于1的因數,Et為空位的形成能。這個模型是以下述看法為根據的:原子的移動將沿溫度梯度向下傳輸其一部分運動所需激活能(其余部分被周圍原子傳輸),但運動要求沿空位的溫度梯度向上遷移,這將傳輸其形成能。Ho指出,看來這種模型對于電子結構簡單的金屬(金,銀,鋼,鋁)是相當適用的。這一結論得到Swalin和Yin(1967)的支持,但對某些過渡族金屬,如鉆、鐵,鈦和鉆,發現的很大的熱遷移值與簡單的理論不一致。